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胀之时总是看不惯那些分享他权力的人,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代善是一个宽容仁厚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人,汗位是轮不到皇太极的。可以说,没有代善的支持,皇太极是很难轻松地登上汗位的。史书记载说代善仗着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些自以为是——这些记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就算代善不是这样的人,皇太极赶他下去也是迟早的事,如果不是杀了他的话。
史书记载代善有四件事做得让皇太极很不高兴。
第一件事是多尔衮大军凯旋,皇太极打算亲自出沈阳迎接,照例皇太极要摆个姿态询问大家是不是合适之类的。代善说:“当年父皇在时,军队凯旋时,也是出门迎接。现在这么做,确实是符合先例的。”话虽如此,但是欢迎凯旋大军时,代善却提前三天单独行动,换句话说比皇太极早三天去迎接多尔衮。这难免让皇太极很不愉快,给不给面子是次要的,让人怀疑代善是不是跟多尔衮有什么阴谋。
第二件事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娶了林丹的妃子伯奇,这件事激怒了皇太极的姐姐哈达公主。哈达公主为啥这么上火,因为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豪格,所以她愤怒地质问皇太极:“我的女儿还健在,你就让豪格另娶妻子,未免太过分了吧!”看在对方是自己姐姐的分上,皇太极没有发飙。不过,代善听说了这事,仿佛为了火上浇油似的,故意大张旗鼓,宴请哈达公主,先是派自己的小老婆去请,后来又亲自上门去请。请来哈达公主后,代善置办了一顿非常丰盛的宴席,席间说了什么话就不知道了,但大家可以想象得到。问题的关键是,代善之前和哈达公主并不友好,现在听说她和皇太极有矛盾,突然向她示好……
第三件事据说是因为一个女人引起的,这个女人是苏泰太后,估计她属于风韵犹存、风情万种的那种,所以身为太后,还是引起了代善的色心。苏泰太后的姐姐是济尔哈朗的老婆,老婆亡故后,济尔哈朗看到苏泰太后便一见钟情,仿佛看见了亡妻一样,希望皇太极能够批准把苏泰太后给自己。代善听说后,希望皇太极把苏泰太后给自己。渐渐地,两人擦出了不少矛盾和口舌。
第四件事也是关于女人的。囊囊太后是林丹的大妃,估计年纪大了,年老色衰,皇太极本来是想让代善娶囊囊的,因为囊囊身份最为尊贵,而代善在后金国也是长者。代善竟公然拒绝了皇太极的要求,拒绝的理由是囊囊没钱,估计这只是借口,说到底还是嫌囊囊人老珠黄了。皇太极很生气,感觉很没面子,结果自己娶了囊囊。娶了囊囊后,接下来就是动手整代善了。
一切筹谋好了之后,终于在九月二十五日这天皇太极公开发难。大殿之上,皇太极公开宣读早已准备好的控诉言辞:“自古以来,有通过个人能力当上皇帝的,有通过继承权年幼当上皇帝的,有被众人拥戴当上皇帝的,不管通过哪种方式,都是皇帝。既然是皇帝,就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怎么能够因为他们通过何种方式当上皇帝而产生轻重意识呢?现在我们正红旗的这些贝勒(代善一族),放肆的地方比较多……订/阅/v/信/whair004”
在政治斗争中,罪名向来是不重要的,如果我们死扣罪名,就完全误解了政治。倒是皇太极反问代善的一句话最能说明问题:“为啥我喜欢的你就一定厌恶?为啥我厌恶的你就偏偏要喜欢?你这不是诚心跟我作对、跟国家作对吗?”
