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定下来。
云贵一安定,吴三桂心里就发慌。只有边境不断滋事,他才能睡得安稳。
为了制造紧张局势,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吴三桂向朝廷报告说蒙古干都台吉进攻丽江,敌人大军入境,云南全省人民人心惶惶。为了安定人心,吴三桂决定亲征,为大清国的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实,当时根本就没有蒙古入侵的事,蒙古只是要求和吴三桂通商。吴三桂虚张声势,故意渲染战争的假象。随后,吴三桂又诓骗清廷,声称蒙古已经撤兵,现在是隆冬时节,估计敌兵暂时不会过来。吴三桂还说已经吩咐各营官兵严密防守,自己暂时班师大本营。
煳弄清廷是吴三桂的拿手好戏。当然,为了让清廷放低对自己的警惕,吴三桂也会作出交权的姿态,比如交还大将军印,辞去云南都督等。康熙四年五月,吴三桂又提出裁军,听说裁军康熙大喜,立即批复。裁军对吴三桂来说只是少拿些军饷,但吴三桂赚钱的路子实在太多,他是不是真会裁军实在让人怀疑。
平南王尚可喜回辽东养老,康熙求之不得,只可惜军权还是控制在尚之信的手里。
尚之信接管军务后,搞得一团糟,骄横跋扈,肆无忌惮,连自己的父亲都不放在眼里。以前,父亲的部属得罪过自己的,如果是小梁子,尚之信就鞭打,如果是大梁子,尚之信就大开杀戒。而且,尚之信在向父亲报告军务的时候也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尚可喜非常郁闷,怎么把摊子交给这么一个人?考虑到他毕竟是嫡长子,而且又有一些才能,尚可喜不忍心废了他。尚可喜有一个叫金光的幕僚,这个人很有谋略,尚可喜将他视为顶级谋士,碰到什么问题,一定要请教他。
一天,金光突然逃走了,尚可喜知道后,立即派人把他追回。为了惩罚金光,也为了让他以后没法逃跑,尚可喜让人挑断金光的脚筋,从此金光成为跛足,人们又称他为跛金。
尚可喜虽然挑断跛金的脚筋,但是对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器重,甚至待遇更好。跛金逃跑的一个原因就是尚之信,他看到尚之信做事没有分寸,担心日后会引来家破人亡的祸事,便向尚可喜献计:“现在朝廷最忧虑的事情是藩镇尾大不掉,我看大王不如带着子孙和亲信们归耕辽东,这样既可以避难,又可以让朝廷欢喜,可以说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尚可喜一听,有道理,便给康熙上疏:“臣已经七十了,精力衰退,想回辽东养老,希望朝廷给我发一笔养老费吧!”
康熙二话没说,同意了。不过康熙是有条件的,你尚可喜自己退休想把广东交给尚之信,这不行,康熙说根本就没有这个法律,说老藩王离开了,小藩王就该上任。要走可以,要钱也可以,军队必须留下,交给朝廷接管。
尚可喜一看,玩砸了,什么都没有了。命是保住了,富贵呢,恐怕不能永享。
康熙这招借力用力的政治武功固然精彩,不过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场大波把帝国带向风雨飘摇的险境中。
康熙撤藩的消息一传开,吴三桂和耿精忠感觉如五雷轰顶,好日子看来要到尽头了。说心里话,吴三桂和耿精忠都是超级赌徒,宁可赔了身家性命,也不愿拱手交出军政大权。但是,形势不由人啊,尚可喜已经撤了,耿精忠问吴三桂:“我们该咋办呢?”吴三桂想了想说:“皇上撤了尚可喜,一定会接着撤我们的,如果让皇上逼我们撤藩,我们反而会陷于被动,不如自请撤藩,也好看看上面的意思,说不定上面为了大局,会挽留我们,给我们几年时间,我们就利用这几年时间扩大势力……”
吴三桂的意思耿精忠是明白的,耿精忠决定先上疏请求皇帝撤藩,说:“臣做藩王已经两年了,远在边地特别想念皇上,只是广东人太不老实,老是闹事,所以一直没敢跟皇上说撤藩的事。近日平南王尚可喜归隐,让臣也心动,臣代表部下官兵,请皇上撤藩。”
耿精忠提出撤藩后,待在北京的吴应熊急了,他派人送信给父亲,催促说:“老爸,朝廷对你的疑心最重了,他们两个都表现不错,你赶快意思意思一下吧!”
