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剑圣-第4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现今的唐王朝谁没听过裴旻的大名?
  想着自己先前还拒绝了他,甚至有一种怕他报复的感觉。
  得到裴旻求见的消息,宋璟还是见了裴旻,在客厅准备上了上号的薄荷味龙井茶。
  “宋公,某的来意,您老应该清楚吧!”
  裴旻看着面前这个为大唐立国赫赫功劳的名相,直接开门见山的说着。


第八十四章 宋璟入伙
  唐朝三百年,前房杜,后姚宋!
  宋璟能够得此美誉,自身当然不是等闲之辈,固然隐居在家,不问世事,但从下人通报的情况也猜出了原因所在。
  裴旻自我介绍是尚书令,而不是人人皆知的尚书左仆射。
  显然又升官了。
  尚书令的职位不同别的,百年来唐王朝只有太宗皇帝这一个尚书令,裴旻破格成为尚书令,这意味着什么,显而易见了。
  宋璟先是点了点头,但婉拒道:“老夫已达古稀之年,日常生活,都需他人照顾,哪里还有能力处理国家机要?”
  裴旻也知不会那么顺利,并不泄气的劝道:“宋公此话差矣!昔年姜子牙八十尚且能够扶周灭商,何况宋公今年还没到古稀。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公又何必言老?”
  裴旻在询问宋璟住处的时候,也了解了宋璟的年岁,他今年六十九岁,与七十古稀差一年。
  “何况!”
  裴旻语气沉重道:“当今的风气,宋公真的看得习惯?在下入朝时间不长,却也发现而今的庙堂风气,与昔年宋公主政时的气氛完全无法相比,甚至比之姚相一朝,都大是不如。”
  他这并非是夸张之语,姚崇为人徇私,包庇自己人,但对于不是自己人的朝臣还是很严苛的,有过必罚。
  当年仅是这点,李隆基都忍受不了,罢免了才干绝伦的姚崇,用宋璟治吏。
  但这些年李隆基心性大变,变得沉迷享乐,用人也很是懒散,尤其是用了王鉷这样的奸佞,更是造成了庙堂之上,无谏官敢言真事。
  这种无形的改变,裴旻远在凉州是无法察觉的,直到进入庙堂,才能体会到这种懒散的气氛。
  因为诸多事情都上了正轨,工作量不多,很多大臣都在混日子,不思进取。
  换做在宋璟主政的时候,庙堂上会给他罢去一批人。
  这也是裴旻第一个想到宋璟的原因,在治吏方面,宋璟的水平,堪称这个时代第一。
  只要他出山,仅凭威慑力,都能镇住一片人。
  宋璟脸上的表情微动,也透着一点点的不满。
  宋璟的特点就是正,堂堂正正,注重名义和道义,眼睛里容不得沙子。
  之所以选择退隐,即是因为实在看不下去,索性来一个眼不见为净。
  裴旻说道:“某得陛下器重,授命为辅政大臣,又尊为尚书令,自然要干些什么。解决辽东乱局是第一要务,治吏居于第二,其次是江南的治理,这个日后会另行商议。军事方面是我拿手的,辽东乱局我会一手负责。至于治吏,这就是宋公的长处了。在下邀请宋公出山,也是为了治一治庙堂风气。”
  宋璟作为一代名相,眼界自然不凡。
  因为李隆基的懈怠,庙堂上的问题很多,但最大的两个问题就是持续十数年的辽东兵事以及官员的怠政……
  裴旻从这两点入手,无疑是对症下药。
  宋璟说道:“老夫年事已高,真的有心无力。不过老夫可以向郡王举荐一人,他的治吏本事,决不再老夫之下。”
  裴旻并不打算放弃宋璟,却也有着对人才的渴求之心,问道:“是谁,居然能得宋公如此赞誉?”
  宋璟道:“此人姓韩名休,字良士,京兆长安人,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为人刚直不在老夫之下,如果郡王需要,老夫可以为郡王牵线。”
  裴旻一听韩休之名,立刻笑道:“我当宋公说的是谁,原来是韩中丞。这个无需宋相多言,不敢瞒宋公,今日宋公若是不答应,在下正打算用韩中丞治吏。”
  对于韩休此人,裴旻是很有印象的。
  当初为了堵住王鉷进位御史中丞,裴旻特地找了自己的老上司,并且选择了韩休上位。
  除了韩休的名声,还有一个原因。在后世有一个词语叫做君瘦国肥。
  这个词语的典故就是关于韩休的。
  说的是韩休生性耿直,常谏言时政得失。李隆基每次稍有过失,便问左右侍从:“韩休知道吗?”话音刚落,韩休规劝的谏疏就已送到。
  李隆基为此闷闷不乐。
  侍从为李隆基叫屈,说:“自从韩休任相,陛下没有一天欢乐,何不将他贬罚出朝?”
