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张辽新传-第3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发飙的哦!至于是否还能统带兵马?那就要看你的思想改造是否合格了。否则将你这么一个“历史记录”不良的家伙放出去,我又岂能安心?换而言之,就是哥哥只要看你不顺眼,司马老二,你就只能在这征北将军府终老了。当然了,若是将来哥哥有机会在国外用兵,那时候让你做个海外地方行政长官还是没有问题的。
正当张辽眼睛看着徐庶那一帮人,脑子里却盘算着如何“折腾”司马懿时,另一边的荀衍突然开口说道:“文远,那可是一群毫无经验的小家伙,你的胆子倒是不小。如今虽不知何时会用兵,可是看看雍凉和宛城那紧张的局面,大战似乎有一触即发的可能。你这里一群毫无经验的年轻人,到时候万一一点用处都派不上,你就一点都不担心吗?”
“休若兄,我也想将子丹、伯仁他们弄一个过来给我带带新人,可是元让、子孝那边却是死活不愿放手,我也无能为力,只能看元直的本事了。虽说元直在枢密院不过两月不到,但据公达说,元直接受领悟能力极强,所欠缺者无非经验尔。何况如今局势紧张的不是西北就是中南,与我征北将军府何干?”张辽笑道。
荀衍是荀彧三弟,在曹操拿下徐州后与荀攸一同投奔曹操的,如今不过四十出头。至于另一个荀家子弟荀悦荀仲豫,则是荀彧从兄,如今已是年近六旬,被曹操任命为镇军将军府长史。荀家这几位因荀彧与张辽的交情,所以他们与张辽的关系都非常不错。尤其是荀家子弟均是文采出众,经学功底扎实的文人,对于写得一手好字,又是郑玄弟子的张辽就天生有一种亲近感。更别说张辽曾在曹操面前力保过荀彧,荀家子弟对张辽的态度自然不同别人。
“谁都知道曹丞相一旦出征,你张文远是绝对少不了的。你的幕府到时候若是被其余几位比下去了,你可不要哭丧着脸哦!”荀衍和张辽也是说笑惯了的。
“我倒想从别处调人呢,”张辽说着话凑近荀衍耳边道:“可是我若要将友若调至雒阳,天知道不发生什么事?还是太平一些的好!”张辽笑得有点“不怀好意”。
“你这家伙……”荀衍无语了。
荀谌自幼便因为族中对兄弟几人的不同待遇而不满,成年后更是以才华不得施展而心生怨愤。最早离开家族投奔诸侯的荀家子弟就是荀谌,他要通过这条路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可是偏偏荀谌效力的袁绍不争气,被荀彧、荀攸效力的曹操打了个落花流水。若不是张辽在幽州偶遇荀谌并将其劫下,有半强迫的让荀谌继续效力,此时荀谌估计已经隐姓埋名而不知所踪了。对于这一点,无论是荀彧还是荀衍都对张辽极为感激,毕竟荀谌还是荀家的一份子,与荀家其余人的关系也还算过得去。只是除了荀攸,他们从小就不对劲,一直针锋相对知道现在。张辽从幽州卸任而荀谌依旧留在幽州也是不愿与荀攸照面。若是张辽真的将荀谌调到征北将军府,真的是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荀衍看着一脸坏笑的张辽,哪里不知道张辽是在暗讽他们荀家竟然将荀谌这样一个人才逼走。可是荀衍更清楚,荀家要的是稳定,虽然失去一个才华出众的荀谌确实可惜,但是荀家依然还有能力不逊于荀谌的子弟。然而一旦对荀谌妥协,将来家族中必然会有其他不安定的子弟效仿荀谌,如此下去将会给家族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此时对荀谌的态度虽然看似不近情理,但为了家族长远考虑,无论是荀彧还是他荀衍,都没有对此提出异议。
荀衍更不想将家族内部的事务暴露在外人面前,他笑着岔开话题道:“既然如此,文远你准备如何让这些年轻人尽快适应?”
