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鱼肉三国-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真咬了咬牙道:“王上,臣领命。”

    “叔父,这声王上,我想等你凯旋而归后再叫,不要死了。”

    “臣诺!”

    曹真和郭淮退了出去,郭淮看向曹真道:“公子的战略眼光在先王之上。”

    曹真叹了口气道:“是啊!先王不敢像他这么拼。”

    “等到我们退了冀州的楚军,一起恭迎王上登基。”郭淮道。

    曹真道:“希望仲达能多拖一些时日。”

    朱然十二万大军,这一阵连续作战,姜维和王平最最精锐的步兵去了青州,又加上损失的人数,朱然、陆逊和张嶷三部加起来只有七万人。

    曹真冒险潜入巨鹿之北,加上骑兵机动力强,即使探子发现,也无法追击曹真,郭淮正面与陆逊和张嶷开战后,曹真从北突刺,一战击败陆逊和张嶷,张嶷在乱军中阵亡,陆逊率残兵退向渤海郡,朱然在南皮城外设下石阵阻挡曹真骑兵。由于其刚占领冀州,根势不稳,又被曹魏精锐进攻,胜算太小,朱然设下石阵,派兵一千守南皮城,其早就收集了粮食,然后率军与陆逊一起带着剩余部队登上战船,率船队直至徐州东海郡,计划从东海郡登陆与诸葛亮、张郃、姜维一起进攻司马懿。

    而楚军留在冀州各地的驻军,被曹真和郭淮相继清理,魏国平定了冀州之后,曹睿继魏王。曹真郭淮率军前往徐州增援司马懿。至半路,得到消息,徐州被破,司马懿以及两个儿子逃至许都,司马懿被曹植和曹彰收留,曹睿写信于曹植和曹彰说明利弊,对以往之事既往不咎,曹植和曹彰在司马懿和曹睿的说服下,归顺曹睿,与夏侯渊一起形成洛阳至许都的防线抵御楚军。

    朱然未登岸,听闻徐州已破,大喜。

    下邳城,诸葛亮见到了赶来的姜维和张郃,长叹道:“司马仲达不死,许都难破!”

    司马懿在诸葛亮、张郃和姜维三路进攻之下,能死守徐州五月,被诸葛亮深深忌惮着。

    魏国北边守将田豫、孙礼带兵五万入冀州邺城布置防线、曹睿用陈群之子陈泰、王基与曹真和郭淮布防青州边境,抵御诸葛亮。并派遣满宠为主帅与张辽之子张虎、乐进之子乐琳率兵至许都防御。魏国死守城池,与楚国进行消耗战。

    许都在司马懿的布防下,魏延围攻许都不下,张郃率兵与魏延一起进攻许都,也是难以拿下。魏国宿将夏侯渊死守函谷关,狐笃大军连日进攻,伤亡惨重,难以拿下函谷关,各地战线陷入僵局。

    曹睿登基之后,封夏侯渊为大司马、曹真为大将军,司马懿为大都督,启用大量新人,如王基、陈泰、张虎、乐琳、王昶、王经、徐质等人。【介绍一下这些魏国后期的武将,最出名的应该就是陈泰和王基了吧!陈泰,字玄伯,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司空陈群之子,文武双全,其能力比起父更强,作为姜维的老对手,常与郭淮一起抵御姜维,与司马师和司马昭是好友。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王基和陈泰基本属于同一类人,都是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人,善于统兵,他们都是那一种武能上马安天下,文能提笔治天下那种人,王基活跃在南征毌丘俭、文钦之乱,东征诸葛诞之叛等大规模军事活动中,王基与司马师、司马昭结下了深厚的军友情谊。官至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封东武侯。王经,字彦纬,冀州清河郡人,这个人在三国历史上比较传奇了,在世家贵族的三国时代,王经是农民出身,因得到同乡崔林的赏识,被提拔任官。之后平步青云,历任江夏太守、雍州刺史,尤其可想一个农民,一个白身能达到这种地步,显然是相当不简单的一个人,其与姜维也有过交锋,正元二年(255年),姜维攻入陇西郡时,他率军出狄道城迎击蜀军,王经虽然有实力,但是能力与长期能与姜维对抗的陈泰和郭淮还是有差距的,自然是被姜维被击败。被包围在城中,陷入穷途末路的境况。幸亏得到大将陈泰和邓艾的援助,合力击破姜维,才脱险。此后,他被朝廷召回。王经与上面两位不同,上面两个都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好友,而他却是被司马昭所杀的。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召见王沈、王经、王业,提出进讨司马昭的计划。王经进谏,但曹髦不听。曹髦被杀之日,王经因为没向司马昭告急,而被处死。】