  李隆基却道:“朕虽瘦了,国家却肥了。萧嵩奏事,顺着朕意。朕退朝之后,常睡不安稳。韩休多次谏言,惹怒于朕,朕退朝之后,反而睡得安心。”
  韩休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如此典故,足见他确实有一定的能力。
  宋璟一脸讶异,说道:“良士以入郡王麾下?”
  裴旻略是一怔,摇头笑道:“宋公太小觑我裴某人了?您以为我任人唯亲?韩中丞此人,我只听过他名,与之素未谋面。在下看中的正是他与宋公这般方正的品德,而非一个庙堂应声虫。真要立一个应声虫,在下又何必来找宋公?治吏是治所有官员的德行,并非结党营私的借口。”
  宋璟一时间肃然起敬,叹道:“老夫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惭愧,郡王今日看得起老夫,老夫岂敢推迟,愿意出山,会会庙堂上的那些懒惰之臣。”
  裴旻大喜过望,宋璟是他请动的,不管宋璟能不能配合他行事,在世人眼中,宋璟就是裴党成员无疑。
  “宋公,德高望重,自不能以等闲职位对待。正好尚书左仆射空缺,就委屈宋公屈就了。”
  尚书左仆射可不小,也符合宋璟的身份,自无异议。
  裴旻也高兴的握着拳头,有自己坐镇,将之宋璟的名望为基础,张九龄的才学为扶持,杜暹、贺知章为羽翼,全新的行政班底已经构建成功了。
  同时拉拢了宋璟,宋璟原本的门生故吏,又岂在话下?
  另一边,张九龄的委任状送到了中书省。
  李元纮、宇文融再度聚在了一起。
  长叹着,李元纮取过了自己的相印按了下去,说道:“很明显,裴郡王招来张九龄,这是打算重新组建属于自己的党派……到时候只怕……”
  他带着几分无力的说着,他这些年组建的政治资本,将会烟消云散。
  宇文融不甘心的道:“李相放心,裴旻在庙堂的根基尚浅,远不及我们,他要组建全新的党派,哪有那么容易。”


第八十五章 汇集门下
  宇文融依旧给李元纮出着主意。
  “裴旻登顶之势,已经不可避免。可我们也不能过于示弱,越是这样,我们更要聚在一起,显示我们的力量。要让裴旻知道,我们就是一股绳,想要动我们,将我们这些年累计的力量打散,自己也得磕坏一口牙。他刚刚即位尚书令成为首相,一举一动,皆在万众瞩目。他不敢也没那个胆子,将我们一网打尽。”
  “不然庙堂混乱动荡,身为首相的他,难辞其咎。”
  李元纮也知道这是唯一的办法,颔首道:“依照当前之事,也只好如此了。”
  宇文融说道:“明日就是诸相会议,我们当需好好表现,不能再让裴旻一人主导局面。”
  他一边出着主意,一脸又心事重重,裴旻对他的态度,让他若惊弓之鸟。
  更可气的是,他现在还不敢不听命行事。
  裴旻当初的警告犹自在耳。
  自己明明厌恶极了这个上司,却不能不尽心尽力的为之效力,那感觉实在憋屈。
  要不是中书省已经满员,适合自己的位子并没有空缺,从户部尚书的位子降级来中书省又不舍得,宇文融真想直接转到中书省,离开裴旻这个阴险狡诈,道貌岸然的家伙。
  翌日,宰相会议来临。
  这一次与之前一次情况大不一样。
  原先裴旻是三号人物,今日却是这政事堂的大佬。
  源乾曜这位当了多年名义上大佬一点异样的心思也没有,反而很热情的让出了自己的位子。
  源乾曜迄今为止是开元朝担任宰相时间最长的一位,不得不说他这中庸的处事风格,还是颇有人缘的。
  裴旻来到了主位上,看着堂前参加政事堂会议的诸人,与上次的相比,除了自己的位置变了之外,还多了一个李祎。
  “今日!我们说说吏治的问题,国家的治理,在于治吏,治吏重于治民,唯有官员清廉,以身作则。民众才会信服朝堂,从而远离违法犯忌之事。”
  “我朝一直重视治吏,太宗曾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我开元朝也一直实行着考核与监察制度,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将官员的能耐分为九等敷衍塞责、官官相护、渎职、枉法、居官谄诈、贪浊有状之类的官员,一并予以严惩。”
  “但是今时今日,治吏制度却意外有些败坏,某决定重整机构,改革吏治,以及时、有效、强力的方式,竖立清廉之风。”
  裴旻慷慨激昂的说着,声震四方。
  政事堂的诸人一个个你眼望我眼,一时间居然不知说什么为好。
  “裴相此话激动人心,大妙大妙!”
