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鹾驼械囊恢质侄危故钦饩褪撬菊娴男郧椋蛘吡秸呒娑兄康肥嫡庵植呗院苡行Ч盟谝徊ㄓ忠徊ǖ恼畏缬曛邪踩蛔吖钪盏巧洗蟊Α
  胤禛写过一首诗《国居》:“懒问浮沉事,间娱花柳朝。吴儿掉风曲,越女按鸾箫。道许山僧访,棋将野叟招。漆园非所慕,适志即逍遥。”看到这么具有老庄气息的诗句,谁能想象得到这个人潜藏着政治野心。胤禛的《山居偶成》则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再一次向世人展现自己的“淡泊”:“山居且喜远纷华,俯仰乾坤野兴赊。千载勋名身外影,百年荣辱镜中花。金樽潦倒春将暮,悾遁谵ㄈ沼中薄N诺牢搴叹昂茫卧邓蝮业鐾∩场!
  在《题布袋和尚》里,胤禛更是把这种掩人耳目的思想发挥到极致:“笑呵呵,呵呵笑,笑世人,笑不了。笑他田地置方圆,笑他住屋嫌低小。笑他饮食羡膏粱,笑他衣服求精好。笑他妻妾恋如花,笑他性命轻如草。笑他名利认真求,笑他贪得生烦恼。不如看破笑呵呵,肚皮藏世界,布袋括山河。日月轮回眼,乾坤自在窝。开口笑时空色相,安心坐下念弥陀。世间真实见,此袋尽包罗。紧捏着,不为过。若还宽放些儿也,贫者无人富者多。呵呵复笑笑,笑笑复呵呵。”
  这些诗歌既可以看成是一种韬光养晦的策略,也可以说部分地反映了胤禛的真实心情,因为在储位的争夺过程中,他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他的兄弟们能人实在太多了,要想脱颖而出他不得不小心谨慎,保存实力,直到该出手的时候才能出手。
  我们先来说说胤禛的竞争对手,十四阿哥胤禵。胤祀受到康熙打压后,胤禵变得异常活跃。他是胤禛的亲弟弟,同母所生,在争夺储位的阿哥里年龄是靠后的。他之所以打起了储位的主意,跟康熙对他的欣赏是分不开的。胤禵知道,要想成为储君,人缘还得好,不仅要皇上喜欢,还得臣下拥戴。
  胤禵积极联络朝野人士,尤其对德高望重的大学士李光地非常重视,但李光地这个人原则性很强,他没法拉拢,只好退而求其次,拉拢李光地的门人陈万策。胤禵为了扩充自己的影响力,对官员和士人们大肆拉拢,所以当时社会上流传“十四爷虚贤下士”的说法。明眼人都知道十四爷对储位兴致很浓。
  不久,西藏发生叛乱,胤禵的表现机会来了,他向康熙请求带兵平叛。胤禛也提出了这个要求,结果康熙把这个机会给了十四阿哥。康熙对胤禵出征高度重视,他亲自主持祭告礼,临行前,他在太和殿亲自把大将军印交给胤禵。胤禵骑马出天安门的时候,康熙率领诸王以及二品以上的官员送行。因为这次出征,胤禵的身份从贝子上升为亲王。
  康熙将十几万大军的指挥权全权交给胤禵,由此确实可以看出他对胤禵的信任和重视。胤禵也确实有将兵才能,他到了之后没有急于开战,而是选择整顿军队。中途,康熙召胤禵回京,跟他讨论用兵策略。
  离京之前,胤禵对京城中争储的事情很不放心,他对胤禟说:“皇父年纪大了,如果有什么好歹,你一定要及时通知我。”胤禵倒不是关心皇父,而是怕自己错过储位。当上大将军后,胤禵羽翼正在不断丰满中,但由于资历威望甚浅,一时还没有形成气候。连八阿哥胤祀都选择支持他,胤祀自知自己没有希望,希望这个弟弟能够入主东宫,成为未来的皇帝,胤禟跟着胤祀一样,也在康熙面前夸奖他,说我们兄弟都不如胤禵。
  胤禵到了前线后,打仗反倒成了次要的事情,扩充实力延揽人才倒是主要的事情。胤禵还请人为自己算命,算命的人吹捧他“贵不可言”,可以当上皇帝。外人的吹捧和支持无疑让胤禵对皇位牵挂在心。对于皇位,胤禵也表现得相当饥渴。
  胤禵这个大将军跟一般的大将军可不一样,废太子胤礽曾经就想要做这个大将军,可惜没机会。胤禵的这个大将军权势甚至超过当年统一中原、平定三藩时的大将军,炙手可热,位高权重。后来,胤禛说他:“妄自尊大,作出种种不法的行为,我朝大将军如此行事者,从未闻之……”可见,胤禵的与众不同,在当时很多人眼里,这个大将军位不过是登上太子的一个桥梁,相信胤禵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康熙指望他立下战功,然后顺理成章地封他为王,再过渡到太子。
