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六月十五日,光绪在上书房召见翁同和,翁同和告诉他朝臣的意见是一面增兵一面协商。
光绪沉吟片刻说:“如果日本撤兵的话,我们可以跟他们谈判,如果他们不撤兵的话,免谈。这也是皇太后的意思。”
翁同和:“这个老臣知道。”
慈禧确实是主战的,因为在慈禧的眼里,日本不就一个弹丸小岛吗?泱泱大清打败它就像摁死一只虱子。当时,正好是慈禧六十大寿,慈禧反倒希望早点开打,把日本打败后,自己再来祝寿,那简直就是双喜临门啊!
当天,翁同和带着军机大臣联名上奏,坚决主张对日宣战,在宣言中,翁同和的签名排在第一,他还为此十分自豪。整个中国只有李鸿章一个人心里清楚,中国如果跟日本开战,必败。但是全中国都陷入了主战情绪中,李鸿章根本无力跟潮流抗衡。在光绪的一再催促下,他只好备战。
“即使凶多吉少也只能这样了。”
激烈的海战
1894年7月23日,日军直接冲进朝鲜皇宫,将国王李熙捉住,然后逼迫他宣布朝鲜脱离清朝,从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中国的军队必须尽数离开朝鲜。
两天后,也就是7月25日,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域突然袭击中国的军舰。不宣战就开打,非常符合日本军队的做事习惯。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向对方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然而,这次战争有一个非常吊诡的地方。本来两国交战是关系民族存亡的大事,理应全国人民都很关心才对。可惜真实情况完全相反,慈禧正忙着给自己做寿,朝中大臣的眼光都盯着慈禧的大寿上面。中国的老百姓呢更不关心战事,打赢了打输了跟自己关系不大,再说了,李中堂那么大本事,难道还打不过小日本。
李鸿章太悲剧了,他很早就料到是这个结果,这场仗一定打不赢,黑锅肯定得自己背。
甲午战争最激烈的一场海战就是威海卫保卫战,这也是最后一场海战,指挥这场战役的便是袁世凯的好友丁汝昌。北洋海军在威海卫港口内有26艘战舰,1895年1月20日,日军大将大山岩率领两万五千名日军在荣成的龙须岛登陆。30日,日军进攻威海卫的南帮炮台,当时驻扎在南帮炮台的清军只有三千人。日军在付出重大伤亡代价下,终于拿下南帮炮台。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等于是先夺取了威海卫后军的后方基地,丁汝昌坐镇的刘公岛顿时成为孤岛。
日军对刘公岛发起了勐烈的进攻,水陆两路的日军先后对丁汝昌发起了八次强攻。期间,日军联合舰队司令多次用高官厚禄诱劝丁汝昌投降,丁汝昌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2 月10日,“定远号”弹药用完了,舰长刘步蟾下令部下将舰船炸沉,以免被日军缴获,全舰官兵以身殉国。第二天,一些将领产生了投降的意识,要求丁汝昌带着大家投降,丁汝昌非常生气,走投无路之下愤然自杀。12日,船上的美籍洋人浩威伪托丁汝昌的名义写了一份投降书,送到日军军舰处。
17日,日军占领刘公岛,中国的威海卫海军基地全部沦陷,中国好不容易创建起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更长一些,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后,接连占领了凤凰城、海城等地。清廷紧急调派两江总督刘坤一前去抵御日军,还让湖南巡抚吴大澂去协助刘坤一。可惜,清军远远不是日军的对手,真正一交手,清军节节败退。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出发,一路东进,先后攻占牛庄、营口、田庄台。才十天的时间,六万清军居然全线溃退。
听闻水陆两军全线溃败的消息,光绪极为震怒,愤怒之下,难免要找一个发泄的对象,最好的发泄对象就是李鸿章了。只可惜,李鸿章是慈禧的人,如果自己严惩李鸿章,慈禧必不答应。无奈之下,光绪只好对李鸿章略施薄惩,拔去他三眼花翎和褫夺黄马褂。
许多支持光绪的大臣们希望借着这个机会解除李鸿章的权力,换上一个帝党大臣。只可惜,慈禧坐在那儿,谁也动不了李鸿章。
慈禧听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也非常震惊,她万万没有想到日本人会这样厉害,惊吓之下,慈禧让李鸿章赶快跟日本人求和。为了防止光绪借着这个机会收权,慈禧决定重新起用恭亲王奕䜣,任命其为总理衙门大臣兼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没多久,慈禧又恢复了奕䜣军机大臣的职务。
一人欢喜全国愁
奕䜣很明白,慈禧完完全全是在利用自己,利用完之后肯定会被甩掉。但没办法,国难当头,就算不为慈禧,也要为国家。
11月3日(十月初六),奕䜣召见英国、德国、俄国、法国和美国等五国公使,请他们进行战争调解。奕䜣跟各国的关系比较好,在列强眼里,他是一个开明的领导人,所以对于他的要求列强还是会尽量满足的。