  第一个站出来附和裴旻的居然是宇文融。
  宇文融一脸激动的道:“吏治不清,导致官员的庸懒与贪腐,他们以免责、扯皮、虚饰成为官场常态,造成行政的低效。令得我朝廷诏令无法贯彻施行。与此同时,普遍存在的贪赃枉法又侵入到整个官员队伍的肌体内部,吏治刻不容缓。”
  宇文融焉能有如此好心?
  只是见裴旻挖坑自己跳,他忍不住亲自出来推了裴旻一把。
  吏治!
  只有两个字,但真正做起来那是千难万难。
  这天下乌鸦不说一般的黑,但只要是个官,又有几个真正的能够做到一尘不染?
  想要治吏,不是空口白话的一句,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还需要分轻重缓急,需要步步为营。
  裴旻最大的缺点就是根基不稳。
  人脉与根基是两个概念,威信与现实,也是两个概念。
  裴旻人脉出色,并不意味着他根基稳固。
  人脉是相互支持帮助,帮是情分,不帮是本份。而根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无条件的相助……
  同样的世人敬畏裴旻,不敢得罪,可一旦裴旻将手伸进他们的钱袋,伤及他们的利益,又焉有坐以待毙的道理?
  吏治并不是错,然而吏治一旦失败,就是大错特错,还不如不治。
  裴旻初登首相之位,不先稳固局面,提升自己的政治资本,反而大搞吏治,与大多数官员为敌,实在是一手损招。
  宇文融巴不得裴旻出丑,故而附和的特别起劲。
  源乾曜、李元纮各自摇了摇头,都心念着:“郡王还是太年轻了,不知轻重,这一下成为首相,急于表现自己,却不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裴旻看了急着跳出来的宇文融一眼,笑道:“在下于治吏一到并不擅长,所以特地请了此道行家负责。我已经上疏太子殿下,讨得了任命,还望源相、李相上印通过。”
  说到这里,他从袖中取过一封诏书,递给了源乾曜道:“这是某向太子殿下请来的任命书,已经有了太子印玺,尚书省大印,就差中书省与门下省的印章了。别怪某自作主张,实是请的此人身份特殊。我相信二位是不可能不同意的。”
  源乾曜一脸古怪的结过诏书。
  一看委任的人选,源乾曜瞬间惊呼出声来:“宋公!”他惊愕的看着裴旻,说道:“裴相竟然请到了宋公相助?”
  李元纮脸色也是大变。
  宇文融更是傻眼了。
  宋公,能够让源乾曜尊称一句宋公的唯有宋璟一人。
  宋璟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年仅十七岁就获得进士及第,荣登庙堂,他从高宗朝为官,经武后、中宗、睿宗以及当今圣上五朝之臣,斗过张宗昌、张易之,与武三思、韦后叫板,不畏强权的忤逆太平,为官五十年,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这五十年的底蕴,是宋璟不畏权贵,力革前弊,奉公守法,不徇私情,大兴吏治的本钱。
  这一点裴旻是完全没有的。
  不说别的,高坐在相位上的源乾曜、李元纮两人都多多少少的受到宋璟的提携。
  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金紫光禄大夫王晙此时出班道:“裴相果然慧眼识英杰,宋公出山,定能治吏大兴!在下佩服,并无异议。”
  他对着裴旻一拜,先一步表态了。
  这不只是附和的意思,更是正式加入裴旻这个阵营的先兆。
  庙堂上鹰派二相王晙、杜暹,正式汇聚裴旻麾下。


第八十六章 不攻自破
  王晙与杜暹不同,杜暹一直在西边工作,算得上是裴旻的脑残粉,故而裴旻一入朝,杜暹就跟着裴旻走了。
  王晙则不然。
  王晙跟裴旻从无往来,对之并不了解。尽管对于裴旻兵事水平极为敬服,却清楚明白一点,政治场与战场是两个不同的区域。
  历史上有多少惊才绝艳的盖世名将折戟于庙堂争斗?