  有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还出自雍正,他认为如果康熙真想立胤禵就不会让他在外带兵。康熙本身年老多病,如果真想立谁,肯定把他放在身边,以保完全。这种说法有道理,但是忽视了一个细节,康熙是一个对自己身体非常自信的皇帝,他从不觉得自己会不久于人世,对他来说,立一个人跟让这人在自己身边没有太大的关系。
  那么,到底谁是康熙心目中最适合的人选呢?说实话,还真没有特别完美的人选,就个人喜好来说,康熙更喜欢胤禵;但是从理智上来说,他认为胤禛更适合做一个皇帝。作为一个经过大风大浪的年老皇帝,康熙看人还是有一套的。正因为感情跟理智产生冲突,他才迟迟没有作出决定,他还想继续观察,换句话说,他是想多给胤禵一些机会,如果他能抓住机会,立下战功,并且不断成熟老练,那么皇位就是属于他的。
  很显然,胤禵并没有让康熙特别满意。
  雍正继位戒备森严
  康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皇帝,相信在内心深处他是自信自豪的。然而,太子一事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在封建社会里,皇储绝不仅仅是家事,而是国家的大事,这事如果没处理好,政绩得扣分。
  康熙第一次废了太子后,大病一场,大男人都流出了无奈的泪水。第二次废太子,他说啥事都没有,感觉很稀松平常。真是这样吗?恐怕还是康熙的要强之语,第二次废掉太子后,康熙也很伤心,体质明显下降。
  康熙最后是带着遗憾去世的,他本是一个杰出的帝王,却因为没处理好储君的事,留下了心头大憾,临死都没有幸福的感觉。
  康熙一死,皇位落到雍正手中。雍正还没坐上皇位,社会上就流传他“弑父篡位”的传言。流言说雍正给康熙进了一碗人参汤,康熙喝过之后就腹中绞痛而死。这个传言是没有道理的,康熙当了六十一年的皇帝,警惕性相当高。加上太子事件,他对其他人从来不敢过于相信,雍正想要通过下毒谋害他,委实不太可能。而且,了解康熙生活习惯的人都知道,康熙是不喝人参汤的。
  康熙五十一年,曹寅病重,苏州织造李煦给康熙上密折,请求康熙赐给曹寅一些人参,当时康熙是这么回答的:“南方庸医,每每用补剂,而伤人者不计其数,须要小心。曹寅原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从人参中来的。”在康熙看来,服用人参是南方人的习惯,北方人跟人参不合,康熙自己就不吃人参,怕“无益有损”。
  西洋人马国贤详细地记载了康熙驾崩:
  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我当时与安哥拉神父暂住在皇上的一个叔父家中,当晚吃过晚餐,突然听到一阵阵嘈杂的声音从宫中(畅春园)传出,我深谙这个国家的情况,因此立刻将室门关闭,同时告诉我的同伴,如果不是皇帝驾崩,就是北京城发生暴乱了。
  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我攀上了一堵临街的墙向外面张望。令人吃惊的是,我看到大群马队正在向不同方向疾驰,最后,在一队步卒通过时,我听到他们在交谈中说:“康熙皇帝晏驾了。”
  后来,我从御医口中获知,康熙皇帝钦点四皇子雍正为继承人,立刻即位,并得到众人的拥戴。新皇帝首先要做的,是为大行皇帝(死去的皇帝)更衣,并在当晚移灵。新皇帝则乘马在众皇子、皇孙和宗室王公簇拥,以及无数武装士兵护卫下,前往紫禁城。
  第二天,我和安哥拉及赛格罗神父回到京城,原想去宫里向康熙皇帝之死表示悼念,但却始终没有获得允许。康熙皇帝崩逝后数日,当大丧仪注正在进行,新皇帝雍正同时宣布了大行皇帝的遗诏,正式宣布由他继承皇位。这在整个帝国,兴起一阵惊诧。
  从马国贤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雍正即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这往往是一种危险的征兆。当别人反应过来时,第一句想说的话是:“怎么是这个人当皇帝?”第二句话可能就是:“凭什么啊?”