在整人之前,皇太极又作了一次精彩的秀:“你们这么违逆我,我只好闭门不出了。你们干脆再推举一个强有力的人当大汗吧!我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也知足了。”
如果大家真的推举其他人,皇太极如果不跳出来一个个整死才怪。
众位贝勒和大臣听见皇太极这么说,纷纷大赞他英明,代善确实有问题。既然有问题,下一步就是给他制造问题,罗织罪名了。
最后,罗列了四大罪,可见代善的污点还是比较少的。
第一罪:征讨察哈尔时,代善三次请求独自回兵。大家不忘加了一句:“太祖在时,大贝勒敢这么三次请还吗?”一言蔽之,不尊重皇太极。
第二罪:代善的部队平常经常出外渔猎,导致马匹疲劳瘦弱,影响了战斗力。其实,出外渔猎都是经皇太极同意的,翻出这些旧账无非是在说:整的就是你。
第三罪:欢迎多尔衮凯旋时,代善单独行动,完全不把皇太极放在眼里。
第四罪:哈达公主的老公济农是个蒙古贵族,济农曾经在皇太极的领地哈达叶赫山上围猎。皇太极为这事很生气,代善附和说:“济农这事做得不对,怎么能够在皇上的地盘打猎。”后来皇太极公开讨论济农的过错时,代善却矢口否认济农曾在哈达叶赫山上打猎。也就是说,包庇罪人,反复无常。
皇太极当然不至于处死代善,甚至都不敢罢免他的职位,只是想打击一下代善的气焰,收回部分权力,让代善学会如何和新领导共处,别老惦记着努尔哈赤时代,现在是皇太极时代了。
后来又有人揭发死去多年的莽古尔泰谋反一事,借着这个机会皇太极又打击了一批异己分子,至此皇太极的权力达到顶峰,所以大臣们纷纷进言让他登基称帝,和明朝的崇祯分庭抗礼。
第七章 皇太极的大清
改元称帝圆满结束后,皇太极效仿中原新皇帝登基,大赦天下,同时任命了一批高官。孔有德被封恭顺王,耿仲明被封怀顺王,尚可喜被封智顺王,俗称三顺王。
内部问题处理得差不多,蒙古也搞定了,皇太极感觉浑身舒坦,以前是强敌环伺,现在唯一强大的敌人就是明朝了。
天聪九年(1635年),时任都元帅的孔有德一直尸位素餐,终于做了一件实事,他向皇太极进言:“以卑职看来,历史上大凡有天命的人,必定会得到天命之符。昔日,周文王听到凤凰在岐山上鸣叫,现在皇上得到传国玉玺,这是非常吉利的征兆。传国玉玺历经两千多年,传到陛下的手中,那真是陛下洪福齐天……”
孔有德拍马屁的功夫绝对是一流的。孔有德一拍,大家跟着拍。这些马屁全都拍到点子上了,皇太极最吃天命帝王这套。
为了龙登九五之尊,皇太极含蓄地推辞了大臣的进言。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大家发现皇太极的表现很奇怪,还当着朝鲜使者的面拿出传国玉玺,祭奠太祖时也拿出玉玺说事。满族的这些大臣有点儿搞不明白了,先前你又拒绝了称尊,现在为何反复拿玉玺说事。还是汉族的一些官员对形势比较了然,中国古代,但凡涉及称帝,新君们都会谦让再三,不把这个秀作足,是不会断然登基的。
大臣们再次进言,皇太极还是拒绝了。大臣们心想,皇太极老兄肯定是想把戏演足,于是接着进言。一遍两遍三遍拒绝都可以理解,到了四五次就让人怀疑了,太极老兄也许真不想当皇帝呢!
还是代善的第三个儿子萨哈廉聪明,他正在病中,皇太极探视他之后,他就对大臣们说:“只有诸位贝勒出面请求,他才会称尊。”
在萨哈廉的强烈建议下,诸位贝勒纷纷上书,请求皇太极称尊。皇太极回答:“善。”
所谓善并不代表马上同意,而是让我先考虑考虑。所谓先考虑并不是真的要考虑,而是先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皇太极深感权力高层人心不齐,所以让萨哈廉组织一次高层代表会议,会议中主要讨论思想和政治,在给官员们上够教育课程后,在以范文程为代表的大臣进言下,皇太极终于决定“顺应天命”。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文武百官的拥戴下,正式接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改国号为大清,改元为崇德元年。大清这个国号,皇太极是怎么想出来的,现在的历史学家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关于大清,传说努尔哈赤曾经被人追杀,一匹大青马为了救他脱离虎口累死了,努尔哈赤当时对着马的尸首说:“以后我创建国家,就叫大清。”
