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阶段,大清的实际政权掌握在奕䜣的手中,他相当于一国丞相,两宫太后是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者,而同治呢,只是帝国的一个象征。
这时候的奕䜣权势熏天,朝中大臣多是他的党羽,地方督抚很多也是支持他的,就连西方势力也挺他,把他看成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在西方国家眼里,奕䜣是一个头脑开明的人,非常适合做清政府的代理人。有奕䜣在,他们与中国的商贸合作将更顺利。
英国领事罗伯逊甚至建议大英帝国扶植奕䜣为皇帝,所以奕䜣在后人眼里又是一个投降派、卖国派。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公平的,奕䜣跟列强妥协是事实,但妥协跟卖国完全是两码事,不妥协的下场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单纯从效果来说,不妥协反而造成了“卖国”的结果。
面对一个强盗,你打不过他,这时候硬碰硬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幸好老外的想法跟我们不太一样,他们没有说赶走了皇帝自己当皇帝,只是抢些金银珠宝。但也不是所有的洋人都没有“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美国人白齐文就是刘邦项羽式的人物,他是洋枪队的队长,看到清军被击溃,政府近乎崩溃,他忽然产生了自己当皇帝的想法。当然,凭他的力量还不能做到这点,所以他找英国人戈登商量。
幸亏白齐文的想法不是欧美的主流思潮,戈登觉得这个人完全是个无赖,是个疯子,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还别说,如果白齐文真得到了支持,然后组织一支两万人的军队,说不定还真能当上皇帝。
戈登虽然反感白齐文,但很看好李鸿章,他曾对李鸿章说:“中国现在没希望了,以后恐怕无法在世界上立足,除非老兄你能够取而代之啊!老兄如果想当皇帝,跟兄弟我说一声就行了,我手下的洋枪队必定唯老哥你马首是瞻啊!”
李鸿章一听,当然吓坏了。老李有才,但没有胆,稍微有胆的话,可能后来就不会被贴上卖国贼的标签了,反而是民国的国父了。人这一退缩成啥样了,在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里,不存在什么公平的,大家只看结果。
说这么多,无非是说恭亲王不是一个卖国贼,他是有自己难处的。你不能指望他变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把洋人们都赶尽杀绝。虽然他不能变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但他确实很努力,知道中国只有自强一条出路,这是他跟洋人打交道过程中的实践总结。
实际上,恭亲王掌权以后也确实做了不少好事,对内对外都是如此。内有“长毛”之患,恭亲王要搞定他们,必须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曾国藩虽为两江总督,但是管理四省军务,分别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四省,奕䜣还授他为协办大学士。此外,奕䜣提拔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李续宜为安徽巡抚,曾国荃为浙江布政使,李鸿章为署理江苏巡抚。这些安排无非是希望尽快平定内乱,为国家的自强和发展制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在跟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恭亲王更是忍辱负重,如履薄冰,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好在他天性聪明,很多问题能够处理得恰到好处。一方面,大清的政权是一定要保住的;另一方面,尽量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洋人支持。要把洋人伺候舒服又不能让他们狮子大开口,外交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奕䜣认为:英国人是最霸道的,俄国人居心叵测,法国人贪财,美国人相对来说性情要淳朴一些。他这个看法大体是正确的,美国的独立原本就是反抗霸权和控制的结果,所以美国在建国时很注重自由与民主。自由的一个最重要的内涵是不侵犯别人的自由,这个别人也可以升级为别国,只要你不把美国惹毛了,他一般都可以跟你有话好好说。
