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咸丰所以这么做,还是中国的传统智慧,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耆英是有名的妥协派,让妥协派做好人,让强硬派做坏人,希望能捞点便宜。
结果,他又失望了,咸丰真悲催,他辛苦那么多年,学到的知识全派不上用场。耆英很悲剧,洋鬼子们也看透了他,知道他这个人表面妥协,其实是敷衍人。所以,耆英到了会场后,洋鬼子对他破口大骂。一个老年人承受这种侮辱,情何以堪,耆英差点晕倒。两天后,他就返回北京。
跟美国和俄国还好打交道,签了天津条约后,他们也消停了不少。倒是英法的态度非常强硬,英方提出了五十六条条款,并告诉桂良一字都不能修改。咸丰听说英国这么强硬,也逼急了,准备决裂开战。
桂良是个明白人,他知道真开战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大清很可能完蛋,就私自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
桂良把这一切都告诉了咸丰,并对他说,现在没办法了,只能用委曲求全的方式顾全大局。咸丰无奈,只好在条约下签了“依议”二字。
公使驻京问题
条约签订之后,咸丰的内心深受伤害,一个受伤害的皇帝是需要拿人来发泄的,发泄对象自然是那些“办事不力”的大臣。
咸丰在宫中不停地发脾气,首先他把气撒到耆英的头上,痛骂耆英一顿后,让各部门给耆英议罪。恭亲王奕?主张将耆英定位绞监候,肃顺则主张立即正法。考虑几天后,咸丰决定让耆英自尽,耆英一死,咸丰心里好受了点。
除此之外,镇守天津的一些提督和都统也被判为绞监候,秋后处决。
英法联军虽然暂时稳住了,但咸丰担心他们随时都可能打过来,命令老派将领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主管京城一带的防务。僧格林沁统帅的八旗军是清军的精锐之师,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立下了大功劳。
英法联军要求得逞后,也离开了天津。僧格林沁到天津后重修炮台,在大沽炮台增设一百多门大炮,并布置了一万多名守军。咸丰给僧格林沁一道密旨,说如果洋人不老实,可以偷偷袭击他们,然后说是乡勇干的。接到这道密旨,僧格林沁哭笑不得,觉得实在不好执行。
在《天津条约》中有一条是咸丰无法忍受的,这就是公使驻京问题。公使驻京是当时西方国家的一个惯例,但咸丰不懂这些,他觉得这是洋人骑在头上,待在京城给自己施加压力。其他的割地赔款都没这个重要,最可气的是条约中还规定,公使见到中国皇帝时,只需按照西方礼节三鞠躬就可以了。在清朝皇帝看来,不行三跪九叩大礼乃是对大清帝王的大不敬。
公使驻京其实不涉及实际利益,这虚的东西恰恰是咸丰最为看重,身为谈判代表的桂良就在这上面大做文章,要求英国政府让步,公使驻在其他地方,比如说上海、广州等等。
老外都很现实,心想驻在哪里不都一样,没必要为这个问题搞僵,再说了,北京对他们充满了敌意,公使驻京也不安全。
大沽口胜利
僧格林沁巩固海防是好事,不过巩固过头了,大沽口到处是炮台和障碍,根本无法成为通商港口。僧格林沁上奏咸丰,让洋人从大沽口以北三十里的北塘靠岸通商。
奏折还没到达咸丰那儿,英国舰队已经抵达大沽口,他们要求撤去障碍物。
直隶总督恒福让英军在北塘登陆,英军置若罔闻,强行闯入大沽口。
在咸丰眼里,什么条约全都是废纸一张,正如桂良曾对咸丰说的:“我们现在跟英法两国签约,皇上不必当真,不过是废纸几张,目的只是为了让他们退兵。将来如果翻脸,皇上只需要把奴才几个人治罪,这些条约就变成了废纸。”
1859年6月25日,英法舰队自己清楚大沽口水域的障碍,僧格林沁看到这一幕,让全军戒备,不要轻举妄动。虽然清军大炮黑洞洞地在前方,但英法联军丝毫不慌张,仿佛是在海里捞鱼一样。这也难怪,这些清军不堪一击已经是他们头脑里的共识。
当天下午两点,炮声响起了。到底是哪一方先开炮,现在还搞不清楚,不过事实明摆着,是英法联军擅自闯入中国军事禁区,所以理在我们这边。
英法联军已经习惯了清军的无能,万万没有料到这次清军好像有点不一样。僧格林沁不愧是一个老将,第一炮就射中了对方的旗舰,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当场受伤。
