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幻之盛唐(猫疲)-第4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缩减为一天数十步到上百步。

    按照他的说法,目前加热沥青油渣,用的是柴草和沥出来的浮油,效果不是特别好,最好能找到火力更持久耐加热的石炭,就更好

    “正在寻找石炭。。”

    我想了想,鄯州接近后世的青海省西宁市,应该有煤的矿藏,我还记得当年上大学时,有看到过关于西部矿业在西宁附近开采露天煤矿,开出可燃冰的一个新闻。回头去翻翻那本地理图册,也许可以给他们一点启示,上面的线标和图表,目前还只有我看的懂。

    。。。。。。。。。。。。。

    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垠。长江、黄河还有更西南端的澜沧江之源头,都从这里开始,

    因此这一代,自古亦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

    吐蕃据有青海之后,就可以在这里养兵和修整,并获得足够的战马和骑兵的来源,每当吐蕃准备大举入寇低地,这里就是最好的集结地,来自五茹十八域各地的王臣和封臣,各家的宗贵领主,带着军队和协同的附族、庸奴,直接汇集到青海,与赞普或是代表赞普领军的执政、大臣进行宰牲会盟,分配任务和整编军队之后,再大举进掠。

    如果吐蕃国内遭受了灾荒,则可以让受灾的宗贵家族,或是部众,迁徙到青海来就食放牧,休养生息,待灾荒过后返回领地。若是吐蕃作战失利,退到青海也可以在这里修养一段时间,养好伤口恢复马力,再返回国内的领地和驻地。

    只是这次怕不能让他们如愿了。

    定下在青海玉唐人周旋,拖到冬季再说的方略之后,内大相达扎路恭,重新召集宫内诸王臣本官,分署国内要务,吐蕃自内大相、副相、小相以下,亦有类似唐朝六部的行政官,主要是属于镀金大银告身和小银告身之间。

    分别是掌管赞普王朝全国财物和商贸的安本,主管畜牧和农业生产的‘畜本‘和‘农本‘;统计所有财政经济情况及计算军费收支状况的‘大孜巴‘;赞普征收差税的‘差本‘;赞普仪仗队和侍卫队的武官‘骑本‘;负责提供赞普饮食起居等生活的‘森本‘;以及国内富有知识贤人组成的‘噶要盖却巴‘。

    “目前,我们的兵力和劳力都严重不足。。”

    吐蕃骑本兼外相管赤桑道

    “便是这一个月,也只是将这六万将士,重新武装俱全,变的才堪使用而已。。”

    “其中一万两千员是国内最后一批征集的暗军,。。虽然精壮,却没有大战的经验”

    “还有八千名娘氏旧部,虽然赞普已经赦免其附逆之罪,但是才拍下去的曲堪和曲堪勒们,还是难以指挥如臂使的。。”

    “其他的六万人马,至少有一半,是青海各部和留在大非川修整的各家帐下,挑选出来的健儿,但是甲马相对差一些。。”

    “剩下的戍边东岱的残部,才是最可靠的。。可惜他们对唐人的火器,心有余悸。。需要时间来重新适应”

    “还有三万外军,以泥婆罗人为首。。目前还算恭顺,但是大战时,就不好说了”

    “本地青海部还可以抽调出一些兵员,但是。。”

    “我们的探子有什么回复么。。”

    达扎路恭转头向新任的伏远城守将巴囊朗,

    “赤岭山中,终日巨响不绝?”

    “正是,这是雪莲花部的健儿,冒死攀山而入,才探得的。。”

    “那就在居于险要的山口修筑更多的城寨,堆积木石。。。以防万一”

    “那北面的唐人有什么消息,”

    “他们在海北瀚水河南岸的牛心堆,停了下来。。。”

    巴囊朗有些迟疑的道

    “就地立帐,以故吐谷浑王家的名义,招徕青海各部。。”

    听到这个消息,达扎路恭脸色变了变,别人不知道这个厉害关系,他却不能不知道。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虽然吐谷浑已经灭亡了多年,青海故地在吐蕃手上也经营统治了数代,经过来自逻些方面的分化拉拢和掺沙子的渗透,已经不是当初个吐谷浑的格局了。

    但是这些本地藩部唯尊强者的传统,是基本不变的,过去吐蕃势大他们或许不敢有二心,但是新近才在低地遭受的大败,虽然他们未必拿那个被唐人庇佑多年的所谓吐谷浑王族余孽当回事,