吴三桂犹豫良久,认为自己是边防大将,军力强大,朝廷暂且还不敢动自己,自请撤藩的话,朝廷应该会挽留的,因为我吴三桂比其他人强啊!
吴三桂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向康熙提出撤藩:“臣吴三桂镇守云南十六年,每天都思皇恩浩荡,只希望在工作岗位上幸福地死去,怎么敢遽然请求退休。只是听到平南王尚可喜蒙皇上恩准,过好日子去了,我也想好好休息,希望皇上恩准撤藩。”
康熙毕竟年轻,接到这样的奏疏,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当他把吴三桂请求撤藩的奏疏拿到朝堂讨论时,出现了他意料不到的情况。
大多数大臣都反对撤藩,只有兵部尚书明珠和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才支持撤藩。康熙看没有达到效果,又主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此事,结果还是大多数不主张撤藩。
但康熙一意孤行,心中老早就打着削藩的算盘,他首先表明:三藩手握重兵,日子长了,始终是一种祸患。接着又信心十足地表示:“三藩的子侄不少留在京城做人质,料想他们应该不会叛变。”
年轻人康熙错了,那些歌颂康熙天纵英才的人也错了。在处理撤藩问题上,康熙告诉世人:我不是什么千古一帝,我只是一个年轻人,一个渴望达到目的而思虑不周的年轻人。
愤怒的吴三桂
康熙是铁了心要撤藩,立即向兵部、吏部、户部发出指令,让他们做好撤藩的善后工作。
康熙的使者很快就到了云南,使者向吴三桂宣读了诏谕,诏谕首先歌颂吴三桂精忠报国,镇守边疆多年,为皇帝分担南方之忧;接着,诏谕又指出,自古帝王能够平定天下,无不是靠军队和武臣的功劳,一旦四海平定,帝王们必定要班师息兵,让百姓和士卒都休养生息,这样对皇帝对武将都有好处;平西王你年纪也大了,长年驻扎在蛮荒之地,想必也想过一种游山玩水诗情画意的生活,你不妨来北京陪皇帝,君臣偕乐,这样既可以让子孙后代永享王爵,又能国家安定,君臣和睦,多好啊!
吴三桂傻眼了,他被康熙的“真诚”震怒了,康熙你还当真了。康熙确实很认真,撤藩工作他做得细致入微,尽力满足三藩在物质上的需求。撤藩是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的,这些康熙都说没问题,康熙努力做到仁至义尽。
据说,撤藩令下来之后,吴三桂气得说不出话来,两眼无神,呆若木鸡。也能理解,一辈子不要脸不要命就换来这点家底,康熙要一下就拿走,搁谁谁郁闷。
吴三桂本来只想做个姿态,表示我忠于清廷,他满以为康熙会挽留他,让他继续镇守云南。没想到,康熙居然真的同意,弄假成真,不好收场啊!
吴三桂愤怒、无语、紧张、痛苦、郁闷……
碰到这种事情,没有人可以非常淡定的,但吴三桂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很快就冷静下来。他很清楚地看到,撤藩是关系到身家性命生死存亡的大事,如何应对,绝对不能冲动。
摆在吴三桂面前的路有两条:一、听从组织安排,响应撤藩政策;二、孤注一掷,起兵造反。听从组织安排会有什么结果呢?听从组织安排后,吴三桂还是一个王爷,还是一个有钱的大腕。但是,作为一个军人,他将失去自己的军队和军权。要知道,吴三桂所有荣华富贵的基础都在于手中的那支军队,他的一生是战争的一生,他能够混到今天,都是出生入死得来的。没有军队的吴三桂就没有安全感。
吴三桂费尽心机想逃脱兔死狗烹的历史定律,可惜规律就是规律,任凭吴三桂再狡猾,这一天还是来了。历史上,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没有通过任何流血事件就解决了中央集权问题。宋太祖是唯一一个成功绕过兔死狗烹历史定律的人。
我们当然可以设想,吴三桂你交出兵权又有什么,子孙后代永享富贵不是一样好吗?