张辽也明白大家族内部有很多的无奈,刚才的嘲讽不过是张辽出于对荀谌这个朋友的同情而一时情不自禁。既然荀衍要将话题错开,他也不会为难荀衍,更不会主动暴露别人的家丑,即便这个家丑在众多大家族面前根本就不是秘密。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沙盘构件,在出征的命令下达之前,这些小伙子们的任务就是尽快的熟悉沙盘。我已经让元直做好了计划,他们近期每天的任务就是不停地拼装、拆卸各地的沙盘地图,知道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将各州的地形地貌熟记于心,并能够结合地图熟练地辨认方位。等这个基本功过关之后,再进入下一阶段的沙盘战术推演。他们将来很有可能都会出去带兵,这辨认地形可是带兵者的基本功啊!”张辽说道。
“那我们呢?是否也需要学会这些?”一个声音从荀衍身后传来。
张辽和荀衍、司马懿扭头向后一看,原来是蒋济在说话。
张辽对蒋济此人影响不多,但蒋济用一封伪造的书信吓退了孙权的事迹张辽却是清楚地。不过那也是张辽前世在关注赤壁之战前后时看到的一则小故事,甚至他还不知道究竟是真是假。但是能让人记载下来并流传千年,对象还是赫赫有名的东吴大皇帝孙权,那蒋济的本事即便有限也不会太差,这就是张辽选择蒋济的原因。
而对于将军属其余三人,刘桢、温恢和杨俊,张辽就纯属是让曹操直接指定了。其中杨俊也不过是在他的将军府中过渡一样,曹操已经决定随后便任命杨俊出任南阳太守,去和曹仁搭档了。
“是子通啊。”张辽微笑道:“对于你们,我不做强行要求。若是你们自己对此有兴趣,可在空闲时间到此地与他们一同学习。不过就我个人的看法嘛,无论文武,识别地图都应该是基本的能力,否则你即便是出任地方长官,也是个睁眼瞎子嘛!当然,如何选择你们自己决定,但不能耽误正事。否则休若和仲达都不会同意的哦!”
张辽这样一说,蒋济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而一旁的刘桢、温恢、杨俊、蒋干四人也似乎有所触动,他们一会看看张辽,一会又看看那边热闹非凡的从事中郎们,似乎对张辽那句“地方长官也要熟悉地图”的话深以为然。
“多谢将军指点!”蒋济略一思索,便向张辽拱手致谢。
张辽笑了,他此时深感这些“古人”对知识的渴求与态度的诚恳,也感到此时的学者并没有后世那些所谓“学者”的诸多毛病。这里真正做到了孔子所言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教诲,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多学一点东西会有什么不好。“艺多不压身”虽然在后世更多的被用在娱乐界人士的身上,可此时却是士人们的共识。
“虽然某如今身为征北将军,不过近期的战略重心诸位也很清楚,重心始终是在南方。即便是西北韩遂,也不过是跳梁小丑耳。所以某麾下如今也没有大军,只有一直主公按规定调拨的三千人的中军,军官人数也不过过百,所以诸位近期工作的方向可以倾斜到这些年轻人身上。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不但是为本将军的幕府将来的工作效率着想,同样也是对他们各自的家长负责。这些孩子们是交给我们了,我们就要保证他们成才。个人能力由我亲自负责,而他们的个人修养就拜托诸位了。”张辽说着向荀衍、蒋济等人拱手为礼。
这是一顶大帽子,尤其是其中还涉及到教育别家子弟的问题,这些儒家思想已经深入骨髓的文士们是绝不可能推卸的。虽然张辽在其中有些偷换概念,可是教书育人也是儒家始终坚持不懈倡导的理念。既然征北将军麾下确实还没有大军集结,那对军官的考功就不会太繁忙,能在闲暇时指导甚至教导一下各家的子弟,也算满足了士人们好为人师的情节。
但是司马懿却听得心里直发毛,他在一旁冷眼旁观,能够感觉到张辽的笑容中有一种“奸计得逞”的味道。此时他在回头看看那些出自各家的子弟方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几十个人当中,出自曹家和夏侯家的子弟就超过了一半。这说明曹家与夏侯家是将子弟交给张辽培养的,可是张辽却抛出一顶大帽子,便将府中能利用的人却都利用起来了,这等于是减少了张辽自己的工作量。可是司马懿发现归发现,他却不能反对。且不说那群人中还有近四成是其他家族的子弟,就是眼前的荀衍等人对为人师表的向往也不会允许他破坏他们的理想的。
而且司马懿很悲哀的发现,就连同样年纪不大的杨修也对教导别人很有兴趣。在杨修注视着那些从事中郎的眼神中,司马懿看到了一种……“咕噜”,司马懿咽了一口口水,他看到的是一种“猫见到老鼠”时那闪着光芒的眼神。对!就是这种眼神。司马懿再一次确认。
唉!完了!都说张文远最能够人尽其才,今日一见若然名不虚传。就连这点人力他也能压榨,而且还能让人欣然接受……司马懿无语了。
第540章 釜底抽薪的计策!
