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剑圣-第4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成我王业,为社稷之元勋,实台陛之良辅。爰升太师加太尉,以冠百寮。”
  这个封赏自不是裴旻厚着脸给自己请的。
  他的请功表几乎所有将校包含其中,唯独自己除外。
  但毫无疑问,身为真正的总指挥,不论是阿拉伯、安禄山都离不开他的调兵遣将。
  裴旻是表王忠嗣为西征第一功臣,郭子仪是平叛第一功臣,但世人皆知这两个第一,真正的人选是裴旻自己。
  太师加太尉,一个是文官的至高虚衔,一个是武臣的至高虚衔,到了这一步的他,真正算的上是赏无可赏了。
  裴旻这时也在第一瞬间做出了一个决定,上表辞去了陇右、河西节度使、按察使职位,放开了河西、陇右的军政大权,只留下了西域大都护府大都护的职位。
  虽然满朝文武知道,裴旻在河西、陇右根深蒂固,所有将校官员皆是他一手提拔,即便交出节度使、按察使之位,也没有人能够真正取代他的地位。但是见他这般痛快的交出兵权,也投以敬重的目光。
  封赏继续接下来是王忠嗣。
  王忠嗣在破阿拉伯莫斯雷马萨的时候,就立下了赫赫功绩,而后又领大军长驱直入,为王朝扩地万里,攻下大马士革城,如此功劳,无人可比。
  王忠嗣原本就功勋卓著,加上此番大功,直接受封为青海郡王,荣获王爵。
  不过他人还在路上,由他的部下带领。
  紧接着就是李光弼,他得裴旻亲眼,参加了东西战事,两功并举,排在了郭子仪的前面。
  随之是郭子仪、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张巡、李泌、颜真卿、仆固怀恩、李嗣业、雷万春、安重璋、南霁云等等一系列的立功文武,他们的功绩一笔一字皆算的一清二楚,无半点遗漏。
  足足一百多员将校,太监念得口干舌燥才得以念完。
  所有人都得到应有的嘉奖,自是皆大欢喜。
  对于诸多将官的封赏,满朝文武大多都没有异议。
  唯二受到质疑的就属李泌、颜真卿这两个人。
  相比其他人实打实的功绩,李泌、颜真卿却没有多少显著的功劳,当然最关键的是他们年纪不大,资历不足。
  尤其是李泌,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居然位居检校兵部侍郎,实在有些儿戏。
  当然大多都是眼红的。
  王维将自己听到的异议告诉了裴旻。
  裴旻不屑一顾的笑了笑,没有说话,不去在意这些。
  李泌的功劳是谋功,他没有自己的威望,却干成了只有自己才能做到的事情:串连起了李光弼、哥舒翰、郭子仪三将的合作,困死了安禄山,这份谋功是不可忽视的。
  李泌的提升,是他应得的。
  反倒是颜真卿的功绩有些牵强,关中缺粮,颜真卿经营青海道,令得关中得到了青海湖、川蜀粮草的支援。
  可实际上关中是缺粮,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缺,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可就算破格提拔,那又如何?
  一切他说的算。
  “不去管这些,不用我出面,要不了多久,李泌、颜真卿就会让他们乖乖闭嘴。”
  裴旻对于自己看中的三杰其二,很有自信。


第六十二章 三杰之首,忠嗣归来
  广德元年六月,正是最炎热的时节,炙热的阳光普照大地。
  长安开远门外有一处立堠亭,立堠亭附近开了一家茶摊。
  开远门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自西方战事平定,蠢蠢欲动的商贩开始了自己艰辛而又愉快的赚钱之旅。
  在这炎热的时节,与路边茶摊喝一碗凉茶,那是最享受的事情了。
  故而小小的茶馆生意极好,茶馆的东家徐长贵不住的吆喝着自己的子女干活。实在太忙,自己也不得不端茶招呼客人。
  刚刚给客人满上一碗凉茶,徐长贵看着桌上抖动的茶水,眉头有些奇怪,难不成地龙翻身?
  正想着但听得蹄声如雷,百余乘马疾风般卷由远及近,马上乘客一色都是玄色薄毡大氅,里面玄色布衣,但见人似虎,马如龙,雄伟非常。
  长安的百姓见惯了禁军的熊样,也就近年来裴旻领着神策军入京,他们才见识到什么是天下精锐。
  但飞驰而来的这伙骑士不过百人,气势之壮,却似有如千军万马一般,似乎较之神策军都要更胜一筹。
  “怕是只有裴相的亲卫兵能与之相比了吧……”
  徐长贵在长安生活的半辈子,别的没有就是眼见高,见多识广,心底疑惑,谁能有如此风采?
