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超级学霸-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范宁上了船,船只启动,缓缓向运河方向驶去。
  这时,程员外走了出来,叹了口气道:“果然不出我所料,他们被吓跑了,你娘也是,那么性急做什么,非逼人家书面表态,小苏毕竟还是少年啊!”
  “爹爹,以后来日方长吧!”
  程员外苦笑一下,这一走,还会有以后吗?


第一百六十章 寿山寻宝
  就在范宁一行离开扬州继续北上的同时,明仁、明礼兄弟也乘船抵达了福州闽县,福州和建州就是今天的福建,在宋朝,这里是大宋最重要的白银和茶叶产地。
  另外陶瓷、农作物以及港口造船业也很发达,像南面的泉州,是大宋最发达的远洋港口,南洋、天竺乃至于波斯、大食的商船都会来泉州停泊交易。
  除了物产丰富、航运发达外,福州的人文科举也在大宋十分有名,以至于人才辈出,像北宋中后期著名的蔡氏父子,蔡襄、蔡卞、蔡京,相国章惇、余深等等,都是福建人。
  福州和建州的银矿除了官营外,也有不少权贵获得开采权,不过他们开采冶炼出的白银一般要求卖给官府,但也并不是那么严格,否则也不会有‘官银’这种专用称呼了。
  大量私人铸造的银锭也同样在大宋各地流转。
  朱家在福州也有一座矿山,朱家买的是铅矿,只是铅矿中也伴生大量白银,另外还有一座焙茶厂,在福州经营了十几年,由一名资深大管事坐镇。
  除了矿山外,朱家还在福州和泉州各开了一家朱氏钱铺。
  接待明仁、明礼兄弟的管事姓王,是朱家焙茶工坊的主管事,焙茶工坊正好就在连江县。
  明仁和明礼抵达闽县的第二天,便坐在一辆牛车赶往连江县。
  “我前两天专门打听了一下你们要找的那种石头,还真有人知道。”
  明仁和明礼对望一眼,两人大喜,这么快就有消息了,明仁连忙问道:“矿场在连江县吗?”
  “好像在连江县和罗源县之间,一条河的两岸,具体在哪里我还没有来得及去看,等到茶厂后你们再具体问一问,是我工坊中的一名焙茶匠人告诉我的。”
  马车在路况不太好的官道上一路颠簸北上,连江县距离闽县很近,牛车当天晚上便抵达了朱家位于连江县的焙茶工场。
  宋朝八成的茶都来自于福州和建州,这里茶品质好,产量大,可以满足宋人对茶的巨大需求,茶叶采摘后要先简单发酵,然后制成茶饼,再烘焙干燥后,运往大宋各地。
  福州和建州的焙茶工坊有数百家之多,朱家的工坊算是比较大的一家,拥有工匠一百余人,在一座茶场内建造了数排房屋。
  包括发酵、制饼、烘焙都在这里进行,制出的优质茶饼主要供应京城,另外,工坊内也有一间养茶屋,专门养制少量的高档茶饼,像朱佩送给范宁的凤茶,就是在这里耗费了十年时间养成。
  一间焙茶的屋子里,木材在炉子里熊熊燃烧,一名老工匠眯眼打量着手中的凤凰暖玉,这是明仁和明礼带来的样品,范宁当年从奇石巷中淘到。
  “没错,这就是我家乡出的凤凰蛋,没想到会变得这么漂亮,真像蜂蜜凝固而成,而且一般没有这么大,大概都和拳头一样大。”
  “这种石头很多吗?”明礼问道。
  “我们家乡不少,在寿山溪的两岸比较多,但其他地方就没有听说了。”
  明仁迟疑一下又问道:“你是说,这石头是埋在土里,不是在山上?”