随着各大世家子弟的陆续的成年,曹操为了安排这些人的“就业”,也只能扩大自己的枢密院和下属各个枢密司的规模。为了让各家最优秀的子弟得到锻炼的机会,他甚至任命了四征将军并让将军们开启了各自的幕府,这才算暂时解决了这些世家子弟的“就业”问题。
同时太学也开始修建,曹操又将管宁从幽州调回,任命其为光禄大夫、侍中兼任太学祭酒,并引陈琳、荀悦、王朗、华歆、孔融等当时著名的学者兼任太学博士。并采纳郭嘉的建议,以教授学问和校对被张辽抢救回来的东观藏书并编纂典籍为名,向天下学者发出征召令。
如此一来,天下士林大哗,除了那些坚定的为诸侯效力的学者,其余自由身份的学者以及不少对诸侯没什么忠诚可言的士人纷纷动心。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已成为天下学者第一选择,其次才是法家、道家等,这还不过是因为很多知识儒家典籍中并无解释,故而学者们便从其他诸子的学术经典中寻找答案,尤其是道家,因为汉初几代皇帝皆是以道家“无为”理论治国,所以道家典籍保存最为完善,同时道家的理论也最能让儒家接受,故而被儒家“借”用的东西也最多,形成了“儒家不足道家补”的现象,并渐渐形成了后世完整的儒家学说的雏形。
但是身为文人,不管他是属于哪一家学说,哪一个学派,对于教书育人、修订典籍、编纂史书这些明显可以名垂青史、万古留名的事情永远都是趋之若鹜的。郭嘉此计便是直接针对了文人的这个心理弱点。
“主公,如今杨彪赋闲在家可不是好事,总有人会以主公欺辱老臣来诟病主公……”
“文远,你有话便直说,难道操还是不能听得谏言吗?”
“呵呵!修订典籍、编纂史书这些都是工程巨大的伟业,总得有德高望重、学问精深之人压阵不是。主公不妨请文先公出山,统领修书大事,给天下士人以主公重视文治、尊重老臣之举,也可堵住那些唯恐天下不乱之人的嘴。”
“哈哈哈!文远果然妙计!奉孝献策修书,文远献计以杨文先为主,此二策皆妙不可言!操准了!不过最好再加上孔文举……嗯……昭姬一身所学皆得自伯喈先生,也该列名其中……妙计,妙计啊!”
……
“听说了吗?雒阳的曹丞相征召天下文人入京,要重新修纂历代典籍。”
“听说了,当年董卓劫掠雒阳时,张辽将军派兵潜入雒阳,东观藏书大部得以保存。后康成公曾进行过修订,却因年事已高,精力不足而半途而废。曹丞相为了历代经典能重现昔日风采,故而派人校对修订。听说领衔之人可是文先公和文举公。”
“你这消息不够灵通啊!还有伯喈先生的女公子昭姬小姐呐!”
“哦……”
……
“雒阳曹丞相要修书?”
“正是!不但要修订历代典籍,还要重新修纂《汉书》。有昔日东观藏书作为参考,杨彪杨文先领衔。此实乃士林大事也!”
“此事却为士林之盛事,我等兄弟岂可缺席?即便不能附骥其中,亦该就近为参与之人摇旗助威才是。”
“那就是要去雒阳啊?”
“这是自然!难道你们不愿亲眼看看这等唯有盛世才会有的文坛壮举?”
“去!正如兄适才所言,即便不能附骥其中,亦要为其呐喊助威!”
……
“大哥,那帮读书人都怎么了?一个个好像酒喝多了一样?”
“老三,不懂就别乱说话!知道吗?雒阳的曹丞相又发出了征辟令,征召天下有才学的读书人到雒阳参与什么修书的事。”
“休书?不会吧?休书不是该给女人的吗?”
