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论衡全译-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内虽异行,外犹俱转。

  (见《太平御览》卷二。《事类赋》卷一。疑出《说日篇》。)

  桀无道,两日并照,在东者将起,在西者将灭。费昌问冯夷曰:“何者为殷?何者为夏?”冯夷曰:“西,夏也;东,殷也。”于是费昌徙族归殷。殷果克隆。

  (见《太平御览》卷四、《事类赋·日部》、《博物志》卷七。疑出《是应篇》。《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作“对日并出,东者焰,西者沉。费昌问,冯夷答云:‘东者为商,西为夏。’乃徙族之商。)

  周公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旬而一雨,雨必以夜,丘陵高下皆熟。

  (见《太平御览》卷十一。疑出《是应篇》。《治期篇》文略同,《盐铁论·水旱篇》亦有此文。)

  甘露味如饴,王者太平之应则降。

  (见《太平御览》卷十二。疑出《是应篇》。)

  子路感雷精而生,尚刚好勇,亲涉卫难,结缨而死。孔子闻而覆醢。每闻雷鸣,乃中心恻恒,亦复如之。故后人忌焉,以为常也。

  (见《太平御览》卷十三,《事类赋》卷三。疑出《四讳篇》,《四讳篇》有“作酱恶闻雷”语。)

  阳气动于下,而阴气应之也。

  (见《太平御览》卷二十七引《风俗通》注。疑出《自然篇》。)

  燧之取火于日,方诸取露于月。天地之间,巧历所不能与其数乎!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阴阳固相动也。

  (见《太平御览》卷五十九。《淮南子·览冥训》亦有此文。)

  其智如倾,其德如山。智能之人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乃能自通。

  (见《太平御览》卷四三二。疑出《效力篇》。)

  宋臣有公孙吕者,长七尺,面长三尺,广三寸(一作尺),名震天下。

  若此之状,盖远代而求,非一世之异也。使形殊于外,道合于中,名震天下,不亦宜乎?语云:“无忧而戚,忧必及之;无庆而欢,乐必还之。”此心有先动,而神有先知,则色有先见也。故扁鹊见桓公,知其将亡;申叔见巫臣,知其窃妻而逃也。荀子以为天不知人事邪?则周公有风雷之灾,宋景有三次之福。知人事乎?则楚昭有弗刲之应,邾文无延期之报。由是言之,则天道之与相占,可知而疑,不可无也。

  (见《太平御览》卷七三一。疑出《变动篇》。)

  当风鼓箑,向日燃炉,而天终不为冬夏易气。

  (见《太平御览》卷七五七。疑出《寒温篇》。)

  舂者以杵捣臼,杵臼鼓动地,动地临池水,河水震荡。

  (见《太平御览》卷七六二。疑出《招致篇》。)

  夫臼杵,木也。水与木、土,三者殊类而相应,首相叩动,其势然也。

  (见《太平御览》卷七六二。疑出《招致篇》。)

  芝草一年三华,食之令人眉寿庆世,盖仙人所食。

  (见《太平御览》卷八七三、《合璧事类》卷十。疑出《验符篇》。)

  儒者说麟为圣王来,此言妄也。章帝之时,麒麟五十一至,章帝岂圣人哉?

  (见《太平御览》卷八八九。疑出《指瑞篇》。)

  蝉生于复育,开背而出,必因雨而蜕,如蛇之蜕皮云。近蒲州人家,拆草屋,于栋上得龙骨一丈许,宛然皆俱。

  (见《太平广记》卷四一八。载《感应经》引文)

  三苗之亡,五谷变种,鬼哭于郊。

  (见《路史》后记卷十二注。疑出《变动篇》。)

  人五藏,以心为主。心发智慧,而四藏从之。肝为之喜,肺为之怒,肾为之哀,脾为之乐。故圣人节之,恐伤性也。

  (见《五行大义》卷四《论情性》。疑出《本性篇》。)

  芝英,紫色之芝也,其栽如豆。

  (见刘赓《稽瑞》,疑出《初禀篇》。)

  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见《事类赋》卷一。张衡《灵宪》、《淮南子·览冥训》亦有此文。)世人固有身瘠而志立,体小而名高者。于圣则否。是以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参漏,文王四乳。然则世亦有四乳者,此则驽马一毛似骥耳。(见《太平御览七三一。《长短经》卷一《察相》第六亦见此文。《艺文类聚》卷七五引作陈王曹植《相论》。)