    但这两年因为战争的需要,以马向为首的对这些靠近低地的部众盘剥压榨的最狠,特别是对唐的战事中,前方将士的输供和劳役几乎都落在他们身上,现在虽然马向已经覆灭,但是这个帐却是要赞普承接下来的。

    现在吐蕃本部的实力大为削弱,万一人心思变之下,很多东西只要那个名义,或者说理由,就可能酝酿出不可收拾的东西。

    “前往拉坚凯坚征集物产和货物的使臣和外相,有消息了么”

    “还在道路上。。。。”

    拉坚凯坚既吐蕃的国营官市,

    其中“凯坚”指松赞干布时设立的八个市场,上部三个市场是:突厥、回纥、泥婆罗;下部三市是:葛逻禄蓝眼突厥)、绒绒、丹玛;中部二市是二东东大集市,指吐蕃与其他地区间交换生产品的大市场。中部二市东东指南、北商市,是附近群众相互自愿交换生产品的市场。

    “拉坚”意为山口,由没庐氏王墀松杰达囊公等,管理东方汉绢与食物之山口;桂氏墀聂沃玛公,管南方米和糜子之山口;仲。琼萨沃玛公,管西方蔗糖和染料之山口,琼波。邦觉公管北方盐与犏牛之山口,组成吐蕃对外的四大山口。四大对外山口之外又有四小山口,为国内交通要道枢纽,全蕃封领臣民交易所用。

    事实上为了这场战争,已经耗尽了吐蕃国库里的牲畜和谷米,到了战争后期,连各地封臣领民的积藏也被搜刮的七七八八,为了解决这个困境,目前只有用战争积存的财货,从外域购买补充吐蕃所需的各种物资。

    东方大国唐朝开帛绢与各种谷物的山口,自唐蕃十数年前开战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从西方波斯、尼泊尔、拉达克开吐蕃氆氇所需的颜料草、紫梗贸易的山口,虽然为吐蕃带来了财富,却属于典型远水解不了近渴;

    从北方于阗和粟特诸国进口盐、牧业生产物资的山口,因为唐人的封锁和破坏,只剩下一些数量有限的走私活动;

    而从南方门地、印度开大米与糜子等吐蕃没有的粮食、果类的山口,才是目前唯一可以依靠的。

    。。。。。。。。。。。。。。。

    数百里之外的祁连山口,横七竖八被投枪和箭只贯穿的吐蕃人,随着流淌浸透的鲜血倒了一地,代表王臣身份的大银镀金告身和木版文书、金鹘箭令,被一群打扮成党项人的袭击者,逐一搜出来,清洗干净,然后换上他们的皮袍和冠带,举起代表宫廷使臣的牛角旄丈,策马扬长而去。

    。。。。。。。。。。。。。。。。。。

    “分兵,为什么要分兵。。”

    苏毗的部帐中顿时鼓噪起来。

    “我们的部众已经被打散再编,若是在分出一半会孙波茹,不是更加势弱。。”

    “你以为不分兵,我们就就有足够实力,不用再仰仗那些唐人的鼻息么。。”

    “这些唐人岂不是在利用我们做他们的马前卒。。”

    “利用也要有足够被利用的价值啊。。”

    “难道你还觉得有机会回去重投吐蕃。。”

    “悉补野王家势弱,岂不是我们的机会。。可以要求更多的条件和更好的领地。。”

    “然后作为王家的屏障,挡在唐人进军的路线上?。。”

    “反复之臣,又有谁敢放心任用。。你敢保证我们做过的那些事情,就没有人会把消息传回来么。。”

    “就算我们不会传,那些唐人呢。。”

    “我们或许别无选择,但是那些唐人却不是,他们还有哪些青海部,还有党项羌。。”

    “为什么眼光一定局限在达巴蔡一隅呢。。”

    “当年我们苏毗坐地千里,带甲数万。。。又是谁给我们的”

    “上百年前悉补野人吞并苏毗的百姓附族,娘氏为首的四大功臣和蔡邦家瓜分了苏毗最富庶的土地和最肥美的草场,将剩余不愿改俗易教的苏毗人,集中到相对贫瘠的达波和澎域之间的达巴蔡。。”

    “从此我们一直在受制与人,除了贡税外,年景稍差我们就需要用战马和士兵,从王家哪里换取粮食。。”

