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墙-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必多礼。小艾,扶你娘起来到马车内安歇。”刘福吩咐了邓艾一声,随后又开始与太史享等人商议事情。
曹氏在知道刘福的真实身份以后显得拘谨了许多,带着邓艾躲在马车里不出来。这样也好,方便刘福等人保护。
绕道而行成了众人商议后的最终决定。刘福不是一个莽撞的人,既然已经发现了敌情,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一头钻进别人的包围圈,那是愚不可及的一件事。而太史享等人身为臣子,他们只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如何决定则是刘福这个主公的事情。
既然刘福已经作出了决定,他们就会去执行。队伍开始转向,准备绕过博望坡后多走百里路返回宛城。可就在刘福等人走在临时更改的道路上时,一队蒙面的强人拦住了刘福等人的去路。
“杀!”拦路的强人连行话都没说,直接挥舞着手中的大刀片子就杀了过来。
“不必留手。”刘福见状吩咐一声,自己站在了邓艾母子的马车前。庞会、典满带着十几个亲兵迎了上去,而太史享与黄叙则手持弓箭在后支援。太史慈擅射,黄忠的箭术更是一绝,太史享跟黄叙可以说是将门虎子,完全继承了自家老子的本事。每箭射出必不落空,百十号强人没有一会的工夫就被杀的七零八落。
“风紧!扯呼!”匪首一见肥羊变猛虎,实在不是他们这些人可以吃下的,只能大吼一声准备逃命。
可庞会等人怎么可能叫这帮不长眼的笨贼逃走。对方一露面连个招呼都不打就动手,这明显是打算杀人劫财,根本就没有给人留条活路的念头。
这世道就是这样,今日你杀他,明日他杀你,你不准备给别人留活路,那等到别人要把你赶尽杀绝的时候就不要有任何的抱怨。
百十号强人被杀的只剩下两个活人,看到其中一个脸上青紫,刘福不由乐了。竟然是邓才!这家伙胆子不小啊,竟然敢勾结盗匪来报复自己。
“饶命啊。”邓才一见到刘福就开口求饶道。
“饶你?可以啊,不过你们两个只能活一个,饶了你,那他就必须死。”刘福冷笑着说道。
话音刚落,跪在邓才旁边的那人立刻抬头叫道:“大爷饶命啊,小的是猪油蒙了心才会听信了这个狗贼的蛊惑。”
“马玉,老子平日待你不薄,你就不能为我去死吗?我要是死了,你姐姐怎么办?”邓才闻言怒道。
马玉不甘示弱的反驳道:“姐夫,你死了我姐姐可以另嫁呀。再说了,平时你照顾我,可你有事的时候我也没有推辞过不是,咱们谁也不欠谁好不好?”
“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邓才怒声骂道。
“你也不是个好东西!别以为别人不知道你对你弟媳一直心怀不轨。”马玉反唇相讥道。
“来人,跟他们一人一把刀,谁活下来就放谁走。”刘福不想继续看这对姐夫跟小舅子翻脸的戏码,吩咐一声后让马车夫催动马车继续上路。
庞会、典满分别扔给邓才和马玉一把刀,他们则带着人站在了外围防止二人逃走。邓才看了看扔在脚边的钢刀,又看了看自己的小舅子马玉,忽然叹了口气道:“小玉,看来我们这次是真的在劫难逃了,你答应我,不管咱们谁活下来,都要照顾好你姐姐。”
“姐夫你放心,我会的!”马玉话音未落,已经捡刀奔邓才砍了过来。邓才同样也不是吃素的,刚才那番话只是为了麻痹马玉,只是邓才没想到的是,小舅子一点都不傻,就在自己准备捡刀的时候,他已经抢先一步捡起了刀。
一个驴打滚躲过马玉砍过来的一刀,邓才顺势用刀去划马玉的双腿。只是没想到马玉早就料到邓才这招,抬腿一脚将刀砸在了地上。看到马玉举刀要剁,邓才心里不由哀叹一声,“我命休矣!”