  杨璇为零陵太守时,桂阳贼起。璇乃制马车数十乘,以囊盛石灰于车上。及会战,从风扬灰向贼阵,因鸣鼓击贼,大破之。

  (见《艺文类聚》卷九三。按:此事见《后汉书》本传及谢承《后汉书》,并为灵帝时事,则王充不及见,《艺文类聚》误。《北堂书钞》卷一三九、《太平御览》卷四四八皆引。)二、王充年谱东汉光武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充生于上虞。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后汉书·王充传》。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本魏郡元城一姓。孙,—(?)几世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商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徒处上虞。建武三年,充生。《自纪篇》。按:《汉书·元后传》:“陈完犇齐,齐桓公以为卿,姓田氏。十一世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起,封建孙安为济北王。至汉兴,安失国,齐人谓之王家,因以为氏。文、景间,安孙遂,字伯纪,处东平陵,生贺,字翁孺。为武帝繡衣御史,以奉使不称免。既免,而与东平陵终氏为怨,乃徙魏郡元城。”《王莽传》:“姚、妫、陈、田、王氏,其今天下上此五姓名藉于秩宗,皆以为宗室,世世复,无有所与。其元城王氏勿令相嫁娶,以别族理亲焉。”仲任特著“其先本魏郡元城”,其明为王翁孺之支庶欤?其先本魏郡元城一姓”,“一姓”疑为“王姓”之讹。“元城王姓”,以别于其他族望也。

  又按:诸子类幽称仲任为“宛委子”,未见所据。盖因会稽宛委山而名,然亦太臆造矣。《书林清话》称明人刊书,喜改旧目,信然。

  光武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充二岁。

  光武建武五年(公元29年),充三岁。

  光武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充四岁。

  光武建武七年(公元31年),充五岁。

  光武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充六岁。

  是岁大水。《后汉书·光武纪》。

  光武建武九年(公元33年),充七岁。

  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巨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自纪篇》。

  按:《御览》三八五引《会稽典录》云:“七岁教书数。”与《自纪篇》差一年。光武建武十年(公元34年),充八岁。

  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自纪篇》。

  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充九岁。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自纪篇》。

  按:八岁出于学馆,手书之成,尚须时日。受《论语》、《尚书》,当为隔年事,故志于此。

  光武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充十岁。

  光武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充十一岁。

  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自纪篇》。

  充少孤,乡里称孝。《后汉书·王充传》。谢承《后汉书》同。

  按:充六岁时,父母尚存,则其父殁,当在此数年间,故志于此。

  光武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充十二岁。

  会稽大疫,死者万数。《后汉书·光武纪》、《后汉书·钟离意传》。

  光武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充十三岁。

  光武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充十四岁。

  始行五铢钱。《光武纪》。

  光武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充十五岁。

  道士刘春,荧惑楚王英。《雷虚篇》。

  按:《后汉书·楚王英传》,建武十七年,英为楚王。

  光武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充十六岁。

  罢州牧,置刺史。《光武纪》。

  光武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充十七岁。

  光武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充十八岁。

  班固年十三,王充见之,拊其背谓彪曰:“此儿必记汉事。”谢承《后汉书》(《后汉书·班固传》注。)司马彪《续汉书》(《书抄》六二引。)

  王仲任抚班固背曰:“此儿必为天下知名。”《抱朴子》(马总《意林》卷四引)。按:班固生于建武八年(公元32年),固年十三,则为建武二十年,时仲任十八岁,长孟坚五岁,据理,不得以“儿”,称固。且是时仲任仍在乡里,未与彪晤,此不足信。光武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充十九岁。

  光武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充二十岁。

  光禄大夫刘琨,前为弘农太守。《初禀篇》。

  按:《后汉书·儒林传·刘昆传》,建武二十二年,昆为光禄勋。

  光武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充二十一岁。

  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充二十二岁。

  在县,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在太守,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自纪篇》。按:许慎《说文序》:“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后汉书·百官志》:“郡太守、郡丞、县令若长、县丞、县尉,各置诸曹掾史。”是仲任为掾功曹,当在十七岁以后,二十一二以前。因二十三四以后,已诣洛阳,则其得为功曹,当在此数年中,故志于此。

  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后汉书·王充传》。

  按:此二句,叙在“后归乡里,屏居教授”后,盖并前事言之,非归乡里后,才为郡功曹也。《论衡》起草于明帝初年,据《自纪篇》、《讥俗》、《政务》之书作于《论衡》之前,而《讥俗》书又为废退穷居而作。其废退穷居,当即指罢功曹也。故知为功曹,必在此时。废退穷居,旧故叛去,故闲居作《讥俗节义》十二篇。既疾俗情,作《讥俗》之书,又闵人君之政,故作《政务》之书。《自纪篇》。

  光武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充二十三岁。

  光武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充二十四岁。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充二十五岁。

  光武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充二十六岁。

  光武建武二十九年(公元53年),充二十七岁。

  光武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充二十八岁。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读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谢承《后汉书》略同。充幼聪明,诣太学。袁山松《后汉书》。