  百骑来到近处为首一人红马白袍,马背上挂着一个硕大无朋的方天画戟,在他们的茶摊前一瞬而过。
  徐长贵突然惊呼道:“是青海郡王,青海郡王回来了!”
  若说天下最传奇的人物,莫过于庙堂上的裴旻。
  他这些年的事迹,堪称奇迹,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青海郡王王忠嗣却是仅次于裴旻的存在,他的身世较之裴旻更加传奇。作为英雄王海宾之后,年少时就得先皇李隆基看中,赐予忠嗣之名,裴旻更是将他接入府中用心培养。
  王忠嗣少年为将,屡立战功,护卫莫离驿的时候,吐蕃于大非川阅兵。
  王忠嗣两百人大闹大非川,险些生擒吐蕃赞普,之后勇夺青海湖,长驱直入直取大马士革城,无不证明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王忠嗣的军威在唐王朝那是仅次于裴旻的存在。
  徐长贵话音一落,周边顾客一个个都霍然而起,翘首眺望。
  王忠嗣看着近在咫尺的长安,归心似箭,在不危及行人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快速前行。
  穿过西市,直接来到了裴府。
  王忠嗣将马鞭一丢,跑进了府中,自己家无需通传,入府拜会了自己的母亲与裴母。
  得知王忠嗣归来,裴旻也早早的下朝回家。
  兄弟相聚,不胜欣喜。
  王忠嗣给裴旻说着西方的详情。
  裴旻听的不住点头,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皆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将西方的战局完全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上,拜占庭有心耍花样,也让他们破解了。
  裴旻端起酒杯说道:“西方长期内不会有战事了,我打算将你调回长安,你怎么看。”
  王忠嗣毫不犹豫地说道:“这事旻哥说的算,去哪儿,弟并不在乎,只要能帮着旻哥就够了。只是旻哥不打算经营西方了?”
  他是唯一知道裴旻最终打算的。
  裴旻带着几分苦笑地说道:“我也不清楚,走一步看一步吧。现在陛下不足以服众,我大权在握,庙堂离我不得。再说以高仙芝、封常清的能力,不出意外是足以应对西方变故的。就算有个万一,以他们的能力也不足以崩盘,有支援的时间。现在我手上无人,你来给我当兵部尚书,管理兵部。我要将京畿的兵好好练练。外强中干这个弊端,必须要清除。兵部,交给你,我放心。”
  王忠嗣颔首道:“也好,这样弟也能侍奉母亲、义母,尽孝膝前。”
  裴旻道:“明天陛下会召见你,表彰你的功绩,任命就会下达了。晚上我带你见两个人,你好好的跟他们打好关系,他们与你一样,是我最得力的臂膀。一个你应该见过颜真卿,还有一个,你就不知道了,叫李泌。”
  裴旻作为后世人,时常听什么初汉三杰,五子良将,五虎上将,云台十八将之类的组合,心血来潮也自己给麾下的人才评了三杰六帅十二将。
  三杰是效仿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
  韩信军事无双,张良谋略盖世,萧何一代贤相政务水平出类拔萃,对应了军、谋、政三个绝世人物。
  王忠嗣、李泌、颜真卿正好也对应了军、谋、政三方。
  王忠嗣勇谋俱全,作为盛唐第一将,或许达不到韩信那个高度,但在这个时代也只有李光弼或许能够与之对抗,郭子仪都要逊色稍许。
  李泌作为这个时代的妖孽,才智绝对是张良、诸葛亮一个级别的。
  至于颜真卿亦是当之无愧的王佐之才。
  三杰之名,一点不虚。
  六帅自然就是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封常清、高仙芝、张巡六人。
  对于他们六人,裴旻打算让张巡负责西南六诏,李光弼负责朔方北地,郭子仪负责辽东,哥舒翰负责江南,四将轮流换防,而西域、阿拉伯因为情况特殊由封常清、高仙芝常驻负责。
  裴旻相信自己的这番安排,举目四方,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威胁到大唐。
  不过现在的大唐有些畸形,军事实力所向无敌,政治经济却堪称千疮百孔。
  受到对外战事以及安史之乱的拖累,唐王朝的账目上满满的都上赤字。
  这也是裴旻将王忠嗣招回长安的原因,他们需要漫长的时间缓解战争带来的影响。
  未来的五年,甚至十年,裴旻都不打算发动战事,除非有不长眼的自己挑衅上门。
  王忠嗣忽然想到了自己当初的兄弟玩伴,说道:“不知太白兄现在如何了?”