噗~扑通~
听到两声响,马玉的刀并没有剁下来,闭目等死的邓才睁眼一看,就见马玉扑倒在地,一支箭矢自后脑贯穿,死不瞑目的看着自己。邓才下意识的向刘福离开的方向看去,最后一眼就看到一支箭矢直奔自己的额头射来……
刘福并没有责怪太史享和黄叙的举动,在刘福看来,邓才跟那个叫马玉的人都不算是好东西,留下他们的性命以后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会被他们祸害。趁此机会除了,就算不是大快人心,但能叫日后少几个人被他们欺负,这也算是做了善事。
第272章隐患
刘福没有去宛城,而是直接去了武关,直到进了武关,确认没有危险以后,刘福这才开始考虑博望那群打算伏击他们的人究竟是何来路。
三种可能,一是本来就在博望栖身的一伙强人,二是刘备军或者孙权军在知道了刘福的行踪后派出的杀人,还有一种就是来自西汉内部。
第一种可能刘福并不担心,第二种可能在刘福看来也是情有可原,唯有第三种可能让刘福感到担心。这也是刘福为什么没有去宛城而是直接到武关的原因。
地盘大了,手下多了,对刘福来说是好事,但同样也伴随着各种麻烦与危险。帝王心术说白了就是保持内部势力的平衡,而帝王就应该像是一个裁判,置身事外但又不能完全置身事外,这个度的把握,才是帝王心术是否运用成功的关键。
随着刘福的势力越来越大,代表各方利益的团体也越来越多。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哪怕刘福身为后来人,但有些事情不是想避免就可以避免的了的。
在刘福的势力内,虽然严禁结党,但每个人都是有好恶的,通过地域、人情等等不同方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圈子。这些虽然不能算是结党,但在遇到朝中大事的时候,每一方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一番较量。而这些较量都是在刘福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进行的,所以刘福对此采取了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只要不影响大局的利益,这些小势力之间的争斗,并不是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唯一叫刘福感到担忧的,是世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作出了对大局不利的事情。在刘福的眼里,世家就是毒瘤,是改朝换代的幕后黑手。身为后来者,对于每一个朝代的更替,都有一定的了解。
百姓造反动摇王朝根基,世家或推选代言人或亲自赤膊上阵。如果没有刘福出现,此时的大汉的北方应该已经基本完成一统,而在曹丕当权之后就会由陈群提出九品中正制,以出身定未来,将所有人出人头地的机会牢牢把握在世家的手中。那就意味着无论谁想出人头地,那都必须得到世家的同意,可如何得到世家的同意,除了“卖身为奴”外,刘福想不出还有别的办法。
无论是曹操还是诸葛亮,都看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所以当这两人还在世的时候,世家不敢轻举妄动。至于九品中正制的出台,那完全可以说是曹丕这个冒失小子一手造成的。曹操死后,曹丕不甘心只做魏王,他十分迫切的想要一尝做皇帝的滋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引起出身寒门的官员不满,而导致西蜀刘备紧跟着称帝,对外宣称继承汉统。
为了收买人心,已经做了皇帝的曹丕不可能宣布退位,只能选择拉拢世家来平衡内部的不稳。曹操在世上,世家子弟在曹魏并没有担当要职,但在曹操死后,曹丕颁布九品中正制以后,世家子弟在曹魏逐渐开始把持大权,直到曹丕死后,光从曹丕留给儿子曹睿的几个顾命大臣就可以看出世家已经开始把持朝堂。
拥有大量人力物力的世家的确更容易培养出人才,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却极大,堵死了朝廷对人才的选拔不说,更将权利集中在了一小部分人手中。在没有外力干扰的前提下,世家万万年也可以期待的,但对整个民族的伤害却是极大,失去了进取心,失去了活力,变成了一潭死水,纵观人类历史,被灭族的种族还少吗?
