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赵为王-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总的来说,抛去黑点来看的话,李斯这个相邦无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法家官员,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相邦。
  但以后世的名声而论,李斯甚至还比不上站在他身边的这名师兄弟。
  韩非,韩国公子,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千古一帝秦始皇极其重视韩非的思想,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
  《史记》载:秦始皇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得恨矣!”
  为了让韩非子入秦,秦始皇甚至不惜特地发动一场对韩国的战争,最终令韩非子入秦为官。
  但韩非子一心为韩,入秦之后所献的计策都是弱秦存韩之策,被揭发之后下狱,然后被此刻就站在韩非子身边的同门李斯毒死。
  ……
  是的,荀子就是这么一位神奇的人。
  明明本身是儒家的大能级别人物,却偏偏教出了两名震古烁今的法家巨头。
  也正是因为如此,甚至有一部分人并不承认荀子是儒家学者,而认为荀子是法家学者。
  这主要是因为荀子这个人,在儒家的思想理论之中加入了许多法家的元素。
  当然了,这其实也并不稀奇,因为思想的碰撞总是会击发火花,然后大家就你学习我我学习你,最后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用著名人物孔乙己同志的话稍微改变一下来说,那便是:“读书人的事,能叫抄吗?”
  当然了,对于这些思想家来说,用抄这个字眼很明显既不尊重也不合适,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才是比较适当的说法。
  荀子讲性恶论,对儒法两家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也因此在稷下学宫之中受到了儒家诸多大能的猛烈抨击,不得不离开稷下学宫前往楚国。
  但荀子的做法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算是开创了儒法两家合作的先例,后世西汉时期张汤和董仲舒玩的什么儒皮法骨,春秋决狱,应当便是受荀子的影响而来。
  所以荀子这个人,声望非常的高,在儒家之中有自己的一部分拥趸,在法家之中也有不少人对他很有好感,而且又出任过稷下学宫祭酒,相当于天下文坛盟主。
  赵丹所要利用的,就是荀子这种非常特殊的声望。
  在后世,常常有人喜欢将儒家批得一无是处,仿佛儒家就是束缚了中华民族两千年的毒瘤,没有儒家中华民族早就已经一统全球一样。
  这是不对的。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应当辩证的去看待它,既要看到它的不足,也该看到它的优点。
  任何一种理论思想,归根结底都只不过是帝王们的统治工具。用得好与不好,全在于帝王们如何去运用它。
  儒家思想,便是这么一个被帝王们选中,并且最终在帝王们的喜好下进化成了奇怪东西的工具。
  一个人用工具做了错事,首先应当去追究人的责任,而不是追究工具的责任。
  不能因为一个人拿刀砍死人,就直接说刀这种东西是不好的,是应该被否定的。
  正如常用的一句话“历史只不过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小姑娘”,儒家其实也是这么一个任人摆布的小姑娘。
  当然了,鉴于儒家的主动性,似乎将它称为是一个“主动根据君王的喜好而摆布自己的小姑娘”,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对……
  儒家,黑点很多,优点其实也不少。
  事实上先秦诸子百家,无一不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的。
  以赵丹所知,这个世界上就根本不存在任何一个完美无瑕无懈可击的思想理论,一个都没有。
  在赵丹看来,不仅仅是儒家,也不仅仅是法家,诸子百家对于赵丹来说,都是可以用的。
  以法家图强,用儒家怀柔,以兵家为战,使墨家为工,令农家耕作……
  使百家各行其道,各放光彩,为华夏文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华夏文化在诸子百家的相互碰撞之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彩,最终彻底主宰这个世界。
  这,便是赵丹心中真正的愿景!
  但正如赵丹面前的这位荀子在《荀子·劝学》里所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万事总是要有第一步的。
  赵丹觉得,自己的这第一步,便从这次会见荀子开始吧。


第188章 以哪一位皇帝为镜?这是一个问题
  君王,统御一国万民,治国思想和方略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一个穿越者,赵丹有什么自己的思想方略吗?
  好吧,并没有。
  毕竟赵丹在穿越之前又不是什么国家领导人,瞎操什么心啊。
  但赵丹现在是了,所以这个没有治国方略的问题就有必要解决一下了。
  其实吧,没有也不要紧,可以抄……不对,可以“以史为镜”啊。
  以哪个朝代的史为镜呢?
  赵丹理所当然的想到了——汉朝。
  当然是汉朝。
  在后世,华夏民族又被称为“汉族”,仅此一条便已足够。
  可是汉朝也有很多皇帝,到底要以哪一个皇帝“为镜”呢?
  如果提到汉朝,所有人脑海之中所跳出来的第一个皇帝必定是汉武帝刘彻,什么卫青霍去病痛打匈奴小朋友啊,什么李广利远征西域诸国臣服朝贡啊,牛得不得了。
  那么问题来了,汉武帝治下的大汉帝国,是不是西汉一朝最鼎盛的时期呢?
