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革兴大宋-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孔道辅父子紧赶慢赶,耗费将近半月终于赶到京师,梳洗一番后就在锦衣卫的带领下来到了皇宫。
“微臣(学生)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孔道辅父子见到赵祯就立马下跪叩头。
“平身吧!劳烦两位长途跋涉来见朕,朕甚愧疚,但朕觉得有些事还是得跟爱卿亲自交流才好,希望不要怪朕啊!”赵祯笑着说道,努力收敛着自己的光芒,免得吓到对面的小朋友。
“臣不敢,圣上相招,臣深感荣幸!”孔道辅急忙回到,心理想着这个时候可不能再让人找到自己的茬。
“两位不必紧张,朕今天特意选择在这御花园见二位,就是想与二位论论这圣学和新学,大家放下成见好好谈一谈!”赵祯也没时间磨洋工,就直接开门见山地说道。
“是,皇上!”
“来来,快坐下,你们这样朕都不好跟你们说话了,朕还得抬头多累啊!”赵祯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故意让自己表现的轻松一些。
“谢皇上!”孔道辅还是行了下礼才拉着儿子坐下。
“朕先申明,今天咱们君臣就论一论这个圣学和新学,你们有什么话都可以直接跟朕说,朕都恕你们无罪。”
“多谢皇上厚爱,不知皇上您……”
“好吧,朕就来开个头,想必你们都知道这个新学是朕带来的,坊间也有传言朕要大兴新学,想必你们也有所耳闻。对了,说道这,朕要告诉你们一个消息,兖州节度使刘承珪前些日子回京了。”赵祯貌似毫不在意随口提一下。
孔道辅听到刘承珪的名字,脸色变换万千,最后他还是站起来重新跪倒地上朝赵祯狠狠的磕了几个头才说道:“启禀皇上,微臣臣有罪,罪臣受私欲所惑,煽动天下学子对抗圣上,一时不查险些弥天大祸,请皇上降罪!”
“皇上,您别听我爹,那些都我暗中干的,我爹都是想为我开脱,你要罚就罚我吧!求您了!”孔圣佑也急忙跪倒地上一边磕头一边喊道。
“好了,好了,都起来吧!朕何时说过要怪罪你们呢?”赵祯看着两人的表现,心中还是比较欣慰,起码这个时代的人在人格方面比起后世可强多了,敢作敢当,孝心可嘉。
“罪臣(学生)……谢圣上隆恩!”两人激动的喊道。
“事情的经过,朕都查清楚了,虽然你们都有过失,但主要还是受了别人的挑拨,朕会让那个人去给父皇守灵,两位就不必介怀了。再说这件事没有你们想的那么严重,所有的一切都在朕的控制当中,朕就是想看看你们能够走到哪一步罢了。”赵祯仍是很平淡的说道。
“臣忏愧!”
“好了,言归正传,咱们继续今天的话题。朕可以很明白的告诉你们,这个新学肯定是要大兴,但这并不代表新学能够取代圣学的位置,所以你们放一百个心。朕以前就说过,新学的优点在于干实事,而圣学的功劳在于育人,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而且都很重要,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两种融合起来,取长补短呢?”
“那不知圣上的意思呢?”孔道辅试着问道。
“朕有一个想法,你们可以考虑一下,朕记得圣学也是许多代人一起补充完善才有今天的地位,圣学本来就应该具有有容乃大、海纳百川之气势,不断改进才是社会发展的真理,不然停滞不前就会被淘汰,你们以为如何?”
“皇上说的是。”
“故,接下来的时间就要靠你们父子了,如何把新学纳入圣学的体系就是你们的任务。朕在给你说一说朕对于我朝以后教育方面的想法,朕打算把整个教育过程分成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阶段,小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圣学,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该如何做人,所以圣学在这方面的功能要加强,而圣学中不好的地方,你们也尽快纠正。
而新学内容要在初中阶段才慢慢加入,到大学阶段新学就会分科学习了。虽然圣学内容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伴随,但朕可以很负责人的告诉你们,这个新学的威力可是很强的,学习新学的孩子会具有很强的批判性,所以你们自己一定要完善好圣学,可不能让他们抓到圣学的把柄,否则悔之晚矣!”
“微臣牢记圣上教诲!”
