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昏君-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联络高丽,让臣联络一下吐蕃。咱们四国同时对大宋宣战,到时候分兵入主中原,瓜分了大宋!”
  段誉越听越是心惊,原来他们一切都密谋好了,而自己竟然还埋在鼓里。
  段誉冷冷的看着他:“高量成,你想过没有。即使等你们瓜分了大宋,那时候实力最强的就是蒙兀国。你觉得蒙兀国的合不勒会容得下咱们?到时候蒙古人肯定会落井下石,一个个的灭了咱们。”
  高量成心中一惊:好厉害的皇帝,以前他对段誉登基为帝心中很是不服气。总觉得此人没有半分帝王霸气,一味讨好大宋。现在看来段誉高瞻远瞩,竟然连灭宋以后的事都想好了。
  “陛下,以后的事谁能说得准。蒙古人一旦与大宋开战,必然是两虎相争。就算蒙古人势力再强,灭了大宋以后怕也是元气大伤,到时候去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吧。”高量成说道。
  段誉叹了口气:“我大理立国百年,从不曾对外用兵。不曾想百年和平,百姓安居,到最后竟然毁于你手。你可想战败的后果么,到时候大宋肯定会兴师问罪,发兵南下。自此,世无大理矣。”
  高量成怒道:“哼,陛下是否太悲观了。我四国联手,岂会惧一个大宋。陛下就去安心在这琉璃宫内安心休息,其他的事交给臣下便是。”
  段誉有些吃惊:“你不是想谋反么,阴谋篡位,这一直都是你们高氏一族所想要的。现在你的目的达到了,还等什么,动手吧。”
  谁知道高量成只是一躬身:“陛下多虑了,臣绝无忤逆谋反之心。臣只是为了大理百姓,为了祖宗基业,这才不得已而为之闯宫死谏,还请陛下赎罪。待臣挥师北上,灭了那大宋,臣自然会将天下交回陛下手中。臣自始至终就没有想过谋反,还请陛下恕罪。”
  其实高量成是真的没谋反,他只是想将段誉软禁起来,让皇帝无权调动兵马。
  倒不是说高量成不想做皇帝,而是现在时机还不成熟。京城外还有许多忠于段氏的大将,他现在能做的,也只是代天子行政令而已。
  而在大宋,赵桓他们还不知道,一场巨大的阴谋正在施展开来。一旦四国联手对付大宋,摆在赵桓面前的,将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第一百零四章 欺压百姓错不了
  即使是岳飞能挡住黑龙江和林潢一线的蒙古兵还有高丽的前后夹击,韩世忠抗住了山西。西南是万万挡不住吐蕃与大理合兵攻击的。
  大理国七十二蛮部,作战能力尚不可得知,不过从大理经常玩内部叛乱来看,战斗力不容小觑。
  至于吐蕃,祖赞王子又是难得的战将,恐更难缠。
  以大唐兵峰之盛,经常都被吐蕃吊打。甚至危急到了京城长安,可见吐蕃战斗力多么的恐怖。
  只是到了大宋朝,吐蕃各部只顾着互相倾轧内斗,战斗力才急剧下滑。而到了祖赞王子这里,祖赞又开始联合各部落侵宋,妄想分一杯羹。
  要命的是西南久无战事,历史上好像也没有出现过大理侵宋事件。是以赵桓根本就没在西南布置多少兵力。
  甚至他还曾经将驻守西南的一部分京南军调到了山西驻防。赵桓满脑子想的是提防蒙古人,就连满朝威武似乎都自动忽略了大理和吐蕃。
  因为他们认为,大理小国百年对宋都是客气服软的,他们一直把大宋当成上邦大国。实际上大宋也确实把自己当成了上国,偶尔还会对大理始于援手。
  段誉登基不久就对宋称臣,宋徽宗受封其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等各种头衔。可见当时赵佶对大理的重视,这一顶顶的帽子扣过去也显示大宋对大理的和平修好诚意。
  赵桓大军已经开拔,十万大军分批浩浩荡荡的奔赴山西。沿途可苦了各地地方官员,大军过境他们一方面要积极配合,还有就是要做好皇帝接待工作。
  尽管赵桓已经下旨,沿途官员不得接待。可毕竟是皇帝亲临,不接待可至少得沿途欢送吧。毕竟是经过自己的地盘,谁人不想给皇帝一个好印象好他日平步青云。
  于是有的官员就动起了歪心思,他们鼓动百姓在大军必经之地举行欢送仪式。这些平头老百姓平日为生计奔波就够操心的了,这还要在沿途欢迎什么皇帝老儿。于是许多百姓极不情愿的站在路边,挥舞着手中的鲜花,以等待皇帝御轿路过。
  而皇帝御轿所过之处,官员们离开便慌了神,拼命催促百姓们高呼迎接。甚至有的百姓不愿意呼喊,他们便派出官差拿着鞭子抽打。
  “恭祝陛下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将蛮贼赶出西北!”