吴三桂绝对不是一个傻子,如果有谁能够保证交出兵权后一定能永享富贵,我想他还是会交出的。但历史是残酷的,更多的情况是交出兵权就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很容易被灭族的,别说永享富贵。何况,吴三桂是汉人,康熙是清朝皇帝,两人之间的差距本来就大,要创建良好的信任很难。
吴三桂的部将也是极力主张造反的,他们说:“大王的军威举世第一,大王振臂一呼,天下必定云集响应,到时兵锋所指,可以迫使清军划地求和,学习刘邦的榜样,迫使清军交还世子和世孙。如果我们迁到辽东,他日朝廷一旦吹毛求疵,恐怕我们就只能引颈就戮了,起兵的话,反而可以保全自己。”
部将的这些建议也不是没有道理,甚至可以说是很有道理的。
吴三桂作出思考状,认真地分析了形势。吴三桂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他觉得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武功都是不可一世的,换句话说,有造反的实力。再加上云南的地形,东连贵州,北控川蜀之地,自己经营这么多年,资金雄厚,兵甲坚利。
再看看自己的军队,自己的亲军是老牌劲旅关宁铁骑,战斗力非常强,其他的士兵大多是从孙可望、李定国那里投顺过来的,这些人个个都是身经百战,一心追随自己。吴家军的战斗力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加上平时吴三桂很以自己的治军为自豪,“治军整严,号令肃然,屯守攻战之宜,无不毕具”。
部将们纷纷催促,大王,你还等什么,反啊!
吴三桂捻着胡须说:“本王的党羽门徒遍布全国各地,云南十镇的大帅、贵州提督李本深、四川总兵吴之茂、陕西提督王辅臣等,都是本王的心腹。本王若举兵,这些人个个会马前鞍后。”
部将们齐声说:“不错,反观清廷,出生入死的开国老将们纷纷谢幕,康熙小儿,乳臭未干,岂是大王的对手。只可惜,世子和世孙还在他们手上。”
吴三桂自信地说:“本王势力在这儿,何况应熊又娶了公主,料想康熙小儿不会杀掉应熊,最多用应熊来要挟我们。”
部将:“大王所言极是……”
吴三桂:“反!”
吴三桂虽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造反专家,但这次总觉得有点悬,便去求教谋士方光琛。方光琛也是一个牛哄哄的人,自比管仲、诸葛亮,这个人最擅长的是摆高人的架子,作秀功夫高明。方光琛的父亲以前是吴三桂的上司,两人是世交,与其说方光琛是吴三桂的幕僚,不如说是吴三桂的知交。
吴三桂第一天上门见方光琛,向他透露了自己谋反的心意,方光琛没有说话。吴三桂第二次上门明确表示自己要谋反,方还是没说话。第三天,天色未明,吴三桂就登门造访,这时方光琛还睡在床上,吴三桂在他的床前焦急地询问谋反之事。方光琛觉得吴三桂反意已决,就坐了起来,给吴三桂分析形势。吴三桂立刻拜方光琛为军师。
随后,吴三桂派兵扼守云南关口,来往的行人,只许进,不许出。表面上,吴三桂听从组织安排,暗地里一再拖延时间。造反,能不能凝聚人心最关键,作为造反专家吴三桂对此比谁都清楚。
为了确定部下是不是跟自己一条心,吴三桂积极挑起战士们的同仇敌忾之心。这些天,他忙着在各营里跟大家喝酒,每次酒过三巡,吴三桂总会慢慢地站起来,满目沧桑地扫视大家,然后长叹一声,悲凉地说:“老夫和诸君共事三十多年,今日天下太平了,我们反而没了用武之地。现在皇上坚持让我们迁到关外,以后就不会有这种喝酒的好机会了,来,大家多干几杯,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再见面。”
说完之后,吴三桂一饮而尽,饮完之后,老泪纵横。在座的官兵们常年跟随吴三桂,在云南这块土地上吃香的喝辣的,他们的利益和吴三桂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吴三桂这么一说,群情激愤,纷纷起立,向吴三桂效忠:“我等愿听大王调遣,大王何日举兵?”
在整个造反过程中,造反的理由是非常关键的。吴三桂肯定不能说康熙让我撤藩,所以我要造反。谋士刘茂暇给吴三桂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明亡未久,人心思旧啊!大王最好立明朝后裔为皇帝,讨伐清廷。这么一来,相信天下人会纷纷响应大王的号召。”
应该说刘茂暇的意见是非常好的,无奈这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提出反对意见的是吴三桂的首席军师方光琛,书呆子方光琛说道:“以前大王因为兵力不足,出关借兵,天下人还能够谅解。后来明朝永历皇帝逃亡缅甸,大王奋力追到,把他杀了,这已经让天下人无法原谅了。眼前,大王的兵力完全可以收复河山,如果立明朝后裔的话,成功之后该怎么办呢?是学习张良炼丹云游,还是再杀一次明朝皇帝,让天下人的口水淹死。杀了一次故国皇帝,难道还想杀第二次?”
