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枭雄(高月)-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云定兴眼睛一亮,呼吸顿时有点急促起来,这是三百两黄金啊!价值六千吊钱,凭这些黄金他可以买更大的宅子,全家锦衣玉食,几年来的落魄生涯使他对钱财有一种特殊的渴望。

    但云定兴也知道,杨元庆绝不会无缘无故拿三百两黄金给他,必然是有重要事情找他,他盯了一眼桌上金光闪闪的黄金,忍不住咽了口唾沫,便问道:“云某无功不受禄,怎敢收杨将军重礼,杨将军有什么事要云某效力吗?”

    嘴上虽这样说,他却没有把黄金推回来,很显然,他想要这黄金,只是想听听杨元庆有何事求他?

    这些细节被杨元庆看到了眼中,连杨元庆也没有想到他竟贪到这个程度,最起码的推辞客气都没有了,杨元庆心念一转,把此人留在齐王府,其实未必是坏事,当年太子杨勇就是因为此人而被自己祖父杨素抓住了把柄,最终被废,他毁了一个太子,也未必不能再毁一个齐王。

    本来杨元庆是想花重贿来买齐王死士的情报,但这一刻他改变主意了,他要用这个云定兴为饵,慢慢使齐王走上不归路。

    杨元庆取出了盘郢剑,放在桌上,凝视着云定兴道:“元先生认识此剑否?”

    云定兴仔细看了一眼这把剑,心中顿时一惊,翻身跪倒在剑前,他认出这把剑是先帝赐给晋王杨广,现在应该是天子剑,怎么会在杨元庆手上?

    他惶恐跪拜道:“卑微庶民,怎敢妄见天子之剑。”

    “云先生请坐!”

    杨元庆收了剑笑道:“我与云先生素昧平生,也素无恩怨,今天来找云先生,实际上奉圣上密旨而来,调查齐王死士的详情。”

    杨元庆又取出杨广给他的纸条,道:“这是圣上给我的密令,云先生想看一看吗?”

    杨元庆的一句‘奉圣上密旨调查齐王死士’已如五雷轰顶,将云定兴惊呆了,他心中也一直很惊疑,齐王一百余名死士被杀,圣上怎么可能不闻不问,原来竟是派杨元庆来密查,他怎么会知道自己和死士有关。

    云定兴心中害怕到了极点,他因太子杨勇之案而获罪为奴,已经成为他一生的噩梦,他费劲心机花了六年的时间才刚刚摆脱,难道这场噩梦又要降临到他头上吗?

    他再次翻身跪倒在地,浑身因惊恐而颤抖,杨元庆看得出他内心的恐惧,看来他也知道自己所为是圣上大忌。

    杨元庆脸上笑容已消失,他重重一拍桌子,冷冷道:“云定兴,你协助齐王豢养死士,你知罪吗?”

    云定兴浑身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杨元庆缓缓拔出天子剑,放在桌上,“我给你一个选择,你是愿意效忠圣上,还是继续效忠你的齐王?”

    云定兴牙齿打战,“庶民...愿效忠...圣上!”

    “那好,既然你愿意效忠圣上,我那我告诉你,圣上想知道齐王私养死士的详情,你知道该怎么办吗?”

    云定兴抹了抹头上的汗,心中又燃起一线希望,他颤抖着手从怀中取出一张叠成方块的纸,递给杨元庆,“这是齐王养死士的情报,是我私下记录,请将军过目。”

    杨元庆展开这张纸,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齐王豢养死士的人数和藏身地点,让杨元庆也吓了一跳,竟然有三千人之多,齐王这是要做什么?

    “还有别的吗?”

    “没有了,我所知都在这上面。”

    杨元庆点点头,将这张纸揣进了怀中,又将黄金推给他,“你尽管安心在齐王府做事,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这黄金是圣上所赏,希望你不要再重蹈杨勇之案覆辙。”

    说完,杨元庆便起身扬长而去。

    不知过了多久,云定兴才从极度恐惧中恢复过来,他心中生出了一丝疑虑,杨元庆真是圣上派来的吗?可一转念,又觉得不可能还有别人,太子已薨,只能是圣上。

    云定兴目光又落在了三百两黄金上,眼中闪烁着贪婪之色,他将黄金搂进怀中,亮闪闪的金光照花了他的眼睛,他竟忍不住纵声狂笑起来,管他什么道义忠诚,都统统是放屁,只有黄金财宝才是最真实。

    ......

