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东周郎(草牛)-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牙觥3嗣烂仓猓嘶垢饔刑爻ぁ4笄翘逄媒。杂装莸妹Γ吹靡皇值暮米郑绕渖贸な榛P∏俏峦窨扇耍熳蚀嫌保郧佟⑵迤挠醒芯浚ㄒ袈伞U舛桥浜显谝黄穑褪乔倨迨榛饔兴ち恕!
孙策听了不由有些心动,问道:“这般有才有貌的女子,早该嫁人了吧?”
客栈老板呵呵一笑,回道:“大乔今年十七、小乔今年十六,也到了该说婆家的时候了。不过上门提亲的人早就把他们家的门槛给踏破了,人家姐妹俩却没有一个看上眼的,声称不是当世的大英雄不嫁。”
当世英雄?周瑜和孙策二人对视了一眼,会心一笑。如果要论当世的少年英雄,他们俩绝对是可以排得上号的。
这时,客栈老板小心翼翼地问道:“二位客官,我观你二人容貌俊朗,气宇轩昂,想必不是普通人家的公子。你们也是来参加“才子英雄大会”的么?”
“才子英雄大会?”周瑜不禁暗笑,这种会让人联想起江湖中的武林大会,不知道会有些什么样的人物会来参加。
“是啊~~”客栈老板忙点头道,“才子英雄大会就是乔公为了二乔姐妹能结识心目中的少年英雄而举办的。二乔姐妹不便露脸,便由乔公代为出面,广邀江东的少年英才去到乔家,比拼文才和武艺。你们看,这些天陆陆续续已经来了很多客人,连我这破旧的梦乔客栈也都快要住满了。”
这个乔公看来还蛮开明的,周瑜心道,这时的社会风气还是比较开化的,女子虽然没有后世的“半边天”那么强势,却也是可以抛头露面的。
孙策闻言则悄悄地环顾四周,经客栈老板这么一说,果然见到住店的和进餐的都是些年轻人,每个人的穿着打扮都比较得体,容貌也都是俊朗英挺。还有些仆役打扮的人围绕在他们周围,看起来是家中的下人,实则都是身怀武艺之人,定是护卫的角色。
孙策顿时起了一较高下之心,兴趣大增,一边摩拳擦掌一边低声问道:“掌柜的,他们都是去参加大会的吧。这个才子英雄大会~~何时开始呢?”
客栈老板笑容可掬地答道:“明天就正式开始了,客官如要参加,小店的伙计明早会领着住店的客人们同去。”
在孙策和客栈老板说话的时候,周瑜用眼角的余光仔细观察着店内的情况,突然,他的眼光一顿,落在了一个坐在角落里的年轻人身上。

第二百九十四章 初见徐庶

正是用餐之时,梦乔客栈的大厅内坐了不少的住客,伙计们流水般端上来一些简单的菜肴,很快便被扫荡一空。
在大厅的角落里,端坐着一个年约二十三四的年轻人,但见他相貌清朗,眉宽额阔,头顶方巾,身着青袍,面前的案几上放着一把宝剑,单看鎏金镶玉的剑鞘,便知是把好剑,至少是把名贵的剑。
青生面色轻松,正在自斟自饮,周瑜却看得出他正在暗中运用耳力倾听周遭人的谈话,只怕自己和孙策方才与客栈老板的谈话已被他听到了。
周瑜见青生气度沉渊,精神内敛,分明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正想上前结识一番,忽见有一人从门外缓步走入,此人容貌清瘦、双目闪着睿智的光芒,手持一个油光滑亮的龙头杖。
青生见到持杖那人,便起身相迎,那人笑道:“元直,你可是来得早啊。”
元直?周瑜心中一动,难道此人就是历史上辅佐刘备、推荐诸葛孔明的徐庶徐元直?看此人形貌,倒比印象中的要年轻些。琅琊诸葛孔明、安平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等人皆是徐庶的至交好友,来的那人是其中的哪一个?
徐庶拱手微笑道:“弟脚下快了些,不过也是刚刚赶到而已,州平兄自安平而来,路途遥远,度想必比弟还要快些。”
崔州平哈哈一笑,道:“元直的辩才我自叹不如啊,只有等孔明到了方能辩得过你,哈哈”
周瑜心中大动,难道诸葛亮也会来么?那就精彩了。崔州平乃是太尉崔烈之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家族显赫,想不到也会到江南来。看来这个才子英雄大会影响颇广啊,莫非都是冲着二乔的美貌来的?