刘福不希望汉族像玛雅人一样被杀的只能在文字记载中。而汉族面临死亡存亡也的确不是一次两次,五胡乱华时,汉族被杀成了一个少数民族,元灭宋后,又变成了四等贱民,而到了清朝,汉族又变成了家奴。
有的时候,知道太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刘福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经历那些叫无数人惋惜,不堪回首的惨事。为了避免五胡乱华,刘福对外族虽然没有赶尽杀绝,但也绝对不会像司马家的人那样养虎为患。
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既然都是要融合,让别人流血总好过要自己流血。对待外族,刘福的态度很明确,要么顺从,要么灭亡,概况起来就是四个字顺昌逆亡。不是没有饱学鸿儒对刘福的这个态度口诛笔伐,但刘福对此毫不理会,而那饱学鸿儒也一辈子没有机会进朝堂或者兴汉学院。
刘福希望自己的朝堂是个对外铁血,对内宽仁的朝堂,可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总是有人喜欢异想天开,希望通过宽仁让外族归心。对待这些人,刘福总是会将这些人打发去边境,让他们可以去切身体会一下外族对汉族的态度,希望这些人可以从白日梦中清醒过来。
大汉已经吃过自以为是的亏不止一次了。自大汉初立,大汉与外族的和亲就一直没有终止过。可大汉又从和亲中得到了什么?将自家的贵女送给那些野蛮人糟蹋,而那些野蛮人又何曾考虑过与大汉的亲戚关系,该打该杀照做不误,而大汉却依然在和亲,总希望有一天可以令外族驯服。
如果刘福没有回到汉末而是回到汉初,他一定会想办法弄死刘敬。就是这孙子向汉高祖提议与匈奴和亲,开始了大汉屈辱的和亲史。可惜刘福回到的是汉末,而不是汉初,所以刘福对已经死了几百年的刘敬没辙,唯一能做的,就是终止和亲。
事实证明,和亲对外族屁用不顶,能让外族臣服的,只有将士手中的钢刀,胯下的战马,铁与血才是外族惧怕的。想要驯兽,首先要做的不是要让野兽知道自己的善意,而是先确立自己于野兽的主从关系,唯有惧怕才会臣服,一味的示好,只不过是让野兽得寸进尺而已。
对待外族刘福从来没有心慈手软过,征讨西域时,那些不选择臣服而被灭族的种族不是用两只手就可以数过来的。而现在呢,西域三十六国已经成为过去,西域各族已经成为了大汉境内的汉族子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少数民族。
本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原则,对于那些选择臣服的外族,大汉接纳了他们。而既然接纳了他们,自然就要一视同仁,说汉话,习汉字,遵汉律,一视同仁,绝不搞什么特殊化,这些年下来成绩斐然。最明显的就是最早被大汉融合的羌人,本来就没有多少文化传承的羌人如今已经快要忘记祖宗姓什么,都是汉姓汉名,除了一些老羌人还记着一些有关羌人的传说,羌人的传统只能在兴汉学院的各族风土人情记录馆中去查找。
对外刘福已经不需要多做担心,只要继续保持下去,大汉会逐渐吞并融合外族势力。而对内,才是刘福最头疼的事情。对外刘福可以欺负他们的无知,但对内却不能这么做。倒不是都是同族下不去手,而是内部这些人,跟刘福一样狡猾狡猾的。
科举的出现让世家感到了极大的威胁。世家之中有能人,这世上也不是只有刘福一个聪明人。在科举举行了数次以后,世家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来自刘福的满满恶意。世家之所以可以成为世家,就是因为世家手中集中了无数的人才,而科举却是在挖世家的根。
科举出现之前的大汉是用举孝廉的制度来选拔人才,不过举孝廉的权利集中在了那些名士大儒的手中,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得到朝廷的认可,那就必须得到名士大儒的认可,而名士大儒多出自世家。
可科举不同,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均等的,只要你有才有自信,都有机会得到朝廷的认可,从而出人头地。这样一来,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就不需要去费尽心思的讨好世家,只要参加科举,就有机会为官一方。
而一旦没有了人才的补充,世家又如何保证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科举是世家的杀手锏!施行科举的刘福自然也就成为了世家的眼中钉,肉中刺。
