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其实很有趣儿-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就死定了。
所以他们阻拦在门前,不允许朱高煦投降。
朱高煦之所以败在朱瞻基的手下,就是因为他对于人性缺乏最起码的洞察与认知。看起来他输得只是侥幸,实则却是一个必然。
想明白了这一切后,朱高煦再叹一声,悄无声息地回王府去了。关上门后,立即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来:“大宝二宝,事情麻烦了,王斌率百官堵住咱们的出门之路。如果咱们家不快点投降的话,你们两个也会受到牵连的。可现在连门都出不去,可该咋整呢?”
大宝朱瞻垣建议道:“不如将王斌等人叫进来,就说召开常委会,然后咱们出其不意动手,把他嘁哩咔嚓剁零碎了,然后再投降……”
二宝心眼较多,冷笑道:“王斌那人,胳膊粗力气大,又特别能打,你还想剁了他?他不剁了你就算你运气了,别胡思乱想了。”
大宝怒视二宝:“照你的意思,咱们全家就死绝绝不成?”
二宝笑道:“死绝绝倒未必,只不过呢,眼下这事儿,当爹的你还得辛苦点。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父王你化装成农民工,悄悄地溜出城去,去向我表哥朱瞻基磕头求饶。只有这样,咱们家才能有一条活路……”
朱高煦听了,放声大哭:“娘的,这叫什么事啊,就连投降都要偷偷摸摸,我怎么就混成了这么个惨样呢?”
(8)收关幕落风云起
闻说朱高煦易装出城,前来求降,此时正在外边等待处理结果。朱瞻基当时兴奋得差一点没有昏死过去。
说老实话,这一次御驾亲征,那是冒了天大的危险。天知道他离开以后,京城里会不会出什么事儿?天知道走在半路上,这些护驾的家伙会不会突然给他一刀?天知道这小小的乐安城中,会不会突然杀出一支奇兵?朱瞻基什么都考虑到了,单单没想到朱高煦投降得如此容易。
兴奋之余,朱瞻基宣布:将朱高煦全家押赴京师关押,一个不杀,以示宽容。城中百官,统统带走,交由司法问责,其余民众并士兵,统统无罪。
大军浩浩荡荡地掉头回家,到了京城,老臣杨士奇来了,说:“陛下,汉王已经拿下了,还有一个赵王朱高燧,这朱高燧迟早也是一个必反——可问题是,他可以反,陛下你已经混成仁君了,仁君是要吃大亏的,不吃亏,净占人家便宜算什么仁君?朱高燧可以不讲理,可以造反,可是陛下你却不能杀他……陛下你说,这事可该么办?”
朱瞻基摇头:“我怎么知道该怎么办,不过你既然提出此事,多半有什么好办法?”杨士奇道:“很简单,派一个嘴巴利害的家伙,命他去见赵王朱高燧,让朱高燧自己交出所有的兵马武装,这样他造不起反来,你也就不用杀他了,这岂不是明君之道。”
朱瞻基大喜,立即写了封亲笔书信,交给驸马袁容,御史刘观送去。却说那朱高燧,闻知汉王已经在倾刻间灰飞烟灭,只吓得魂飞胆裂。自知不是朱瞻基的对手,正害怕朱瞻基来找他的麻烦,突然收到这封信,大喜,知道只要自己甘心情愿地做一个乡下土财主,放弃政治野心,朱瞻基就不会欺负他。遂照书信上的要求办理,将所有的武装力量统统交出,这边就算完事了。
朱高燧平安过关了,可是已经成了俘虏的朱高煦,却在最终又碰到了麻烦。
据宣宗朱瞻基自述,有一天,他忽然兴起仁慈之念,就去关押朱高煦的牢房看望,可是朱高煦那厮不像话,竟然一个箭步冲过来,一个蹊跷八怪莲花腿,就听啪唧一声,朱瞻基脸朝下结结实实地摔在了地上。当时朱瞻基就火了,就地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吩咐手下人搬一只大铜缸,把朱高煦扣在里边,上面加了炭火,慢慢地炙烤,据说烤得朱高煦顶着大铜缸满地乱跑……但朱瞻基的这个叙述,却是非常可疑的,压根就没有任何旁证,完全是他怎么说,史官就怎么记,没有朱高煦的律师在一边辩护,缺乏足够的合法性。
实际情况是朱高煦这厮太能活了,他这人没什么心计,大脑基本上不用,所以生命能量消耗得少,生命线就极长。明摆着,当时的朱瞻基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不适,他发现,朱高煦这厮有可能活得比他还长——朱瞻基在世的时候,他可以摆平朱高煦。可如果他死了,谁还会是这老家伙的对手?
