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世:长安城下-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休息大概一刻钟后,大家下山开始帮山下的居民劳作。
现在是春天,正是播种“落苏”的时候。
落苏就是茄子。
芦山下的居民,除了秋葵之外就只有茄子可以吃,这两种都是春天播种秋天吃的。
秋葵是晒成秋葵干,茄子是切成片儿然后晒成茄子干。
我感觉秋天的时候,每家每户的门口都会挂上一串茄子片的。
茄子晒干了之后,吃的时候也是像秋葵一样,泡软了再煮。
没有辣椒,只有盐,水煮茄子……想想都觉得好难吃。
还不如萝卜呢,萝卜好储存,一般弄个地窖埋起来就可以了。
帮楼下的居民忙完农活之后,就开始吃午饭了。
午饭之后,大家继续帮剩下的居民干农活;白天是帮忙播种,下午是帮忙翻其他还没来得及播种的土地。
其实我感觉这种生活还挺不错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第120章 再探陇山
我小心地避开巡逻的人群,然后向粮草那边猫过去。
其实,古代的巡逻密度再大,肯定也跟现代的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监控没法儿比;其实,只要掌握了他们巡逻的规律,还是有机可乘的。
他们大概是每五分钟巡逻过来一次,这五分钟的时间里,只要能避开交接班的人,就能从房间里溜出来。
当然从房间里溜出来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溜出军营;溜出军营之前,需要先找个隐蔽的地方,立个小目标。
比如,我先在栅栏上掏出来个窟窿。
这一步很艰难,我足足准备了小半个月。
姚訚的大爷不让我下床……我就不下床了吗?我可没有那么老实。
这半个月我僵着脖子、在堆放粮草的地方掏窟窿,栅栏那种木头非常不好掏,掏出来的窟窿还不能太小。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杜展比较瘦,不然的话,还得掏个大一号的窟窿。
掏窟窿用的是“笨法子”——用火烧的。
别问我为什么烧了半天都没有人发现,因为放置粮食的地方有近百个麻袋,里面全是大米,大米足足摞起来了好几层;我找了几个袋子,里面用干草和粮食填充了起来,把我把这些伪装好了的袋子,码在了最里面。
我要掏窟窿的时候,就把这些袋子摞在自己身上,看起来好像那个地方并没有缺少东西似的。
火我肯定不敢烧得太大,毕竟周围都是粮食,粮食倒是不易燃,但是麻袋很容易被点着啊!
我只是用火折子,点了几根细小的木头,然后用这个在栅栏上面“烤”。
折腾了小半个月,还真被我弄出来了一个一尺见方的窟窿。
港真,自打这个坏事儿干了半个月都没被发现之后,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古代的时候动不动粮草就被烧了,不仅是因为粮草先行,还因为放置粮草的地方疏于防守。
来回就只有最外面有人巡逻,已经溜进来了的话,外边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而且粮草的储备量很大,陇西军营里的粮食储存都得按照吨来估算。
其实我也不理解为什么粮食要放在外面,放到屋里不是更好吗?
后来一想,这边春天还会春涝,涝的时候屋里发潮、很容易长毛吧。
但是……在外面多容易被淋啊!
一路猫着腰走,总算到了粮草这边。
我小心翼翼的搬开最里面的那几个麻袋,昨天,为了防止东窗事发,我已经把那几袋原本的袋子换回来了。
之前换出去的时候都是一个一个搬的,一下子搬那么多我还有点儿不适应,差点拧到脖子。
把东西搬开之后下面露出来了那个洞,我把缺胯袍绑在腰上,从那个洞里爬了出去。
军营依山而建,栅栏外面是树林。
说实话,没个指南针我真的不敢进树林,但是为了防止其他巡逻的人在旁边看到我,我必须先到树林里躲一下。
果然我刚到树林里躲起来,就看到交接岗的人走了过来。
我心想坏了,刚刚光顾着跑了,搬到一边儿的大米都没搬回来,要是被看管粮草的人看到了,那就麻烦了,他肯定记得自己码完了的袋子是什么样子的。
巡逻的人并没有仔细看。
等我回去一定要给刘翊“告个状”,这么玩忽职守,真的好吗?
