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猎天下二部完-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萧衍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怒意:“如果轻率开战,必然引起战火;殃及百姓。你只需守好边境,不使魏军入侵境内,使得南方百姓安居乐业。”

    陈庆之听出萧衍语气不好,仍然力争:“元颢为魏国太傅,尚且投奔陛下,说明索虏人心散乱,此为千载难逢的良机,不可错过。”

    萧衍猛然转身,面对陈庆之,雪白胡须和眉毛一起颤动:“一日之内,你两次劝朕发兵北伐。此事,朕意已决,不必再议。”

第一部分 3。7 山中宰相

    陈庆之护送萧衍回到建康,带着杨忠策马向东而去,仅半天时间就进入峰峦叠嶂的句曲山地界。山势渐陡,林木葱郁,山峰、洞府和泉水点缀四周,陈庆之请求北伐未成,一路沉默不语,进入山中,心情才随着景色好转,勒住战马缓慢前行。杨忠催马追上陈庆之:“关中侯,魏国北海王借兵北伐,我们为什么不在涡阳准备出兵,却跑到深山中?”

    满山郁郁葱葱的景色无法平息陈庆之的郁闷心情:“陛下不同意。”

    杨忠沉默无语,陈庆之望着四周山色,心情平复:“我们去拜访通明先生,只有他才能说服皇上。”

    杨忠一直在军中,不知道这通明先生有什么神通,陈庆之都不能说服皇帝出兵北伐,这个通明先生能做到吗?他抬头向前面一看,笑了:“哈哈,两头牛。”

    山中小径右边是一大片田地,一头黄牛放水草间,自由自在啃着绿草,另一头牛更加奇怪,竟然头戴金笼头,被农夫的皮鞭劈啪抽打着驱赶着耕地。陈庆之拢住缰绳,嘴角难得地露出笑容:“这两头牛就是通明先生的招牌,我们到了。”

    小溪顺着田地向山坡下延伸,一袭通天瀑布挂于山间,山洞隐约浮现,洞口孤立一座三层青顶楼阁,左右站立两个青衣道童。杨忠牵着两匹战马缰绳,跟在陈庆之身后,向楼阁走去,回头反复打量那带着金笼耕种的黄牛:“这牛头的笼头金光灿灿,难道真是金质?”

    陈庆之反问杨忠:“你知道通明先生吗?”

    杨忠一直在边境作战,头一次来到江南,连连摇头。陈庆之穿行在山间绿野,心情渐好,话也多起来:“通明先生姓陶名弘景,生于前齐年间,他四五岁时以芦荻为笔,在灰沙上写字,十岁看葛洪的《神仙传》,深受影响,从此与道家结缘。前齐永明十年,他将朝服挂在神武门,辞去官职,退居句曲山修道。皇帝起兵襄阳,改换天地,屡次聘他入仕,都被拒绝。皇上写信问他,山中到底有什么让你留恋?通明先生写了一首名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的小诗。皇上仍然催他出山做官,通明先生便养了这两头牛,你琢磨一下,这两头牛有什么含义?”

    杨忠看看两头牛,对照陶弘景的心态,立即明白:“那头悠闲的牛表示无官一身轻,那带金笼头的牛看似高贵,却不得不拼命做事。”

    “那金笼头寓意名利,世人大都为名利而牺牲悠闲惬意的生活。”陈庆之想起自己,难道我不是带着金笼头的牛吗?

    杨忠还惦念那首诗:“关中侯,那小诗写得什么内容?”

    陈庆之抬头看着句曲山间的浮云,停下脚步念道: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寄君。

    这首诗写得极白,杨忠身处此景,立时顿悟:“通明先生淡泊得如同白云一般,我什么时候才能过上这样悠闲的日子?”

    陈庆之笑着望向杨忠:“有些事情你能放得下吗?”

    杨忠想起父亲的血仇,升起对索虏的愤恨,切齿说道:“绝不。”

    “你能放下那个好看的魏国郡主吗?”陈庆之看出他神情不好,想起军中流传的杨忠掉裤子的笑话,岔开这件事。杨忠眼前立即出现明月笑如桃花的面孔,一股柔情涌上心田。

    “你还年轻,前途不可限量,应该做一翻大事,不能如此消极避世。”陈庆之拍拍杨忠肩膀:“皇上看了通明先生的诗和画,领会他用意,不再强迫他出来做官。但是每逢国家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咨询,朝中大臣都将通明先生称为山中宰相。王公贵戚纷纷入茅山拜见,通明先生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层楼阁,自己住在最高层,弟子住中间,宾客住在底层,三方各得其所。”

    陈庆之来到这世外仙境般的茅山,心胸豁然开朗,抱着顺其自然,随心所欲的心态,也不催促求见陶弘景。直到傍晚,仙风道骨,眉须皆白的陶弘景才从楼上下来,他与陈庆之素来投缘,寒暄后并肩走出楼阁,缓步走向茅山深处。

    杨忠猜到两人必谈大事,停住脚步,又想贴身保护陈庆之,又抬脚想跟随。陶弘景悠然转身,银须随风飘摆:“子云,这是何人?”