  不是。
  以对华夏民族的历史功绩而言,汉武帝无疑极其的伟大,当得起秦皇汉武之称。
  但是汉武帝在位期间连年征伐不断,国家徭役沉重,导致到了后期整个大汉朝经济秩序混乱不堪,民不聊生,政治上也是一团乱麻,还搞出了巫蛊之祸这种令人智熄的事件。
  文景之治两代明君留下来的底子,就这样给汉武帝挥霍一空。
  当汉武帝去世的时候,留下的并不是一个强大的大汉帝国,而是一个虚弱无比,风雨飘摇,甚至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走向解体和覆亡的大汉帝国。
  好在汉武帝的后人们还算争气,先是有汉昭帝刘弗陵为大汉朝续了命,然后大汉朝才终于迎来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不世雄主——汉宣帝刘询(刘病己)。
  汉宣帝,就是赵丹心中想要去抄……不对,是去“以史为镜”的那一位皇帝。
  汉宣帝在位期间,对内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让疲惫不堪的大汉帝国再一次恢复了元气。
  在对外关系上,汉宣帝联合乌孙大破匈奴,直接把匈奴打得四分五裂诸单于并立,再无法对大汉朝造成威胁,更有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做到了汉武帝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除此之外汉宣帝还平定了西羌,并置金城安置降羌,又设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汉朝版图。
  《汉书·卷九十四下》有言: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直匈奴百年之运,因其坏乱几亡之厄,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大汉帝国自汉武帝时开始对外大举扩张,在这位汉中宗孝宣皇帝的手上则真正达到了文治武功的顶峰。
  学这样的一位皇帝,显然是没有错的。
  汉宣帝的治国思想方略是什么呢?从这位皇帝训斥自己儿子汉元帝的话之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霸王道杂之,这区区五个字,便精辟无比的概括了汉宣帝的治国思想。
  何谓霸道?霸道的最佳代言人当然就是秦国,而秦国以法家思想立国,霸道和法家本就是不可分离的。
  何谓王道?王道一直以来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自孔子以降,孟子、荀子等诸多儒家大能,无不极其重视王道思想。
  所以“霸王道杂之”这句话就很容易理解了,那就是儒法并重,以儒家王道为教化,以法家霸道而扩张。
  赵丹面前的荀子恰好就是这么一位儒法并重、天下闻名的大学者,而且还是一个赵国人。
  因此在穿越之后,赵丹早早就已经派人向荀子发出了邀请,然而这位荀子一直以来都含糊其辞,看上去并不是很想回赵国的样子。
  但奇怪的是当长平之战分出胜负之后不过短短半个月,荀子就辞去了楚国兰陵令的官职,带着两名得意弟子来到了赵国……
  很显然,大儒也有一颗为官之心啊。
  不过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不也是为了求得官职,以使自己的理论有用武之地么。
  这位荀子用是肯定要用的,但是在用之前,一个小小的、考验能力的理论测试还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赵丹也不废话,直接开门见山:“今诸国争霸,以先生之见,寡人当如何为之?”
  荀况想了想,开口道:“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
  赵丹听了暗自点头,果然这位荀子的确如传说中所说是王霸并重,这一趟算是没有请错人。
  于是赵丹再开口问道:“以先生之见,何为王,何为霸?”
  荀况答道:“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赵丹想了想,又问道:“先生当知在清河之会上,那范睢所言之‘一统天下论’。”
  荀况表情变得严肃,十分郑重的点了点头,道:“确有所闻。”
  赵丹并没有发现的是,就在他和荀况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坐在荀况身后的李斯和韩非两张年轻的脸庞上都不约而同的闪过了兴奋的光芒。
  法家的人,天生就是大一统思想的拥护者。
  其实自从战国后期以来,已经有不少人提出或者说是预见到了未来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大一统帝国。
  但是像范睢这样以一国相邦的身份公然向天下昭告说明秦国有并吞天下之志,还真就是战国七雄之中的头一份。
  范睢的这份言论自发布以来在整个华夏大地掀起了极大的波澜,赞同者有之,不屑者有之,怒骂者亦有之,总之整个思想界都因此而炸开了锅,稷下学宫那边据说更是每天都因此上演无数辩论和骂战。
  赵丹问出这个问题,就是想要观察一下这位荀子到底对于大一统思想是什么样的一个态度。
  只要在这个问题上,荀况能够给出赵丹一个足够满意的答案,在赵丹看来就合格了。
  一旦荀况通过了赵丹的考验,那么赵丹事先预留下来的赵国六大臣之中的中尉之职,就算是找到新主人了。
  荀况会怎么回答呢?


第189章 为了儒家在这个时代好混一点,荀子做出了妥协
  在赵丹问出这个问题之后,荀况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在稍微沉默思考了一会之后才做出了答复。
  这答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答复,而是一个反问。
  荀况问道:“大王欲王乎?霸乎?”
  赵丹想了想,道:“寡人欲以霸王道杂之。”
  对于这个答案,荀况明显愣住了。
  这位大儒的惊讶之意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就连接下来说话的时候声音都有些颤抖:“大王欲行王道?”