交班的人走了过来,他们中有一个人看了一眼,然后走了过去;那个人还很眼熟,就是上次我质问他们为什么要说萧赫坏话的时候,站出来顶包的那个。
他很瘦弱,最多有一米七。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瘦弱的人都会批准入伍,不是说好最低标准的一米八以上的吗?
不过那个标准可能是单单针对陌刀队的,也许他是强弩的呢?
他盯着那两袋倒在一边儿的大米看了看,又环顾了下四周,我庆幸自己得亏躲起来了,不然这下准被发现。
他看了下周围,没有说话,默默的把大米搬了过去。
我松了一口气,他们交接完岗之后,那个孩子直接留在了大米旁边儿。
矮油,这熊孩子,我等下得怎么回去啊?
我心里把那个孩子骂了一顿,真是的,等我回去再发现也行啊!
我叹了口气,也顾不上管那么多,现在差不多有上午六七点钟的样子,我得赶紧去爬陇山。
如果现在出发,下午吃饭之前能赶回来;为了怕我实施这个方案的时候他们起疑心,我从五天前就没有再吃过午饭了。
但愿路上不出什么意外我能干在晚饭之前回来。
之前,姚訚说过,军营是陇山的第一个“山头”。
第二个山头就是长着阿修罗花的那个名叫“绝情”的山谷。
“绝情”我不敢一个人去,毕竟上次出现过意外,万一这次再出现个意外,就没人能救我了,搞不好就交代了。
“绝情”的背面就是那个盛产日炽石的“目崖”了。
到了目崖之后,再向上攀爬就是陇山的主峰,姚訚说那个山头叫“无妄”;“无妄”的后面还有“无言”、“无念”……
——给这些山头起名字的人肯定是个和尚吧?
我这次的目标就是爬上“无妄”,虽然夕颜花和紫薯确实也很吸引人,但要是一鼓作气、都爬上去的话,时间上肯定来不及,肯定是要留宿在山上的。
就我一个人,我肯定是不敢留在山上的,鬼知道这座坑爹的山上还会有什么奇怪的东西。
再说了,晚饭的时候,我要是还不出现,肯定会东窗事发的。
而且,“无妄”之后,先是下坡路再是去无言的上坡路,然后又是下坡路再接着是上“无念”的上坡路……想想就觉得好折腾人呃……
重点是折腾完了之后,无念那边还是个寒潭——紫薯就长在寒潭周围;我什么都没带,去到真的不会被冻死吗?
寒潭的名字叫“寒心”;可以的,这个很寒心。
话说,又是“绝情”,又是“寒心”的,到底是受了多大的情伤啊?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山头上会出现一个寒潭,但是想想就觉得既然有这么个寒潭,海拔一定不低,无妄这个山头我都看不到头呢。
那边烟雾缭绕的,也许更高呢!