十月初十就是慈禧的六十大寿,在中国六十年是一个甲子年,中国人一般都相当重视六十大寿,慈禧就更不例外了。
早在万寿之前,慈禧就让人了解乾隆年间庆典规模等等,决定仿照乾隆办一个豪华挥霍的万寿大典,选定的地点是颐和园。
庆典之前,慈禧让人把颐和园里的道路修葺一新。慈禧还明确宣布自己的六旬寿典是今年的头等大事,任何事情都不能比这事还重要。在战争浓云密布的时候,把自己的寿典当成头等大事,可见这个政权已经腐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战败反而没有天理了。
日本方面很注重情报的搜集,他们得知清廷高层竟把寿典当成头等大事,心里那个高兴是不言而喻的。日本高层立即做出一个决断:现在是发动侵华战争的最好时机。
随着战争的进行,清军一败再败,光绪犹豫了,国难当头,庆典还应该办得这么豪华吗?光绪想给慈禧一点建议,但是又不敢开口。光绪于是让一些大臣给慈禧建议,让她降低庆典规模,慈禧听后,气得咬牙切齿:“今天谁要是让我不爽,明天我要让你们不爽。”
战败之后,慈禧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此时她变成了一个女人,一个平凡的女人,她忽然之间感觉到恐惧。虽然她是这个腐朽的帝国里最高领导人,但是外面已经来了强悍的敌人,如果自己再胡作非为的话,搞不好会亡国。
10月12日,上书房的大臣们集体上书,请求慈禧停办庆典。无奈之下,慈禧放弃在颐和园里举行庆典。
日军准备强渡鸭绿江,侵略中国本土,整个中国却沉浸在慈禧的庆典中,大臣们不是操心国事,而是忙着给慈禧送礼。像翁同和和李鸿藻这样的人,对慈禧不顾国难的行为非常不满,本来是不想送礼的,但看到所有人都送礼,他们最后也不得不从俗。
清廷高层这种不顾死活的行为激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反感,学者章太炎愤怒地写下这样的对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顾一人歌庆有;五旬割琉球,六旬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坼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战败之后,慈禧让李鸿章去善后,让李鸿章全权代理与日本议和之事。一个战败国在议和中是没有什么筹码的,日本明确要求将台湾据为己有。谈判结束后,李鸿章回到住处,遭到一个人枪击,受了枪伤,幸好伤得不重。
在伊藤博文的威逼之下,李鸿章无奈签下《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如下:一、朝鲜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中国失去在朝鲜的一切特权,这些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二、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以及台湾所有的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三、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
四、增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商船可以自由出入上述港口。
五、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可以自由销往中国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
六、为确保上述条款妥善执行,日军暂驻威海卫。
当《马关条约》的文件送到光绪桌面时,军机大臣们默然而立,光绪在屋里踱步,发出几声长叹,接着眼泪流出,痛苦地在上面签字。
签订《马关条约》后,光绪下了一道《罪己诏》,告诉全国人民:“朕实在是万不得已才求和,希望天下臣民能原谅朕。”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个危险的警示,它是世界向中国发出的讯号:“如果再不自强改革,就有亡国的危险。”
第七章 昙花一现的变法
如果说,甲午战争前,光绪还能容忍慈禧把持权力不放的话,现在他完全不能再忍受了。慈禧如果能把国家治理好,恋权就恋权吧,可如果她把持朝政把国家带向不归路,那是万万不行的。
变法这根救命稻草
甲午战争就像一场噩梦,噩梦虽然过去,阴影却持续笼罩在大清国的上空。
在这场噩梦中,受伤的是全国人民,受伤最深的还是光绪和李鸿章、袁世凯这些有强烈时代责任感的人。尤其是光绪,自中国战败后,日夜忧愤,既恨日本的强横野蛮,又恨自己不能控制朝政大权。
如果中国是败在西方列强的手下,光绪还能理解,但这次击败大清的是弹丸小国日本,在光绪的印象里,日本从来就不比中国强,怎么突然间就这么强大了?
