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枭雄(高月)-第2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立刻热情起来,“先生请进!”

    赵亦清点点头,给张亮使个眼色,两人走进了院子,赵亦清低声道:“此人叫王仲生,号称军器监第一刀匠,他能打造先生想要之刀。“

    张亮笑了笑,走进来房间,房间里家具简陋,灯光昏暗,这些匠人虽然技艺高超,但收入却很微薄,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温饱。

    两人坐下,王仲生给他们倒了一碗水,看得出他有些激动,王仲生属于胆小之人,去年赵亦清邀去丰州,他害怕出事,不敢答应,借口父亲去世推掉了,今年他听到一些消息,去丰州的同伴收入比这里高十倍,住房宽敞,衣食富足,更重要是,可以转为民籍,丢掉匠人的身份,王仲生一直便为自己当初的决定后悔。

    赵亦清笑道:“如果现在有机会可以去丰州,王大哥还愿意去吗?”

    王仲生挠挠后脑勺,不好意思地笑道:“能够增加收入,改善家人生活,谁不愿意去呢?”

    赵亦清点点头,给他介绍张亮,“这位是从丰州来的张先生,他想先问你一点事。”

    张亮从怀中取出一份图纸,放在桌上铺开,问道:“这种刀你会打造吗?”

    王仲生把油灯拿上前,仔细看了看,笑了起来,“这是拍刃,长一丈三尺,重五十斤,双刃锋利,可劈可刺,非身高力猛者不能使用,用得不多,不过我能打造。”

    拍刃也就是陌刀,南北朝时已经出现,但因为受锻造工艺限制,这时候的陌刀非常沉重,舞动吃力,所以并不受欢迎,但数十年后,随着锻造技术发展,陌刀变得轻薄,才开始流行起来。

    由于不流行,会打造陌刀的工匠并不多,王仲生便是其中之一。

    张亮大喜,便笑道:“这次王大哥请务必跟我们去丰州,我们会厚待于你。”

    王仲生激动得站起身,“我和家人随时可以走。”

    张亮点点头,但他今天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把王仲生请走,他还另有所图,几个月前,一名工匠透露一个消息,五年前,当时任刀匠头的王仲生率领一百余名刀匠打造了上千把陌刀,但还没有最后完成,他们便被勒令停工,转而全力备战高丽,这批陌刀便成了半成品,按照军器监的规矩,半成品不用登记造册,杨元庆便让张亮进京,把这批半成品陌刀搞到手。

    张亮沉吟一下便问:“五年前,你们曾打造过一批拍刃,但没有完工,这件事你还记得吗?”

    王仲生沉思片刻,猛地想起来了,“有!这批拍刃现在还在,前两天,主事还嫌那批拍刃占地方,说要把它们清理掉。”

    张亮精神一振,连忙问:“一般是怎么清理?”

    “一般是回炉交库,但实际上,这种东西都不会回炉,一旦回炉,就要交还给生铁库,反正过了五年,也无帐可查了,一般是当官的会把它们私下卖给生铁铺,中饱私囊。”

    王仲生明白张亮的意思了,笑道:“如果张先生想买,我可以替你联系主事,最多三天,他们就有办法将这批拍刃运出来。”

    “你告诉主事,我愿出高价购买!”

    .........

    三天后,在丰都市铁行的一家仓库里,张亮见到了这批半成品陌刀,所谓半成品,实际上已经成型,只是没有最后开刃,张亮拾起一把陌刀,长约一丈四尺,沉甸甸的,至少重五十余斤,他是书生,只能勉强拿动,却舞不起来。

    旁边军器监的潘主事笑道:“一共有一千二百把,都是上好精铁打造,按照生铁价,一把十吊钱,你说开价二十吊钱,那么就是两万四千吊钱,但我们不要钱,要折成银子,那就是两千两银子,或者一千两黄金,可以吗?”

    张亮回头看了一眼康巴斯,康巴斯将一只沉重的木箱放在潘主事面前,“这是一千两黄金,少府寺的官金,二十五两一饼,一共四十饼。”

    潘主事打开箱子,黄灿灿的金子照得他眼睛都花了,他不禁心花怒发,迅速点了一遍黄金,便对他们笑着拱拱手,“我们成交!”

    他和另外两名官员抬着箱子,上了一辆马车,马车疾驶而去。

    康巴斯上前拾起一把陌刀,舞动两下,眉头一皱道:“这种刀有什么用?”

    “杨总管说,这将来会是对付突厥人的利器!”

