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言语嚣张,尚可以理解。尚之信还做过更过分的事,叛将孙楷宗归降后,康熙已经原谅了他,尚之信却把他打死,这是公然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尚之信曾派护卫张存到京城,结果被康熙看上,升张存为总兵。尚之信听了狂怒,百般侮辱张存。护卫张士选因为一句话得罪了尚之信,就被他射成残疾。
收十尚之信的日子很快就到了,天下平定后,康熙让人检举尚之信的不法行为,最后裁定尚之信有谋反罪,理应诛灭三族。但康熙考虑到尚可喜的功劳,从宽发落,最后说道:“尚之信这个人不忠不孝,罪恶滔天,本来应该处斩,但是朕曾经授予他亲王头衔,决定法外施恩,赐死;至于其家属,由于平南王尚可喜忠贞不二,一概赦免。”
康熙的政治手腕和权术智慧在处理三藩问题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吴三桂的败亡路
这场叛乱的主角无疑还是吴三桂,在整个平叛过程中,康熙对所有人都收买,唯独对吴三桂姿态强硬,誓要灭掉吴三桂,由此可见,吴三桂实力之强大,已构成了对清朝赤裸裸的威胁。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正式自称为周王,废弃康熙年号,称周王元年。一般认为,这是吴三桂造反过程中最大的失败,吴三桂在造反初期,打出明朝后裔的口号,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自称周王,无疑给世人野心家的感觉,而且反反复复,让人失去信心。在檄文中,吴三桂曾明确表示立明朝后裔。这是吴三桂造反之路第一个重大的决策失误。
这个失误是不应该的,因为有一些门客已经指出,不应该改年号,应该奉明朝为正宗,自己仍然称平西伯——这是崇祯皇帝封给吴三桂的爵位。门客还建议,应该像以前讨伐李自成一样,全军缟素,昭告天下反清复明的决心,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得到普天下汉人的支持,更能得到明朝遗老遗少的辅佐。应该说,这个建议是非常好的,但是吴三桂出师顺利,短短两个月之间就拿下几个省,以至于吴三桂集团的大多数人认为单凭武力就可以推翻清王朝,不必立明朝后裔,免得以后麻烦。这是典型为了省去小麻烦招来大麻烦。
后来,吴三桂礼聘明朝少卿李长祥,询问他大计。李长祥让他赶紧立明朝的后代,收拢天下百姓的心。“一定要立崇祯的后代,这样效果最好。”李长祥说,可惜吴三桂不爱听这话。
吴三桂的一些幕僚举出项羽立义帝的例子,他们说:“当初项羽立义帝为主,最后义帝反而调兵遣将,让项羽陷入困境。如果将来我们打下天下,那明朝后裔又该往哪里放呢?总不至于杀掉吧?”
李长祥看到自己的计策得不到采用,心怀失望地离开吴三桂。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吴三桂没有主见,在政治远见这块,他远不如年轻的对手康熙。
吴三桂自立周王让很多明朝遗老遗少感到失望,这些遗老遗少的宣传能力又特别强,无疑他们会抹黑吴三桂。说实话,吴三桂也不是傻子,他也很想得到这些人的支持,可惜这些人不跟他合作,至少在他们眼里,吴三桂这人野心太昭然了,哪怕你作作秀也好啊!