孙策见周瑜正凝神静听,也不好打扰,便让伙计送上些熟菜,自顾自地吃了起来。过了片刻,徐庶和崔州平二人靠近了低声说话,饶是周瑜听力群,在这人声噪杂的环境里也很难听得清。
周瑜转头一看,见孙策吃得正欢,便也举箸吃了起来。孙策笑问道:“公瑾,是不是又现了什么?看这里这么热闹,才子、英雄一大堆,明天绝对有好戏看了。”
周瑜低声道:“伯符,你是不是很想去看热闹?”
孙策闻言睁大了两只本就不的眼睛,正色道:“那是当然。才子英雄大会,至少可以结交几个朋友吧。”
周瑜打趣道:“我看你真正想的是去看看二乔的美色吧。”
孙策英俊的脸微微有些红,不自然地回道:“呃……其实也不是了……就算是又怎么样?我也到了可以娶妻生子的年龄了嘛。”
二人轻声说笑时,周瑜一直在关注着门口的情况,期望能看见诸葛孔明的身影,可惜直到用餐结束,厅内众人纷纷散去,也没有等到。见到徐庶和崔州平最终联袂离去,周瑜也只得和孙策回屋休息去了。
第二天一早,客栈里的伙计便挨个房间地敲门,许多人早就醒了,也许是一夜未睡,纷纷梳洗打扮用完早餐之后,便跟在一个年纪不大的伙计后面,或骑马或坐轿或步行,出城往东郊而去。
周瑜和孙策二人也特意换了身干净衣服,一个风度翩翩,一个神采飞扬,二人骑在一黑一白两匹骏马上,缓缓往乔庄行去。一路上,周瑜细细数了数,单单是从他们这个客栈出的队伍就有四五十人。在路途中,他们又碰到了别的队伍,众人间有熟识的,纷纷寒暄起来,终于变成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一行人浩浩荡荡、热热闹闹地向前走去。
周瑜骑在马上游目四顾,却没有见到徐庶和崔州平的身影,不由得暗自疑惑,难道他们来皖县不是为了见二乔、参加才子英雄大会的?
半个时辰之后,众人便行到了三祖山山脚下,松竹茂盛、溪流潺潺。转过一处幽深的山谷,眼前豁然开朗,有一个方圆约一里的湖泊如同一面圆镜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湖面上烟雾渺渺,宛若仙境。周瑜猜测那可能是一个温泉湖。
湖泊的后面是一座松竹掩映的村落,一间间黑瓦白墙的屋舍错落有致,颇有古风。
从入口要走到村落,必须从湖边走过,而湖边皆是浸满了水的湿地,松软泥泞,无法走人。为了方便村里人进出,在湖边的水面上搭建了一座曲曲折折的木桥,桥身通过木桩固定在水中,桥面可容两人并排通过。
周瑜走在人群的后面,觉整个队伍停止了前进,在队伍的前头有很多人在那边大声说这些什么。随即有人传回话来:“湖边的木桥中间断了长约两丈的距离,无法直接跳过。有不会轻功的就请回吧。”
周瑜和孙策二人见状便翻身下马,将胯下马拴在了路边的树丛中,然后穿过人群,走到了湖边。周瑜举目一望,果然在木桥的中间部分有个长约两丈的塌陷,原先的桥身不知何故消失了,两截断桥之间是清凌凌的湖水。
孙策转头看见很多青年人正围在湖边的一块木牌前,忙挤过去一看,片刻之后,孙策走回来喜滋滋地对周瑜说道:“公瑾,这座桥是乔庄的主人乔公故意弄断的,他要求前来参加才子英雄大会的人不能借助任何工具,徒手跃过去。”
周瑜举目四望,见很多书生打扮的人都面有忧色,想来他们的武艺有限或是根本就不会轻功,不能越过这么宽的水面。看到孙策颇为兴奋的神色,周瑜奇怪地问道:“桥断了,伯符却为何如此高兴?”