    .........

    Y

第三十五章 争夺人口

    辽阔的草野,数十只苍鹰在天空盘旋,发出清脆的鸣叫,远处是巍巍大斤山,黑黝黝的山体俨如巨龙一般横亘在草原,山脚下森林茂盛,狭长的森林延绵千里。!。

    这里是榆林郡以北的草原,向东数十里便是定襄郡,这里依然是大隋的领土,可事实,生活在这一带的几乎都是突厥牧民,当年隋王朝曾经在这里安置落难的启民部,随着启民部渐渐强大北归,但依然有一小部分突厥人留在这一带放牧为生。

    辽阔的草原分布着一座座的突厥穹帐,这时,一队骑兵从远处疾奔而至,约两百余人,人人配双马,势如奔雷,穹帐前的突厥女人慌忙把孩子拉进帐中,几名壮实突厥男子从帐中走出。

    他们并不慌张,隋军巡逻队经常从他们帐前经过,他们也习以为常。

    “是丰州的巡逻骑兵。”

    一名突厥男子凝视半晌道:“我看见了他们的赤鹰旗。”

    自从五座城池在去年陆续修好后,来自丰州的隋军骑兵巡哨便常常出现这边草原,他们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已经渐渐取代了原来的榆林郡边军。

    话音刚落,隋军骑兵队便疾奔而至,飘扬的赤旗绣着黑色的苍鹰,这是一队隋军斥候队,他们奉命来寻找一批汉民的踪影,

    隋军骑兵勒住了战马,为首校尉拱拱手,用突厥语道:“向你们打听一件事,这两天有没有大批汉民北的消息?”

    几名突厥男子对望一眼。皆摇摇头,“几个月前有,但最近没有。”

    其中一名突厥男子道:“将军去东面的原阳镇问问,或许会有消息,一般汉民北。都要经过那里。”

    “多谢了!”骑兵校尉回头一挥手。率领骑兵向东疾奔而去。

    这两年由于中原持续动乱。尤其涿郡魏刀儿的造反声势浩大,大量民众纷纷逃进突厥躲避战乱,他们中有不少工匠,给突厥带去了先进制造兵甲技术和炼铁技术,而且走私猖獗,生铁等战略物资源源不断流入突厥。

    原本隋军占据绝对优势的弓箭已经和突厥没有区别,只是因为突厥生铁量不足而使盔甲方面略逊于隋军外,其他装备并不比隋军差,而且突厥人骑马技术更高。弥补了盔甲不足,这样便使得突厥日益强大。

    突厥统治者深刻感受到了隋民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他们不仅主动接纳并安抚逃民。!。同时也派官员去隋境鼓动隋民北迁,但从去年开始,丰州也派官员去中原宣传,接纳逃民。开始和突厥竞争,两地对逃民的争夺日益白热化。

    几天前,驻扎在榆林郡的丰州军得到情报,有一批隋民北逃,榆林守将杨家臣便派出一支斥候队前去寻找这批逃民,并准备将他们劝去河套。

    隋军骑兵一路奔驰,次日午抵达了原阳镇,原阳镇位于金河南岸,是大隋最北面的一个小镇,从原阳镇再向北百余里,便是大斤山,大斤山北面虽然名义还是大隋的领土,但实际是突厥的控制地了,隋军必须要在逃民翻越大斤山之前将他们拦截住。

    这支斥候队的校尉叫做武致远,是一名从军十年的老兵,积功升为校尉,经验十分丰富,他没有命令军队进镇,只派两名手下进镇打探消息。

    片刻,两名手下纵马飞奔而回,激动地禀报道:“校尉,有消息,昨天晚一批逃民北,约两千余人。”

    “没有骑马?”武致远连忙问道。

    “一部分骑马,一部分步行,但听说可能有突厥士兵在北面接应。”

    武致远心中迅速估算一下时间,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夜,如果这批逃民不休息,那么很可能已经翻越了大斤山,但如果他们中的老弱妇孺途中休息,那么就还来得及。

    “走!”

    武致远一声令下,二百骑兵向北方疾驰而去。

    ........

