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政王。孝庄发现,每一次升级之前多尔衮都是烦躁不安的。所以,只要他烦躁不安,孝庄就揣摩到多尔衮的心思,在幕后推动,让多尔衮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孝庄将自己的感情编成一张网,牢牢地网住多尔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免于受伤害,才能让大清国免于受伤害。可惜,小顺治又怎么能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
一边是愤怒的顺治,一边是野心勃勃的多尔衮,孝庄夹在中间太难了。
顺治呢,年龄小,看不清形势,他意识到多尔衮侵犯了自己的权力后,心中想的就是出口气。一次在慈宁宫中,当时孝庄和多尔衮都在场,顺治见多尔衮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气不过,当即摆出皇帝的架势,要给多尔衮一个下马威。虽然对方只是一个小孩子,但是多尔衮还是感觉自己被冒犯了。
看到多尔衮一张脸变成了猪肝色时,孝庄明白了,多尔衮很愤怒,多尔衮很想取代顺治。没办法,为了取悦多尔衮,孝庄只好和多尔衮达成共识,牺牲豪格。
豪格死后,顺治在宫中几近发狂,暴跳如雷,拿着个鞭子见到人就打。就在顺治要死要活闹个不停的时候,孝庄和多尔衮两人正在房间里秉烛夜谈。孝庄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人,她首先肯定多尔衮对大清国所作的巨大贡献,然后感谢他这么多年来对自己母子的关照,还阐述了自己对多尔衮的一腔衷情。最后,希望多尔衮原谅顺治这孩子,这都是自己平时疏于管教。
其时,顺治已经当了五年的皇帝,从豪格之死中,他感觉到自己也处于危险之中。孝庄嘱咐苏麻喇姑好好教育顺治,苏麻喇姑来到顺治房间,屏退了所有人,对顺治说,从今以后,你不要再闹了,要听话,以后不要表达自己的看法,一切都按摄政王说的做,不要和王公大臣们过于接近,如果你喜欢玩,就自己找个地方好好玩。
顺治吓坏了,一个劲儿地点头。
这时候,朝中的局势也越来越紧张了。多尔衮先是将自己的力量渗透到两黄旗中,执掌正蓝旗的豪格死后,多尔衮又将正蓝旗交给多铎。代善的正红旗也渐渐地落入多尔衮的掌控之中,镶红旗的命运也大抵如是。
整个朝中全是多尔衮的爪牙,大臣们对端坐在宝座上的顺治越来越不敬,形势虽然对多尔衮很有利,但多尔衮的心情也越来越烦。一方面是高处不胜寒,一方面又是道德与欲望的冲突。应该说,唯一能体会多尔衮痛苦的人是孝庄,他经常和孝庄聊天。
在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多尔衮选择了放纵来释放压力。其实,多尔衮在早期并不是一个特别好色的人。但现在,他一头扎进了欲海中,也渐渐地远离了孝庄这个红颜知己。
孝庄非常明白多尔衮痛苦的原因。他想夺权,然而又有心理负担和压力。以孝庄对这个男人的了解,她认为多尔衮最终还是会夺权的。这些日子里,孝庄经常找姑姑哲哲商量对策,可惜哲哲搬到北京后经常生病。孝庄只好独自面对这危局。
之前,对多尔衮的几次晋封,都是孝庄在背后以小皇帝的名义颁布的。每一次效果都非常好,多尔衮很满意,朝廷大臣们也觉得太后英明。豪格死后,在八旗和朝廷中掀起了惊涛骇浪,王公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是拥护多尔衮,一派是拥护小皇帝。在这汹涌的暗流中,大清国的政权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危险。
孝庄太后待在深宫中,她的地位虽然非常高,但却是孤独的。朝中全是多尔衮的人,她唯一的亲信就是苏麻喇姑。苏麻喇姑是一个很能干的女人,她不仅负责在太后和小皇帝之间传话,还掌握着一些秘密的渠道,可以和驻扎在北方的那些忠于小皇帝的王公大臣接头。
为此,苏麻喇姑也付出了代价。一次,孝庄命令侍卫席那布库的妻子侍奉皇后,那人却不愿意,孝庄只好派苏麻喇姑去请,结果被席那布库狠扁了一顿,差点把苏麻喇姑打死。可以想象当时的形势有多严重,一个内侍大臣竟敢把皇太后最亲近的侍女差点打死。事发之后,皇太后还不敢声张,对外说苏麻喇姑是从马上掉下来的。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孝庄和顺治的处境有多危险。更可以看出,孝庄的城府与聪敏到了何种地步。
太后下嫁之谜
清朝留给我们的悬案实在太多了,孝庄有没有下嫁多尔衮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孝庄与多尔衮的关系,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孝庄嫁给了多尔衮;一种认为孝庄虽然没有嫁给多尔衮,但是两人是情人关系;还有一种认为孝庄非但没有嫁给多尔衮,而且两人是清白的。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民间流传孝庄下嫁多尔衮到底是因何出现的。说来,还是皇父摄政王的“皇父”二字惹的祸。再者就是当时南明的著名诗人张煌言写的一首诗:上寿筋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诗中明明白白提到慈宁宫和太后婚,当然,诗人的话从来都是让人怀疑的。那为什么太后下嫁多尔衮流传得这么广呢?