吴三桂曾经聘请明朝的遗老谢四新出山,谢四新给吴三桂留了一首诗: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
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
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
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吴三桂读到这首诗,痛骂:“腐儒,书呆子,小人。”
这些人固然是腐儒,可吴三桂就没有想到自己是不是太蠢,为何捷径不走要抄远路,阳光大道不走偏要挑羊肠小道。
原明朝的士大夫对吴三桂可谓是恨得牙痒,有说吴三桂大逆不道,有说吴三桂愚不可及。甚至在响应吴三桂的一些地方将领中,这事也产生了不小的消极影响。其实大家都知道,就算你吴三桂立明朝的后代,将来江山还是你吴三桂的,但姿态在政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了这个姿态,你才能给大家仁君的感觉,大家才会迁就你很多的缺点。
如果说恢复明朝社稷,天下老百姓肯定是举手欢迎的,大家都不愿意拖着一根长长的可笑的辫子,大家都希望汉人治汉。但这个前提是有大明这个招牌,人都是恋旧的,何况国家社稷这样的大事,谁都不愿意暴发户突然当皇帝。
吴三桂出师之初,犹如秋风扫落叶,各地闻风而降,这种架势仿佛吴三桂就是真命天子一样。
吴三桂迅速在湖南一带站稳脚跟,将整个湖南纳入势力范围。吴三桂的胜利就像一个冲击波,所有那些对清朝不满的人,纷纷举起反清大旗。
襄阳总兵杨来嘉在谷城起兵,杨来嘉是福建人,以前是郑经的都督,在康熙三年降清。随后,郧阳副将洪福带领着自己的亲兵投降吴三桂。更大的叛变还是在四川,吴三桂从起兵伊始,就对四川给予了高度的战略重视。康熙对四川也非常重视,四川与云南接壤,吴军很可能进犯四川,康熙派重兵把守四川各个重要关口。
康熙的援兵还没有到达四川,就传来四川都督郑蛟麟和川北总兵谭弘叛变的消息。郑蛟麟和谭弘以前都是明朝的旧臣,郑蛟麟是明朝的都司,谭弘以前是明朝的总兵官。吴三桂封郑蛟麟为总督将军,谭弘为川北将军。与此同时,四川巡抚罗森、总兵吴之茂也投靠吴三桂。
康熙急了,催促大将军瓦尔喀火速进军四川,同时安抚郑蛟麟等人:“朕能够理解你们的心情,你们完全是被吴三桂胁迫,身不由己,只要你们及时回头,朝廷绝不为难。”
叛乱之势迅速在全国蔓延,甚至蔓延到京城,清朝的统治危在旦夕。这一切实在出乎康熙的意料之外,他万万没想到撤藩会引起这么大的连锁反应,所以在平定三藩之后,他不仅拒绝臣子对自己的歌功颂德,反而当众悔罪。从此以后,做出任何决策都显得慎之又慎。其实,康熙的想法是这样的,他认为天下太平,老百姓都不希望打仗,撤藩后,三藩就算叛乱也很难形成大的气候。他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汉人的民族精神。
在京城,一个叫杨起隆的人,自称是朱三太子,密谋在京城发生暴动。杨起隆和部众约好,以放火为暗号,聚众起义。这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来,但引起了京城百姓的不安,为了避免引起更大的骚乱,康熙只惩治了闹事的头目,对于其他人等一律从宽赦免。四个月后,又传来河北总兵蔡禄密谋造反的消息,康熙第一时间派遣阿密达到河北处理这事,阿密达先下手,将蔡禄全家拿住。平息了京城起义和粉碎蔡禄谋反的意义是重大的,这就等于稳固了后方,为康熙全力平叛奠定了基础。
起兵三个月,吴三桂控制了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四省,但是连锁效应更大,福建、江西、浙江、广东、陕西等地纷纷叛清,响应吴三桂。事实上,悄然之间,这场叛乱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已不仅仅是吴三桂跟清朝争夺权力的斗争,而是汉族和异族统治者的斗争。