光绪开始反省,他决不允许自己做亡国之君,所以必须要自强。光绪虽然天性有仁弱的一面,但骨子里是非常要强的。
甲午战争后,中国变成了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西方列强纷纷把魔爪伸向中国,不断在中国发展势力范围。面对这个局面,光绪陷入了深深的危机感中。为慈禧太后画像的美国女士卡尔这样描述当时的光绪:“之前光绪皇帝对国事没有太多的主张,而对于中国将来之进步,亦漠不关心……中日一战而后,中国割地赔款,莫大之耻辱,光绪皇帝如梦初觉,慨然以发愤自强为己任。故中日战前与战后的光绪皇帝,不啻判若两人。”
如果说,甲午战争前,光绪还能容忍慈禧把持权力不放的话,现在他完全不能再忍受了。慈禧如果能把国家治理好,恋权就恋权吧,可如果她把持朝政把国家带向不归路,那是万万不行的。
要救国图存必须变法,光绪一向怕慈禧,可这时一股强烈的责任感赐予了他莫大的勇气,但他还不敢直接向慈禧表达自己的心意,而是找到了慈禧的心腹奕劻,让他转告慈禧:“我不能做亡国之君,如果不能把权力交给我,我宁愿退位。”
光绪等于是向慈禧摊牌,如果不给我权力变法,这个皇帝我不做了。
慈禧虽然不愿意放权,到事到如今,自己搞得一团糟,再不放权就说不过去了。
无奈之下,慈禧只好点头,但她告诫光绪:“施行新政不是不可以,但不能违背祖宗的大法,再怎么改革,也要保证江山姓爱新觉罗。”
慈禧的真实意思是:“我可以让你搞新政,但你的所作所为必须在我的控制范围内。”
光绪的维新思想深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影响,这里还得说说恭亲王奕䜣,变法还没有开始,这个昔日主持洋务运动的领袖就去世了。晚年的奕䜣变得较为保守,他对变法持相当慎重的态度,他知道光绪的变法太过激进,将来刹车可能有点困难,他担心变法变到最后,中国会变成民主共和国,而不再是爱新觉罗的江山。
就在这一年,奕䜣去世了。这对维新派是个好事,但也是个重大的损失,如果有奕䜣在,或许变法不会那么快收场。
1895年5月,康有为发动一千多个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变法图强,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当时保守派扣留了这份上书,康有为锲而不舍,又给光绪上了一道奏折。经过重重的阻力,这封信终于递到光绪的桌面。光绪看到康有为的奏折,如受电击。
康有为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举人,自幼被视为神童,没想到后来发展却很不顺利。没能步入仕途,康有为选择了教书,慢慢地名气越来越大,许多人慕名跑来跟他学习,其中有一个叫梁启超的年轻人。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得意门生,师徒二人都是一流宣传家,甲午战争后,在光绪的支持下,他们办了一份《万国公报》,这个报纸旨在宣传新思想。当时,袁世凯也是一个对新思想热血沸腾的人,他受清廷委托,正在主持练兵事宜,一步步掌握实权。
1897年,德国占领了胶州湾,康有为借着这个机会,再次上书请求变法,主张效法明治天皇和彼得大帝,进行剧烈的军政改革。康有为还强调,变法国家才能保全,不变法就会亡国,变得越彻底国家就越强,只变一点点仍然会亡国。
康有为还建议为了保证变法妥善执行,应该设立一个“制度局”,在制度局下面设立十二个分局: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工务局、矿政局、铁路局、邮政局、造币局、游历局、社会局、武备局。
光绪想召见康有为,却被朝中守旧派大臣阻挠,根据清朝规矩,受皇帝召见的大臣必须四品以上。光绪无法,只好让总理衙门先接见康有为,接见康有为的是翁同和、李鸿章等人。翁同和是非常欣赏康有为的,他曾多次在光绪面前推荐康有为,说这个人的才能是自己的十倍。