第121章 无妄之灾
看到好像很容易的,但是真的要爬起来却如同登天。
光是爬到“绝情”,就花了俩小时。
上次走的是弯曲的山路,而且走的慢一点,到绝情走了得三个多小时;这次我一路小跑着、而且还时不时抄了个近道。
说是近道,其实就是从山上直接爬过去的。
当然我这么怕死的人肯定选择都是比较缓的那些近道,什么悬崖峭壁之类的,我肯定是不敢走。
这样紧赶慢赶了半天,终于在正午的时候,到了“无妄”之下。
“无妄”怎么形容呢,反正挺高的,高得得抬头能看见上半截,我脖子上有伤,还不敢使劲仰脖子。
我只好在地上躺下,这样才勉强看清了它的全貌。
它的上半截都被浓重的烟雾里,别说是后面那两座山了,单说“无妄”都不怎么能看清楚。
一朵云飘过来,遮住了太阳。
我干脆躺在地上,一边休息,一边打量这座山。
你别说,躺在这里还挺舒服的。
“无妄”面对的是目崖,目崖看起来像是被突然切断了一样。
由于是断崖,连接目崖和无妄之间的平地,由于常年阴雨,长了厚厚的一层青苔。
我感觉比我军营里睡的通铺舒服多了。
通铺在床单底下铺的是稻草,稻草这种东西,我反正是睡不惯;还不如在杜府的时候,睡“马扎”——那种折叠床呢。
因为直接睡睡不习惯,我在通铺上面又铺了两层床单。
床单也是那种麻布床单,很粗糙,还不如缺胯袍;缺胯袍还是斜纹织的,相对要细腻一些。
所以我一直不裸着上半身睡,我睡觉又不怎么老实,夜里好翻身,躺在麻布床单上……想想都觉得会把自己磨出来一身泡。
当然,不裸着睡还有另一个原因。
所有人都睡在同一个房间里,我不习惯跟别人睡在一起。
我是一个特别拧巴的人,不怎么合群。
所以现世创业,我都是自己一个人弄的。
还有就是,我确实不怎么能接受杜展的身体。
虽然在现世生理课学得挺好的,我毕竟是学法医的;别说活人的身体,死人的都没少碰。
正是因为这样,之前我才恬不知耻的说,李植的病,我来。
虽然我确实胆子挺大的,但也不得不承认我真的挺爱哭。
但是,当你亲自见证过很多人的死亡之后,才会知道;看到自己熟悉的人死去,真的是件特别残忍的事情。
说回杜展的身体。
我说的不能接受杜展的身体,不是说不适应,而是太适应了。
不过我这一段时间躺在床上,都在想这个问题。
其实我以前一直不相信穿越这种事情,毕竟太扯淡了,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崇拜者——虽然现在基本上被策反了吧,科学上来讲,灵魂只是一种意识。
之前也说过鬼故事,什么的都是为了“解释”那些古代不能理解的那些事情而制造出来背黑锅的。
后来慢慢地延伸成了中国特有的鬼文化。
其实人是永生的这个观念应该是从佛教那边儿引申出来的。
佛教讲究六道轮回。
天地间的生命就这么些,这次你做人,下一次你做动物,上次做动物的人来做人……都是这么轮着来的。
为什么说中国人古代的时候,不相信人是永生的呢?
举个例子,如果中国古代神话宣扬人是永生的,那秦始皇为什么还要找长生不老药?
反正人都是永生的了,做别的也是一样,还是活着的啊!
当然,秦始皇可能只是觉得,自己好容易练出来的“游戏账户”直接被清零了的话,快可惜的。
说回古代神话。
其实最早的古代神话已经不能考证了,包括我后世那些耳熟能详的古代神话,其实,并没有很久的历史。
就拿封神榜和西游记来说,他俩都是明朝的时期才写出来的故事——尽管封神榜写得是发生在殷商时期的故事。
明朝的时候,不仅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还出现了各种神魔小说、民间传说;一直到清朝,神魔小说都很“畅销”。
明朝代表性作品有三遂平妖传、封神榜、西游记,镜花缘等,清朝最出名的就是聊斋志异了。
民间传说中,最出名的是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和祝英台以及孟姜女了。
这些故事都在玉皇大帝的传说之后,但是也并没有完全依附于天庭之类的传说;可见,明清时代,玉皇大帝的人设并得到没有全民认可。
宋元时期,道教创造了玉皇大帝,然后顺便给玉皇大帝编造了一套人设;什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什么有七个闺女,是七个仙女……
古时候修仙,并没有现世修仙小说那么多;道教盛行也是在明朝才有的事儿。
虽然高祖皇帝尊老子为远亲、道教在唐朝被奉为国教,但依然阻挡不了全民信佛的热潮。