  “当然是在土里,实际上它们是埋藏在寿山溪两岸的稻田深处,很多人又叫它田黄石。”
  “对!就是田黄石。”
  明仁和明礼顿时激动起来,范宁就是这样称呼它的,田黄石。
  “可是这种石头并不值钱,农民从田把它挑出来,都扔到寿山溪里,或者挑回家里,用来造房子,或者垒猪圈,你们买它们还不如买寿山石,那玩意比较值钱,一块大石能值几百文。”
  “我们老爷子想用这种田黄石造塔,所以让我们兄弟来大量收购。”兄弟二人开始胡说八道了。
  王管事在一旁道:“老关,放你三天假,你带他们去产地看看,我也跟去,回头给你结五百文钱一天。”
  “哟!太感谢管事了。”
  ……
  寿山在罗源县和连江县交界处,这里有几座寺院,人口也不少,还有两座专门开采寿山石的矿场,寿山石在隋唐时就比较有名气了,主要用于雕刻,本身不属于观赏石,很多寺院的佛像就是用大块的寿山石雕成。
  在寿山脚下,一条长长的溪流向南方蜿蜒流去,这就是寿山溪,田黄石就产在中游两岸数里长的地下夹砂层中,上面却是稻田。
  陪同明礼和明仁前来的王管事会说当地方言,否则兄弟二人根本就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另外当地里正也陪同他们,里正姓杨,皮肤黝黑,相貌干瘦,他能说一些比较蹩脚的官话。
  杨里正指着溪流两岸的稻田道:“小官人说的田黄石就在稻田下面,把泥土挖掉就会有夹砂层,田黄石就在砂子中。”
  “这些稻田可以买下来吗?”
  杨里正呵呵一笑,“买当然可以买,只要你出价让大家满意。”
  这时,王管事把明仁拉到一边,低声道:“小官人,这边地价很便宜,不要直接向农民买,要通过官府买,否则会被坑惨的。”
  明仁眉头一皱,“可是官府我们不认识。”
  “这个不用担心,朱家在这里还是有点面子,明天我请刘大管事出面找罗源县令,他和官府的关系很好,这边地价也就两贯钱,最多三贯钱就能让他们高高兴兴出售。”
  明仁心中算了笔账,他们带了一万贯钱,第一期买千亩土地需要三千贯钱,再加上雇人,造几排房舍,租船运输,大概四五千贯钱就够了。
  “老二!”明礼在叫他了。
  明仁走上前,明礼指了指里正道:“刚才杨里正说,很多人家都有这种石头,我们可以收购,河里也有不少,河水很浅,孩子们都可以摸出来,你觉得怎么样?”
  明仁点点头笑道:“可以,我出价百文钱一块收购,另外我给里正三贯钱,帮我们找个地方收购,再宣传一下。”
  杨里正笑道:“我可以不要钱帮你们宣传,但估计你们需要一个会说当地话的向导,我儿子今年十七岁,在闽县读过县学,会说官话,也很能干,不如让他来帮你们。”
  这个顺水人情当然可以做,明仁当即道:“我出六贯钱一个月雇你儿子,如果用得不错,就长期雇佣了。”
  这个价格是当地劳务费的三倍,杨里正大喜过望,他是地头蛇,很快帮他们在附近的慈明寺租了几间屋子,又让儿子杨青来帮他们兄弟二人。
  众人随即分头行动,王管事回去找刘大管事出面和官府联系,三名随从则跟随明仁、明礼留下来,他们带了五百贯现钱,专门用来收购农民手中的田黄石。
  消息很快便传开了,有人要用百文钱一块收购田黄石,石头越大,价格越高,这个消息顿时轰动四乡。
  从当天下午开始,连续五六天,都陆陆续续有农民挑着担,从四面八方向慈明寺涌来。
  各村的小孩子也纷纷跳进小溪里,在溪流中寻找田黄石。
  收获出人意料的丰盛,仅仅在明仁、明礼兄弟抵达寿山溪的第一天,他们便收进了一千多块大大小小的田黄石。
  兄弟二人随即写了一封信回平江府,向父亲汇报这边的情况。


第一百六十一章 抵达京城
  七天后,范宁三人的船只抵达了京城,也是三年前的这个时候,范宁跟随范仲淹来到京城,三年过去了,依旧还是那座虹桥,店铺还保持着原样,甚至连行人都没有变。
  但范宁却知道,很多事情已经变了,尤其是自己的心境,和三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
  他默默望着两岸的景色,心境却没有了三年前的激动,反而平静如水。
  客船过了虹桥,向一座临时码头靠拢过去,这座码头专供外地船只停靠,只是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之所以船只没有进城,是因为进城有税务官,要上船严格搜查,而几名船夫都携带了偷税货物,借助范宁他们的身份,一路上都没有检查,但进京城却逃不过搜查。
  范宁很理解他们的难处,三人便在城外上岸了。
  和船夫们告别,三人雇了两辆牛车,带着行李向京城里而去。
  东京汴梁分为外城和内城,内城最早是后周的京城,随着人口不断增多,旧城已经远远容纳不下,宋朝便只得扩大京城,修建了外城,到了仁宗时代,人口继续增加,连郊外也开始热闹繁华起来。
  范宁一行是从新宋门入城,他们的住处安排在内城东南角的观音桥,那边有一座张巧儿客栈,是李大寿堂舅开的客店。
  据李大寿说,这个堂舅他从未见过,但碍不过母亲的一再要求,他们只得来这家客栈投宿。
  “小官人,那就是观音院桥!”