  按:《后汉书·班彪传》:“光武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彪复辟司徒玉况府。”《光武纪》:“建武二十三年,玉况为司徒。”则叔皮于建武二十三年已在洛。但其时,仲任方二十一二,穷居乡里。《班彪传》又云:“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卒官。”是叔皮晚年,已离洛之官,则仲任师事叔皮,必在其二十三四以后,二十七八以前。

  又按《水经·穀水》注:汉顺帝阳嘉元年立碑,文云:“建武二十七年造太学。”则仲任入太学师事叔皮,必在此数年。但《光武纪》:“建武五年,初起太学,车驾还宫,幸太学,赐博士弟子各有差。”与阳嘉元年碑说异,存之俟考。

  光武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充二十九岁。

  蝗起太山郡,西南过陈留、河南。《商虫篇》。

  按《后汉书·光武纪》:“三十一年夏蝗。”《古今注》:“建武三十一年,郡国大蝗。”(《后汉书·五行志注》。)

  陈留雨谷,谷下蔽地。《感虚篇》。

  光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充三十岁。

  光武皇帝升封,天晏然无云。《宣汉篇》。

  按:《光武纪》:“中元元年二月辛卯,柴望岱宗,登封泰山。”袁山松《后汉书》:“光武封泰山,云气成宫阙。”(《初学记》五、《御览》三十九。)《汉光武封禅仪》曰:“建武三十二年,封泰山,时天清和无云。”

  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充三十一岁。

  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充三十二岁。

  观天子临辟雍,作《六儒论》。袁山松《后汉书》。

  按:《光武纪》,中元元年冬,起明堂辟雍。《明帝纪》,永平元年冬十月,幸辟雍。《翟辅传》,辅上言:“光武初兴,起太学,博士舍内外讲堂,诸生横卷,为海内所集。明帝时,辟雍始成,欲毁太学。太尉赵熹以为,太学辟雍,皆宜兼存,故并传至今。”据此,则辟雍起于光武,成于明帝,则此“观天子临辟雍”,当为明帝时事,故志于此。东海相宗叔庠广召幽隐。《程材篇》。

  按:《后汉书·宗均传》,永平之年,迁东海相。

  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充三十三岁。

  后归乡里,屏居教授。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实理。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后汉书·王充传》。

  王充于宅内门户墙柱,各置笔砚简牍,见事而作,著《论衡》八十五篇。谢承《后汉书》(据汪文台揖本)。

  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自纪篇》。

  按:《讲瑞篇》云:“此论草于永平之初。”《会稽典录》云:“《论衡》造于永平末,定于建初之年。”盖永平初,已属草,时辍时作,至永平末,方专精一志也。又《须颂篇》云:“《论衡》之人,在古荒流之地。”与本传谓仲任归乡里作《论衡》相合。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充三十四岁。

  京师及郡国七,大水。《明帝纪》。

  夏旱。《后汉书·钟离意传》。

  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充三十五岁。

  比来水旱饥馑,加有军旅。司马彪《续汉书》(《御览》九二),载永平四年诏。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充三十六岁。

  班固为尚书郎。《别通篇》、《超奇篇》、《案书篇》。

  按:谢承《后汉书》(《御览》四八四),永平五年,班固被召诣校书。范晔《后汉书·班超传》同。

  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充三十七岁。

  鼎见。《宣汉篇》。

  按《明帝纪》,永平六年二月,王雒山出宝鼎,庐江太守献之。

  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充三十八岁。

  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充三十九岁。

  虞廷为司徒公。《吉验篇》。

  按《虞廷传》,事在永平八年。

  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充四十岁。

  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充四十一岁。

  广陵王荆迷于。。巫,孝明三宥,王吞药。《恢国篇》。

  按《明帝纪》,永平十年春二月,广陵王荆有罪自杀,国除。

  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充四十二岁。

  庐江皖侯国际有湖出金。太守遣吏收取,遣门下掾奉献。《验符篇》。

  明帝致麟、醴泉、白雉、嘉禾。金出。《宣汉篇》。

  按《明帝纪》,永平十一年,漅湖出黄金。时麒麟、白雉、醴泉、嘉禾所在出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充四十三岁。

  永昌郡有金。《验符篇》。

  按《明帝纪》,永昌郡,永平十二年置。《郡国志》注云:“二年”误。杨子山为上计吏,见三府作《哀牢传》,不能成,归郡作上,孝明奇之,征在兰台。《佚文篇》。

  按:《明帝纪》:“永平十二年,益州徼外夷哀牢王,相率内属,于是置永昌郡。”《西南夷传》曰:“罢益州西部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置哀牢、博南二县。”《郡国志》:“永昌郡哀牢县,永平中置,故牢王国。”

  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充四十四岁。

  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充四十五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