“朕知道这是个很浩大的工程,仅靠你们父子不可能完成,所以朕授予你翰林院学士,负责召集全国圣学大家一起研讨,去杂存精,弘扬新型圣学。仙源县令就由你儿子接替吧!年青人,孝心可嘉,好好干!”说这话的时候,他完全忽视了自己现在的年龄比人家还小来着。
“臣谢圣上厚爱,誓将用毕生的时间去完成这个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孔道辅激动得涨红了脸,毕竟这种名扬千古的事情可是难能可贵的。
“圣学传承这么多代,实属不易,朕看好你!下去准备!”
“臣遵旨!”孔道辅恭敬的行了行礼才带着儿子离开皇宫。
“父亲,孩儿怎么有种怪怪的感觉!您看哈,圣上说是喊咱们来讨论,结果几言几语下来,咱们就忘记了初衷了。”来到了皇宫外,孔圣佑才忍不住对老爹说道。
“天子就是天子啊!哪怕再年轻,也不是我等凡夫俗子可以比拟的。你没看从一开始圣上就掌握一切么,只不过要借咱们的手来达成自己想要的目的罢了,到头来咱们还得屁颠屁颠的往圣上设得圈里钻。”
“还真是呢!”孔圣佑想了想说道:“不过这样皆大欢喜也不错嘛!”
“也是……哈哈哈!”
两人不由得相视一笑。

第68章 候风地动仪

经过一番触膝长谈,初步解决了圣学和新学的问题,赵祯狠狠地松了口气。当然这只是暂时的,在以后的日子里,两种学说肯定会引发更大碰撞的,但这也不是赵祯能够人为控制的,只好随它自行发展了。
刘皇后三人接受了赵祯的建议,开始从京城周围的郡县开始试点,时不时打着关爱儿童的名义出现在各地慈幼局,亲**问和关怀那些孤儿。不管刘皇后一行的行踪是多么的保密,在最关键的时候总有记者偶经此地,巧遇她们的行善之举。这些记者的文笔也确实了得,花团锦簇,锦绣文章,深入而又深刻地向世人展示了刘皇后以及她代表的大宋皇室的仁慈,真是让人闻者落泪,感慨万千啊!
而这些美妙的文章在大宋时报的疯狂播报下,皇太后等人事迹一时之间成了天下人最热门的话头。随处可见人们对此事评头论足,对于一个生活在金字塔顶端的人,能够用心去关怀社会最底层的孤儿,不管是不是作秀对于老百姓而言都不重要。最起码皇太后仁慈的名声那是极快的传遍了全国,同时还带动了一些富余之人也开始关注慈善事业,这对老百姓来说就再好不过了。
这突然一闲下来,老妈些也出去了,赵祯感觉偌大的皇宫就自己的一个人,深感无趣,就打算跑到研究院去打发时间。
赵祯也是研究院的常客了,来去都很随意,侍卫们也就习以为常了,并没有惊动正在埋头苦干的众人。
赵祯独自来到燕肃的房间,在研究院的时候他都不喜欢随从们跟着,习惯一个人独自走走。是以他到来的时候,燕肃并没有发现他,仍呆呆地盯着眼前的物件。
“爱卿,为何发呆?”赵祯拍拍他肩膀问道。
“啊!皇上您来啦!微臣正想去拜见您呢!”燕肃先是大吃一惊,然后就引着赵祯来到自己的作品面前对他说道:“皇上请看,这是微臣和同僚们在刻漏的基础上改良来的计时装置。您前些日子不是让微臣完善时间单位嘛!微臣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我朝现在仍沿用唐朝的浮箭漏刻计时器。由于浮箭漏刻计时器的误差较大,计时也不准确。所以微臣就在旧漏刻的基础上按照皇上您所说的一天24小时60分的概念创制了新的漏刻,而且试验成功了,但是还没办法准确到您说的秒。微臣正准备跟皇上通报这件事情呢!没想到您就来了……嘿嘿!”
“嗯,果然不错,事情要一步一步来嘛,不要那么着急。对了,你们这个玩意叫什么名字,制作难度如何?”在这个时代能够准确到分,对于赵祯来说就很满足了,毕竟短时间内还涉及不到那么精密计时的问题。
“回皇上,这个制作很简单,臣都记录下来了,至于名字嘛,还没有取,正等您来取呢!”