这个传说很显然是假的,因为努尔哈赤生前并没有把国号称为大清,只是称为大金。但很有可能这个故事是皇太极编造出来的,考虑到皇太极是一个擅长搞舆论和策划的人才,这不是不可能的。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大清既非来自汉语,也非来自满语,而是借用了蒙古语,大清国的意思是“善战之国”。
更离奇的是皇太极还创造出“满洲”这个词语,在皇太极之前,人类历史上是没有这个词语的。
登极仪式开始了,皇太极在天坛前接受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者的朝拜,这些大臣纷纷行三跪九叩之礼。接下来是献宝了,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宝物献给宽温仁圣皇帝。
就在大家都对皇太极顶礼膜拜之时,忽然有两个不识时务的朝鲜使者拒绝行跪拜礼。这是很不和谐的,现场一度出现了骚动,许多人愤怒地表示,赶快把这两个家伙抓起来砍掉,估计这些人是为了讨好皇帝陛下。
每当大家情绪很激动的时候,皇太极总是显得很冷静,他非常淡定地说:“朝鲜使者罗德宪、李廓无礼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这是朝鲜国王对我们不满的表示,他想激怒朕,首先挑起事端,杀了他的使臣,然后好陷朕于不义。不过,他太小看朕了,朕从不屑于逞一时之气,朕不是一个琐碎的人。就算是两国交战,也没有杀来使的道理,所以,甭理这两人。”
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将沈阳改名为盛京,并在此扩建宫殿。
第八章 明朝的失败
这一仗,如果洪承畴不出奇招,是必输无疑的。洪承畴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洪承畴有什么高招呢?
扫荡京师周边
明朝是一个大胖子,皇太极谨记父亲生前的教诲,砍大树要从枝节慢慢砍起,吃胖子要一块一块地割。
在对明朝用兵之前,皇太极就定下了军事思想:“避实击虚,留干伐枝。”这个思想的意思是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报酬。
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召集出征的将领们开会,面授机宜:“你们这些即将出征的贝勒大臣,凡大军行进到一个地方,有什么决策的话要大家商议后再行动,切记不要轻举妄动。如果遇到城池,想进攻的话,先判断可不可以攻下,如果可以的话就攻,如果不可以就放弃。大家有什么意见的话,当时就敞开胸怀讲,不要做事后诸葛亮。此外,出征要善始善终,从开始到结束都要严格遵守军纪。”
大军出征一月后,皇太极估摸着阿济格已经抵达了长城脚下,便又派出另一支军队进攻山海关。为什么又派出一支军队,皇太极解释说:“阿济格统兵征明朝,马上就要进长城以内了。为了方便他从容进去,我们需要再派遣一支大军,佯装攻打山海关,明军必然会大军支持山海关。”
这招声东击西着实厉害。阿济格率领十万将士,进入长城后第八天就取得了丰富的战果,连败明军七次,俘获万余人。随后,清军经延庆进入居庸关,直逼北京。七月七日,清军来到昌平城下,城内有人做内应,昌平城立即陷落,明朝总兵巢丕昌投降。最后,清军到达北京的西直门。
崇祯很是惊慌,让文武大臣守住各门。阿济格看到这架势,谨遵皇太极的指使,避实就虚,砍伐枝干,没有选择攻打京城,而是围绕着京城周围伐木。对于京师周边的城池,难攻的立即放弃,容易进攻的马上进攻。阿济格没有陷在一城一地中,也没有丝毫的恋战情绪,抢到了东西才是王道。
阿济格带领人马迅速离开沙河和清河,七月十五日,攻克宝坻,杀死宝坻知县赵国鼎。二十一日,攻占定兴,攻克房山,抢劫涿州、攻下固安、进入文安、拿下永清,总之扫荡了北京的西南,抢夺了大量的人畜;随后,阿济格又转攻香河,进入北京东北的顺义,到达怀柔,洗劫西和。八月十九日,清军在密云和平谷一带屯兵。一个多月时间里,清军围绕着北京城打砸抢烧,战果辉煌,打了五十六仗胜了五十六仗,总共俘获人畜超过十八万。
当阿济格凯旋时,皇太极出门十里迎接:“兄弟,辛苦了,辛苦了……”
据说,阿济格回来时还瘦了不少,皇太极看了后,感动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只差没说:“你办事,我放心。”
议和的失败