  外面一阵阵整齐的呐喊声此起彼伏,赵桓开始并没有在意,他以为是百姓自发组织的。
  后来越听越不对劲,百姓自发组织的话怎会如此语调一致。而且语气中根本没听出丝毫喜悦,更像是照着书本毫无感情的朗读。
  赵桓掀开轿帘:“令狐云龙。”
  旁边令狐云龙骑马走过来:“陛下。”
  赵桓看着沿途已经有些疲惫的百姓,很显然他们已经站了很久了,人人脸上露出不耐烦的神色。
  “你去查查,这些百姓是怎么回事?怎么朕一路过来都是听见他们的呐喊声。”
  令狐云龙领命:“臣这就去办。”说完拍马往前赶。
  此乃康州地界,赶到了前面,令狐云龙这才发现。康州知州正带着一帮狗腿子拿着鞭子逼迫百姓齐声念这些词语:“恭祝陛下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将蛮贼赶出西北!”
  大概是喊的久了,这些百姓都有气无力。偶尔被发现喊的不认真的,换来的是立刻一顿鞭子的抽打声。
  令狐云龙叹了口气,回去和赵桓禀告。
  “陛下,是当地知州带着官差逼迫这些百姓沿途喊口号。臣以为这些百姓八成也是被逼着赶来的。”令狐云龙如实禀报。
  赵桓皱了皱眉头:“查一下,康州知州是谁,让他在前面三里外等着朕。”
  康州知州王鹏正带着自己的爪牙在前面鞭笞百姓:“喊,都给老子扯开嗓子使劲喊!谁喊的声音小,谁喊的不卖力本官抽死他!”
  “大人,大人!御前侍卫统领来了,请大人过去一趟。”一名官差慌慌张张的跑了过来。
  王鹏的眼睛立刻亮了,脸色也红润起来,呼吸也变得急促。难道引起陛下注意了?哈哈,表现的机会来了。
  “快快快,带本官过去。”王鹏慌忙整了整衣冠,急匆匆的跟在官差后面。
  官差慌忙领着王鹏往前走,只见一名将士打扮的人骑在马上打量着自己。官差小声的道:“这位便是宫里的令狐云龙统领。”
  “下官康州知州王鹏,见过令狐统领。”王鹏慌忙行礼:“久闻令狐统领乃是陛下身边的红人,今日一见果然英俊不凡。”
  皇帝身边的人,一句美言就能让你受用无穷,令狐云龙也习惯了这种马匹。
  令狐云龙理都没理他一眼,只是淡淡的说了声:“陛下有令,命你在前面三里处候驾。”
  王鹏大喜,语音都发颤了:“臣,王鹏遵旨!”
  令狐云龙不再看他一眼,拍马走了。御前侍卫统领,这种皇帝身边的人,越是冷傲下面官员越是拼命巴结,谁让人是皇帝身边的人呢。
  王鹏喜不自胜,这祖上一定是冒青烟了。皇帝亲自接见,定是自己马屁拍的好。他一早就动员百姓在道旁迎接,一旦遇到皇帝御轿就拼命喊祝词。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回报了。
  李思思和嫣然公主是随驾出征的,为军心考虑,赵桓并没有让她俩与自己共乘一轿。他自己也知道,这是打仗,不是出来花前月下。
  当皇帝,该英明的时候就英明,该昏庸的时候就昏庸。眼下大宋的未来都看西夏这一战上,自己必须鼓舞士气,给士兵做一个表率。
  走了几炷香时分,轿子在前面缓缓停了下来。
  “臣,康州知州王鹏,恭候圣驾。陛下万岁万万岁!”外面王鹏带着当地官差跪在地上迎接。
  赵桓轻轻的掀开轿子,只见眼前这名知州身材发福,肥大的肚子衬托着他的小头,倒有些滑稽。
  肚子大脑袋小,欺压百姓错不了。朕就拿你开刀了,看朕不打出你的屎来。


第一百零五章 重打三十大板吧
  “王鹏,这些百姓是怎么回事?”赵桓下轿,左脚跨出轿子的那一刻,身边太监曹东升慌忙扶住他。
  王鹏躬身道:“陛下,这些都是康州百姓,得闻天颜途径康州,于是都自发前来迎接。”
  “自发?康州百姓觉悟很高啊,王鹏,你治理康州有方。赏,重重的赏。”赵桓笑的有些不怀好意。
  王鹏丝毫没有察觉,他喜悦的几欲晕了过去。满脑子都是平步青云啊、飞黄腾达啊、扶摇直上之类的想法。
  没想到啊没想到,自己治理康州并无多大政绩。在浩瀚如烟的大宋官场自己连粒沙子都不如,虽然旁人眼里贵为知州,可他自己觉得这是个耻辱。至少能进紫宸殿,位列三公,这才是自己的终极目标。
  “臣不敢有赏赐,能为陛下尽忠,是臣的本分。”漂亮话还得说几句,毕竟是官面上嘛。
  谁知道赵桓却连连摆手:“赏,要赏,必须赏,重重赏!”