“那好吧!朕就来取个名字。”赵祯说着就绕着刻漏转了起来。想到历史上他弄出来的莲花漏,赵祯就想看看现在他是不是还整了个莲花指针。仔细一看,这个刻漏的指针还真是莲花状的,估计是燕肃比较喜欢莲花吧!
赵祯决定把这本属于他的荣誉还是还给他,就装着沉思片刻后才说道:“朕观爱卿设计这刻漏在指针上面的变化挺大,朕看就叫‘莲花漏’好了,爱卿以为如何?”
“谢皇上赐名!”燕肃赶忙行了个大礼。
“好啦,尽快将这个莲花漏制作方法和模型推广到各州郡试用,以候昏晓!”
“微臣遵旨!”
“朕今日来找爱卿是有另外一件事情想跟爱卿商议一下。”
“皇上请吩咐!”
“爱卿现在主管着钦天监,掌天文地理,系百姓安危,干系重大。朕就在想,钦天监是不是应该着手对一些灾害进行研究,找到应对之法。爱卿也是在皇家学院呆过的,想必也知道朕对于天灾跟朕私德有关的说法是极不赞同,这需要你们去找出原因。”
“微臣明白,请圣上放心,微臣一定尽力而为,有您指出的思路,微臣相信要证明这一点并不困难。”
“那就好!让那些老古董明白这些并不最重要的,朕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利用这些知识来为咱们战胜灾难提供帮助,让老百姓少遭点罪。”
“皇上仁慈!”
“说这些虚头巴脑的没用,朕要你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可就很艰巨了,像水利、洪水、暴雨、冰雹、干旱以及地龙翻身等都是你们需要研究的重点,不仅要找到原因还要有应对之法。说道这,朕突然想起,几百年前有位叫张衡的先贤发明了一个叫地动仪的仪器,据说能够判断地龙翻身的方位。爱卿看看能不能复原这个东西,朕认为这对咱们以后应对地龙翻身有偌大帮助。”
“微臣一定尽力而为,皇上所说的这个地动仪,微臣早些年也曾看到过,但是记载这个东西的文字比较少,微臣需要一些时间。”
“无妨,尽力做吧!要钱什么的跟朕说就是,那都不是个事!”赵祯轻描淡写地挥了挥手,怎么说自己现在也是个大大大土豪,任性也是无可厚非滴。
对于张衡的这一发明,《后汉书·张衡传》里面有简单的介绍:“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后世由于缺乏相关资料,而且记述这些文字的并非张衡本人,加上现代人们对于古文理解的偏差,导致这个地动仪在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都不能完整复原,大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质疑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真实性。
因此,赵祯对于燕肃能不能复原这个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的候风地动仪,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当然,在宋朝来复原这个东西也有一定的优势,其一,与后世想必,此时相隔的时间大大缩短,能够找到的文字资料要多得多,毕竟很多文字资料是在后面的战乱中损失掉的,尤其是在野猪皮统治时期大兴**,对文化的传承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其二,宋朝人还是习惯于古文,没见过白话文什么的,对于前人的记载能够很好的理解。
基于以上两点,燕肃想要复原这个地动仪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没有强大的理论可以指导也没关系,反正张衡发明者玩意的时候也不可能有理论指导,无非是对自然现象总结来的,除非他跟赵祯一样是穿越来的,不过这概率还真不高。
老大张张嘴,小弟就得跑断腿。赵祯严格地秉持着这个真理,吩咐完任务就继续流窜在各个研究科室,看看他们的进度或是交流交流心得,心血来潮之时也亲自赤膊上阵。
这可就苦了燕肃了,他不得不立马召集人手,一边查阅相关记载一边讨论。说起这个查资料,这个时代可是个麻烦事,可没有什么搜索引擎让你用,全靠平时脑袋的那些记忆,不然你想靠翻书,翻到死都不一定翻得到。
众人接到任务后,各自按照自己隐约的记忆去寻找相关的记载,再综合起来讨论。说起来就这么简单一句话,但燕肃他们却耗费数月时间和数百人力,才从众多古籍中找到一些记载。