“都说了叫你不懂就不要乱说话嘛!什么休书?那是修书,修订书籍。只要能参与修书的读书人,据说都能够在事情结束后将自己的名字留在上面。读书人最喜欢什么?可不就是到处留名吗?对不,老二。”
“大哥说的是。不过听说还有朝中重臣参与修书,好像是什么杨彪、孔融什么的。”
“杨彪、孔融我知道。那杨彪不就是袁术那厮的亲戚嘛。那个孔融好像是不喜欢吃梨。”
“三弟,二哥真是怕了你了。杨彪、孔融乃是海内大儒,在读书人心中威望极高。”
“啊……”
“啊什么?你闭嘴吧!”
……
“没想到曹公竟然要编纂古籍和修纂史书,更没想到此事曹公竟然会交给文先公和文举公领衔主持。若是如此,此事倒不会有假啊!”
“嗯,自康成公过世,士林中无有可真正能够使天下士人膺服之人了。便是那在荆州名望卓著的庞德公与司马水镜亦不得北地士人的认同。”
“难道北地又有人能得到南方士人认同?”
“有碍!管宁管幼安、张辽张文远,还有荀彧荀文若,以及如今明文领衔修书的文先公和文举公嘛!这几位虽然不一定是天下众望所归,可是他们在南方自有拥趸,与北方亦是影响极大啊!”
“可你说的前三人没有参与此事嘛。”
“若真有需要,他们焉能推辞?何况具闻曹丞相钦点伯喈先生的女公子昭姬小姐参与修书,文先公与文举公亦是欣然应允。有这些人参与,还有什么可担心的?至少这修书之事绝不会乱来。”
……
“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再说十遍也是一样。曹丞相欲修订诸子典籍与《汉书》,命杨彪、孔融主持大局,征召天下士人参与。”
“这……这这……这可是能够青史留名的大事啊!青史留名啊!”
……
郭嘉为曹操出的这一条计策终于掀起了大浪,而经过张辽的补充完善后,老臣、名儒的领衔更是让天下士林中人侧目。正如人们所议论的那样,自郑玄去世之后,士林中个就再没有一个可以使天下膺服之人,但杨彪与孔融身上的朝廷重臣的背景,还有孔融孔氏子弟的身份,都让他们主持的这件事具备了无人能够指责的信誉度。
读书人读书求学,除了出仕做官、造福百姓之外,就是追求留名青史。乱世之中出仕做官风险太大,稍有不慎就会因为站错队而陷入万劫不复。九江名士边让、平原名士祢衡便是例子。可是修纂书籍这件事非但不危险,还能够赚取足够的声望,便是能够留名青史的捷径。这自然就成为了文人们的一个最大的诱惑。
再加上郭嘉借机命属下密探在诸侯控制地域中到处散播这个消息,使得几大诸侯即便是想要隐瞒也来不及了。
提高声望!留名青史!
这两条好处使得去雒阳参与修纂典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众诸侯治下也隐隐有了不稳定的迹象。更让几大诸侯郁闷的是,他们根本就不能够对这种现象表示任何反对意见,也不能用各种手段阻止士人北上。若是他们这么做了,名声立刻就会臭大街。这种事情休说本就是名士出身的刘表不敢为,就是草莽出身的刘备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于是,自中原战乱时的人才南流现象后,大量的人才又有了回流的迹象,甚至连一些南方本地的人才也有了北上的意愿。大量的士人趋之若鹜般的向雒阳涌来,一时间雒阳城又一次成为了天下人瞩目的中心。
“德操,你就不想去雒阳吗?”鹿门书院中,庞德公对前来拜访的司马徽说道。
司马徽没有立刻回答,却将精力全部放在红泥小炉上那壶即将沸腾的泉水上。袅袅的水汽中,司马徽快速提壶、洗杯、泡茶,不一会便在自己和庞德公的面前各放上了一杯透着香气的清茶。
司马徽对着庞德公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然后自己端起那并不大的茶盏,深深地嗅了嗅茶香,猛的一口将茶水倒入口中。回味片刻后方才说道:“众人趋之若鹜,我又何必再去凑热闹。何况我还惦记着德公这边的好茶呢。”
“你啊……”庞德公微微一笑,不再说话。
但是他们身边的诸葛亮、庞统却明白这两位老先生心中并没有那么平静,最起码诸葛亮能感觉到今日司马徽的茶要比往日差了几分火候。至于庞统,他好酒不好茶,却是体会不到诸葛亮的感觉,然而他却同样观察到了司马徽喝茶时的动作幅度明显要比往常大一些。
“你们二人是否也有北上之意?”庞德公早就发现自己的侄儿有些坐立不安。
庞统似被说中了心思,有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