    翻越大斤山的道路颇多,但最近的一条路叫做白道,是一处地势险要的隘口,汉朝时曾在这里筑城防御,但随着南北朝的动荡,所筑城池已经荒废,而且北方胡人也能从数百里外的东面绕过大斤山南下,白道筑城的战略意义已经不大。

    黄昏时分,在白道以南约十余里处,大群隋民正扶老携幼艰难地向北进行,约两千余人,这是来自谷郡和涿郡的逃民,由于魏刀儿之乱使他们在家乡难以生存,便有消息说,逃去突厥的民众都过得不错,有大片的土地可以耕种,几乎没有税赋,也没有战争,这些传言极具煽动性,几个县的民众便结伴前去突厥谋生。

    两千余人,一半人骑马,一半人步行,行军速度并不快,数百名突厥士兵护送他们前行,但突厥士兵态度粗暴,对动作迟缓者轻则斥骂,重则用皮鞭抽打,接引他们的突厥官员变得态度冷淡,完全没有了鼓动他们北时的热情,护送变成了押送,很多人已经开始后悔,但此时后悔已经没有用了,突厥士兵严密监视,根本无法逃跑。

    众人只得跌跌撞撞向北而去,就在这时,后面传来了雷霆般的马蹄声,一支骑兵正向这边疾速追来。

    “是隋军!”

    突厥士兵们大声喊叫,纷纷拔刀搭箭,迎战去,两千隋民吓得要四散奔逃,一百余名突厥士兵却挥鞭猛抽,“不准跑,统统蹲下!”

    几声惨叫声传来,这是几名年轻男子想骑马逃走,被突厥士兵用箭射杀,两千隋民都被吓得魂不附体,纷纷蹲下,像羊群一般挤成一团。

    远处,隋军骑兵已经追到了。虽然斥候的任务并不是厮杀,但此时他们若不出手,隋民们就要越过大斤山,进入突厥势力范围了,校尉武致远毅然决定出击。歼灭突厥士兵。抢回这些人口。

    他大声喝令。“注意队形,防御敌方弓箭!”

    两百隋军放慢了步伐,对方约五百人,两倍余他们,两百隋军分为四队,各有队正率领,他们手执弓箭缓缓向突厥军靠近。

    约三百步时,武致远一摆手,隋军士兵停住前进。和突厥士兵对峙,只对峙了不到一刻钟,突厥军陡然爆发。数百骑兵风驰电掣般向隋军士兵冲来,战马奔驰,长矛锐利,脸挂着狰狞的狂笑。

    武致远异常冷静。他喝令一声,“弓箭准备!”

    两百张弓箭刷地举起,对准了密集冲来的突厥军,突厥军瞬间便冲进一百二十步,这是隋军弓箭的射程,“射!”武致远一声令下,两百支箭腾空而起,如雨点般射进了疾奔而来的突厥军群,一片惨叫声响起,数十人被射倒。

    但此时,突厥军也发箭了,他们奔跑中射箭,一支支箭从百步外呼啸而至,隋军士兵举盾相迎,但还是有十几人被箭射中,惨叫着栽倒下马。

    突厥士兵已冲到七十步外,隋军的第二轮箭射出了,箭力强劲,射透敌军皮甲,一名名突厥士兵在疾奔中滚翻落地,两轮箭,突厥军减员九十余人,但此时,他们已经杀到四十步外。

    “二龙出水阵!”

    武致远一声令下,隋军立刻兵分两路,向两边疾奔,避免和突厥士兵的正面相撞,突厥千夫长大声喝令,冲击而的突厥如刀劈一半,一下子分成两队,各向隋军追击而去。

    突厥军弱点在队伍混乱,没有阵型,几乎是各自为战,优点是冲击力强,马术高超,隋军的优点却是训练有素,讲究阵型配合,整体作战能力强,兵甲精锐,但弱点也有,主要就是控马技术逊于对方。

    此时隋军已经化解了突厥骑兵的第一波冲击,转而迎战而,在草原展开了激烈的骑兵对战,尽管双方人数都不多,以不到两百人对阵三百人,但依旧打得惊心动魄,惨烈无比,双方长矛格斗,刀劈剑砍,不断有士兵被杀死,惨叫落马。

    虽然隋军士兵人数略逊一筹,但这两百人是战斗力极强的斥候军,是隋军中的精锐,他们配合默契,往往是几人对阵一人,杀死一人,又集体转向另一人,作战效率极高,没有无用功地奔。

    相反,突厥士兵几乎没有配合,都是各自为阵,大部分时间都在奔跑之中,看似跑得眼花缭乱,但杀敌时间却不多,作战效率低下,这就是训练和不训练的区别,这也是隋军要拉开战线的目的,使突厥士兵难以集中作战。