    “游骑校尉,杨忠。”

    “杨忠?身高八尺,虎背熊腰,战场上必然以一当百。既然有缘,何不同行?”

    陈庆之笑着答应,杨忠紧走几步,落后陶弘景和陈庆之半步,陪伴在他们侧后。陈庆之此行想请陶弘景帮助说服萧衍出兵北伐,又担心走漏消息,反而让萧衍误解。一时竟然想不起如何开口,便陪着陶弘景游览山色,聊些不相干的话题。天色渐黑,陶弘景猜到陈庆之必有心事,侧面试探:“子云,你看我这茅山怎样?”

    “人间仙境。”

    “为何不退出沙场,来此隐居。”陶弘景继续探测陈庆之态度。

    “先生跳脱世俗,我却有许多放不下的事情。”陈庆之叹气一声。

    陶弘景故意给陈庆之一顶高帽:“韦睿去世之后,你就是国家顶梁柱,如果没有你驻守边境,这里早是一片浩劫了。”

    韦睿外号韦虎,曾经在钟离大战中击败北魏中山王元英和镇东将军萧宝寅率领的八十万大军。陈庆之隐隐听出陶弘景的讽刺味道:“多谢先生点醒,没有我陈庆之,自然会有其他人抵御胡人入侵。”

    “既然如此,何不盘桓几日?干脆就此常住下去。”陶弘景想逼出陈庆之此行意图,故意这样说。

    萧衍劝陈庆之出家当和尚,陶弘景留他当道士,陈庆之苦笑:“等我心愿一了,就来这里陪先生。”

    “什么心愿?”陶弘景终于找到追问机会。

    既然陶弘景挑出这个话题,陈庆之当即回答:“北伐中原。”

    “准备好了吗?”两个人终于自然而然谈起时局。

    “我攻下涡阳后练兵一年,全部准备就绪。”陈庆之暂时不想说与萧衍的分歧。

    “魏国大乱,是千载难逢的北伐良机。”陶弘景号称山中宰相,对时局非常了解:“为何还不出兵?”

    既是陶弘景主动问起,陈庆之卸下包袱,说出心里话:“陛下不恩准,反而送我一本《大涅槃经》,让我修习佛法。”

    “哼,又是佛法。”陶弘景突然停住脚步。

    陈庆之听出陶弘景对佛教大为不满:“佛教怎么了?”

    陶弘景的不满表露无疑:“皇帝也逼迫我归依佛家。”

    陈庆之还不知道此事:“您是道家领袖,谁不知道呢?”

    陶弘景与陈庆之私交密切,说话没有顾忌:“佛教本是胡人宗教,在东汉末年渐渐东行,传入中原,五胡乱华后更加兴旺。和尚尼姑身披胡服,满口阿弥陀佛、般若波罗密这样的胡言胡语,国家未亡于胡人刀兵,道教和儒教却要先亡于佛教了。”

    陈庆之不信佛教,也不知道事态这么严重,怔然不知如何应答。

    陶弘景加重语气暗指沉迷佛教的萧衍:“不仅如此,有人修习佛教到了痴迷的程度,不顾国事了。”

    陈庆之叹气一声,无话可说。

    落日余晖从树稍透射进林间小径,陶弘景满腹忧虑:“中原沦陷,汉人生存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守住边境,为汉人保留最后一处生存之地,已经不易,北伐谈何容易?”

    陈庆之心中一动,反问陶弘景:“先生知道我为什么一定要出兵北伐吗?”

    陶弘景猜到陈庆之心事:“两百年来,北强南弱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在六镇起兵,魏国暂时无暇南顾,北方一旦重新统一,就是南朝土崩瓦解之时。南朝名师大将陆续凋零,仅你硕果仅存,再也没有其他将领能够抵御胡人入侵了。”

    陈庆之正是为此事忧虑,长叹一声:“天下形势确如先生所言,对汉人极其不利,万一胡人渡江,席卷江南,汉人还有生存之地吗?我出生于永明二年,今年四十四岁,我预感时间不多。一旦我撒手而去,谁来抵挡南下胡人?我想趁活着的时候,顷全力北伐,收复故土,至少也要将胡人打得不敢存南下之心。”

    陶弘景敬佩陈庆之北伐决心,仍然反问:“即使皇帝恩准,你有把握北伐成功吗?如果失败怎么办?”