    半个时辰后,杨元庆出现在杨广的御书房,他将云定兴写的死士记录呈给了杨广,杨广看了一遍这个记录,眼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悲哀,长子去世对他打击巨大,而次子又居然豢养三千死士,使他心中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和失望,他甚至不想问杨元庆的记录从哪里得来,便摆摆手,示意杨元庆退下。

    杨元庆行一礼,缓缓退下,至始至终,杨广都没有对他说一句话,杨元庆了解杨广此时的心情,他依然沉浸在失去长子的巨大悲痛之中,现在又多了一分对次子的无比失望。

    ........

第三十三章 缘定三生

    第三十三章缘定三生

    “朕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不想再失去最后一个,元庆,这件事到此为止。《》。”

    这是杨广最后交代的一句话,杨元庆在回程的路上,细细体会着这句话的含意,他能理解杨广的心情,长子已逝,如果再追究下去,他这个次子也未必保得住。

    杨元庆也忍不住叹息一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谁能想到杨昭之死竟成为杨暕的救命稻草。

    皇子不同于大臣,杨广有雷霆魄力处罚虞世基,却没有魄力处罚自己的爱子,杨暕躲过了此劫,那就意味着他和杨暕的斗争将持续下去。

    杨元庆不再想此事,调头向裴府而去,昨天裴蕴的一纸弹劾,正是压倒虞世基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应该是裴家对自己的助力,他于情于理都应对裴矩表示感谢。

    不多时,杨元庆和几名手下来到了裴府,也是巧,正好在府门前遇到了裴敏秋的父母,裴文意和妻子王氏,夫妻二人是出门散步纳凉,正要返回府中。

    “元庆!”

    裴文意看见了杨元庆,笑着向他打个招呼,杨元庆连忙上前躬身施礼笑道:“伯父伯母,这是出门散步吗?”

    “嗯!老习惯了。”

    裴文意笑了笑道:“谢谢你前天送来的猎物,那只山猪不错,肉味鲜美,下次若再有收获,别忘记给我留一条腿。”

    “老爷!”

    王夫人在一旁低声埋怨,“哪有在晚辈面前这样说话的?”

    裴文意捋须呵呵笑了起来,“开开玩笑不妨,元庆也是一个直率的人,没有那么多心思。”

    杨元庆也忍俊不住地笑了,他发现裴文意从表面看,是很老实木讷,可真正接触多了,才发现他也有风趣幽默的一面,居然让自己给他留一条野猪腿,他意识到裴敏秋活泼可爱的一面像谁了,实际上就是像她父亲。圣堂。

    他连忙拱手笑道:“伯父喜欢山猪,明天我再去打两只来。”

    裴文意笑眯眯道;“我只是说着玩,你可千万别当真,野猪肉吃成习惯了,瞧我这身板子,难道以后还得自己去猎野猪不成?”

    众人都笑了起来,王夫人也忍不住笑着在自己丈夫的肩膀上捶了一记,这时,裴矩的长孙裴晋走出门,对杨元庆拱手道:“杨将军,祖父请你进去!”

    裴晋又给二叔二婶施一礼,裴文意对杨元庆道:“去吧!若有正事就不耽误你了。”

    杨元庆微微欠身,便跟着裴晋走进了府内,裴文意望着杨元庆的背影,低声对妻子笑道:“薰娘,如果他做我们的女婿,我觉得倒也不错。”

    王夫人吓了一跳,连忙问:“公公和你说起敏秋之事了?”

    裴文意点点头,“前两天和我说起此事,问我有没有意见?”

    王夫人紧张地问:“那你怎么说?”

    裴文意奇怪地看了妻子一眼,“难道你不愿意?”

    王夫人被说中了心事,脸一红,不知该怎么说,其实她倒不是看不上杨元庆,实在是三年前她便已答应了兄长的请求。

    王夫人的娘家是太原王氏中地位较低的一房,她只有一个哥哥,三年前哥哥告诉她,王家想和裴家再联姻,由王家嫡长孙王俊娶裴家嫡女,她哥哥的意思就是想把敏秋嫁给王家长孙,这样她娘家在家族中的地位就能够提高,王氏便答应了兄长。

    因为敏秋当时年少,所以这事也暂时不提,现在敏秋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公公却想把敏秋嫁给杨元庆,让王夫人有点不知所措。

    裴文意顿时明白过来了,一定是三年前那件事,他摇摇头笑道:“王俊不过是个小县令,他能和堂堂的丰州总管相比吗?”