崇祯十一年(1638年),就在洪承畴和孙传庭把李自成打得只剩十八人的时候,张献忠也放乖了。西北的民变表面上是平息了,崇祯终于露出了多年来难得一见的笑容。崇祯原以为苦尽甘来,大明的天下还是有希望的。就在他期望再用十年的时间振兴明朝时,灾难再次降临。这一年,皇太极再次调动大军进攻明朝,清军分为两路,一路是由多尔衮率领的左翼军,一路是由代善之子岳托率领的右翼军。这两人都很勐,越过长城,对明军发动了勐攻。
当然,每次出征皇太极总要发表长篇演讲,这是他的部下必须忍受的。皇太极说:“征伐这种事向来不是朕所喜欢的,朕最大的心愿就是天下太平,可惜明朝不是这样想的,所以我们才不得不去征讨他。如果遇到不抵抗我军的人,你们千万不要屠杀;即使不想跟我们回来的明军和汉民,只要不抵抗,也不要杀害他们。身为主帅,一定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千万不要为了贪一己之功而造成不必要的死伤……”
领导就是领导,虽然唠叨,但说出的话句句在理,皇太极不愧是个一流的领导。两路大军派出去后,皇太极决定亲自率领第三路大军去山海关一带,牵制明军。在皇太极亲自率领的大军里,三顺王就是先锋,这三个吃干饭的汉奸终于有了用武之地,那就是炮轰自己的国家,也许可以换种不那么触目惊心的说法,炮轰前任领导。
皇太极这人大脑确实可以,他知道关宁防线很难突破,所以让清军兜个大圈子,跑到密云一带。
密云的守军非常少,因为大家一致认为清军不可能从这里进攻。为啥呢?因为这里地势特别不好,到处是山,而且还是陡峭险峻的山。从这里进攻,还没到达密云,估计也会累得半死。明朝人比较懒惰,比较油,但是他们自己不会干的事,不代表皇太极不会干。众所周知,皇太极是一个非常勤奋的领导,为了入关,为了治国,几乎是殚精竭虑。这世上还有什么他不会做的事,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清军大兵压境的时候,蓟辽总督吴阿衡还在喝酒,他睁着一双醉眼看着城下黑压压密密麻麻的清兵,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才知道原来都是敌人。可能是喝高了,吴总督一时之间非常兴奋,人来得越多越好,来多少死多少。喝酒驾车容易出事,喝酒打仗那就几乎百分之百会出事。
吴总督居然仗着酒胆,带着几千人打开城门就向清军杀去。结果很现实,没有出现任何奇迹,吴总督毕竟不是郭靖郭大侠,能够在千军万马中来去自如,事实上吴总督很快就倒下马,为国捐躯了。
密云城破了以后,京城岌岌可危,清军只需一两天的时间就可以到达京城脚下了。朝中照例是一片恐慌。只有崇祯比较淡定,崇祯这次表现似乎不太一样。其实也没什么玄妙的,因为他早就知道这一切了。
半年前,就有人告诉他,今天这一切会发生。告诉他的那个人不是什么明军间谍,而是皇太极本人。皇太极为什么要告诉崇祯我想揍你呢?是皇太极受了什么侮辱,还是又被人忽悠了?
原来,半年前,内乱还没有平息,杨嗣昌给崇祯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初年,主人公是光武帝刘秀。刘秀干吗了呢?刘秀跟匈奴议和了。杨嗣昌的故事虽然只讲到这里,那意思很明白,皇上你去跟清军议和吧!有人说,这不是卖国吗?事实上,当时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是不是卖国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
皇太极整编了蒙古八旗军和汉人八旗军后,清军的军力接近二十万。明朝的军队人数当时撑死了也就八十万,在这八十万中真正可以打仗的只有四分之一,而且这四分之一的军队战斗力也比不上清军。要打是打不过他们的,这是议和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打不过并不意味着也守不住,仗着地形和城池的优势,守应该还是可以守得住的。这是主战派的重要理由。
但是,我们还得考虑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啊!杨嗣昌建议崇祯议和的目的就是攘外必先安内。换句话说,议和只是缓兵之计。
杨嗣昌和崇祯都是明白人,且饱读诗书,刘秀这个故事的下文虽然没说,但彼此心知肚明。刘秀跟匈奴议和后,先解决了国内问题,国内问题一解决,就开始对匈奴穷追勐打,赶得他们满沙漠里逃窜。
当时,知道议和的只有三个人:崇祯、杨嗣昌、太监高起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