康有为到了总理衙门后,一点也不慌忙,侃侃而谈,好像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李鸿章冷冷地听着,翁同和却不时微笑地点头。
侃完之后,康有为递给李鸿章一封文书,说是呈给皇帝的。光绪拿到康有为的文书,看得激动得热泪盈眶,康有为提出了一揽子的计划,最后还说自己实在不忍心看到崇祯吊死煤山的事情发生在今天,所以斗胆写下这些激烈的言辞。康有为这话如果是对朱元璋说的,搞不好是满门抄斩。
然而,光绪看到这样的话不但不觉得冒犯,反而认为康有为这个人赤胆忠心,不顾个人生死。“这样的人正是朕需要的人才啊!”光绪在心里感慨。
光绪决定,无论如何都应该召见这个人。
1897年6月15日,康有为赶往颐和园。第二天,光绪在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康有为在前去觐见光绪的路上,碰上了当时掌握军权的荣禄,荣禄一向看不起康有为夸夸其谈的姿态,含讥带刺地说:“先生一肚子墨水,请问有何救国的良策?”
康有为不卑不亢地说:“只有变法。”
荣禄冷笑一声:“变法说得好听,但一两百年流传下来的祖制,能够说变就变吗?”
康有为终于愤怒了:“杀几个一品大员,就可以变了。”
荣禄一听,心里大惊,你这人要是得势,只怕我们这些元老们都要遭殃了。
光绪接见康有为后,君臣二人立即产生了共鸣,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事后,光绪任命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并授予他专折直奏的特权。光绪就召见康有为这么一次,以后也没有机会召见,他们一直是通过奏折联系。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维新变法。这份诏书是维新派和慈禧太后妥协的产物,但无论如何是一个进步的兆头。
维新有点肾虚
百日维新就这样开始了,发布了维新诏书,光绪就跑到颐和园里向慈禧报喜。
慈禧似乎没有太多的喜悦,只是面带微笑地点头,悠悠地说:“变法固然是好事,但是有三件事千万不能忘了。一、变法不能操之过急,任何事任何决策要深思熟虑之后才能行动;二、万变不能离其宗,再变也不能变天,不能变了江山;三、要多用那些老成持重的老臣,不要轻信那些哗众取宠的小臣。”
光绪唯唯诺诺地点头,心里却很反感那些守旧的老臣,特别是像李鸿章这种。光绪很明白,自己要站稳脚跟,必须提拔一批自己的人,除了康有为之外,还有后来的戊戌六君子。
光绪得到慈禧的允准,将康有为的册子复印多份,每个大臣发一份。这次改革可以说是非常激进的,几乎涉及国家的方方面面。经济改革有七十多项,政治改革有九十多项。
说实话,这么多新政接二连三地出台,就是连光绪自己都觉得眼花缭乱。看到这么多新政同时出台,慈禧感觉越来越悬,她担心的就是光绪的莽劲。
做一个有实权的皇帝就是爽,四天后,光绪罢免了对新政说三道四的礼部官员。要知道,慈禧在此之前叮嘱过光绪,二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必须由自己裁决。听说光绪敢私自罢免二品以上官员,慈禧很愤怒,光绪心里开始感到害怕。
慈禧决定给光绪一点颜色看看,慈禧首先免去帝师翁同和军机大臣和内阁大臣的职务,让荣禄取代翁同和。这一招非常阴狠,翁同和是帝党的核心人物,罢免翁同和等于是给光绪来个釜底抽薪。
慈禧此举给光绪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震慑,他很担心慈禧接下来会搞掉自己。光绪紧急召见谭嗣同,让他将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