奕䜣还提出,国家要自强,首先靠练兵。而练兵首先要有利器,不能拿着长矛乱舞,得有先进的洋枪洋炮。要有先进的洋枪洋炮,必须花钱买,钱从哪里来?奕䜣说,从海关的税收中来,用洋人交的税购买洋人的枪。史载奕䜣聪明看来一点不假,他当然也知道买别人的东西始终是下策,最好的办法是自己能够制造,但是洋人太狡猾了,把那些好技术都捂得紧紧的。
小混蛋同治
同治是独生子,还是皇帝的独生子,强生惯养在所难免。
咸丰生前把这孩子当成个宝,慈禧更是如此,她能有今天的地位全靠这孩子。咸丰一生生了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公主,除了同治外,另一个儿子出生没几天就死了。
为了让这孩子成为帝国合格的接班人,咸丰和慈禧就跟现在的夫妻一样,为他请最好的老师。咸丰给同治安排的老师是李鸿藻,这李鸿藻是个大学问家,学问在当时是顶尖级的。后来师资队伍不断扩充,还包括祁寯藻、翁心存、倭仁等人。
祁寯藻学问也相当扎实,自幼被认为是神童,二十二岁考上进士,是个专业的“皇帝老师”,之前做过道光和咸丰的老师。翁心存是翁同和的父亲,官至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他的儿子翁同和后来做了同治和光绪的老师。倭仁是理学大师,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这些人虽然个个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但清一色全是守旧派。
师资队伍固然庞大,但家教却很成问题,咸丰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慈禧更是一个阴毒的女人。同治想要在他们身上学到一点正面的东西,委实太难。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孩子会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被环境同化,另外就是变得叛逆,与环境格格不入。
同治选择了叛逆,这也是必然的,他是独生子,没有竞争压力,不懂得妥协的道理。
有人说慈禧掌权不是一个好兆头,因为很早就有流言:灭建州者叶赫。建州是努尔哈赤的发迹地,叶赫是被努尔哈赤吞并的女真部落。慈禧,叶赫那拉氏,身上流着叶赫部落的血。现在的问题是,清朝是不是亡于慈禧之手呢?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们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讲。首先,慈禧的教育是很失败的,虽然是个女人,但是她严重缺乏母爱。她不仅缺乏母爱,还嫉妒其他女人爱护孩子。同治向她请安时,她经常板着脸孔,教训这调皮的孩子。同治从小就不喜欢这个母亲,反而跟慈安要亲近一些。
一个没有母爱的孩子也就是今天人们说的缺乏家教,叛逆是理所当然的。
同治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跟太监鬼混,不喜欢读书,上课的时候调皮捣蛋,眼里毫无师长。这些老师谁都不敢教训他,清朝主子与奴才等级分明,老师再有学问也是奴才,奴才怎么能打主子呢?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像张居正那么牛气。
在这些老师之中,同治最喜欢的是翁同和,不光因为翁同和年轻,只有三十多岁,更因为这个老师讲课比较生动,能够讲出引人入胜的道理。翁同和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老师,他每天都准时上课,准时下课,无论寒暑,从不间断,除非生了大病。
而且翁同和这个人很正直,有什么说什么,就是对慈禧也不例外。像这样的老师,想不尊重都难。
好老师不一定能教出好学生,同治小时候可能患有多动症,这个也不能怪他,宫里规矩太多,而他又缺乏母爱,难免需要一些发泄。同治最喜欢玩的游戏是摔跤,及至年长,对男女之事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皇帝要泡妞那还不是手到擒来,同治身在皇宫里,对宫女兴趣不大,倒是喜欢逛民间的花街柳巷。生活极不俭点。
母子博弈