也可能是朱瞻基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不适,但无论如何,他也不会再留下朱高煦了,这厮太能折腾,只要他活着,迟早还会折腾出事来。
此外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朱瞻基忽然想起来在他小的时候,朱高煦对他的戏辱。这戏辱并没有记载在史书上,但却烙在朱瞻基的心里,他一旦想起,就会感受到强烈的愤怒——否则的话,他去天牢探监,干吗还要扛一只大铜缸?在他去天牢的时候,就已经打算把朱高煦炭烤了。
史书上有段记载,说的是建文帝朱允汶刚刚成为太子的时候,正巧遇到朱棣,于是朱棣冷笑着说:“就你这个小兔崽子?也配当皇帝?趁早死了这条心吧……”早年的朱棣瞧不起朱允汶,而后的朱高煦,又岂会将朱瞻基放在眼里?
再看朱瞻基扛的这口大铜缸——谁去监狱探监,还会扛着口大缸去?很显然,朱瞻基孩提时代,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当时朱高煦多半是将他扣在大缸里了,考虑到朱瞻基的父亲是个任人欺凌的肥仔,这事发生的概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百。
简单说来就一句话,朱瞻基报了他生命中的一箭之仇。
然后呢?然后……这世界上好像没什么事情再需要他了。皇帝也当了,仁君也做了,仇人也宰了,儿子也有了——对了,还有一件事,这个孩子,不是皇后亲生的,一个美貌的孙贵妃声称对此孩子的出生负责……但是有史家认定,这孩子其实跟孙贵妃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是孙贵妃事先与宫中太监商量好了,看哪个美貌宫女被朱瞻基搞大肚皮之后,她就将对方囚禁起来,等生下孩子,就对外宣称是自己搞出来的……这个孩子的名字,叫朱祁镇……叫什么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孙贵妃要求自己出任皇后一职。此事非同小可,在人类历史上,但凡撤换皇后的多半是昏君干出来的,明君不干这事儿。而朱瞻基是明君,所以断断不可以干。
但是朱瞻基却认为,如果自己儿子的母亲只是个贵妃,这对孩子未来的人生就意味着一个难以抹除的阴影。去你娘的明君吧,为了孩子,老子是不顾一切了。
于是朱瞻基时代又一桩大事爆发了,皇后争霸赛。
此事多官上奏,表示强烈抗议。但由于当时的人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战乱,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畴之内,大量失业人口尚未出现,大多数百姓的饭碗里,都还有得剩。所以这又称之为一个开明的时代,群臣们嚷嚷过后,这事也就算了。
此事过后,朱瞻基在宫里写写诗,画画画,再就是出门微服私访,溜达溜达,然后就幸福地辞世了。
由是,大明帝国的第六任兼第八任皇帝,英宗朱祁镇,闪亮登场。
这一年,他刚刚七岁。
第五章 英宗朱祁镇——血腥的良藩之途
(1)引刀成一快
前面说起过,早在成祖朱棣时代,他就考虑让太监们参政议政。便找来一群年轻的渎书人,号召入宫,但必须先自宫。
众士子俱各不肯,却有一个年轻人,盘膝坐在那里,眼观鼻,鼻观心,沉着淡定。朱棣一见大喜,曰:“关键时刻,才知道谁才是真心的忠于皇帝,来人啊,与朕把这个淡定的家伙切了。”
宫中太监们一拥而上,将那年轻人抬起来,放在原始的手术床上,就听“喀嚓嚓”一声,伴随着年轻人的一声凄厉哀号:“不要啊,不要切我……”老太监不高兴了,训斥道:“都切下来了你才说不要啊,那还来得及吗?你既然不要,刚才为什么不快点跑?”
年轻人哭道:“我是想跑的,可是却已经吓坏了,两腿麻软,昏死了过去啊。”原来这厮并非淡定,而是吓昏了,你说这扯不扯?