    陈庆之眼色一黯:“我死不瞑目。”

    陶弘景哈哈笑着:“还没有那么悲观,战场并非抵御胡人的唯一防线。”

第一部分 3。8 最后防线

    陈庆之琢磨这句话含义:“战场不是抵御胡人的唯一防线?”

    陶弘景年过七十,陈庆之正当中年,杨忠只有二十岁左右,老中少三人绕过山腰,景色突变,遮挡四周树木消失在脚下,小径在山腰处转弯,开阔的平原在脚下暴露出来,夕阳映射在蜿蜒的小河之上,闪出灿灿粼光。陶弘景留步,浮云在脚下掠过,俯视山下景色:“魏人是汉人还是胡人?”

    “当然是胡人。”陈庆之脱口而出。

    陶弘景看了眼陈庆之,说出自己想法:“魏国孝文帝拓跋宏酷爱汉文化,亲政以后效法周礼,改定官制和礼仪,迁都洛阳,穿着汉装说汉语,禁止在朝中讲鲜卑话。他甚至改胡姓为汉姓,自称元宏,娶汉女为妃,鼓励胡汉通婚,自诩华夏后裔。你认为他是胡人,他却自认为汉人。”

    “可是他们却是胡人血脉。”陈庆之反驳道。

    “魏国现在的皇帝元子攸是什么血脉?”陶弘景露出笑容。

    “当然是胡人血脉。”陈庆之不假思索。

    “魏帝元子攸身兼胡汉,胡汉混血。”陶弘景不认可陈庆之的观点:“不能单以血脉论胡汉,血脉可以相混,孝文帝元宏与那汉妃的后代是汉人还是胡人?只要胡人倾慕汉人文化,移风易俗,成为汉化胡人,进而与汉人融合,再无区别。”

    陈庆之还在思索魏帝元子攸的血缘,陶弘景继续说下去:“胡人来自漠北,像草原上的野草一样,烧不尽铲不绝,连天蔽地入侵中原,必须文武并用,才能彻底铲除来自草原胡人的威胁。”

    杨忠联想到战场上,赞同陶弘景的说法:“嗯,战争像我们的环首刀,利于进攻,教化像盾牌易于防守,左盾右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陶弘景哈哈大笑:“哈哈,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杨忠自小在武川镇与胡人混杂相处:“胡人这么凶狠,怎样教化他们?”

    陈庆之只携带杨忠一人来茅山,足见对此人重视,陶弘景略微打量这个年轻的校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草创魏国,初定中原,北方汉人高门,清河崔氏出了一个叫做崔浩的人,他长相如美貌妇人,心中雄才大略。中原汉人无法击败胡人铁骑,只好不断南迁,崔浩却想出一个办法,默默耕耘,终于成功教化胡人,将胡人带上汉化之路。”

    陈庆之知道崔浩此人,皱皱眉头:“崔浩出自汉人高门,侍奉胡人,南人都以他为汉奸。”

    杨忠听说过崔浩,却不了解此人作为,陶弘景不与陈庆之争辩,手指山腰处,树下有几块石头:“我们在这里歇息一下吧,饱览山下景色,谈论天下大势,岂非快哉。小兄弟,你了解崔浩吗?”

    杨忠轻轻摇头,陶弘景的目光穿越赤红浮云,追述崔浩故事:“崔浩从小博览经史,研精玄象阴阳和百家之言。二十岁时,他突然进入魏国朝廷,担任著作郎,很快脱颖而出,受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重用。拓跋珪死后,崔浩被明元帝拓跋嗣拜为博士祭酒,为他讲授经书。按照胡人习俗,兄死弟继,崔浩不断劝说拓跋嗣按照汉人习俗,立长子拓跋焘为太子。拓跋嗣三十三岁去世之时,太武帝拓跋焘终于登上帝位。崔浩辅佐他攻破赫连勃勃创建的夏国,征服柔然,平灭北凉沮渠氏。如果没有崔浩,拓跋焘根本不可能登上帝位,更不可能建立赫赫武功。拓跋焘曾经手指着崔浩,对新归降的高车酋长说,此人看似纤弱不堪,手无缚鸡之力,他胸怀却远远胜过百万甲兵。我征战犹豫不决时,是他使我下定决心,大获全胜。”