    “孙波茹的十一个东岱,孜吞、普吞、郭仓堆只有三个苏毗人的东本,其他郭仓麦、绛堆、绛麦、哲麦、喀惹、喀桑、纳雪等都是悉补野人的本官。。”

    “现在娘氏也好,农氏也好,都在低地损兵折将,他们在尼域奔那和耶夏顶布切的领地就像是没人看护的肥羔,我们难道不能把祖上的东西,重新夺回来么。。”

    “告诉那些臣民,愿意跟我们走的,将祖上的家园得到土地和牛羊的补偿。。不愿意的,也请看在同族的份上,为我们让开一条道路。。”

    “宝玉之王家,已经不复光彩,象雄人也自顾无暇,退浑和党项都失去了领头人而如一团散沙,还有谁能真正妨碍我们,八臂修罗之战旗将在海西之地复兴。。”

    高声叫喊出来。

    众人散去后

    “我的少主,您是否一早就算好了这一切。。”

    从小和他长大的白部首领叙力则低声道,只有他才能稍微理解,深藏在这位心中的野望和欲念的汹汹火焰。

    “借助唐人的大势,将那些部领名下的将士打散重编,也是你的期望么。。”

    “他们已经老了,老的不敢承当自己应当负有的职责,也害怕过于剧烈的变化,眷恋王家施舍的哪一点好处,却刻意忘却了苏毗人为此失去更多的东西。。如果没有唐人强势逼迫,哼哼”

    陵钦赞囔囔自语道

    “当马向的大军越过积石山的

正文 第五百六十七章经略

    第五百六十七章经略

    陵钦赞囔囔自语道

    “当马向的大军越过积石山的那一刻,苏毗人的命运,就做出了决定。。不是么”

    不好意思,上章结尾已经修改

    。。。。。。。

    “道理很简单”

    陵钦赞还记得那个漫不经心的语调

    “大军肯定深入吐蕃,。。但除了财货俘获,我们对吐蕃发源的苦寒之地,没有兴趣。。”

    ”但是我们又不想轻易放过这些吐蕃人,既然招惹了我大唐,没付出足够的代价,怎么能让他好过呢,所以你们的机会来了。。“

    “我只要青海,以及靠近西域、天竺的道路附近的土地。。”

    “其他不管这些土地上做主的人是谁,党项人、吐谷浑人、还是苏毗人也好,只要恭顺效事朝廷,可以慢慢商榷。。”

    “缺少兵器,甲马,粮秣,都不是问题。。就用悉补野本部的人头和财货来换好了”

    “苏毗要复国,也没有问题。。吐蕃伍茹十八域之大,我们可以慢慢经略规划的。。。总有合适的地方”

    。。。。。。。。。。。。。。。。。。。。。。。。。

    “该死的,安西军最后的荣耀,就要终结于此了。。。”

    安西兵马使李元忠,拄着已经砍卷的长剑,望着身边人数越来越少,伤痕累累的亲兵队。随着战线的纠缠和僵持,祁连山附近越来越多零星的部众,在吐蕃人人的号令下投入战场中,将战场的天平慢慢压过一端。

    滚卷的血红战旗,重新被伫立起来,虽然经过惨烈的争夺和厮杀,已经变得更加的破烂,旗下相互搀扶的将士们疲惫的面容。

    作为对吐蕃的奇兵,他们选择了一条最艰险也最简短的路线,从安西东部南下沙州,沿着甘泉水(党河)逆流而上,走吐蕃通往西域的青海羌塘道,从子亭镇最后一次补给后,越过龙勒山、大雪山,进入青海北部,一路履雪饮冰,

    当这只长途跋涉的偏师出现在祁连山南麓西海以北的时候,海北草原各部的一片恐慌,他们的大半青壮和头领们,都去了河西,仓促组织起来的抵抗几乎是一触即溃,像惊慌失措的羊群溃逃的满地都是。那是他们进入高原后最美好的日子,补充了大量的牛马,享受了肥美的羊群。

    但是随后就在一种相当意外的情况下,遭遇了这只吐蕃军队和莫名其妙的苦战中,结果是几乎两败俱伤的惨胜后重新整队对峙,但这里毕竟是吐蕃人的地盘,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逃散的部众,自发开始集结在这只吐蕃军队的周围,作为一只千里奔袭的孤军,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只有一鼓作气的打垮敌人。