  赶牛车的车夫指着远处一座破旧的石拱桥笑道:“不过这一带都叫观音院桥,小官人说的客栈应该在桥的前面。”
  “这家客栈怎么样?”范宁笑问道。
  “既然叫客栈那肯定不错,一般脚店会差一点,既然叫客栈肯定会有独院,条件都不会太差。”
  车夫看了一眼范宁和苏亮笑道:“两位小官人是进京赶考吧!”
  “赶考的士子很多吗?”
  “不少呢!解试后就陆续进京,光我拉到就有三批了,考生一般都喜欢住旧城,旧城商业多,热闹,新城几乎都是住宅,等再过段时间,旧城的客栈就住满了,大家只能住新城去。”
  不多时,牛车抵达了一家两层楼的旧房前,大门上方挂了一块牌子,‘张巧儿客栈’。
  两辆牛车刚停下来,里面便迎出一个伙计,热情招呼道:“欢迎几个官人住店!”
  车夫高声道:“小哥儿,是进京赶考的举人!”
  “那就更欢迎了,我们店举人都喜欢。”
  又出来一名伙计给他们拎行李,掌柜也迎了出来。
  掌柜是个瘦高的中年人,不苟言笑,随时都是一本正经的样子。
  “在下姓严,是本店的掌柜,有什么可以为三位举人效劳?”
  范宁笑问道:“独院还有没有了?”
  “很抱歉,小店的独院只有一座,已经被人住了,也是来赶考的士子,从巴蜀过来的,昨天刚到。”
  “那上房呢?”
  范宁又问道:“不会上房也没有了吧!”
  “上房有,有好几间呢,三位小官人每一间都够了。”
  “那就每人住一间。”
  范宁他们已经考虑过了,他们都要温习功课,住同一间屋会互相影响,每人住一间屋最好。
  掌柜笑了笑道:“早点进京的好处就是可以每人住一间屋,要是一月份进京,那时住宿就紧张了,差不多要三四个人挤一间屋。”
  范宁三人都有举人推荐书,凭推荐书,很快就登记好了房间,价格不算贵,每间屋每天七十文钱,当然,租房更便宜,每间屋每天只要二十文钱,不过肯定是客栈住得舒服,早晚有热水供应。
  范宁交了十两银子的押金,便上楼去了,伙计已经先一步帮他们的行李扛上楼。
  二楼中间是一条窄窄的通道,两边都有房间,都是单间上房,档次比较差一点的在一楼,就是房间稍小一点,五十文一天,但几文钱一天的大通铺这里没有,一般在郊外的脚店。
  “如果喜欢安静,可以住在最里面顶头,当然,夏天不行,夏天西面太热,反正现在是九月下旬了,住西面其实也无所谓。”
  伙计帮他们行李拿进房,范宁要了最西面靠街一侧的物资,对面是苏亮,苏亮的隔壁是李大寿。
  虽然客栈是李大寿堂舅开的店,但他丝毫没有提及这层关系,这就是李大寿的性格,能不麻烦别人,就尽量不要麻烦,他可不想占堂舅的便宜。
  “不错,房间很宽敞明亮!”走进房间,范宁便忍不住称赞道。
  房间至少有三十个平方,最里面是一张厢床,四面都有围挡,用料足,做工考究,这种床在宋朝属于财产,比较值钱,像潘金莲嫁给西门庆,嫁妆就是两张床。
  窗户很大,上面糊有窗纸,还有窗帘,窗下放着一套宽大的桌椅,范宁的书箱已经放在桌子旁了。
  靠门处有一座橱子,里面有铜盆、泡脚桶、茶壶、牙盐等日用品。
  更有趣是墙角放着一架屏风,屏风背后是一只带盖的朱漆马桶,靠墙边还竖放着一只大木盆,那是用来洗澡的。
  “小官人有什么需求尽管向我开口,我们会尽力满足,有什么需要跑腿的地方,小人也愿意效劳。”
  “我知道了,辛苦你帮忙搬行李。”
  范宁随手从衣兜里抓了一把十几文钱塞给伙计,“钱不多,拿去喝杯茶!”