  雍正对危险性估计得很足,所以康熙死后第二天,他就命令隆科多关闭京城九门,这样一来,那些想兴风作浪的人也就没有机会。
  康熙在清朝皇帝中并不算是猝死,从生病到死亡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不像雍正,从不舒服到暴毙只有两天的时间。蹊跷的是,在清史中,康熙之死留下了太多的疑点,根据实录的记载,康熙的病是一天天好转的,当然这个不可信,很可能只是一种假象,或者是康熙自己的感觉。最可疑的是御医的诊断、用药的经过在史书里只字未提,有人可能会说史书一字千金,生病用药这些小事不值得书写进去。事实不是这样的,清末的同治和光绪之死都有大量的就医诊断用药的资料。
  也就是说,雍正无论如何逃脱不了篡位的嫌疑。如果把这个案子交给法庭,他们也判断不出什么,只能作出推测,无论是支持雍正还是否认雍正篡位的都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所以这只能算是一个无头公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根据朝鲜人的记录,康熙在临终前留下了遗言,说第四子胤禛最贤明,可以继承大统,胤禛的儿子弘历有英雄气象,可以封为太子。《李朝实录》还说康熙弥留之际交代了雍正几件事:“废太子和皇长子性格脾气不好,还像以前一样囚禁他们,但要让他们丰衣足食,让他们善终。废太子的第二个儿子朕很喜欢,封他亲王。”
  康熙这么做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不想雍正继位之后将废太子和皇长子置于死地,所以提前打声招呼,他相信自己的话在死后还是管用的。雍正也确实给康熙面子,没有为难废太子和皇长子,但是对于康熙没有提到的阿哥,雍正则毫不留情,大打出手。
  雍正继位之后,封胤祀和胤祥为亲王,虽然他没有封废太子的次子弘皙为亲王,但也封了郡王。第二年,雍正在北京西郊盖了一个王府,让弘皙过去住。雍正二年,废太子去世,雍正追封他为和硕理亲王,按照亲王的规格给他治丧。皇长子直到雍正十二年才去世,雍正也没有为难他,在生活上给了他很多照顾。
  在《李朝实录》里提到大学士马齐受康熙遗命,力挺雍正。我们知道,马齐以前是“八王党”的领袖,如果他和隆科多一起支持雍正,那么这似乎说明雍正继位确实是康熙的意思。
  雍正继位之后,对马齐也很看重,授予他很高的官职。但是,马齐似乎并无意为雍正效力,除了主持康熙的丧事和编修《圣祖实录》比较用心外,对其他的事情他一概很消极。雍正并没有因此而为难马齐,雍正五年,雍正指定马齐的侄女富察氏为弘历的嫡福晋(相当于未来的皇后)。
  在雍正继位的过程中,隆科多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隆科多掌握着京城的卫戍部队,可以调动两万人马。他用手中的军队维护了新政权的稳定,所以在雍正王朝前期,隆科多跟年羹尧成为雍正最重要的大臣。
  
  第二章 挤掉眼中刺
  
  我们看到,雍正在前期进行政治清洗的时候,并没有动辄举起屠刀。这是不是代表他很仁慈,怕见血呢?从后来的情况看,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之所以不杀,并不是不想杀,而是不敢杀。刚刚继位,政权不稳,杀多了很容易引起叛乱和政变。
  先从亲弟弟开始吧!
  雍正当皇帝后,他的兄弟们名字中的“胤”全都必须改成“允”,尤其是雍正的亲弟弟,名字中的两个字必须全改。允禵原名是胤祯,雍正继位后,他就变成了允禵。
  康熙死后第二天,雍正就任命八阿哥允祀和十三阿哥允祥、大学士马齐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四人为总理事务大臣。允祥是雍正的铁杆支持者,隆科多是雍正继位的得力干将,他们两人得到提拔大家都能理解。但雍正为何重用昔日的政敌允祀呢?