那是很多人认为孝庄嫁给多尔衮是形势所需,持有这个观点的人有八个看似无懈可击的证据。
第一,通过和多尔衮结成政治婚姻,可以保全顺治的皇位。人们认为孝庄如果不嫁给多尔衮的话,顺治帝皇位坐不稳,其实嫁不嫁他皇位都坐不稳。当然,那些认为孝庄嫁给多尔衮的人确实抓住了一点,多尔衮不能生孩子,孝庄嫁给他的话不用担心生孩子,从而对顺治帝构成威胁。这个说法看起来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有道理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真实发生过的。
第二,弟娶兄嫂是满洲的旧俗,确实如此,这种事情在满洲经常发生,满洲没有汉族那些伦理道德,人们也视为正常。这个证据的关键是,有这个习俗不代表所有人都按这个习俗办啊!就算孝庄愿意嫁给多尔衮,多尔衮愿不愿娶还是个问题呢!
第三,多尔衮自称为皇父摄政王,什么叫皇父摄政王,许多人的理解是多尔衮以父亲的名义摄政。既然都是父亲了,那说明孝庄嫁给了多尔衮。这个证据非常荒谬,慈禧还让光绪喊她亲爸爸呢,莫非慈禧就是光绪的亲爸爸?但是当时的汉人并不这样想,听到皇父摄政王的称呼,立刻敏感地意识到,莫非那个太后嫁给了多尔衮?弟弟娶嫂子,对于当时深受三纲五常教导的汉人来说,口味确实太重了,想不好奇都难。你没娶皇帝的老妈称什么皇父啊,既然敢这么自称,那说明肯定是娶了人家老妈。
第四,就是张煌言的那首诗。其实这个论据完全可以排除,诗人的诗是绝对不可以作为历史考据的论据,像《荷马史诗》这种毕竟是少数。张煌言是反清志士,反得很郁闷,写几首诗给清朝泼脏水,发泄发泄情绪是很正常的,我们表示理解,但绝不能拿这个当证据。
第五,据说一些学者从顺治的谕旨中发现了蛛丝马迹。在1660年,顺治皇帝颁布了一道谕旨,谕旨中说:“睿亲王摄政之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眷恋慈衷,赖以宽慰。”许多学者从“每经累月放得一见”看出了问题,是啊,福临当上了皇帝,孝庄要见他还不容易,为什么只能“萦怀弥切”。
学者们认为这中间肯定有什么问题,母子之间不能见面,说明中间一定有什么挡着。是谁挡着呢?除了多尔衮似乎没有其他人了。既然可以肯定是多尔衮,那么多尔衮用什么方式阻止孝庄和福临见面?很多人猜测,太后之所以跟顺治见面困难,是因为太后已经不在宫里了。太后不在宫里,又会在哪里呢?在多尔衮的家里,她已经嫁给多尔衮了。这是学者们的猜测,根据这些捕风捉影的话判定孝庄下嫁给多尔衮了。
第六个证据就比较玄乎了,跟风水墙有关。古代帝王是非常讲究风水的,都觉得能当上皇帝光靠个人努力还不够,还得有祖宗的庇佑。清朝有三处陵寝,一处在沈阳,两处在河北。大家知道,皇家的陵寝周围有一道围墙,相当于把陵寝保护起来。奇怪的是,孝庄的陵寝却在圈子之外,不在三个陵墓中的任何一个里面,孤零零地悬在外面。这是非常奇怪的,因为根据古代皇家陵寝的规矩,皇帝的妃子,不管是死在皇帝前面,还是死在皇帝后面,只要没有犯谋杀皇帝这样的大罪,都要葬在皇帝的墓旁。跟皇帝关系亲的就葬在皇帝身边,跟皇帝关系疏远就葬在外围,但一定是在风水墙里面。
孝庄虽然跟皇太极的关系不是很亲,但也没有理由葬在风水墙之外啊!整个大清朝,就孝庄一人的坟墓是孤悬的。例外总会激起人们的兴趣,人们会猜想其中到底有什么蹊跷。
野史中有这么个记载,孝庄逝世后,她的遗体本来是准备运到关外的昭陵,和皇太极合葬。就在这时,灵异事件发生了,当孝庄的棺椁运到清东陵附近的时候,突然之间变得沉重,一百二十多个人都抬不起棺椁。当天晚上,康熙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孝庄对他说:“不要让我跟太宗合葬,棺椁停在什么地方,就是安葬我的地方。就地安葬就行了,一定要牢记我的话,不可以违逆。”