 第三九五章:曹魏后期名将

    在历史上,姜维其实真是生不逢时,是个悲剧的人,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对手顶多有曹真和司马懿,但是姜维北伐时候,他的对手还真都不弱,姜维常年北伐,与陈泰、王经、郭淮、邓艾都有交手。姜维总共北伐了十一次,就来讲一下这十一次中碰到的那些魏国后期的牛人们。

    姜维第一次北伐,姜维和蒋琬率偏师出陇右,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第二次北伐,公元244年,曹爽不听司马懿劝止,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与其率领六、七万大军从骆谷入蜀。这时候姜维和费嶷的对手是夏侯玄和曹爽这种军事蠢材,费祎和姜维领兵据守山岭,曹爽无法前进。曹爽无奈之下只好撤军,但已经被姜维和费祎事先进兵据守住魏军后路,曹爽经过苦战方才得以撤离,死伤甚多。这第二战是属于胜利。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北伐的时候,曹魏的先锋大将是郭淮,这郭淮和姜维第一次交锋,算是姜维胜了。

    第三次北伐,公元247年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姜维策反陇西、南安、金城、西平诸羌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等联合起来反叛,包围城镇,南招蜀兵协助,凉州名胡治无戴也举兵反叛。姜维趁机与夏侯霸和郭淮决战,没有取到什么好处,最后撤军。这时候夏侯霸还没有投降蜀国,是作为姜维的对手存在的,姜维北伐之时,魏国人才济济,而其确是比较悲剧,前期还有蒋琬、费嶷、邓芝这类队友,到了后期,身边厉害的队友越来越少,而厉害的对手却是不少。

    第四次北伐,公元249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姜维独力与魏国众多将领作战,双方互有胜负。这时候姜维和廖化面对的是魏国的郭淮、夏侯霸、陈泰、邓艾等将,可想而知,一次面对曹魏后期四个厉害的将领,虽然互有胜负,最后还是无奈撤兵。

    第五次北伐,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于洮西,双方平手。

    之后的北伐里,姜维一直的对手都是郭淮、陈泰、邓艾,第七次北伐斩杀了魏将徐质。

    直到第八次北伐,姜维的老对手郭淮终于病死了,姜维兴致冲冲抵发动了第八次北伐,第八次北伐之时,当时,王经新任为雍州刺史,得到姜维北进的消息,当即告知上级征西将军陈泰,称蜀军同时从祁山、石营、金城三路发起进攻,建议从这些地方迎敌。王经请缨领军在石营迎敌,建议分兵守祁山、同时部署凉州魏军去枹罕侦察进军金城的敌军。陈泰认为情报不可靠,蜀军不大可能聚集如此大军对付王经。但蜀军规模确实如此,魏守军不足以分兵。凉州魏军一旦被调往他处作战,地域陌生,故也不能尽其用。陈泰因而回复王经,因敌军不应该足以分兵前进,他们必须进一步分析姜维动向,魏军必须聚集军队以获取完全的数量优势。命王经进屯狄道,避免迎敌,等候援军到来。陈泰向魏廷请求援军,同时亲自率军向陈仓进发。