  这实际上是雍正的一种策略。雍正继位,根基浅,人心不稳,一方面他要笼络人心,先稳住八王党;二来,这么做也可以给文武大臣一个印象:我雍正是一个宽容大度的皇帝。总理事务大臣位高权重,是新王朝的核心人物,雍正让允祀和马齐进入这个阵容,确实非常有胆识,对稳定人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隆科多和允祥是雍正的心腹,雍正即使提拔允祀和马齐,有允祥和隆科多限制他们,他们也做不了什么手脚。这一招确实高。
  不光如此,雍正封允祀和允祥为亲王,给予了允祀在康熙朝没有的待遇。雍正还大封允祀的亲信,致使以前八王党的一些人弹冠相庆,有人到允祀家里来道喜,允祀的妻子乌雅氏有先见之明,说道:“有什么可喜的?不知道哪天就会掉脑袋哩!”允祀本人也看得很清楚,对大臣说:“皇上今天加恩,未必不是为了明天诛杀。现在皇上对我施恩,我根本不相信这是真心的。”
  雍正还任命允祀的亲信阿尔松阿为刑部尚书,但阿尔松阿怀疑雍正是向自己伸出毒钩,将来有天用这个职位害死自己,所以推辞不肯接受。应该说,允祀等人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们的忧虑。
  对于拥兵在外的允禵,雍正就是想办法让他回来,削夺其手中兵权。雍正致信给允禵说:“皇考的丧事,如果你不能亲临,只怕你心里也不安宁吧,你还是尽快回来吧!”雍正一面召允禵回来,一面让辅国公延信赶到甘肃,接管允禵的帅印,并让川陕总督年羹尧监督延信。
  允禵回京,完全是逼不得已。当然,允禵也可以选择兵变,率领大军开向北京,但他没有这样。原因何在?说来,还是雍正高明,雍正早已安排年羹尧牵制允禵,如果允禵想要挥师直捣北京,年羹尧必然在半道阻击,允禵并无必胜的把握。此外,雍正厚待允祀,让阅历尚浅的允禵产生错觉,以为雍正没有加害兄弟们的居心,所以失去戒心。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雍正提拔重用允祀用意深远啊!雍正不愧是个权谋大师。
  允禵回来的路上一脸阴沉,还没到北京,他就给雍正写了一份公文,请示他是先去景山拜谒先皇灵柩,还是先祝贺新君登基?允禵这道题是故意让雍正难堪的,故意将新皇与死去的康熙对立起来,暗示雍正篡位。
  雍正貌似大度,让他先去拜谒先皇。允禵径直赶往寿皇殿在康熙灵前哭拜,恰好当时雍正也在那里。正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雍正一副傲慢威严的样子,允禵悲愤至极,两眼冒火。本来,允禵认为父亲宠爱自己,如果父亲不是死得这么突然,皇位一定会传给自己的,现在被雍正捷足先得,昔日的兄弟今天变成君臣,想来允禵觉得耻辱非常。
  是的,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变成了别人的,金钱是这样,权力更是这样。
  当然,出于礼节,允禵不得不给雍正叩头,但允禵实在无法做到在雍正面前叩头,于是选择远远地给他叩头。论理,他还应该向新皇帝表示祝贺的,但他实在说不出口。雍正为了显示大度,主动朝他走几步,但允禵仍然不肯正眼瞧雍正。允禵的侍卫拉锡见此,拉着允禵往前走,让他去跟雍正道贺。事后,允禵大骂拉锡,还向雍正告状说:“我是皇上的弟弟,拉锡不过是一个下人。如果我有什么不是的地方,请皇上惩罚我;如果拉锡做错了,请皇上将他就地正法,以正国体。”
  允禵表面上是对拉锡不满,其实是向雍正提出抗议,心术如此高明的雍正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这正好给了雍正一个机会,雍正就坡下驴,大骂允禵心高气傲,不服管教,借机剥夺他的王爵,降为贝勒。
  雍正元年三月底,雍正送康熙灵柩到遵化景陵,再次下旨教训了允禵一番,允禵心里不服,允祀怕事情闹大后不好收十,让允禵跪下,允禵才勉强跪下。事后,雍正返京之前,让允禵留下来看守景陵,并让李如柏监视允禵,相当于软禁允禵。
  雍正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为了让大家心服口服,他还找来允禵昔日手下的将军询问:“听说允禵以前在军中喜欢酗酒行凶?”允禵的将军们连忙矢口否认,雍正大怒,命人将这些人永远囚禁起来,甚至将他们十六岁以上的儿子也关押起来。这样一来,允禵势力等于被雍正轻而易举端掉。
  雍正对亲弟弟下这样的毒手,让他们的母亲德妃非常为难。雍正请她搬到宁寿宫来住,她以服丧为由拒不接受。德妃也经常为允禵说情,可惜雍正丝毫不动情,而允禵也相当倔强,不肯低头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