  王鹏有些眩晕,这是赤果果的看好自己了啊。看来自己这一宝押对了,只要马屁拍的好,龙颜大悦,升官发财还不是弹指间的事。
  王鹏已年近五旬,他突然又有些后悔:我什么以前自己没想到呢,如果早点学会拍马溜须,奉承上司。说不定自己早就进了汴京位极人臣了,还用得着在这康州城里面熬吗。
  想当年金人入侵的时候,自己还傻不愣登的动员全程百姓组织防御。结果呢,最后什么也没换来,只是换了句朝廷的褒奖。
  褒奖要来干什么,还不如来点实惠的。眼下这自己马屁一拍,立刻引起皇帝的注意。以后只需往京城多走动一下,活动活动关系,找人在陛下面前美言几句,调进京城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
  所以说,眼下首要任务就是给皇帝留个好印象:“臣,康州知州王鹏,谢陛下恩赐!”
  说着王鹏跪下狠狠地磕了几个头,就连赵桓都有些心疼了,这可是青石路面。这家伙磕头都咳得声音这么大,脑袋受得了么。
  果然王鹏抬起头来的时候,额头已经高高鼓起。不过他还是一脸的兴奋,坐等皇帝的恩赏。
  赵桓对身边的曹东升笑了笑:“好好好,这康州知州如此识大体,朕也不能太小气。”
  皇帝这是想找个人捧哏,曹东升慌忙陪笑点头。
  赵桓满意了:“那就拖出去,重打三十大板吧。”
  空气瞬间凝固了,不带这样玩的。这转折来的太突然了,王鹏只感到心已经拧在一起:“陛,陛下,臣愚昧,不知所犯何罪?”
  皇帝说翻脸就翻脸,赵桓冷笑道:“不知所犯何罪?朕是出征,是打仗。你身为一个知州,掌管一州事物。不知忠君报国体恤民情,却在这逼迫百姓对朕溜须拍马。朕生平最恶马屁小人,若不是看在你曾抗金出过力的份上,朕早就撤了你这知州一职。现下农忙时节,田地需要百姓劳作,你却逼着他们为朕高歌助威。王鹏,朕本想打你二十大板。你想要重赏,朕就成全你,给你三十大板。”
  王鹏吓得面如土色瑟瑟发抖,王八蛋才想要重赏,不是你说的么。可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再争辩,额头汗水涔涔而下。他伏在地上抖着说道:“臣罪该万死。”
  “传下令去!沿途若再有官员逼迫百姓迎接朕,一律革职!起驾!”赵桓一甩袖子上了御轿。
  “起驾!”车轮滚滚,大军又开始继续前进,不过这次沿途不再有人山人海的迎接恭送了。
  成都府,此时的成都府大理和吐蕃军队已经离着成都府不足五十里。
  成都府尹张麻已是心乱如麻,眼看敌人大军压境,他却束手无措。
  成都府只是地方军,又称厢军。装备和战斗力都很差,要命的是久无战事,军队编制缺员严重。只有厢军不足三千人,还都是一些老弱病残。
  这支不足三千人的三流军队,由厢军都统制文征明率领。
  “文统领,眼下敌军大举来攻,这可如何是好。”张麻急道。
  文征明倒是显得颇为镇定:“无妨,告诉将士,备战!”