    “老爷,你怎么也变得这么势利了?”王夫人有点不高兴,她不愿丈夫这样说自己的娘家。圣堂。

    “我只是这样说说,我是那样的人吗?”

    裴文意也收起玩笑之心,郑重对妻子道:“我也承认王俊那孩子品行端正,也求上进,但让敏秋嫁给他,是你大哥的意思,你大哥是什么想法,我很清楚,我不喜欢拿我女儿做家族权斗的筹子,薰娘,女儿的婚事我觉得要听听她本人的意愿,我也没有明确答应父亲,我只是说,只要敏秋本人愿意,我没有意见。”

    “那好吧!我去和女儿谈谈,如果她愿意嫁给杨元庆,而不是王家,我一定尊重她的意愿,绝不会勉强她,她也是我的宝贝女儿,我当然希望她能嫁给自己喜欢的人。”

    夫妻俩一边说,一边向内宅走去。

    .......

    贵客堂内,裴矩正和杨元庆谈论着虞世基之事,虞世基被贬,就意味着相权和吏权将均分,而裴家却是最大得益者,内阁七曹,裴家就占了两人,只要他再结盟两人,那么裴阀就在内阁中占了多数,将一跃成为大隋第一大势力。

    说起来,这件事还得感谢杨元庆,裴矩也不隐瞒杨元庆,直接将这个利益关系给杨元庆分析了,这个结果却是杨元庆没有想到,他本意只是想打压齐王的势力,虞世基被贬职,齐王势力至少下降了四成,没想到却提高了裴阀的势力,使杨元庆忍不住笑了起来。

    “如果是这样,那真的就是一箭双雕了。”

    裴矩也感慨道:“是啊!这两年我们也是费尽心机想扳倒虞世基,弹劾他的奏折至少也有几十本了,可圣上就是置若罔闻,我们也灰了心,却没想到你另辟蹊径,从他妻儿身上着手,竟一举成功,让我们都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其实这里面也是有一点偶然,我也没有料到虞世基竟然不在京城,如果他在府内,他就绝对不会使用刺杀这个方案,而应该是向皇帝告御状,买凶杀人这种蠢办法只有那种骄横而不懂朝廷规则的女人才想得到。”

    裴矩微微笑道:“你说得对,这里面确实有点偶然,不过,你若不杀那一百多名齐王死士,他就不会离开京城,这里面有果必有因,也是他气数使然,只能说是天意。”

    杨元庆点了点头,他又问:“虞世基去职,那不知谁会替代他入选内阁?”

    裴矩想了想道:“其实这内阁的人员安排是有迹可寻,像苏威本身是相国,牛弘是代表吏部,张瑾是代表关陇贵族,宇文述是代表晋王旧人,我和裴蕴是代表北方士族,虞世基是代表南朝世家,既然虞世基被贬,那他的接任者必然也是南朝旧臣,我估计会是门下侍郎萧琮,他是皇后族兄,萧氏名门,虞世基既然是陈朝旧臣,那一下个必然是梁朝旧臣,圣上自会平衡南方势力,所以十有八九就是萧琮。”

    这种对朝廷势力的掌握,杨元庆还没有入门,无法和裴矩的精明老辣相提并论,他只能虚心听取裴矩的分析。

    但今天裴矩的心思并不是放在对朝廷势力的分析上,他的心思是放在杨元庆的身上,本来他准备把敏秋带在身边,和圣上南巡时再谈他们的婚事,不料圣上却因为太子病逝而取消了南巡计划,眼看杨元庆就要北归五原郡,裴矩心中就有点着急了。

    裴矩沉吟一下,便缓缓说出了他的想法,“元庆,上一次请你吃饭,本来是想把喜儿许给你,但我发现你和喜儿没有缘分,便不再提此事,现在我看你和敏秋颇为投缘,如果你有心的话......”