    陈庆之不禁赞叹崔浩的做法:“胡人兄死弟及,可是兄弟之情哪里比得上父子的血缘和养育之恩。崔浩从此入手,拥立册立嫡长子太武帝拓跋焘,确实十分巧妙。”

    陶弘景点头赞同:“从此之后,儒士都学会这招,千方百计协助皇子登上帝位,哪个父亲不喜欢儿子?这招往往奏效。这仅是汉化第一步,崔浩接着改造北魏胡人政权,却遇到极大的阻力,他也最终丧生于此。”

    陈庆之熟知这段历史,替陶弘景叙说往事:“拓跋焘命崔浩主持修纂国史,并叮嘱他据实编撰。《国史》完成的时候,著作令史闵湛和郗标建议把《国史》刊刻在石上,同时刊刻崔浩所注《五经》,这个建议被崔浩采纳,太子也表示赞赏。于是在魏国京城平城的天坛东三里处,建造方圆一百三十步的《国史》和《五经注》碑林。《国史》无所避讳地尽述拓跋氏历史,包括其先祖早期乱伦劣迹,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引起行人议论。胡人贵族无不愤怒地找太武帝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拓跋焘收捕崔浩,亲自审讯,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太武帝下令诛杀崔浩。在送往城南行刑时,刀斧手在他头顶撒尿,崔浩呼声嗷嗷,惨不忍睹。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

    杨忠听出陈庆之说法与陶弘景稍有不同:“崔浩死于《国史》案,这与汉化有何关系?”

    太阳渐渐隐没在山后,天边一片血红,陶弘景仿佛看穿山梁,洞视落日:“这本是我们道家的绝密,事情过去很久,当事人早已不在,说出无妨。在《国史》案中,魏国太子态度反复,其实是害死崔浩的元凶。他先鼓励崔浩如实编撰国史,将《国史》刻成石碑,又率领贵族向太武帝告状,实际上将崔浩引上死路。”

    “太子为什么处心积虑要害死崔浩?”杨忠仿佛看见一场早有预谋的杀戮。

    陶弘景终于说出儒道佛间的血腥历史:“太子信奉佛教,崔浩是太武帝灭佛的主谋。”

    这件事距今不久,杨忠早就听说过,却不知道深入的内幕:“崔浩为什么要灭佛?”

    陈庆之不了解细节,仔细倾听,陶弘景坐直身体缓慢介绍往事:“崔浩本是大儒,儒家讲究忠孝礼仪,孝避免父子相残,尽忠阻止臣下谋反,礼仪让君臣父子和夫妻各得其所。佛教来自西域,在东汉年间由胡人传入中原,只在下层百姓流传。五胡乱华以来,入侵中原的胡人极力推广佛教抗衡中原的道教和儒教,佛教开始蔓延,儒教受到全面威胁。后赵时,汉人王度向皇帝石虎奏议禁止佛教:佛是外国之神,非天子所可宜奉。石虎回答王度,朕生自边壤,忝当期运,君临诸夏,至于飨祀,应兼从本俗,佛是戎神,正所应奉。由此可见,佛教得到胡人大力支持。崔浩想要汉化胡人,必须说服胡人采用儒教礼仪,研习儒家典籍,尊崇孔子为圣人,改服色,易语言,便与佛教水火不容。崔浩联合天师道宗寇谦之,借助太武帝之手灭佛,而太子却是虔诚的佛家信徒,种下崔浩日后身死族灭的惨剧。”

    杨忠明白了儒教与佛家的冲突:“灭佛还有道家的参与吗?”

    陶弘景是道家领袖,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灭佛是道家和儒家的联合反击,天师道掌教寇谦之也参与其中。他早年修炼汉末张陵、张衡和张鲁所创立的五斗米道,后来入华山和嵩山修炼,自诩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因此创下天师道。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献上道书。崔浩上书劝谏,使太武帝信奉道教,拓跋焘于是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兴建静轮天宫,自称太平真君,成为十足道徒,连改年号也为太平真君。从此,太武帝开始弹压佛教,上自王公下至庶人,限期交出私匿沙门,若有隐瞒,则诛灭全门。刚巧,卢水胡人盖吴率领十余万人在杏城起兵,太武帝亲自率兵镇压,在长安一所寺院发现兵器,便怀疑佛门与盖吴通谋,震怒之下,诛杀全寺僧众。此后,拓跋焘进一步推行废佛,诛戮沙门,焚毁经像,举国风声鹤唳。监国秉政的太子拓跋晃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都不被采纳,却使得废佛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