  “文统制哎,这都什么时候了。城外可是祖赞小王子和大理的数万军队,咱们这区区不足三千人,如何相抗?别的不说,我看到有的将士手里的长矛都生锈了,指望咱们这点老弱病残,怎么可能守得住。”张麻急得要命,文征明却毫无波澜。
  文征明淡淡的说道:“张大人,成都府政务您说了算。打仗我说了算,您就放心吧,别看咱们胜捷军人少,可一样能打胜仗!”
  大宋每支军队都会起一些霸气的名字,胜捷军虽是地方厢军,可也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胜捷军。
  张麻看到他胸有成竹的样子,多少心安了一些。不过毕竟还是不放心:“我已经派人求援了,也通知铺兵回京奏报。可这最近的援兵离咱们也有百多里,咱们送去消息也来不及啊。”
  “张大人,敌军驻扎在什么地方?”文征明突然问道。
  张麻愣了一下,虽然不知道文征明是什么意思,还是忍不住说道:“前面是卡珙镇。”
  文征明点了点头:“张大人,我求你一件事。”
  这节骨眼上了,文征明还会求自己什么。张麻说道:“只要本官做得到。”
  “我带一千人,去卡珙镇打他们的伏击。若我回不来,成都府就交给张大人了。记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算是守到最后一人,也万不可投降!”文征明斩钉截铁的说道。
  张麻怒道:“你我二人虽说是有些不合,可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就算是战斗到最后一人,我张麻也绝不会做那遗臭万年之事。城在,我张麻在,城亡张麻亡!”
  文征明拍了拍他瘦弱的肩膀:“若能活下来,我请你喝酒。”
  这二人因政见不合,经常互相撕。二人动不动就往朝廷递折子,你参我一本,我参你一本,互不相容。
  后来这事惊动了赵桓,枢密院的意思是将二人分别调离。不过赵桓看到二人弹劾的奏折以后,还是决定让二人在一起共事。


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不是好惹的
  理由很简单,因为赵桓发现这二人很多地方政见不合是因为出发点不同。军政官员出现摩擦有时候对帝王来说未必是坏事,至少比二人联合起来阴奉阳违对付朝廷要好。
  张麻和文征明,这二人原本互不对付,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就来气。现在却因为战争的来临而开始惺惺相惜。
  某些方面二人性格很像,都是执拗,认准的事十头牛拉不回来。
  “文统制,你可想好。对面可是数万敌军,你仅带一千人去突袭,这无异于送死。”张麻说道。
  文征明叹了口气:“那又如何,城危累卵。守咱这点兵力和装备肯定守不住的,与其等死倒不如拼死一搏试试。”
  “想不到大理国竟然做出此等事来,朝廷一直与大理修好,不曾想养了这么一只狼。”张麻大怒。
  其实文征明想说这怪不了人家,各为其主而已。大理肯定不想再屈人之下,所以铤而走险。不过这句话他并没有说出来,因为张麻明白。
  “报!”一名探子快马加鞭从城外跑了回来。
  文征明似乎就在等这名探子的信息:“如何?”
  探子躬身道:“最先到达的是大理军队,据我方探查结果,此次大理军队的指挥使是高量成。”
  文征明吃了一惊,高量成,这厮阴损的很。遇到他,还真是一个棘手的对手。
  那探子继续说道:“据朝廷派到大理的线人飞鸽传书,大理皇帝好像被高量成囚禁起来了。”
  此言一出,文征明与张麻又是吃了一惊。难怪与大宋一直修好的大理竟然勾结吐蕃人,原来是皇帝被囚禁了。
  “张大人,你火速派人进京,将大理国王被囚之事告诉朝廷。希望朝廷能够做出快速应对方案,我这就带人出城。”文征明吩咐着,他这一去是抱着必死决心,压根就没有想再活着回来。
  “文兄,活着回来,我等你喝酒。”张麻的语气有些哽咽。
  这是个基情的时刻,文兄,张麻第一次这么叫他。文征明怔了一下,他没有说话,然后就走了。
  二人由互不对付到转瞬间的惺惺相惜,再到分别。英雄间的诀别都不喜欢儿女情长,张麻不想再说什么,文征明这一去基本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了,而自己十有八九也守不住成都。二人,终究会战死在这里。
  文征明回到军营,将士们都已经知道了。这群老弱病残的厢军们衣衫破旧,武器破旧。就连人,都是一群年长者居多。
  他们之中有许多是四五十岁的老者,甚至许多人的两鬓已现白发,二十到三十岁的青壮年占了人数的三分之一不到。指望这样的一支部队挡住吐蕃大理联军,实在是有些螳臂当车的味道。
  不用集结,将士们自发的来到营帐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