  裴旻忍不住笑了起来道:“你不说,我还忘记了。太白,似乎有些坐不住了,打算来拜会我这个师傅了。他这没良心的,这些年作了不少的诗,也碰了不少钉子,这一次八成放下面子求官来了。”
  王忠嗣摇头道:“说实话,旻哥,太白兄入朝为官,实在太屈才。却不知为何如他那般神仙人物,对于官职如此在乎。旻哥不如就成全了他罢。”
  裴旻颔首道:“我已经想好了,让他当监察御史,继续满天下作诗去。我这个当师傅的,不介意他将监察当做副业。”
  王忠嗣忍不住笑了起来:“旻哥果然思虑周到。”


第六十三章 杨家有女初长成(全书完)
  长安李府!
  李林甫也得到了封赏,而且封赏厚重,正三品御史大夫,监察机构最高长官。不只是如此,他的儿子李岫、李崿也得到了极高的赏赐。
  李岫进入了户部为户部郎中,李崿进入了工部将作监,担任甄官,可谓恩宠之极。
  李林甫左手拿着一壶酒,右手拿着一个酒杯,独自一人自斟自饮,一路来到后院,漫步于后院池塘附近,带着几分留恋的看着这一草一木,最终化作一声长叹,大灌了口酒,道:“裴帅,不饶你动手了。”言罢纵身跳下了池塘。
  李林甫醉酒淹死自家池塘的事情传到裴旻耳中。
  裴旻也忍不住的一声长叹,有些复杂,有些难受,高声对王维道:“替我修书一封,表彰林甫之功绩,赠封他为凉州大都督。”
  他说着回到了府上,将自己手中关于李林甫不为人知的一些事情一并烧了。
  所有的事,都随着他的死,烟消云散。
  唐王朝经过连翻征战,打下了华夏王朝有史以来最大的疆域,也到了尘埃落定,发展休养的时候。
  乱后必有大治!
  这话并不虚假。
  经过安禄山的肆虐,天下民心思定。
  裴旻暂息兵戈,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正对了天下百姓心中所想。
  各种发展政策改善民生的制度颁布下去,皆得到了地方豪绅与百姓的支持,效果卓然。
  广德五年。
  经过五年的发展,唐王朝有了全新的气象,全新的风貌。
  国家财政收入稳定,裴旻甚至还清了从哥舒翰那里借来的巨资。
  境内的商业十分发达,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复辟的波斯、阿拉伯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这是杜甫的诗句,现在的唐王朝已经重现此景。
  尚书省政事堂。
  政事堂原本是在中书省的,但是裴旻为了方便,将政事堂搬到了尚书省。
  政事堂会议理所当然的在尚书省举行了。
  “裴相!好消息,渤海国发生了内乱,渤海王大钦茂的弟弟大元义与大臣毕君柔暗谋,发动了兵变,处死了渤海王大钦茂,打算请立大门艺为渤海王,使者正在前来的路上。”
  说话的是李泌,这位裴旻所器重的三杰之一,经过五年来的磨练,越发的成熟稳重,表现出来的才智也满朝文武敬服。
  李泌话音一落,政事堂一片欢呼。
  “太好了!”