孙策左右张望了一下,然后凑在周瑜耳边悄悄说道:“公瑾,我观察了一下,这座断桥至少可以阻挡大半的所谓人才英雄,而咱们俩则可以轻轻松松地过去……”
周瑜闻言呵呵一笑,大会尚未开始,孙策就有了一较高下之心,看样子今天他是非得要表现一番了。

第二百九十五章 断桥隐语

这时,已经有一些自恃轻功不错的年轻人走到断桥之前,运足了力气,然后飞身跃出。那些轻功确实不错的,很轻松地便跳到了断桥的另一头,顺利过关。也有些功夫略差的,堪堪跃到对面时,便跌落水中,然后狼狈不堪地游了回来。
也有更多的人望桥长叹,也许他们有满腹的才学,却被一座小小的断桥所阻隔,不能亲眼目睹大乔、小乔的绝世风采。有些人想借助舟船或直接游水过去,但碍于那块木牌上的文字,也只得放弃了。
周瑜和孙策二人是最后跃过断桥的,对于他们俩而言,就算间隔再多个一两丈,也可以轻松跃过。过桥之后,孙策回首一看,见断桥的那头和湖边伫立着一百余名书生,一个个垂头丧气的,却是不肯离去。
也许他们此刻都在心中呼唤着,大乔乔~~我千里迢迢地赶来,只为了能见你一面,只愿你用那细细的皮鞭,轻轻地抽打在我的身上……
过桥之后,孙策大概数了一下和自已一样已经过了桥来的人,约有一百余名,有半数的人都被一座小小的断桥留在了对岸。
周瑜忽听背后传来猎猎的风声,忙回头一看,见徐庶换了一身白袍,腰悬长剑,姿态优雅,正凌空飞过桥断处。
这可是个结交的好机会周瑜转过身,缓步向着徐庶走了过去,脸上挂着招牌式的微笑,拱手道:“元直兄可是来迟了~~”
徐庶方施展轻功跃过断桥,突见一个丰神俊朗的白衣书生和自己寒暄,不由得一愣,不过他见周瑜目光清澈,似无恶意,便也拱手回道:“呵呵~~今早有些事情耽搁了~~不知这位仁兄高姓大名?因何认识在下?”
周瑜呵呵笑道:“在下庐江周瑜。元直兄的大名如雷贯耳,昨晚在客栈中听到有人叫你元直,这才知道是你来了皖县。”
徐庶闻言不由得心里一惊,眼前这人就是传闻已久的那个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江东周郎?昨晚自己与崔州平也是低声说话的,他如能听见,耳力就太超群了。
无论如何,尽管徐庶心里有着些许戒备,但是周瑜那天生的亲和力让他无法拒绝,徐庶躬身施了一礼道:“原来是州牧大人,草民冒犯了。”
“唉~~”周瑜见徐庶如此,便知他心中对自己还是很有防备,毕竟在汉末,世家大族和贫民百姓之间是有很深的隔阂的。周瑜连忙说道,“大家朋友相交,不论官职。我对元直兄可是仰慕得紧呢,哈哈~~”
徐庶谦虚道:“草民此生庸庸碌碌,何足挂齿。”
周瑜正色道:“颍川多足智多谋之士。元直兄少年习武,后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刻苦读书。如今已是通晓天,且闻元直兄为人忠孝,瑜深表佩服。”
徐庶闻言一愣,心道这个周瑜怎么对我的情况打探得如此清楚,难道他早有预谋?于是徐庶紧盯着周瑜的眼睛,想从中看出些端倪。
周瑜微微一笑,道:“元直兄请放心,瑜绝无冒犯之意。今日有缘相遇,我们不妨一同参会,如何?”
徐庶原先与平素里交好的几个朋友,琅琊诸葛孔明、安平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四人约定共同参加才子英雄大会,可昨晚只有崔州平到了皖县。今晨崔州平那股隐士的劲头又来了,见其余人也不来,他可不愿在这么多人面前抛头露脸,徐庶劝说几次无效,便只得孤身一人赶来。
此刻徐庶虽然对周瑜有些戒备,那也不过是他多年行走江湖的一个习惯,周瑜话语间流露出来的真诚也让他渐渐地消除了防备,于是徐庶答应道:“也好~~我正愁一人赴会,怕是很无聊呢。”
周瑜呵呵一笑,拉过孙策介绍给了徐庶。“小霸王”的勇名徐庶是听闻已久,见孙策英朗爽直,倒也颇为喜欢。孙策听说徐庶是颍川人,想起周瑜曾说过的颍川多谋士的话,便开始刻意讨好徐庶,以求今后他能为己所用。
三人说说笑笑,跟随在众人的身后,缓步向着乔庄走去。一路上的道路皆用青石板铺成,干净整齐,路两旁都是郁郁葱葱的桃树,桃花盛开如同漫天的彩霞,煞是好看,还不时有花香窜入众人的鼻间。在路的左侧,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流,湖水是它的源头,一路叮咚作响,微风吹过,数十片桃花的叶子落入溪水中,上下荡漾着,欢快地往村落里漂去。
路上,周瑜问起崔州平之事,徐庶轻轻摇头,只说州平淡泊名利,愿做归隐山林的高人,这种热闹一般他是不凑的,除非几位好友一同前往。周瑜想起历史上刘备曾在寻访诸葛亮时遇到过崔州平,相谈甚欢,刘备大悦,即请同归,州平以己无意功名,长揖而去。后刘备二次往隆中,州平已与诸葛亮相约,出外闲游去矣。
此后崔州平离开了隆中,隐入民间,终生未出仕。
想到此,周瑜不由得感慨道:“州平真有隐士之风采也。”
这时,前行的队伍又停了下来,孙策忙又飞步上前去看个究竟,周瑜苦笑着对徐庶道:“元直兄,怕是第二道关卡到了。”
徐庶哈哈一笑,道:“久闻公瑾胸怀锦绣、武艺高强,是个文武双全的青年俊杰,今日的考验对你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
周瑜见孙策快步走回,便问道:“伯符,这次乔公要考我们什么啊?”