  赵丹有些奇怪的看了荀况一眼,但还是说道:“非行王道,乃霸王道杂之。”
  下一刻,荀况苍老的脸上突然浮现出了一丝激动的红晕,正容收衣,朝着赵丹行了一个大礼。
  “臣为天下万千儒者,谢过大王!”
  虽然赵丹的话十分明确无误的说了“霸王道杂之”这四个字,但是杂归杂,里面含有“王道”可是确实无误的。
  这对于一直得不到认可的儒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在后世,儒家一家独大了两千年,压得其他诸子百家喘不过气来,但是在这个春秋战国时代可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自从孔子创立儒家开始,虽然儒家一直和墨家被并称为“儒墨显学”,但非常讽刺的是,这两大显学基本上都并没有得到当时强国国君的认同。
  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孔子所提倡的“王道”,指的乃是周天子的王道。可到了春秋战国的时代了,谁还买周天子的账啊。大家都有实力了,干嘛还要按照你孔子的话去尊重周天子这个王?
  所以孔子游说君王的失败是必然的。
  到了孟子时代,这种状况也并没有得到改变。
  孟子是怎么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种话显然是不可能被君王们听得进去的,事实上孟子如果是碰到了后世的某些专制君主的话,那么单单这句话就足够他掉脑袋了。
  说白了,儒家的思想一直就是要“仁”,要“王道”,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诸侯们朝不保夕,恨不得把所有的其他国家统统弄死,这时候来谈什么仁啊王道啊,显然是不可能得到国君们的重用。
  说白了,儒家思想在这个社会状况下是根本不符合现实的。
  作为儒家在春秋战国时代最后一位大能,荀况其实已经意识到了儒家的这个问题,并且针对当前的现实做出了妥协。
  这种妥协不但在于荀况将法家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之中,更在于荀况已经不像他之前的孔子和孟子两位前辈一样,一定要自己的国君去坚持什么不切实际的王道了。
  这种妥协在《荀况》一书之中随处可见。
  比如荀况认为治理国家可以“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君主既可以选择“义立而王”这个上策,也可以选择“信立而霸”这个中策,只要不选择“权谋立而亡”这个下策就行。
  又不如说在兼并战争之中,荀况认为国君可以选择“以德兼人,以利兼人,以富兼人”,也是三种方法。
  甚至对于儒者本身荀况也分了等级,说:“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霸)。”
  简单的说荀况的主张就是:国君同志,你想要霸道的话,也行;但是你在霸道的同时要记住霸道只是中策,想要千秋万代的话还是得用王道。
  或者这么说,“霸道”被荀况认为是“初级王道阶段”,而荀况所主张的“王道”则是“高级王道阶段”。
  对于一个儒者来说,这其实已经是最大的让步了。再让步的话,就等于是否认王道的可行性,那就不能再算是一个儒者了。
  但让荀况灰心丧气的是,就算自己已经做出了如此的让步,仍旧没有任何国君愿意采纳自己的理论。
  齐国只是利用荀况的名声来提振稷下学宫的名声从而达到提振齐国名声的地步,而楚国的春申君之所以招揽荀况也只是因为想表现出一副肯用人的好名声,对于荀况的理论也是完全无视。
  就连荀况自己都有些灰心丧气,打算老死兰陵了。
  就在这个时候,荀况收到了来自祖国的呼唤。
  一开始荀况对此并不在意,毕竟在荀况看来赵国并不是秦国的对手,只有楚国和齐国才有希望。
  但当赵国在长平取胜之后,荀况的看法改变了。
  赵国击败了秦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霸主国之一,如果能够劝赵国从霸道进化王道的话,那荀况的理想也算是达成了。
  所以荀况辞去了兰陵令的职位,带着自己最得意的两名弟子一路风尘仆仆的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邯郸。
  让荀况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才刚刚和这位赵王见面,年轻的赵王就给了自己一个如此之大的惊喜。
  儒家所提倡的王道,居然真的有希望能够成为国君执政之道的一员!
  儒家士子,居然真的有希望登入朝堂之中,成为执政力量中的一员!
  荀况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对着赵丹正色道:“以况之见,一统天下者,当为赵国!”
  当然是赵国。
  如今的这个世界,只有赵国能够接受儒家的王道。
  只要儒家在赵国生根发芽,那么等到赵国统一天下之后,儒家的王道不就能够随着赵国的一统而传遍天下了吗?
  至于孔子所提倡的周天子王道……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有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儒者觉得周天子王道能够有重现世间的机会了。
  赵丹一听荀况的这句话,整个人也终于放心了。
  很显然,这位儒家大能的话清晰无比的表明了一个立场,那就是坚决和赵国共进退。
  所以赵丹也不再犹豫,正色对着荀况说道:“寡人欲用先生为中尉,助寡人选任贤能,拔举官吏,不知先生愿否?”
  赵丹这句话一说出来,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