唐朝给自己闺女起名字的时候,流行用佛教用语起名字。
别的不说,就说陇山上,这几座山的名字,都透着一股浓浓的“香火”味。
风把那朵遮蔽太阳的云吹走了,正好是正午,太阳直接从头顶上晒了过来。
我坐起来,准备往无妄上进发。
网上只有一条小山路,长着密密麻麻的杂草。
这种杂草和之前翻山到军营的时候、看到的很像;一样的又细又长,一样的枯黄,也带着小倒刺。
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九,很多东西都开始萌芽了。
说起来,还有七天就是裴虚几的婚礼。
我懊恼地捶捶头,忘了嘱咐杜担前镂易急负乩窳恕
虽然裴虚几这个人确实不怎么讨人喜欢,倒是还算靠的住;再说,我收到了请柬,没有回拒绝的信函就算是默认了要去参加了。
我居然现在才想起来。
其实……好像也不怪我哈,来到这边儿一直各种倒霉,眼看着刚要消停,又挨了一刀……
这半个月光忙着掏窟窿去了……
我叹了口气,忽然听到一种奇怪的咕噜声,紧接着就看到了一块直径足有一米的大石头从前面的羊肠小道上面滚了过来。
第122章 无妄之下(推荐加更)
我赶紧往旁边一蹦,本来以为周围全是青苔,没想到一脚踩空了,直接跌进了一个深坑。
那个坑大概有七八米深,我使劲往后弯腰,这才看到了洞口。
洞的直径不是很宽,只有一米多的样子。
这应该是个用来狩猎的陷阱。
陇山上经常来人吗,为什么爬上来的时候,小路上一点儿脚印都没有。
难不成本来就是住在山上的人?
“有人吗?!”我喊了一嗓子。
回应我的只有风吹过洞口的奇怪声音。
嗓子刚好了五天,我现在都还不怎么敢使劲喊。
“有人吗……”我又低声喊了一嗓子。
依旧没有人回应。
我只好打量了下四周。
坑底儿的周围上布满了各种抓痕,看起来是某些猛兽。
真的是个狩猎坑,我忽然有些庆幸,得亏底下没有放置捕兽夹。
不然我就得瘸着回去了。
那样的话,晚饭时间赶回去肯定来不及,紧接着我偷溜出来的事儿就会被发现,再然后就是发现我在粮草那边的栅栏上掏了个窟窿出来……
想想就觉得自己罪过大了。
可是我在这里困上一下午没有人来的话……岂不是还是会变成上面的样子?
不行,我必须得自救。
在现世的时候,我曾经学过野外生存训练的技巧。
但是前提是我手里得有工具,就我这样赤手空拳、什么都没有,拿什么逃出去啊。
我现在忽然又觉得,要是有个捕兽夹也挺好的……最少可以在墙上凿出来几个洞,然后就可以踩着这几个洞,爬上去了。
我只能有一下没一下的敲着洞壁。
这时候,洞口突然黑了。
有人来了!
我心里一阵狂喜,抬头,差点儿被吓哭了。
洞口处居然站了一只熊,他虎视眈眈地看着我,吓得我动都不敢动了。
小的时候,书上说遇见熊,装死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用;当然跑是最愚蠢的。
野外遇到熊,一定不要撒腿就跑,一定不要撒腿就跑,一定不要撒腿就跑!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要知道,熊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30英里以上——比奥运会运动员跑得都还要快。
而且,对于某些不具侵略性的熊来说,奔跑反而会引来它的追逐;因为对于熊来说,奔跑意味着你愿意和它“玩”。
它们的玩儿是互相啃,一般人可受不了这样的“玩儿”法。
如果运气好,熊只是路过、并没有发现自己的时候,那就可以趁机、迅速绕路逃离熊的周围;但撤离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安静!
因为任何一点儿声音,都会引起熊的注意。
如果很不幸的,在野外撞见了熊,而且熊也发现了自己,但是它并没有表现出攻击性。
这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注视着熊的动作,同时缓慢向后退;一定不能快速地移动,而且不能背对着熊。
对于熊来说,如果背对着他,说明希望它来追逐自己……除非有火箭,不然很难跑的过它。
如果撤离过程中,熊用它们的后腿站立了起来,这说明,它想确认你是否对它有威胁。
继续慢慢地往后倒退,一定不能立刻就慌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