孙策俊朗的脸上微微有些紧张,忙回道:“公瑾,前方路中又树了一块木牌,上书‘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大字,说是个隐语,要我们将猜出的答案写出交给木牌后面封锁道路的庄丁,答对的人方可继续前进。”
周瑜知道隐语就是后世的谜语。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即富有隐喻和暗示性质的歌谣。

第二百九十六章 绝妙好辞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展,出现了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隐语是以形象生动的评议来隐示事物,因而十分流行,上到诸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人人都喜欢隐语。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徐庶闻言微颦剑眉,口中沉吟着,脑筋在急转动,却一时想不出答案。
孙策也在一旁苦苦思索,黄娟嘛,黄色的丝绢;幼妇嘛,年轻的妇人;外孙嘛,幼妇有了外孙?这这这八个字之间似乎毫无关联,怎么猜啊孙策头痛不已。
周瑜迎风稍微踱了两步,脑中忽然灵光一闪,忙说道:“有了我猜出来了”
“公瑾你这么快猜出来了,真是厉害”孙策向周瑜竖起了大拇指,脸上洋溢着兴奋之色。
“唉”徐庶却阻止了周瑜说话,低声道,“公瑾未可言,待我思之。”
徐庶眉头紧锁,只在路上来回打转,不时眺望一下天边的流云,显然是在殚尽竭虑地思索。而其余的人,也都和徐庶一样开始在路上打转,一个个面色凝重,口中念念有词。
在木牌之后,昂然站立着四名精悍的汉子,他们虽然身穿普通衣裳,却遮不住他们身上强烈的阳刚之气,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四人都是武艺不低的练家子。
有一个身穿锦服的年轻人俯身在木牌旁边放置的一排案几上,取笔蘸墨,在纸上胡乱地写了几个字,交给其中一名领头之人,那人拿起纸一看,嘴角露出一丝冷笑,右手轻轻一扬,淡淡道:“这位公子,对不起,请回吧。”在众人鄙视的目光中,那锦服人只得黯然离去。
余下的人便再也没有敢随便试写答案了,一个个抓耳挠腮,只是在原地不停地转悠。
徐庶反复思量,一会看看天,一会看看湖水,一阵微风吹来,徐庶用力一吸,突然有了灵感,不禁喜道:“我猜到了。”
周瑜呵呵一笑,道:“元直兄你先说。”
徐庶谦让道:“公瑾你先猜到的,你先说吧。”
周瑜环视四周,将孙策和徐庶拉到僻静无人处,淡淡地道:“此处无人窃听。我就说说我所猜的吧。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哈哈”徐庶抚掌笑道,“公瑾真好才学,我想了半天,才想出这个答案。佩服佩服”
孙策在一旁喜道:“走,我们去写答案去。”
三人往前大步走去,徐庶想了想,突然对着周瑜叹了口气,道:“我毕竟还是慢了你一个时辰啊……”
三人到了木牌前,取了笔墨纸张,各自写下了答案交给那名领头的汉子,那人仔细地看了看,脸露微笑道:“三位果然好才学,来来来,前面有座凉亭,请在里面喝茶休息。”
周瑜、孙策、徐庶三人一边欣赏着风景,一边慢悠悠地往凉亭走去。孙策感慨道:“这里被布置得真是幽静,生活在这里,宛若仙人啊。”
到了凉亭之前,周瑜驻足细看,见是个八角凉亭,用松木搭建而成,亭上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忆江南”三个古朴的大字,在迎面的两根木柱上写有一幅对联。
“柳浪闻莺,花雨一堤谁沐浴风情入夜,云烟叠嶂月迷离”徐庶轻声吟诵着,然后赞道,“好句好句于柳浪中听鸟语,闻花香,在月下赏夜间风情。果然是大好江南风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