吴三桂一听,汗毛倒竖,觉得方光琛说的有道理,决定自立名号。在这次造反中,吴三桂一开始就错了,这似乎注定了这场造反的失败。你说你都杀了明朝皇帝一次,再杀一次又有什么关系呢?为啥就拉不下脸皮?就算不杀,平定天下后,你让皇帝“禅让”不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吴三桂失败还是失败在脸皮不够厚上面。
丧钟为谁而鸣
吴三桂从来就是一个精明的人,他很早就就看出反清复明这面旗帜的号召力。
宴请将士之后,吴三桂让将士们在校场集合,用一种煽动性的口吻对大家说:“朝廷一再催促我们,我们马上就要迁移了。最近,朝廷的使臣轮番催促,让大家赶快动身。如果我们不马上迁移的话,说不明大家会遭到使臣的侮辱。”
一些士兵大喊:“走就走吧,朝廷何必苦苦相逼呢?”
吴三桂煽动说:“朝廷的命令,确实不可拖延,但想想大家已经在云南安家,这种荣华富贵谁都不愿放弃。大家想想,你们的富贵究竟从何而来?”
大家都说:“都是靠殿下才有这样的洪福。”
吴三桂摇头说:“不是。”
大家说:“是依靠皇上才有今天的福气。”
吴三桂神秘地说:“确实是依靠皇上,但不是依靠现在这个皇上,而是依靠先朝的皇上。没有大明,就没有我吴三桂今天。后来闯贼作乱,偌大明朝居然没有勤王之师。为了保卫京城,为崇祯皇帝报仇,我不得已向清兵借兵。最后,混到今天这个局面,全是靠大明朝的余荫啊!永历的坟墓还在云南,我们要离开,怎么说也得去故国君主的坟前道个别吧?”
到了约定时间来到永历坟前,吴三桂的表现却让大家很意外,他突然指着自己头上的帽子问:“我们先朝有这样的帽子吗?我们先朝有这样的衣服吗?”
吴三桂这么一说,勾起了广大官兵的故国之思。吴三桂还宣布老臣必须穿戴先朝的衣帽祭奠国君,为了将祭奠永历的仪式搞得风风光光,吴三桂下令十一月十八日正式祭奠永历,由使臣带头出发。
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死在吴三桂的手中。现在,吴三桂在永历的墓前,想起自己为清军剿杀南明,立下汗马功劳,如今,清廷的使者肆无忌惮地侮辱自己,如果真交出权力,还不任由清廷宰割。想到这里,吴三桂越加气愤、悲痛,竟放声大哭。在旁人眼里,吴三桂似乎是为了永历、为了大明而哭。
吴三桂一哭,全军将士跟着哭泣,在哭泣的过程中释放对清廷的不满。
第二天,吴三桂在校场举行阅兵典礼。阅兵典礼上,吴三桂看军容整肃,不由得捋须微笑。接着,吴三桂上马亲自表演了一番,他坐在骏马上飞射三箭,箭箭中的,发出铿锵的噔噔声。士兵们一片喝彩声,吴三桂为了表示自己老当益壮,又在马上来回耍着长枪、大刀,端的是虎虎生风,豪气不减当年。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战斗的号角在中原大地上吹响。
这一天,西风惨烈,云南境内阴云密布,连路上的行人都能嗅到杀气。只听一阵马蹄声过去,原来是吴三桂的女婿吴国柱率领先锋部队包围了巡抚官署。巡抚朱国治被捉住,自从来到云南后,朱国治一直趾高气扬,不把吴三桂放在眼里。朱国治的下场非常惨,吴国柱将朱国治碎剐于市,然后割下头颅见吴三桂。
吴三桂假装大惊,捶胸顿足:“国柱,你们这是在害我啊,我全家被灭无所谓,那些跟我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只怕也有灭族之罪啊……”
部将们一听,纷纷喊道:“干脆反了……”
吴三桂听了,心里窃喜。
吴三桂在谋反之前,云南府同知刘昆就得到秘密消息,了解吴三桂在铸造“天下都讨兵马大元帅”印玺的事情。刘昆还把这个秘密告诉朱国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