    裴矩正式向杨元庆提出了婚约;其实裴家准许裴敏秋和杨元庆一同去打猎;便是一种暗示了;否则;以裴家家规之严;怎么可能准许家族未婚之女跟随一个年轻男人去狩猎;还有过夜的可能;裴家已经在行动上对杨元庆提出了婚约;只不过裴矩是将这个婚约明确提出来。

    杨元庆沉思良久;坦率地说;他需要这门婚姻;他需要和裴家这样的名门世家联姻;也只有这样;等天下大乱时;他才有资本和关陇贵族对抗;也只有联合北方士族和山东豪杰,才可能和强大的关陇贵族对抗,裴敏秋温柔贤惠,是他最好的正妻良配,只是出尘只能委屈她为次妻了。

    他心中叹息一声,终于点了点头,“我愿意娶敏秋为妻,只是祖父新葬,一两年内都不宜谈婚论嫁。”

    裴矩也捋须笑道:“其实我也想告诉你,裴府有家规,族女十六岁后方能出嫁,今年敏秋才十四岁,可以现定下这门婚事,这样就两全其美,不过我提醒你,元庆,订婚需要长辈出面。”

    这个规矩他知道,杨元庆想了一想,杨家是不可能,他不想让父亲替他出面,舅父倒不错,可惜太远了一点,杨元庆心念一转,便道:“那我请乐平公主替我订婚,可好?”

    “可以!”

    裴矩眯着眼笑了起来,“只要你承认她是你长辈,裴家没有意见。”

    .......

    内室,王氏也在和女儿谈心,虽然她是希望能亲上加亲,女儿嫁给王家嫡长孙,但如果女儿愿意嫁给杨元庆,她也不会反对。

    “敏秋,估计今天你祖父会和元庆提到你的婚事,当然现在只是意向,最后还是要征求父母的意见,才能正式订婚,所以为娘问你,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太原王氏的嫡长孙,那是一个品行端正,求上进的年轻人,今年二十岁,已出任解良县令,同样是前途无量,另一个便是杨元庆,他的人品我不了解,不过官做得蛮大,也不知以后会不会有什么挫折?娘是给你自己选择,你觉得哪一个你更喜欢一点?”

    裴敏秋羞得满脸通红,心中怦怦直跳,这还用得着她选吗?杨元庆从大火中救她一命之时,她的心便已经容不下别人了。

    她轻咬着嘴唇,满面含羞地小声说:“娘不了解杨将军,可是女儿了解他。”

    王氏苦笑一声,无奈地望着女儿,女儿已经做出了选择,她还能再说什么呢?

    .........

    【卷七完,请看卷八凌云健笔意纵横】

第一章 营州之变

    第一章  营州之变

    在大隋王朝的辽东是一个多民族多部落聚集的地区,以燕山为界,燕山以北分布着契丹、奚、霫、室韦、靺鞨、高句丽等等部落和国度,他们皆向大隋臣服,接受隋王朝册封。

    但隋王朝在燕山以北也有州郡,那就是营州郡和燕郡,控制着今天的辽东走廊,自从开皇十八年,隋文帝杨坚派兵攻打高句丽失利后,辽东地区便一直保持着平静,汉胡各部落和平相处,各不相犯。

    可数年的平静却在七月下旬的一个夜晚被打破。

    在营州以北靠近契丹的边境有一个村落集安屯,一条小河在屯西流过,屯里住着一百余户人家,大多是从内地来的军人家眷,在村落附近开垦了数千顷土地,因为是军户,他们可以得到免税的待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百余户人家,六百余口人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偶然,一些契丹牧人会渡过小河,用牛羊牲畜和汉人们换取一点粮食,汉人们也是多给少取,尽量和契丹人保持着友好与和睦。

    夜晚,炎热的处暑天气使集安屯人难以入睡,婴儿因燥热而啼哭,今年的处暑异常闷热,住在村落最西面是一户姓刘的人家,刘老汉是河间郡人,三年前迁到集安屯,开垦了八十亩地,他的两个儿子都在营州从军,他和妻子带着两个儿媳和三个孙子住在一座占地一亩地的院子里。

    夜晚,东院落不断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小儿媳抱着孩子在窗前来回拍哄,苗条的身影被灯光映照在窗户的油瓦上,那是刘老汉最小的孙子,去年十一月才刚出生。

    “我说当家,这天热得反常啊!往年这时候夜里已经很凉了,可今年怎么还热得慌。”

    刘老汉的妻子一脸担忧,“听人说天气反常是兵灾之相,我很担心.....”

    “别胡说八道!”

    刘老汉极不高兴地打断了妻子的话,“睡不着就去哄哄孙子。”

    刘老汉的妻子嘴里嘟囔着开门出去了,可当她一开门,刘老汉便听见风中传来一种奇异的声音,隐隐像天边擦响的闷雷,声音越来越近,连桌子都抖了起来。

    ‘别是野猪群进村了吧!’他暗暗思忖,他记得刚迁来时,曾经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