    隋军越战越勇,渐渐地占据风,兵力对比已经逆转,人数双方已持平,这时天色已经黑了,漫天繁星挂在天幕中闪烁,草原的恶战依然在继续,隋军的夜战训练此时开始发挥优势,尽管隋军不断减员,但剩下士兵依旧跟随着火长,而火长则跟随着队正,阵型不乱。

    突厥士兵没有夜间作战的习惯,突厥千夫长见伤亡已过半,他大喊一声,剩下的一百五十余突厥士兵纷纷调转马头,向东北方向逃去,看守隋民的近百名突厥士兵也不再管隋民,跟着他们首领向东北方向奔逃。

    草原响起了隋军胜利的欢呼声,两百隋军阵亡六十余人,而对方则阵亡二百七十余人,这一场遭遇战以隋军大胜结束。

    武致远催马前,对两千余胆战心惊的逃民大喊道:“尔等不用害怕,我们是丰州隋军,领你们去丰州落户,那里没有战争,没有造反,可让你们丰衣足食,要比去突厥为奴强百倍!”

    逃民们听说是丰州隋军,惊惧之心稍去,此时他们已经不愿再去突厥,便在隋军斥候的护卫下,掉头向榆林郡方向而去。

    ..........

    【注:隋末大乱时,大量隋朝难民逃入突厥】

    未完待续。。

第三十六章 形势严峻

    第三天中午,校尉武致远率领士兵护卫着两千余名北逃难民抵达了榆林湖,难民皆已筋疲力尽,但想到突厥军会追赶而来,畏惧之心使他们不敢休息,一路南逃,终于到了隋军们所说安全地带,看见了蔚蓝如宝石般的湖水,两千余男女老幼精神振奋,欢呼着向湖边奔去,痛饮湖水,欢声笑语响彻湖畔。…

    这时,一名士兵指着远方大喊:“校尉,你看!”

    武致远看见了,只见数里外有一座规模庞大的军营,士兵们都一起大喊起来:“是军营!”

    出现在榆林湖畔的军营只能是丰州军,远处一队巡哨骑兵疾奔而来,片刻奔至眼看,他们惊讶地望着湖边黑压压的数千难民,为首军官高声问道:“是哪里来人?”

    武致远前拱手施礼,“在下是丰州军驻榆林郡斥候校尉武致远,奉杨督军之命拦截北逃隋民归来。”

    军官笑道:“果然是你们,总管有令,若你们回来,让校尉前去见他,难民暂时进营安置。”

    武致远一下子愣住了,“总管来了吗?”

    “总管率军抵达榆林,此时正在大营内,请跟我来!”

    武致远点点头,交代手下把难民带回大营,他催马跟着巡哨官向大营奔去。

    ........

    这是一座有两万精锐之军的隋军大营,由杨元庆亲自统帅。

    中军大帐内,杨元庆站在地图前。神色严峻,十几天前,几名从突厥过来的商人都带来了同样的消息,突厥各部落正在大规模集结。这是突厥即将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先兆,令杨元庆深感忧虑。

    自从前年秋天,始毕可汗利用弓箭之利大败北突厥乌图部,使突厥形势发生了逆转,乌图部被迫远遁剑河北方,对始毕可汗的牵制能力大大减弱,而以始毕可汗的强大,他已经能够同时两线作战。对南方的威胁日益增大,首当其冲便是给杨元庆的压力,此时丰州军的势力已经都东扩到榆林郡,这也使杨元庆承受突厥的攻击面大大增加。再加屈突通部署在延安郡的五万大军,他竟有腹背受敌之势。

    一旦始毕可汗集结完毕,大军南下,富庶的丰州首先就是他攻击的目标,尽管丰州可以动员十万民团兵和六万正规军。但和突厥四五十万大军相比还是非常吃力,就算丰州利用黄河防御住了突厥的进攻,那榆林郡的河套地区怎么办?五座新建的县城也必将毁在突厥人之手,将严重影响他的东进战略。

    杨元庆非常忧虑。按照他的经验,从突厥集结到发兵一般耗时一个多月时间。就算始毕可汗地域广阔,两个月也够了。再加路行程,那么突厥大军抵达大隋的时间将是七月中旬到八月初之间。

    现在是五月下旬,最迟两个月后突厥大军就将抵达隋突边境,要对付突厥的大举南下,只能用举国之兵,可是杨广怎么可能答应他的建议呢?

    这时,帐外亲兵禀报:“总管,去拦截逃民的斥候校尉到了。”

    “令他进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