位于广西的孙延龄因为娶了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掌管了广西的军政大权。叛乱发生后,康熙对孙延龄寄予厚望,希望他牵制吴三桂的后方。但孙延龄这个人也对清廷不满,为了日后和吴三桂共享富贵,孙延龄以议事的名义把一些忠于清廷的将领召集起来,然后一声令下,早已埋伏好的刀斧手将这些将领一网打尽,手段够狠够辣。
孙延龄接着胁迫广西提督马雄投降,马雄不从,两人打了起来。马雄虽然打赢了,但势力不如孙延龄,听说吴三桂的大军已经来到广西,宁愿投靠吴三桂,吴三桂遂封马雄为怀宁公。
吴三桂企图化解孙延龄和马雄之间的矛盾,可惜效果不大。吴三桂也是个惜才的人,他更加看重马雄,因为马雄还是比较能打仗的,而孙延龄仗着势大,能力不怎么样。
在湖南打仗的时候,吴三桂让孙延龄支持,孙延龄却找种种借口拒绝。吴三桂于是对孙延龄猜忌,让人密切监视他的动向。
孙延龄是个左右摇摆的人,加上他的老婆孔四贞跟清廷的关系密切,在孔四贞的说服下,孙延龄又产生了归顺清廷的想法,这事也没逃脱吴三桂的耳目。吴三桂派自己的从孙吴世琮前去做掉孙延龄,吴世琮来到桂林后,借口找孙延龄议事,让孙延龄来自己的大营,孙延龄不知是阴谋,前来议事,结果被杀死,胸膛被刺了个凉透心。
接着,吴世琮召见广西巡抚马雄镇,作出礼贤下士的姿态劝马雄镇投降。哪知马雄镇刚烈忠贞,不仅不投降,反而对吴世琮破口大骂。吴世琮脾气并不火爆,看自己无法说服他,便让马雄镇休息,第二天又找能说会道的人劝降,置办了盛馔招待马雄镇。可惜,马雄镇不吃这套,将桌子掀翻在地。吴世琮看招降无望,便将马雄镇的全家绑起来,当着马雄镇的面将他全家一一杀掉,当屠刀悬在马雄镇头上时,马雄镇毫无惧色,依旧痛骂吴三桂,最后饮刀而死。马家女人也都是刚烈之辈,听说男人们都被杀害,在家里集体自尽。
杀害马雄镇全家后,吴世琮仍然觉得不解恨,将他们全家的尸骨暴尸四十余日。就这样,吴三桂控制了广西。
在这个大动乱时代,有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影响到大局的走向,分别是平凉的王辅臣和甘肃的张勇,这两人以前都是吴三桂的部将。吴三桂跟这两人的关系都挺密切的,以前他们跟着吴三桂混的时候,吴三桂就非常欣赏他们骁勇善战的本领。这两人如果起兵的话,就等于可以控制陕西和甘肃一代,大西北就可以纳入势力范围,加上两人兵力雄厚,直接可以威逼京城。有了这两人的支持,吴三桂问鼎天下应当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令吴三桂没有想到的是,昔日的爱将居然拒绝了他。理由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康熙对这两人恩情也很深,比吴三桂还要深,在收买人心这块,康熙比吴三桂更拿手。王辅臣不仅没有背叛,还将吴三桂的使者押送到北京,交给康熙发落。
但考虑到王辅臣、张勇和吴三桂的关系,康熙仍然不是十分放心,派遣钦差大臣莫洛到陕西担任经略,统领一切军政大事。
然而,不久就发生了变故。吴三桂的军队兵分三路包围了宁羌,康熙命莫洛前去救援。
莫洛到达宁羌州不远的地方时,跟王辅臣的军队相隔不远。两军莫名其妙就打起来了,王辅臣亲自上阵,击退莫洛。战斗中,莫洛当场死亡,王辅臣大获全胜。
王辅臣叛乱的消息传来,康熙大惊,他实在不懂王辅臣为什么突然叛变。所以他招来王辅臣的儿子王继贞,问他原因。王继贞也不知道,吓得浑身发抖。康熙安慰他说:“你不用害怕,这事跟你无关,我知道你父亲忠贞,应该不至于做出谋反的事情,一定是跟经略莫洛闹矛盾了,所以才误入歧途。你马上回去,宣布朕的命令,你父亲无罪,杀莫洛罪在众人。希望你父亲能够继续杀贼。”
康熙让人给王辅臣带去一封信,在信中,康熙没有一句责备王辅臣的话,反而夸他忠贞不二,一定是被叛贼胁迫,随后,康熙又回忆了和王辅臣交往的一些细节,娓娓道来,就像是一封写给老朋友的信。
王辅臣收到信后,非常感动,给康熙回了一封信,详细阐明了自己叛变的原因。根据王辅臣的说法,他之所以叛变是因为莫洛排挤他,伤了他的自尊。
王辅臣的说法显然不能尽信,莫洛排挤他可能是事实。但事实上,他已经收取了吴三桂的贿赂,听说他起兵的消息,吴三桂立即给他拨了二十万两白银,王辅臣呆在西北这么穷苦的地方,第一次有人这么大方地给他拨款,他想不动心都难。康熙虽然一再承诺不追究他,但王辅臣始终心怀疑虑,担心这只是康熙的权宜之计。尤其是自己杀害了莫洛,康熙能这么算了吗?莫洛是清朝贵族,康熙的心腹,难道康熙会让莫洛白白死掉?