野史虽然不可靠,但也不是空穴来风。正史对此也有记载,《清史稿》中孝庄文皇后的传记中说,孝庄在临死前给康熙留下遗言:“太宗皇帝已经葬了许多年,不要为了我轻易动他的陵墓,况且我心里只惦记着你们父子,葬在孝陵附近就可以了,我不会有什么遗憾的。”
孝庄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不想和皇太极合葬,跟皇太极的感情不是很深,心里只挂念着顺治和康熙父子俩,这两人一个是自己的儿子,一个是自己的孙子。说实话,孝庄对顺治的感情不是很深,倒真的很爱孙子康熙。康熙也很听话,祖母这样安排,就照她说的做。到康熙驾崩,孝庄的棺材还没入土,一直搁在地面上。直到雍正三年,孝庄才入土,雍正把他葬在孝陵外面,取名为昭西陵。昭陵是皇太极的陵墓,不过皇太极的陵墓在沈阳,孝庄葬的地方在河北。
孝庄生前说的太宗安葬已久,不想扰动他,这只是个借口。在孝庄逝世一年前,中宫皇后哲哲逝世后,便是撬开皇太极的陵寝,葬在皇太极的身边。后来,慈禧太后死后,咸丰都葬了四十七年,还是把他的陵寝撬开,把慈禧葬在他的身边。所以说,孝庄绝对是一个特例。她为什么没有跟皇太极合葬,一直飘在风水墙之外呢?这是让历史学家特别感兴趣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孝庄之所以没有跟皇太极合葬是因为她生前又嫁给了多尔衮,孝庄身受汉文化影响,觉得嫁给了多尔衮,死后又跟皇太极合葬,心理上不适应。
至于孝庄说自己只牵挂顺治康熙父子,不在乎是不是跟皇太极合葬,这个理由也非常牵强。事实证明,孝庄对顺治的感情是非常淡薄的,当然这跟顺治让她失望也有关系。顺治帝生前非常看不惯孝庄,觉得她作为一个太后,怎么能跟多尔衮眉来眼去,把自己的脸、皇家的脸都丢光了。他哪里知道孝庄这样做也是为了保护他,要他理解孝庄那是不太可能的事。
顺治死后,孝庄一直没有去他坟墓看,直到康熙有一次劝她,才在顺治陵前走了一遭。所以,学者们猜测,孝庄为啥没有葬在皇太极身边,一定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这个苦衷肯定是非常大的,所以连孝庄的孙子都觉得没法埋在那里,甚至连重孙雍正也觉得没法埋在那里。
第七个证据似乎是个铁证,据说有人在皇宫内部档案中亲眼见过孝庄太后下嫁的诏书。这个人叫刘文兴,是一个学者,他在1946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文中提到他的父亲是晚清内阁学士,在收十大内档案的时候,发现了太后下嫁多尔衮的诏书。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如果真有人见到这份诏书,那么这诏书现在在哪里呢?没有人知道,除了刘文兴之外,也没有其他人说见过这份诏书。
第八个证据最荒唐了,有人说《红楼梦》里曾暗示太后下嫁。《红楼梦》中焦大骂贾府除了门前的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连猫狗都没干净的,还骂有人养小叔子。有人附会说,这是借小说指桑骂槐,实际上骂的是孝庄跟多尔衮。还说元妃省亲实际是暗示孝庄嫁给了多尔衮,书中的荣国府实际上是睿王府。这个说法虽然新颖,但确实有些荒诞不经。
以上都是认为太后嫁给了多尔衮的证据。那么,我们再来说说太后没有下嫁多尔衮的观点。
要说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完全清白,这是不太可能的,大多数人认为孝庄和多尔衮是一种情人关系,并没有婚嫁这样的事实。
婚嫁绯闻首先是“皇父”这两个字引起的,论者认为皇父只是一个称号,是表彰多尔衮的功勋的,跟什么父亲不父亲的没有半点关系。真实情况可能就是这样,多尔衮取得“皇父摄政王”的称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先是摄政王,然后是叔父摄政王,接着是皇叔父摄政王,最后才是皇父摄政王。一些学者就指出了,中国古代也有君王称大臣为父的,比如武王称姜尚为尚父,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项羽称范增为亚父,这些称呼更多的是表示一种尊敬,不代表真就是父亲。多尔衮的情况跟这个是一样的。