当自身利益遭到侵犯,甚至会因此毁于一旦的时候,任何人都有可能奋起反击,甚至会铤而走险。刘福很担心在博望坡埋下伏兵等候自己的人背后有世家的影子,所以在改道之后没去宛城,而是直接去了武关。
不是说刘福不相信司马懿的忠心,而是刘福不想因为自己的一点猜测而让自己的内部充满猜忌。
刘福并不是想要将世家一网打尽。世家是不断更新换代的,老牌世家会消亡,新兴世家会出现,这是必然规律,不可逆转。刘福针对的是那些妄想让世家保持万年不变的世家,那种光知道自私自利的人,刘福觉得还是死干净最好。
博王遇袭虽然因为太史享的及时发现而避免,但同时也给刘福敲响了一记警钟,让刘福对自身势力内的世家加大的监视的力度。尤其是那些老牌的世家,更是刘福重点关注的对象。
新兴世家不太可能针对刘福,他们的荣华富贵都是因为刘福才拥有,干掉刘福就等于自杀,再没眼光的人也不会干出这种傻事。唯有老牌世家,在受到新兴世家的挑战又感到科举对世家未来的危害,才有可能铤而走险。
在西汉,刘福是所有新兴世家的主心骨,只要刘福活着,新兴世家就会不断壮大,进而挑战老牌世家的地位。可一旦刘福身死,少主年幼,新兴世家内斗,老牌世家也就有重整旗鼓的机会。
刘福知道自己现在不能死,正常人也没有盼望自己去死的。为了安全起见,在返回长安的时候,刘福接受了武关守将韩德的建议,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与接到军令赶到武关的虎卫军汇合以后,这才动身前往长安。
在离开武关的时候,刘福给了韩德一道密令,严密监视宛城的动向。韩德没有问为什么,只是拍着胸脯向刘福保证一定完成任务。
刘福就喜欢像韩德这种武将,没什么心眼,听命行事,让干嘛就干嘛。为了奖赏韩德的听话,刘福答应了让韩德长子和次子进兴汉学院武学院进修的请求。
如今的兴汉学院早已不是当年那座教授数十人,学生数百人时可比,在西汉,兴汉学院已经取代了太学的地位,成为了西汉的最高学府。来自各地的学子充斥着整座学院,因为刘福是兴汉学院的院长,所以但凡是从学院出来的学子,都可以自称天子门生。光是这一条,就足以让无数年轻学子以进入兴汉学院求学为荣。
兴汉学院并不同于以往的学府,在兴汉学院内,联系朝堂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文学院进行了详细的划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即便朝堂有一天忽然人死绝了,刘福也可以从学院内找到足够替代的人,唯一的问题恐怕只是经验少的问题。
回到了长安,刘福安排了邓艾母子。邓艾被送去跟刘福的几个孩子一同进学,而邓艾的母亲则被安排在宫中担任了一个管事。虽然蔡琰等人对邓艾母亲曹氏的到来心存疑惑,但刘福不说,她们也不方便问。
而刘福此时没工夫跟自己的妻子们花前月下,命人通知郭嘉,一起去兴汉学院。得到通知的郭嘉匆匆赶到兴汉学院,发现刘福找的人远远不止一个,除了自己外,但凡是人在长安的老臣,一个都没拉下,尽数都被刘福找来。
看到要找的人到齐,刘福这才沉声将自己在博望坡的遭遇以及自己事后的猜测告诉了众人。眼前这些人都是刘福认为可以信任的人,而这些人也没有辜负刘福的信任,在得知刘福险些在博望坡遇袭,武将们义愤填膺,喊打喊杀,而以郭嘉为首的一班文臣则是保持沉默,若有所思。卢植、蔡邕这种早已退居二线的人,则是一脸欣慰的看着刘福。
第273章乔氏双姝
兴汉学院分文武,武学院的院正一直是卢植,而文学院的院正则是郑玄死后由蔡邕补上。这两个人都是刘福的死忠,是看着刘福长大的老人,也是对刘福帮助极大的老师。
在刘福年幼的时候,是他们二人默默支持着刘福,如果没有卢植,刘福连张掖这个立足之地都没有,没有蔡邕在清流中的名声,刘福也不可能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士林的支持。郑玄之所以会看重刘福,除了刘福自身的条件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刘福是蔡邕的弟子,而且还是最为器重的弟子,否则郑玄怎么可能会在年迈之时千里迢迢来到刘福的身边。
在刘福的心里,卢植与蔡邕的地位甚至比那个便宜父皇要更重,也因此,对卢植和蔡邕的看法,刘福一向重视。这次之所以会选在兴汉学院召开这次会议,刘福更想要知道两位老人的态度。刘福实在是不愿意与这两位老人的意见相左。
而这两位老人也没有叫刘福失望,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蔡邕与卢植还是态度坚决的站在了刘福这边,这让刘福一直悬着的心放下。既然不会惹蔡邕和卢植不满,刘福便放下了心事可以放手施为,至于别人的不满,刘福会重视吗?
表明态度的蔡邕和卢植似乎并不愿意过多掺和刘福的事情,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