  诸多宰相大佬都脸带喜色。
  已经晋升为宰辅的颜杲卿,激动地说道:“兵不血刃,兵不血刃啊!裴相,经济制裁,果然有用。渤海国,归我大唐矣。”
  裴旻也露出了几分自得,经济制裁是后世国与国之间,相互掣肘最常用的手段。但在古代,却不多见。
  早在五年前,东北渤海王大武艺趁着奚族、契丹为郭子仪打残之后,收编了两族残部,实力大涨。
  渤海国向来与唐王朝交恶,张守珪养寇自重,十年彼此征伐,双方仇恨累计难消,边境多有摩擦。
  不过因为负责东北方面的是郭子仪,渤海国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那个时候,裴旻不愿为了一个小小的渤海国劳师动众,尤其是渤海国多山多林,大军无法展开,但是渤海国的存在截断了新罗与唐朝的商道,又不能不管。
  经过深思熟虑,裴旻提出了经济制裁这一方法,派使者与渤海国止战说和。
  大武艺也惧唐王朝的力量,双方达成一致。
  渤海国境内多山,盛产药材、木材,裴旻让商人无限收购渤海国的药材、木材,令得渤海国国民疯狂的投入药材、木材行业。
  渤海国经济之盛,远超以往。
  国内百姓富足,过上了奢靡的生活。
  裴旻见时机已到,找个借口对渤海国展开经济制裁,停止收购渤海国药材、木材。
  适时渤海国七成国民从事药材、木材生意,只是一个月繁华的经济崩塌。
  大武艺盛怒之下,起兵攻打辽东。
  只是渤海国原是渔猎民族,百姓善战,军事力量不俗,现今因为从事药材木材生意,渔猎老本行早已荒废。
  他们对上的正是换防的李光弼。
  不过李光弼还不知道情况,仅仅是辽东的守将郝廷玉,他直接以麾下的五千劲卒主动出击,在渤海军还未进入大唐境内的时候,便将来犯的五万渤海兵打的溃不成军,逃回了山林去了,气得想大干一场的李光弼是牙痒痒的。
  渤海国经济崩溃,又逢大败,境内百姓怨声载道,反叛四起。
  最终大武艺为大臣所杀,派人来请大门艺回国。
  大门艺是大武艺的弟弟,是第一代渤海国王大祚荣之子,大武艺同母弟。唐中宗初年,大门艺入唐,留侍宿卫。
  开元初年返回渤海,在唐朝生活期间,大门艺受到唐文化熏染、哺育,已经将自己视为一个唐人了。
  大祚荣死后,原本意图将渤海国一分为二,分别赐予大武艺、大门艺。
  但是大武艺不服,强行侵占了大门艺的领地,还派人刺杀大门艺。
  大门艺本就不想当山大王,索性逃回唐朝,还是唐朝的州刺史。
  这大门艺回国担任渤海王,无异于将渤海一国拱手相让了。
  当然这一切少不了李泌的暗中操作。
  政事堂会议结束,裴旻笑道:“诸公,某这里说一件私事,梨园即将重新开张,届时别忘了捧场!”
  对于梨园,裴旻也有着别样的感情。
  李隆基如果不是一个皇帝,必然是跟李龟年一样善歌善舞的音乐家。
  昔年叛军攻入长安城,大部分梨园子弟为安禄山掳掠至洛阳,雷海青、张野狐等人不愿意给安禄山表演祝贺给处死了。
  李龟年、李鹤年、李彭年三兄弟与谢阿蛮侥幸逃过一劫。
  李家三兄弟去了江南,谢阿蛮去了凉州。
  经过年余发展,大唐国力恢复。
  裴旻每每念及青羽楼,便有重开梨园的念头,梨园是李隆基精心开办的,就此消失,实在可惜。最终付以行动,派人找回了李家三兄弟与谢阿蛮等梨园旧属,继续以乐营将的身份管理梨园。
  经过大半年筹备,梨园正式开张。
  与昔日的梨园不同,昔日梨园是围绕李隆基这个皇帝为主的机构,达官贵胄办喜事请梨园过府,需出重金得才可,存在于上流社会。
  裴旻并没有这么干,梨园不同于太常寺的礼乐,是弘扬俗乐的机构。
  俗乐走的就是流行的路线,大家一起众乐乐才是俗乐存在的意义。
  故而裴旻将梨园改造成了类似于青羽楼一样的存在,对外公开演出。
  当天夜里,梨园上下云集了万千游客。
  达官贵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
  裴旻也领着一家人来捧场观看表演。
  巨大的舞台分为好多席位,裴旻理所当然的包下了整个最靠近舞台的独立雅间。
  李龟年的歌喉一如既往的动人悦耳,谢阿蛮的凌波舞较之原来更胜一筹,似空中浮云,又似晴蜒点水。
  裴母也忍不住赞叹道:“这家姑娘跳的可真好,比为娘当年可强多了。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也不过如此。”
  裴旻笑道:“母亲若是喜欢,孩儿隔三岔五的让她来给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