  伙计顿时笑逐颜开,连连拱手,他又指了指屏风,“后面是马桶,早上放到马桶间,楼梯正对面那间屋,会有人拿去清洗,中午送回来,每次十文钱,到时一并结账。”
  这就是范宁非常喜欢宋朝的一个原因,不仅商品丰富,而且服务业十分发达,任何事情都考虑得十分周到,只要肯花钱,生活会非常舒适。
  比如到了夏天,就有专门卖冰的行业,他们在冬天屯集了大量冰块,盛夏时,会给人家提供特别的冰桶,每天都准时更换,使房间降温很多,一桶冰也就是几十文钱。
  对富裕人家还可以提供冰墙,在夹墙中放置冰块,直接使房间里如沐春风。
  伙计告辞走了,范宁在床上坐下,被褥都浆洗得干干净净,书桌上也擦拭得一尘不染。
  “范宁,我们吃午饭去。”苏亮在门口探头高声道。
  “好啊!大寿去不去?”
  “我问过他了,他要练字,哪里都不肯去,让我们给带一点。”
  范宁一阵头大,“这家伙,我真没法说他了。”
  ……
  张巧儿客栈在观音院桥北面,不远处就是观音院,南面数百步外便是著名的春明坊,那里是权贵高官的聚居之地,房价属于京城顶级,一座五亩的宅子都要卖十万贯以上。
  再向西走三里便是大相国寺范围了,那边才是名店荟萃,美食如林。
  不过只想吃饱就没有那么麻烦了,在客栈斜对面,靠近汴河边就有一座小食棚,相当于后世的大排档,档次比较底,但胜在便宜,品种也很多。
  此时,正好是吃午饭之时,食棚里坐满了客人,大多是底层的百姓,食棚上挂了一个牌子,牌上只有一个字,‘面’,原来这里是以面食为主,当然不止是吃面条,包子、馒头都有。
  在京城,肉馒头都称为包子了,这里光包子种类就是有十几种。
  范宁和苏亮找一张小桌子坐下,一名老妇人上前给他们擦了桌子笑道:“两位小官人想吃点什么?”
  “什么面食都有?”
  “都有,包子、夹子、兜子、滑子、饼子,什么都有,但没有酒,可以给你们来碗骨头汤。”
  夹子就是今天的饺子,兜子是指烧卖,滑子是馄饨,饼子的种类就多了,但这里指的是汤饼,也就是面条。
  范宁想了想道:“我要一笼包子,羊肉馅的,再来一盘三鲜夹子,放点醋,再来一碗肉沫掏面,我够了,小苏你要什么?”
  肉沫掏面就是肉沫凉面,味美量足,是范宁的最爱,苏亮却不太喜欢。
  苏亮笑道:“我和你一样,但我要油泼面,另外再来五笼包子,我们走的时候带上,给同伴带的。”
  “我明白了,小官人稍等,马上就来。”
  老妇人高声吩咐道:“先给两位小官人上汤!”


第一百六十二章 再访欧阳修
  吃罢午饭,范宁回房好好睡了一觉,旅途的疲惫才彻底恢复过来。
  醒来时已经是下午,客栈里很安静,范宁好好洗漱一番,这才换了一件浅白色的士子服,头戴纱帽。
  对面苏亮的房门关着,他下午去亲戚家了,可能要晚上才能回来。
  李大寿的房门永远关着,估计他还在挥汗如雨地练习书法。
  “大寿,我出去走走,要晚点回来!”
  “嗯!”
  房间里传来一声沉闷的回应,范宁摇摇头,手执折扇出门了。
  范宁当然是去欧阳修府上,与其过几天再去被他臭骂一顿,还不如早点过去,至少自己的态度还不错。
  这几年范宁几乎没有和欧阳修联系,至于和欧阳倩写信,也是第一年,后来两年便渐渐淡了。
  距离虽然会产生美,但距离产生更多的是陌生。
  以至于范宁这次进京,他都不太想去见欧阳修,心中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他只觉得三年前的往事已经渐渐远去。
  欧阳修前年就已经搬家了,这是欧阳倩最后一封来信告诉范宁。
  朝廷在拱桥子大街一带修建了一批官宅,他父亲分到一座五亩宅,打算下个月搬家。
  算起来,欧阳修两年前就搬家了。
  范宁叫了一辆牛车,前往拱桥子大街。
  大概的方位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