    王经经历战事不多,军事经验不足,严重低估了姜维,低估了蜀军,误以为蜀军长途跋涉后将疲倦,最好不给其休整的机会,趁早先发制人将其击败。王经因军队占有数量优势,蜀军补给线过长而本部军队处于守势没有后勤问题,自信能完胜。因此,王经忽略了陈泰要他留守狄道的命令,反而率军冒险出洮河上游的故关。王经计划在此歼灭他认为因疲倦、缺乏补给而士气低落的蜀军。八月,两军在洮河西岸交锋,魏军遭惨败,仅逃跑时淹死在洮河里的士兵就有万余人,王经军大部不知所踪,死者数万。王经只得率万余残部渡过洮河撤回南岸的狄道,在城墙保护下重整。这场洮河西岸的战役(也称洮西之战),又称故关之战,这一战算是姜维打的比较完美的一战。这一战之后,蜀将张翼准确意识到蜀军面临的补给问题,建议姜维撤军。姜维想乘胜占领狄道,否决了张翼的建议,围狄道。王经出战姜维的消息被陈泰得知,陈泰立即准确预见魏军将战败,命骑兵驰援,亲率步兵随后。同时请求增援。败讯传到魏都洛阳,朝廷担忧陈泰不能单独挽救态势。新到洛阳的长水校尉邓艾被任为代安西将军,被派去帮助陈泰。邓艾刚离开洛阳,司马昭就派叔父太尉司马孚镇关中,以为后援。姜维打了一场最漂亮的战争,完败王经,却遇到了陈泰,也成就了陈泰,之后姜维与陈泰的狄道一战成就了陈泰名将之名,作为曹魏西北军区头把交椅的陈泰也是第一次大败蜀军,这是陈泰和姜维之间打的最激烈的一场战争,也是最后一场战争。狄道之战,姜维一时间面对众多对手,结局可想而知。陈泰,邓艾、胡奋、等率领的援军抵达。陈泰随后兵分三路,向陇西推进,绕过姜维军当天夜里赶到狄道城东南的高山上,然后燃起一堆堆烽火,下令士兵鼓角齐鸣。狄道城里的将士一见救兵到了,士气大振。此后与众多魏将的交锋中败亡后退回汉中。在第八次北伐之时,夏侯霸已经投降了蜀国,这时候姜维身边还有张翼和夏侯霸这类将领,无奈魏国兵多将广,最终还是败了。

    第八次北伐之后,陈泰被调回洛阳,邓艾开始慢慢负责雍凉的军事,之后就是邓艾和姜维互杀,一直到第十一次,钟会主张伐蜀,邓艾破成都后算是结束。在姜维这一生中,与曹魏众多名将交手,郭淮、陈泰、邓艾、钟会、夏侯霸等等,姜维这一生中成就了许多人,若是没有姜维,郭淮、陈泰、邓艾等人的成就也许没有这么高,但是姜维也是个悲剧之人,每次北伐总要面对数量多于自己的魏军,还要面对陈泰、郭淮、钟会、邓艾这种牛人,也算是生不逢时,如果蒋琬、费嶷等人活的久一点,也许还有一战之力,奈何蜀国人才贫乏,魏国人才济济,一个姜维始终不是众多魏将的对手。而魏国中后期的那些名将们,大多都是在与姜维对阵之后出名的,像是参与平定淮南三叛的王基与以上几位相比,知名度就低了一些。

 第三九六章:胶着的战局

    曹魏连续失去徐州和青州之后,楚军士气高昂,扬州军区的诸葛亮为主帅在占领徐州之后,与姜维、王平汇合,之后诸葛亮带领姜维、邓艾、王平进攻冀州。大都督曹真为主帅率领郭淮、陈泰、田豫、孙礼、王基等将在青州和冀州边境抵御诸葛亮。

    骠骑将军张郃与大将军魏延汇合,两路进攻许都,连日进攻,许都由司马懿、曹彰、满宠、等人防守,城墙坚固,张郃、魏延两人不能攻破。

    夏侯渊死守函谷关,狐笃虽有着兵力优势,但难以破关,局势陷入了胶着之态。楚军陆续在三线增加兵力,函谷关狐笃一线兵力达到二十万、诸葛亮青州一线与朱然军团汇合之后,再加上扬州增援的士兵,兵力布置达到了二十五万、许都一线,张郃和魏延军团兵力布置达到了十八万。楚国多线作战,兵力用量达到了六十余万,动用百万劳动力输送粮草,国力消耗极快,马鸿想要快速决出胜负,无论是函谷关、许都还是冀州的战线,这三线只要一线破,战局就能打开,只是这持续战又持续了一个月,并没传来什么好结果。