所以,王辅臣表面上归附清廷,实际上跟着吴三桂抗拒清兵。西北越来越乱,叛将越来越多,随后,王辅臣又攻打兰州。在西北一带,能够撑起大梁的就是张勇了,为此,康熙封他为靖逆侯,将甘肃全省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他。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宁夏发生兵变,张勇的得力助手陈福被乱军杀死。张勇推荐赵良栋取代陈福的位置,张勇、赵良栋、李进宝被誉为“河西三汉将”。最终,这三人和王辅臣展开了激烈的战争,收复了陕甘,为康熙立下了巨大的功劳。
吴三桂饮马长江之时,没有及时渡江与清军展开决战,这是吴三桂集团的第二个重大决策失误。吴三桂做出这个决策一方面可能真是迷信,跟那只神龟有关。但他也有自己的战略考虑,吴三桂这个人一生求稳,一旦渡江的话,将会冒很大的风险。一旦受挫的话,后方的根据地云贵很可能不稳。
吴三桂停止前进,给了康熙一个很好的喘息时机,与此同时也让自己军队的士气低落,磨损了锐气。
康熙从全国调集了二十万兵马,其中有很多是蒙古兵,和吴三桂展开了决战。吴三桂的手中的兵力是二十万,加上一些策应部队,大概在三十万左右。双方都不可能轻易取胜,这再次证明吴三桂军队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的,没有趁热打铁实在是可惜。
吴三桂二十万精锐部队主要集中在湖南,吴三桂非常重视岳州这块地方,他把岳州交给自己的侄子吴应期。吴应期是一员勐将,由他镇守岳州,吴三桂比较放心。就目前来说,吴三桂完全具备了划江而治的资本。但霸业的根本就是不可能与人共享天下,偏安一隅的结果就是灭亡。
要么得到所有,要么一无所有。
说实话,清军总司令康熙这时已经捉襟见肘了,到处都有请求增兵的折子,但康熙手中已没有多少兵了。康熙一再敦促统帅勒尔锦夺取岳州,结果喊了两年,勒尔锦还是按兵不动。于是,清军和吴军形成了荆岳对峙之势,清军守着荆州,吴军守着岳州。
清军在西北战场上取得胜利,扭转了局势,图海、张勇等人打败王辅臣后,等于剪掉了吴三桂的一只大翅膀。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全国战场的形势发生战略性的转折。清军经过短暂的战略性撤退后,很快就开始了全面反攻。西北战场收服王辅臣,将四川叛军逐回老巢。康熙十七年十月,耿精忠投降,福建平定,清军进一步收复东南地区。
反攻的条件已经具备了,清军开始对吴三桂进行战略包围。清军选择湖南的茶陵和攸县为突破口,并迅速撕裂缺口,将战果扩大。不久,清军又攻克郴州、桂阳、兴宁等城镇,招抚了吴三桂的总兵王育民等人。
军事上的失败导致吴三桂内部军心动摇、士气低落,将领之间矛盾凸显。吴三桂手下有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叫高大杰,此人打仗非常厉害,能攻能守,曾多次击败清军。但是他和另一个将领韩大任有矛盾。韩大任这个人比较会玩关系,爬到高大杰的头上,对他百般侮辱欺负,最后高大杰郁闷而死。
韩大任镇守吉安,结果被清军击败,一路逃到湖南。途中,他听从谋士的建议,带领上万精兵投靠了清廷。接着,清廷又招抚了韩大任的余部近五万人。可以说,韩大任的投降让吴三桂承受了重大的损失。不久,吴三桂的水师将军林兴珠也投降。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六十七岁,造反整整五年了,吴三桂却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看到吴三桂的情绪一天比一天低落,部下为了让他打起精神,建议他称帝。吴三桂心里清楚,自己很快就会走进山穷水尽的地步,称帝不过是完成内心的一个愿望而已,但他还是选择了称帝。
康熙十七年三月一日,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建国号为周,改年号为昭武。吴三桂的这个举动是毫无意义的,他放弃过江的机会,最终走到这步田地,不是因为战术的错,吴三桂打仗还是很厉害的。吴三桂的失败是战略的失败。
决战终归是要来的。在长沙大战中,吴三桂余勇犹在,双方总共投入了十几万的兵力,吴三桂大军分成三路,和清军展开厮杀。吴三桂三路都旗开得胜。
清军也展开了对岳州的进攻,可惜没有半点进展。在局部战场上,吴三桂军队仍然表现出了骁勇善战的一面,可惜大势已定,纵是天神下凡也不能力挽狂澜。
到了这时候,清军还不敢跟吴三桂交战,对他存着畏惧心理。
岳州城强攻不行,清军便将其围困起来,岳州城闹饥荒。吴三桂派兵救援,可惜被阻回。吴应期没办法,只好派兵出击,成功地突围了出去。岳州再次回到清军手中。吴应期的这次逃跑,说得好听点是突围,其实是为吴三桂造反大业敲响了丧钟。
回想吴三桂的一生,我们不必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