现在最关键的是如何批驳风水墙的说法,论者认为孝庄入关后,四十多年的时间就是照顾顺治和康熙这父子俩,她对这父子俩,尤其是小孙子康熙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孝庄太后提出不葬在昭陵也是有道理的,死后也要在皇城附近,看着孙子康熙把江山搞好。大家都知道,孝庄跟皇太极是没多少感情的,一方面是皇太极老婆太多,另一方面是皇太极把爱情都给了海兰珠。雍正后来匆匆埋葬了孝庄是因为当年是皇太极和孝庄结婚百年纪念日,而且雍正为孝庄陵寝取名为昭西陵,意思就是跟皇太极的陵寝遥遥相对,虽然不在一起,但是也是牵挂的,所以孝庄葬不葬在风水墙内跟多尔衮没多大关系,更不代表嫁给了多尔衮。
至于有人说见到太后下嫁的诏书,反对者认为根本没必要批驳,你让他拿出那文件来就行。而且,孝庄是一个非常低调内敛的人,就算她第二次嫁人,也不会写个诏书,弄得满城风雨。我们回头看看孝庄的一生,发现她一辈子从来没有强出头过,说她改嫁确实不太可信。
大家知道,多尔衮死后,顺治对他是非常薄情的,如果他的母亲嫁给了多尔衮,在母亲在世的时候,他下手应该不至于这么痛快吧!
所以说,太后下嫁纯属子虚乌有。太后下嫁这个传言最早在浙江一带流传,不是在北京。浙江是什么地方呢?就是南明政权的所在地,也就是诗人张煌言写歪诗的地方。在顺治六年至七年,朝鲜八次派使者到中国,这些使者回国没有一次提到太后下嫁这个事。有人说是不是朝鲜使者不敢说啊。我们再看看康熙帝死了后,雍正继位。朝鲜也派使者过来了,回去后《李朝实录》上就写了:“雍正继位,惑云出于矫诏。”雍正是政治问题,孝庄是作风问题,孰轻孰重一看便知,连政治问题都敢说,如果孝庄真嫁给多尔衮,难道朝鲜使者连这个都不敢说?
话说回来,孝庄嫁不嫁多尔衮,那是他俩的事。
多尔衮之死
多尔衮的一生看起来是非常风光的,江山美人要啥有啥,然而真正走进他的生活,却发现这个人也有很多不幸的地方。生前和死后都很不幸。
多尔衮十四岁丧母,而且母亲是非正常死亡。从此生活在皇太极的阴影下,为了自保和发展,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可以说是拿命去换取皇太极的信任。皇太极哪次重大战役少得了多尔衮,一路这么南征北战过来,一路这么出生入死过来,多尔衮终于成为一个实力派,成为皇太极的左膀右臂。但是,这么辛勤努力地工作也让他积累了许多内伤外伤。所以,豪格才说他体弱无福。
多尔衮率领大军入关后,中国大地一片混乱,流寇到处都是,南明几个政权掐得死去活来,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多尔衮政权内部更是钩心斗角的非常厉害,多尔衮作为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可以说全国的命运都系于他一身。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不病死,可能也会累死。掌握大权之后,多尔衮跟顺治和孝庄之间又发生了摩擦,有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将具体权力交给手下的王公大臣们,自己则一头扎进欲海,寻求放松和解脱。
可以想象,当时多尔衮的压力确实非常大。他不光沉溺在女色中,对烟草也非常依赖,基本上是个烟不离手的主。多尔衮常年让朝鲜供应烟草,常年吃肉,又纵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