    魏国作为防守方,曹睿已经将边疆的布防大量调至冀州增援,三线总兵力投入达到四十五万,全国总动员也达到百万,楚魏两国总动员农民加上兵力几乎达到三百万,要知道这个时代人口并不多,楚国在马鸿的统御下,虽然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楚国总人口也不过九百余万。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次人口大规模减少的时期,从东汉末年至三国,更是这种时期的“加强版”。这段时期中国人口数量下降之大,人民非正常死亡之惨重,在前代后世,恐怕都很难找出第二个时代与之相比。在整个东汉王朝,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是东汉和帝、顺帝在位时期,那段时代的中国,人口已经接近了6000万。然而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中国的人口开始负增长了,但是下降的幅度并不大。到了东汉桓帝在位的时候,公元157年,东汉政囗府曾经清查过全国的户口,在这次“人口普查”中,中国的人口是5600多万,略低于汉和帝时代近6000万的最高峰,下降的幅度不是太大。但是经过随后的黄巾军起义以及董卓之乱,中原群雄的相互内战,到了公元221年赤壁之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的人口下降,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东汉末至三国早期的人口锐减,论原因自然可以总结出很多,从黄巾军起义开始的全国性战乱。当时的黄巾军起义,采取的是全国各地同时举事的策略,一爆发就是“全面战争”,战争蔓延到了全国。东汉末期出现的枭雄们,都是漠视民力,滥杀无辜的奸雄,权臣董卓在把持大权后,采取的是残暴压榨的统治政策,为了扩充军力更不断抓壮丁,导致大量百姓逃亡。而且当时的北方军阀,喜欢拿老百姓来做挡箭牌,在战争中,经常抓无辜的百姓做为“肉盾”充在前面,阻挡敌人的进攻。常年的相互战争,也造成了大批城镇被毁,许多繁华一时的州县,都变成了无人区。并且东汉末年至三国的战乱,可以说是全国循环的,让老百姓无处可逃。这时期,人口减少的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大瘟疫,一开始马鸿不明白为何人口能从五千万降到一千万,后来他明白了,那就是战争之后的瘟疫和灾荒,大场面战争爆发之后,比如曹操和袁绍打的官渡之战,马鸿和曹操打的华阴之战,马鸿灭东吴之战,这些战争爆发之后,士兵死亡,人民流离失所,死去的士兵尸体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在冬季还好,若是夏季很快便会鼠疫爆发,鼠疫一旦爆发,必当迅速席卷一片区域,接着一片区域的民众都会被传染和影响。说起瘟疫,马鸿从史料中查询过,历史上有记载的瘟疫是从西汉中期开始,历代政囗府面临的一个难题。因为与匈奴的战争以及后来南匈奴的归附,产生于北方草原地区的“草原鼠疫病”,在之后的一百多年中,被不断地带到了中原地区。中国的大规模瘟疫,从西汉武帝开始就周而复始,西汉帝国的灭亡,导火索就是山东地区因为瘟疫而激发的农民起义。而且这种瘟疫以当时的中医水平来看,基本属于毫无办法的绝症。即使是西汉灭亡,东汉改朝换代,瘟疫也依然没有收敛,基本是每隔一二十年,就会在某个地方突然爆发。这种情况,基本贯穿了整个东汉时代,马鸿看出这一点之后才组织当代医学者在汉中办医学院,大力发展医学,他从一开始就这样做了,这些年投入了不少资金研究药物,瘟疫在南方算是得到了控制,而马鸿选择的战争大多是主动性的战争,一般他是战争的发起者,很少在本土发动战争,当然曾经刘备和曹操联合阴了他整个荆州除外,所以马鸿掌控的益州、荆州从整体来说算得上人口大州。

    从东汉中前期开始,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张衡的地动仪这个伟大发明的产生,就是拜东汉时期频繁的自然灾害所赐。仅以地震而论,东汉中后期地震发生的频繁程度,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比如东汉的陇西地区,在东汉和帝、桓帝、灵帝、献帝时期都曾爆发大规模地震,正是因为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才促成了与地震有关的发明相继涌现。在东汉晚期,还出现了极其反常的大规模蝗灾与旱灾,比如东汉桓帝到灵帝的几十年里,北方大规模的蝗灾出现过5次,其中最严重的1次,几乎波及到整个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这么大范围的蝗灾,在日后的中国历史上,也就是唐朝开元年间以及元朝末年的几次可以相比,堪称是“百年不遇”。与此同时,东汉最后的50年里,黄河有4次发生决口,长江流域的荆州与江东,先后发生了5次水灾。同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草原地区也连续多年发生大规模旱灾,北方少数民族为了躲灾,纷纷南下到中原地区求内附,中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在这时期开始渐成高峰。

    

 第三九七章:天灾

    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势必造成大面积的饥荒,国家的经济储备会在饥荒中渐被掏空。这时候的东汉帝国,已经进入了门阀政治时期,所谓“州郡记,如霹雳”,世家大族的力量,正日益超过中央。许多地区,中央只保留了名义上的节制权,在正常年景,这样的情况还算和谐,但一旦国家爆发战争和自然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