这慈禧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啊,说一不二、唯我独尊。同治虽然是她的儿子,好歹也是个皇帝,甭说是皇帝,就是任何一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要挣脱家长的控制,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挣脱家长的控治,就意味着在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中受挫。
慈禧是一个相当自私的女人,这一点大家不用怀疑。所以她看到同治越没出息,她就越高兴,这意味着她能够长久地把持政权。但同治迟早都是要长大的,政权迟早都是要放手,慈禧知道这是大势所趋,但是她希望尽量延缓这一天的到来。
我们知道,早期慈禧身边有一个红得发紫的太监叫安德海。有传言说,这个安德海虽然是个太监,但并不是货真价实的太监,只能算是半个太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安德海净身之时并没有“连根铲除”,而是留了半截。咸丰去世之后,慈禧孤枕难眠,又看到同治天天巫山云雨,难免心里越发痒痒,于是就跟安德海搞在一起。
安德海由此成为清朝第一个弄权的太监,朝廷大事要想在慈禧那儿通过,首先得在安德海这里通过。在这个过程中,安德海的控制欲望越来越强,收取的贿赂也越来越多。
如果说在嘉庆、道光、咸丰的手中朝政衰败的话,那么在慈禧手中,朝政已经开始腐化阴暗了。
同治虽然顽劣,也不是傻瓜。他非常痛恨安德海,很小的时候就痛恨,他知道这个阉人不但跟自己的母亲走得近,而且还把持朝政,为所欲为。这个安德海也确实过分,他不光弄权,还在慈禧的面前教训同治。太监教训皇帝,这皇帝长大后如果不杀了他倒是怪事了。
同治十四岁时,慈禧开始为他操办婚事。皇上结婚意味着啥,意味着他长大了,虽然慈禧暂时还不想让他亲政,但这一天正在逼近。
安德海还没有意识到死神已经逼近了,那些日子以来同治绞尽脑汁设计捕杀安德海。他首先要做的是搜集安德海的罪证,这个不难做到,安德海仗着慈禧这棵大树为非作歹有恃无恐,留下了太多的犯罪证据。最关键的是如何过慈禧这关,要杀安德海,慈禧如果不同意就会很难办,而且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慈禧肯定是不同意的。
同治从外围开始做工作,他首先把安德海的不法行为告诉王公贵族和军机大臣们,大臣们也早就看安德海不惯,只是碍于慈禧的面,不便杀他。要杀这样一个人,必须等待机会。
机会很快就来了。
有一次,安德海奉慈禧之命,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去江南采购服装。同治得到这个消息,紧急联系慈安太后,告诉她,只要安德海出京城,立即将他斩首。慈安知道安德海与慈禧苟且之事,所以力挺同治。慈安给了山东巡抚丁宝桢一个密折,让他见机行事,一有机会立即除掉安德海。
根据清朝祖制,太监不准出京,更不可以勾结外官。安德海虽然是奉慈禧之命出京,但是也应该低调,可惜他完全不懂这个道理,他一出京就场面吓人,好像要告诉全天下的人他就是太后身边的红人,甚至是情人。
安德海到达德州后,丁宝桢立即命人将他逮捕,审问之后将安德海斩首,一同处斩的还有安德海的二十多名同党。
这次事件我们可以看做是慈禧与同治母子之间的博弈,也可以看做是一场政变的前兆。慈禧不想放权,同治想掌控大权。在这场博弈中,慈禧是孤独的,站在她这边只有一些太监,而她的对立面有同治、慈安、奕䜣。尽管从势力上来看,慈禧好像要更弱一些,但是她更有手腕,也更狠毒,所以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同治一直在京城里等好消息,他有种预感,安德海这次一定会人头落地,想到慈禧栽在自己手中他很高兴,再说他事前已经跟军机处打招呼,事发之后军机处肯定也是支持自己的。慢慢的,大权自然会回到自己的手中,同治的如意算盘打得太好了。
慈禧听到安德海被杀的消息后,一张保养很好的脸立刻变得铁青,刚想发怒,同治就把安德海的罪行全盘托出,然后说:“额娘,为这些混账东西发脾气不值得啊,额娘要注意身体啊!”慈禧准备传谕恭亲王奕䜣和军机大臣,同治又说:“六叔和军机大臣已经知道了,大家都说安德海恶贯满盈,死有余辜,额娘,奸人除掉,你该高兴才对。”
慈禧唯一的成人用品被同治干掉了,不可能高兴得起来,不过木已成舟,也只能这样了。奴才没了,可以再挑,成人用品没了,天下男人多的是。
慈禧看同治人虽小脑子却贼灵活,担心他结婚之后,就得归政,归完政之后自己就得在一边晾着。怎么办呢?只有推迟他结婚的时间,因为一旦他结婚,势必会殃及自己的权威。
泼辣母PK不孝子