    击溃了一阵又一阵,但是他们似乎总有更多的人手补充上来。这些天且战且走,只要一有受伤掉队落单,马上会被那些狼一样的部族骑兵兜住砍杀,剥走甲胄和兵器。李元忠决定继续向青海突入,或许在这只孤军覆灭之前,能够给吐蕃人造成更大的创伤。

    战场的间隙,并没有持续多久。

    奇特的呼啸声再次响起,低伏的丘陵之后涌出一条细细的,然后象高山雪水融化的溪流一样掩过高矮起伏的小丘,咬住唐军大队的侧翼。

    “该死的泥婆罗兵。。”

    李元忠忍不住恨恨骂了一声粗口。

    作为吐蕃人的附庸,在安西边境的小规模冲突中,其实不乏他们的身影,这些身材矮小仅着短甲,执细弯刀小圆盾的泥婆罗兵,正轻巧而捷键而穿梭在接触的战线中,相比吐蕃人彪悍不退的难缠,他们更加灵活而坚韧,丘陵间起伏的坡地似乎并不能对他们产生什么影响。

    他们可以在狭小的接触面内,灵巧的躲避各开穿刺的长枪,三五成群的突入贴身厮杀,然后疾步如飞的脱出战斗的范围,弹性的保持着接触,而象黏胶一样纠缠着唐军的队形,让他们始终走不快。

    “可惜没有火器。。”

    李元忠再次恨恨叹了声,若是有火器,就可以打这些个尼婆罗人措手不及,然后一鼓作气留下一大片尸体。

    可惜穿过大雪山的时候,遭遇的暴风和崩雪,让他们损失了为数不多的车马和辎重,其中就有金吾军匀出来的火器。现在不但是火器,连番的战斗,就是好容易带来的弓箭也用的七七八八,还要分配在少数神射手中,用作压制对方的游射骚扰。

    随着牛角号的声响,一只陌生的队伍出现在战场外,毡帽皮衣,很多人还光着头,露出散乱披肩的发髻,他们打着黑色镶牛角的旗帜,却让李元忠为首一众安西将士,心情再次沉了下来,吐蕃人尚黑,因此军队旗帜多以黑、楮之类的暗色调为主。

    看到这只队伍,那些聚集在战场周围的吐蕃部众,欢呼雀跃起来,分出一小队头领迎上前去,双方就合流将那些人被让进去,然后冒出一阵骚乱和惨叫声,这个变故让人错愕了一下,然后就是一个照面的冲锋,那些“援军”已经突入那些吐蕃部众之中,大肆砍杀起来。

    一连串冒烟的火团,也掠过天空,落进那些正好以暇的吐蕃部众中,轰的碎成一片火雨,覆盖了十几名哀嚎惨叫的吐蕃人。

    “火器。。”

    李元忠有些目瞪口呆的看着那住吐蕃“援军”里飞出来的火器,有些觉得思维错乱起来。

    在那些吐蕃“援军”背后,还紧随着数十辆马拉的大车,正在飞出箭矢和火团来,

    滚烫的铁筒留在被踩的稀烂的草地上,吱吱冒出白烟,焦灼不堪的皮子被扯下来,泼水重新裹上一张湿皮子,

    领头的校尉,一身连体明光铠,站在大车上,不紧不慢的填装手弩,然后抵近将一个抡着长柄大斧的彪壮吐蕃人,穿颊射翻在地。身旁的数名亲兵再次整齐的沉声突刺后,错落在涌动的枪槊中道刀光,将来不及退开的吐蕃人剁首斩足。

    “河西招讨军右路神武军都虞候曲环,前来迎侯安西将士。。”

    一边战斗,一边用一种传遍战场的高声道

    “愿大唐武运昌盛。。”

    “万胜,威武。。”

    残余的安西军将士也爆发出一阵彻天的欢呼声,咆哮的扑向面前的敌人。

    “这些是什么人。。”

    合流之后,李元忠坐在全在指挥的车台上,看着奋勇拼杀在前的吐蕃人,觉得自己脑子有些不够用了。他们虽然衣衫褴褛兵甲不全,但人人争先恐后,很有些不死不休的味道。

    “这些就是三锋效节军,又称赎死队。。。”

    都虞候曲环

    “想不到吧,这些可都是正宗的吐蕃人啊。。”

    原来,他们便是低地内被俘获的吐蕃军民的一份子,由于河州之战后,俘获的吐蕃军民太多,怕一下消化不掉,以五抽一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