找到这些文字记载还不算完,还得对这些记载的真实性继续判断。因为这些书籍都是别人记录的,不同人描述的方式和角度都不一样,甚至有可能出现冲突,这都需要他们去验证。
好不容易积累一些有用的资料,准备开工复原地动仪。却又因为对地震了解不够,不知如何着手验证试验,最后还是赵祯给出个意见,找个矿山一边炸山一边试验,两全其美。
古时候还没有纸张的时候,先有甲骨文,后有竹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难写。智慧的古人为了应对这种办法,创造出了一种言简意赅的文体,也就是咱们眼中的古文。虽然这样可以用很少的文字完成一件事的记录,却不可避免的造成记录数据不详细,也不完整,这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可是一大遗憾。
燕肃等人现在就尝到了古文的苦果,虽然他们读懂了张衡是如何做出地动仪的,却对其中的各种尺寸没法准确把握,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来逐步完善,不仅费时,还劳心劳力。
长达数月的实验中,光是耗费的火药都不计其数,山也炸平了不少。当然这些山都是有选择性的在炸,一些是矿山,还有一些是处于赵祯他规划的将来的交通要点。经过大量的数据积累,燕肃总算是不负众望,勉强吧候风地动仪整了出来,不过这个准确性就需要实际来验证了。
赵祯很不客气地抢过了命名权,把这架地动仪命名为“张衡甲型候风地动仪”,并着手在汴京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自架设了一座,这样一来不管哪个方向传来的地震波都可以通过相邻的两个地动仪来辨别大致方向。
根据赵祯的惯例,相关人员又免不了要加官进爵,惹得一干同僚眼红不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赵祯也免不了要被朝中大臣们时不时映射教育一番,无非说他不务正业,对不起祖宗什么的,只要练好耳边风神功,一概无视之,不,应该是无听才对。
“身在这个大臣喜欢顶牛的年代就是这点不好啊!可咱就还不想改掉他们这个毛病,看来也是犯贱呐!”
每当大臣们顶牛的时候,赵祯总是这样在心里慰问自己。

第69章 全面剿匪

自从赵祯调整了朝中体系后,各部门对自己的职责明显了,办事效率也提高了。像一些日常事务在各部尚书的主持下就自个完成了,遇到突发情况,宰相就召集内阁成员一起商议解决,要还是做不了主的才会惊动他。
赵祯之所以搞这么个内阁,还是为了给自己偷懒,或者说为自己不在的时候准备的一个最高权力机构。当然,这刚开始大臣们都不习惯,还是喜欢时不时的来找他汇报点问题。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赵祯相信自己这辈子能够让他们养成这个习惯,这个时代谈民主,任重而道远。
一个人呆着偌大的宫殿,赵祯的思绪又飘向了未来,幻想着自己带领着大宋走向巅峰。
“皇上,种将军和折将军求见!”小顺子看到种世衡和折惟正联袂而来,不得不出言打断赵祯的遐想。
“喔,快请进!”赵祯回了回神,整理了一下衣襟。
“臣(臣)拜见皇上!”两人来到赵祯面前行了个军礼。
“免礼!两位爱卿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回皇上,臣等就是想您了,就来看看!”种世衡搓搓手,谄笑着说道。
“别扯犊子,你要有那闲工夫来看朕,你夫人就不会跟太后唠叨你不回家了。说吧,啥事?”
“皇上圣明!”种世衡对于赵祯的嘲讽毫无反应,时刻不忘先拍马屁,折惟正却在一旁憋得很受伤。
赵祯也没说啥,就白了他一眼。
“嘿嘿……皇上啊,您看咱们练这些个禁军都年多了,臣看也差不多了,光是这样练很无聊啊!您看……”种世衡弱弱地说道。
“咋滴!你当将军不练兵还想干哈?”赵祯瞪了他一眼。
“皇上您可冤枉死臣了,臣就想说,咱们自延安大战以来就再也没动过,这骨头都生锈了,捧日军都出去晃了一圈,咱们还窝着没动呢!”
“这朕就没办法了,这两年边疆应该没什么大事,你们的职责就是趁这几年给朕多练点精兵出来。”
“皇上,您看咱们现在的战斗力那是杠杠的,远超历代,要不咱们主动出击……”
“主动出击?你想打谁?朕看你是没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