慈禧原本是打算让同治在十四岁那年结婚,没想到同治还没大婚就想揽权。慈禧觉得不能这么快,婚事一拖再拖,拖到同治十七岁的时候,她才不得已给同治议婚。
选择皇后是一门大学问,这个选择权不在同治手中,自然由两宫太后裁决。如果两宫太后意见一致,那就没问题了,一次通过。关键是两个太后意见相左,慈安喜欢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慈禧则喜欢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
阿鲁特氏出身名门,祖父是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家教方面是很ok的。这个阿鲁特氏一举一动都显得端庄典雅,很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富察氏容貌更艳丽一些,同治嫌她举止有些轻浮,母仪天下的功夫不够,所以决定立阿鲁特氏为皇后。
听说同治做出的决定,慈禧火冒三丈,这兔崽子,咋就处处跟亲娘作对。没办法,同治就是跟慈安要亲一些。慈禧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同治封富察氏为慧妃。
根据一些史书的记载,说同治这家伙特别喜欢皇后阿鲁特氏,根本原因就是此女是一个才女。洞房花烛夜那晚,同治心血来潮,考她唐诗,没想到皇后背得一字不差。这个说法我们不能当真,同治不学无术是真的,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他真的看重才学吗?说白了,他就是为了给自己亲娘添堵,他的快乐是创建在慈禧的痛苦之上的。同理,慈禧的快乐也是创建在同治的痛苦之上的。
在权力的顶峰上,这母子俩注定不能和平共处。
史书记载,慈禧不喜欢阿鲁特氏,不准同治跟皇后同房,让他多陪陪慧妃,慈禧苦口婆心地说:“慧妃是个贤惠的女人,论才干不应该屈居在妃子的位子上,你要对她好点,多去她那儿坐坐。皇后年纪比较小,不太熟悉宫里规矩,应该劝她好好学习。皇上你不要老是留在中宫,耽误了政事。”
慈禧是一个可以睁眼说瞎话的女人,线装书看多了就是这种结果。皇后明明比同治还大两岁,而慧妃比同治还小,她居然说皇后年纪小,不懂事。同治有很强的叛逆心理,慈禧越讨厌皇后,他跟皇后的关系就越好。如果说他有多爱皇后,倒也不至于。
同治跟他娘抬杠倒也罢了,偏偏这皇后也跟着同治一个鼻孔出气。
大家都知道,慈禧很喜欢看戏,作为皇后,阿鲁特氏不得不陪她。慈禧是个欲望女人,喜欢看一些情情爱爱,带一些色彩的戏。每到这时候,阿鲁特氏就回头闭上眼睛,一副不忍看下去的样子。慈禧心里当然很不舒服了,心想同治那小子天天陪你,你自然不缺那种安慰。但是一个寡妇就不一样了,天天守着空床孤枕难眠,想从文艺中寻求一些安慰,你倒好,装清高,把人家慈禧衬托得就像个女流氓。
婆媳关系很紧张,身边的人就劝皇后,你还得跟老太婆搞好关系啊,否则将来吃不了兜着走。没想到,皇后倒是底气十足:“敬则可,昵则不可。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
一个小女生,说出这么大义凛然的话,现在的90后是该好好学习。话说回头,这皇后也太不知天高地厚了,她也不看看,连肃顺的尸体都踏在这个西太后的脚下。再想想看,人家慈禧可是偏房出身,这本是她的心病,你这么说她她受得了吗?
得罪慈禧,一定要付出代价的。
皇后很快就尝到苦果了。同治生病了,慈禧不准皇后去看他,然后大骂皇后是个妖妇,没有夫妻之情,连皇帝生病了都不去看。同治弥留之前,皇后痛哭流涕地去看他,还为同治擦血,慈禧大骂她是妖妇,到了这地步还狐媚惑主,是不是想把皇帝给害死啊?
有一天,皇后实在受不了,偷偷去探视同治,两人说了些悄悄话。阿鲁特氏向同治诉苦,同治安慰她说:“你先忍耐下吧,将来肯定会有出头之日的。”
没想到这话传到慈禧那里,慈禧立即赶到皇后面前,对她破口大骂。皇后气不过,当面顶撞了一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给媳妇点面子。”
慈禧一听这话,更加冒火,动不动就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这不是明摆着鄙视我吗?慈禧一怒之下,直接揪住皇后的头发,把她拖出来,大刑伺候。同治听说这事,吓晕过去,慈禧怕同治反应过头,这才停止对皇后动刑。
慈禧要求宗人府的老大惇勤亲王奕誴废掉皇后,奕誴回答说:“要废皇后没这么简单,不是从大清门进来的人不能废大清门而入之人,所以奴才不敢遵命。”
听到这话,慈禧都快疯了,没办法,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