双方开始了激烈的炮战,联军看占不到优势,便登陆进攻,结果被清军挫败。后来美国也加入战斗,还是没效果。从下午一直打到日落,联军终于狼狈不堪地败走。这一战,清军击沉敌舰三艘,重创三艘,击毙敌军484人。
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第一次取得胜利。收到捷报,咸丰的心情复杂,一方面是出了口恶气,感觉舒畅很多,另一方面又担心战火扩大,局面难收十。
胜利归胜利,咸丰还是很理智的,现在正好是恩威并施的时候,咸丰不想事态扩大,下诏让英法两国公使早日进京交换条约。没想到恩威并施这套对老外根本不管用,他们竟然不理,率领舰队南下。
倒是美国人趁机浑水摸鱼,到北京和清廷交换条约,本来美国是没有这个权利的,但现在英法两国不干,清廷也就给美国一次机会,其实是希望英法两国知趣点。
大沽口的胜利让咸丰产生了一种错觉,他觉得清军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之前之所以经常失败是点将不当,换上一个将领结果完全不一样。
怎么打都是输
1860年是个灾难特别深重的一年,这一年是咸丰人生路上的倒数第二年,也是他执政的第十年。
刚开始的时候传来的都是好消息,袁甲三在安徽成功地击败了捻军,湘军也接连挫败太平军。更喜的是两江总督何桂清发来的奏折,英法两国已经失和,英国和美国也闹起了矛盾,法国与西班牙也准备开打。
咸丰还没高兴多久,忽然心脏被人踩了几脚。
3月19日,李秀成攻下杭州。5月6日,太平军再度攻破江南大营。接着,江南等富庶城市接连沦陷。咸丰本来最讨厌曾国藩,最疑忌曾国藩这种人,迫于无奈,只好给曾国藩一个尚书头衔,命他署理两江总督。
咸丰的意思很明白,曾国藩你这个老狐狸,赶快去把江南收复回来。哪知道曾国藩按兵不动,曾国藩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人,其道行远不是咸丰能够比的,他统筹大局,自然有自己的战略。咸丰瞎指挥,他当然不同意,如果真按咸丰说的去做,失败了倒霉的还是自己。
咸丰看曾国藩不听使唤,以为他是嫌尚书头衔和署理两江总督不够拉风,故意闹情绪。想到这里,咸丰恨不得踹曾国藩两脚,但他还是忍下了这口气,封曾国藩为正式的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主管江南军务。
没想到曾国藩仍然不听指挥,居然丢着富庶的江南不管,全力围攻安庆。咸丰心里那个焦急我们就不用说了,他觉得曾国藩这个人有异心,手握重兵,显然有独霸一方的欲望,吴三桂殷鉴不远,不过今非昔比,咸丰丝毫不敢拿曾国藩怎样,因为他的麻烦实在太多了。
上次在大沽口吃了败仗,英法联军一直扬言要报复。咸丰调集了近三万的兵力加强北方的海防,大沽口驻军一万。英法联军真的过来了,而且军队规模空前,英国派遣了两万人,法国派遣了七千六百人。
战局情况如下:
4月14日,英军占领定海。
5月27日,英军占领大连。
6月4日,法军占领烟台。
6月18日,英法联军进入渤海湾。
6月26日,英法正式对中国宣战。
由于上海方面跟英法两国关系很好,加上一些富商愿意出钱,两国公使居然抽调了一千六百三十名英法联军保卫上海。换句话说,如果侵略军打到了上海,他们很可能会与自己人交手。有钱能使鬼推磨,说的一点不错。
咸丰意识到形势非常严峻,下令僧格林沁不可以首先开炮。
8月1日,英法联军一万七千人在北塘登陆,直隶总督恒福要求会见英国公使,让他们进京换约。但两国已经完全不理睬,这也难怪,别人的军队都已经出动了,还怎么谈,动用一支远征军也是要花费巨资的。要谈只能在战争之前或之后谈,战争之中没法谈。
僧格林沁知道这一战凶险无比,决定以身殉国。咸丰得知他的决心很担心,他还指望有一天逃亡龙兴之地时僧格林沁能保驾。他告诉僧格林沁,一定要爱惜生命。
事实证明,英法两军一旦登陆,僧格林沁也不是对手。幸好咸丰有言在先,逃命不必有任何心理负担了。
8月23日,侵略军兵不血刃地占领天津。
咸丰看形势不对,立即让桂良组织谈判,承诺答应天津条约的一切条款,并增加赔款。没想到洋人不买账了,拒绝谈判,一定要打,而且要往北京打。
英法联军到达通州时,咸丰派怡亲王载垣为钦差大臣,出面谈判。载垣不辱使命,洋人开出的一切要求他都答应,只求对方能退兵。别说这招还真管用,洋人心想,别人都这样了,总不能逼人太甚吧!眼看战争可以结束了,没想到中途杀出了个巴夏礼。