  王晙身为宰相之一,有着自己的人脉势力,他并不需要过早的将自己的前程押在裴旻的身上。
  看清形势,再做打算才是最理智的。
  裴旻晋升为尚书令之后,王晙已经有了投效之意了。当朝首相,未来的辅政大臣,如此大腿不抱,怎么说的过去?
  只是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王晙是想着在关键时候出来帮裴旻一把,从而提升自己的存在价值。
  但是如今,裴旻居然请动了宋璟,借用老臣宋璟的政治资本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裴旻这一招,完全巩固了自己首相的地位,王晙发现自己再不做决定,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锦上添花,是不如雪中送炭,却也比什么也不做更强。
  不只是鹰派,裴旻得到宋璟的认可,宋璟的根基也会渐渐汇聚。
  宋璟离开庙堂多年,原有的根基有得离开有得淡了,可总有些铁杆在。
  这些铁杆汇聚在一处,就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就如中书侍郎蔡彧,他现在是李元纮这一党的三号人物,但在这之前,他是宋璟的学生。
  这恩师回朝,蔡彧当仁不让的站了出来,带着几分兴奋的道:“裴相,某与宋公有着师生之谊,昔年他整顿吏治之时,某就与恩师麾下出力,在这方面也很有经验。裴相若不是不弃,在下愿意继续跟随宋公,振兴吏治。”
  裴旻笑道:“此事我不好做主,治吏方面的事情,我打算全权交给宋公处理。他的经验才能远在我之上,我没必要凑这热闹。侍郎有此心,自己去找宋公!”
  蔡彧闻言更是大喜,深深作揖,退了下去。
  蔡彧的举动,意味着李元纮这一党派的分裂。
  不攻自破!
  李元纮双眼无神。
  宇文融更是不知所措。
  他们引以为豪的党派,在裴旻祭出宋璟这大杀器之后,渐渐分崩离析了。
  不论是李元纮还是宇文融,他们的根基,远不如历经五朝的宋璟。
  在一旁看着裴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李祎,内心深处是五味杂陈。
  他也是钦定的辅政大臣,地位也是居高不下,但他昨日在门下省受到了不小的冷遇。
  李祎毕竟不是裴旻,裴旻的威望已经超越了文武的界限,即便文臣也不得不敬服一二。
  李祎的武功出众,但庙堂上看得是文治水平,资历。一个武将突然窜起,执掌门下省,门下省的官员如何信服?
  不敢正面起冲突,但阳奉阴违,不当一回事,却不可避免的。
  有些羡慕!
  想着李亨的话,李祎的心情又有一些复杂。
  相比一个政客,他更喜欢用武将的思维想事情。
  直来直去,裴旻的军略,他素来仰慕,让他与之为敌,实在不舒服。
  总之这个辅政大臣,他当的是浑身难受,一点也比不上裴旻这样游刃有余。
  裴旻继续说着:“治吏的重担就交给宋公处理,应该没有人有异议。接下来,我提一个建议,你们看看可不可行。这些天,我了解了一下大唐各地的收成。发现一点,天下各地,所收粮食,都按天气而定,收成极不稳定。唯独江南一地,连年收成位于全国之冠。这江南鱼米之乡的称呼可是当之无愧。”
  裴旻说的都是一些屁话,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若非如此,朝廷又何须每年都要耗资千万去清理大运河的淤泥,疏通河道?
  不过裴旻是这里的大佬。
  大佬说话,哪怕是人人皆知的废话,也有一群捧场子的人。
  裴旻等他们吹捧完,继续说:“我最近发现,江南当地的人口在我朝疆域比重很低,与蜀中相持平,甚至比不上凉州。也就比岭南、西域这些地方强一些。”
  “江南地大物博,人口却是如此稀少,可见有着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