巴夏礼提出一个在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附加条件,要求皇帝亲自出面递国书,盖玺时英国使者必须在场。咸丰对此非常敏感,亲自见这些洋人难免涉及礼仪问题,而这些洋人是不可能三跪九叩的,到时自己岂不颜面扫尽。
谈判就因为这个原因破裂,不过还好有僧格林沁,他率领两万精锐在张家湾围歼联军四千人的先头部队,结果大败,后来又在通州吃了败仗。总之,怎么打都是输。
僧格林沁知道这次麻烦大了,建议咸丰先到热河避难。咸丰是个聪明人,僧格林沁一说,他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但是皇帝逃跑始终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咸丰却婉转地说自己要御驾亲征。逃跑说成是亲征,可见中国语言之魔力,南极到北极之间只要一个词语就能搞定。
很多大臣猜到咸丰的心思,他们坚持认为不能逃跑,必须留在北京,大臣们还举了澶渊之盟和土木之变的例子,用史实强调亲征的好处和逃跑的危险。皇帝一逃跑,谁还有斗志,大臣们说的也有道理。
在面子和性命之间,还是面子重要。
圆明园劫难
北京全城的百姓都在看皇帝的态度,大家已经作了逃跑的准备,正看紫禁城那边是什么反应。很快,紫禁城里传出消息说皇帝准备逃难,皇帝都逃了,老百姓干吗不逃呢?
大臣们一看这形势,纷纷上奏,请求咸丰留下来,甚至要求他从圆明园移驾到皇宫,以此安定人心,鼓舞士气。咸丰根本听不进去,不过这时朝野上下都阻止他。
根据《翁同和日记》的记载,咸丰的七弟奕听说他要出逃,跑到咸丰面前痛哭流涕,请他不要逃跑,还求他让自己带兵跟敌人决一死战。五弟奕握着奕的手说:“七弟说的没错,皇上,请三思啊!”这时,军机大臣们在一旁跪地齐呼:“请皇上留下来。”
咸丰实在没办法,只好下令暂不亲征,留守北京。僧格林沁这时也给咸丰发来一封奏折:“如果奴才们真的完全抵挡不住了,皇上再‘亲征’吧,奴才相信那时肯定还是来得及的。”
僧格林沁也算是老将了,抵抗不可谓不用心,怎奈敌人武器太先进了。
9月22日,咸丰觉得再不走就来不及了。这天上午十点,咸丰一行人从圆明园后门出发,从后门逃走自然有些狼狈。咸丰走的时候一点也不从容,据说连生活必需品都没有带。在圆明园里,咸丰只喝了几碗小米粥,便与大家挥泪告别。
9月24日,英法联军占领通州;9月26日,大军开刀朝阳门外。咸丰在出发前,号召各路人马进京勤王,但这些人到达北京,至少要一个月。
恭亲王奕?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留守北京,他希望英法联军能谈判,化干戈为玉帛。奕?手中有一个筹码,这个筹码便是英国领事巴夏礼。在开战之前,清军抓住了巴夏礼,把他关进了监狱。这时候,东西方文化又产生了误解,奕?把巴夏礼看成是人质,逼迫英法联军退兵。
英法联军让他放了巴夏礼,才可以谈判。奕?错误地认为巴夏礼这个人非常重要,他不明白英国的制度,也不明白巴夏礼的职位,他只是根据中国的思维方式认定这个人肯定是个位高权重的人,否则英人不会对他这么在乎。他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英国人在乎这个人性命不代表这个人就非常重要,事实上,巴夏礼虽然是个人才,但对于英国实是个无关紧要的人。
英国人逼得越紧,奕?就越觉得这个人重要。法国人心想,那是你们的事,跟我们没关系,总不能因为你们要人耽误我们发财吧!这么一想,法国人率先进入圆明园。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劫难开始了。
圆明园又被称为“万园之园”,是世界文明史的奇迹,集中国园林艺术之精华。今天我们只能看到它的残章了,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当时还是个一般的园林,赐给了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即位以后,把办公的地方挪到圆明园,花费巨资扩建装修。到乾隆时,圆明园才正式修缮完毕,占地三百五十公顷,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园林。在圆明园中,西洋风格的建筑有十三公顷,占全园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其余为中国式园林。
圆明园不仅建筑精美,更收藏有大量的文化瑰宝,所以又被称为“万园之园”。自雍正开始,清朝五代皇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圆明园渡过,这里风景之美可想而知。
据说在一年前咸丰曾经做过一个梦,梦中一个白胡子老者告诉咸丰,圆明园不久会遭遇大劫。老者是圆明园的土地神,他告诉咸丰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这块地方,所以请求辞去职务。梦里,咸丰以为老者是嫌官职低,便承诺给他封高官。哪知老者飘然而去,再也找不到。
这个传闻不知是真是假,但是后来人们确实发现土地神被赏了二品顶戴。
10月6日,法军对圆明园进行了第一轮抢劫。这时,英军还在和清军交战。10月8日,在英军的威胁下,清廷官员释放巴夏礼。10月10日,英法联军让清军交出安定门,奕?只能照办。此时,英法联军完全控制了北京城。
一位法国伯爵见证了这一切,这位伯爵是个贵族,所以难免有些高贵气质,他似乎看不惯法军对圆明园的强盗行为,如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场面:我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不抱任何偏见、却也充满好奇心的旁观者,贪婪地欣赏着这一幕奇怪且令人难忘的情景:这一大群各种肤色、各式各样的人,这一大帮地球上各式人种的代表,他们全都闹哄哄地蜂拥而上,扑向这一堆无价之宝。他们用各种语言呼喊着,争先恐后,相互扭打,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咒骂着,辱骂着,叫喊着,各自都带走了自己的战利品。初看起来真像是一个被人踏翻了的蚂蚁窝,那些受惊了的勤快的黑色小动物带着谷粒、蛹虫、卵或口衔麦秆向四面八方逃去。一些士兵头戴着皇后的红漆箱;一些士兵半身缠满织锦、丝绸;还有一些士兵把红宝石、蓝宝石和一块块水晶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衬衣里、帽子里,甚至胸口还挂着珍珠项链。再有一群人,他们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座钟和挂钟,匆忙地离去。工兵们带来他们的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然后取下镶在上面的宝石……这一副情景只有吞食大麻的人才能胡思乱想出来。
……
哦,我的天哪!
这位法国伯爵的文字可能有一点点装逼,通篇都在表现自己与众不同与高贵,跟这些强盗不是同一类人。但他毕竟如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场景,所以我们还得感谢他。
英军显得更有秩序,他们是分批去抢劫的,军官先抢,然后再轮到士兵。据说这些老外还挺合作的,在分赃的时候他们表现得很文明,也就是说没抢到或者抢少了的人不必担心,大家根据宝物的价值公平分配,最珍贵的礼物留给英国女王和法国皇帝。
据说英法联军撤退时,载运赃物的车队有几里长。
这些强盗本来就是为了利益而来,他们进入圆明园抢劫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不抢倒让人费解。问题是,抢完之后他们干吗要一把火烧掉呢?
这跟项羽、黄巢、张献忠等人是一个德行,不能拿走的就烧掉。西方世界自诩文明国度,他们怎么也会做出这种事情呢?
法军统帅蒙托邦将军说过这样的话:“在我们欧洲,没有任何东西能与这样的豪华相比拟……这些稀世珍宝让我眼花缭乱。”
法国海军上尉巴吕说:“看到这座宫殿的时候,不论受过何种教育,也不论哪个年龄,还是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大家所产生的印象都是一样的:压根儿想不出有什么东西可与之相比,绝对地震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