昏了算他活该,从此这年轻读书人就成为了宫中的一名太监。他的名字叫王振,是宫中屈指可数的读书人。不久,朱棣死,而后继位的仁宗朱高炽,也以飞快的速度死掉,等到了朱瞻基当了皇帝之后,不久也生了儿子,起个名字叫朱祁镇。
朱祁镇长大了,会说话了。于是朱瞻基就想,得给孩子请个有学问的老师啊,宫外的饱学鸿儒倒是车载斗量,可是让他们切了两腿间的肉嘟嘟入宫,他们却坚决不肯,明摆着,他们所谓的忠于皇家,都是有私心的。
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一定得找个没有丝毫私心的饱学鸿儒才行。
朱瞻基的眼睛,落在了太监王振的身上,顿时为之一亮。
王振可是自宫入宫的,若然此人有丝毫的私心,岂会做出如此惨烈的牺牲?再者他的学问学识,丝毫也不比宫外的那伙人差,儿子的家庭老师,就是他了。
于是王振出任太子朱祁镇的老师,教了一段时间,朱瞻基过来视察王振的教学成果,他将走路还不稳当的小朱祁镇抱起来,放在膝头,问:“将来你当了皇帝的话,能不能让天下太平。”小朱祁镇清脆地回答:“那太小意思了,天下太平有什么难的?”朱瞻基大惊:“哎呀嗬,这小东西……再来,如果有乱臣贼子扰乱天下,小兔崽子你敢不敢率六师出征?”小朱祁镇笑道:“不过是统兵出征而已,这太,小儿科了。”
眼见得这孩子如此聪明,在场的群臣全都扑跪于地,眼含热泪,放声狂吼:“万岁,万岁,万万岁……”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等朱祁镇长大成人之后,果然迎来了一次御驾亲征的机会,但是结果却让所有的人跌破眼球。
朱祁镇给搞砸了。他是如何一个搞砸的呢?这话说起来,可就长了。
(2)太监一直在努力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大明第六兼第八任皇帝——朱祁镇的个人简历。
朱祈镇历史档案
姓别:男
姓名:朱祈镇
出生:1427年11月11日
籍贯:北京
属相:羊
星座:天蝎座
血型:AB型
身高:174公分
体重:58公斤
相貌特征:清秀、斯文、儒雅。
职业:出任大明帝国第六任,及第八任皇帝。
特长:拥有无可比拟的亲和力。
社会关系
父亲:宣宗朱瞻基
母亲:孙氏
妻子:钱氏
儿子:10人
心路历程
0岁:出生。
4岁:以太监王振为帝师。
6岁:回答父亲朱瞻基的御前殿试,赢得群臣百官山呼万岁。
9岁:在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戴之下,出任大明帝国第六任皇帝。
22岁:福建沙县邓茂七群体事件发生,旋即平定。
23岁:瓦剌人虚冒统计数字,冒领奖赏,遭到王振的驳斥,瓦剌人因此而闹起群体事件。于是朱祁镇御驾亲征,战于土木堡,为瓦剌分裂分子所劫持,作为人质谋攻北京城。城中景泰帝朱见深登基,朱祁镇被迫下岗。
24岁:朱祁镇返回北京,居住于南宫。
31岁:得到武清侯石亨,副都御使徐有贞,宦官曹吉祥拥戴,朱祁镇再次当选为皇帝,是为大明帝国第八届皇帝。
32岁:释放关押了五十四年的建文帝朱允汶的太子朱文奎,关押时其人两岁,出来时几同白痴,不识鸡鸭牛羊为何物。
34岁:揪出了以忠国公石亨为首的反皇帝集团,石亨处死。
35岁:大太监曹吉祥起兵,主张一切权力归太监,要武装夺取政权,失败后灭族。38岁:卒。
看看朱祁镇的个人简历,我们不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朱瞻基不懂得教育啊,他在朱祁镇的心里,埋下了未来的悲剧种子。
试想,朱瞻基问年幼的儿子——若有乱臣贼子扰乱天下,你敢不敢率师亲征?问小孩子这个问题,小孩子只能回答敢。这个敢字既然说出了口,从此就成为了横亘在孩子心里的一道障碍,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这道障碍,孩子会自己营造出这道障碍,以便完成他心理上的跨越。
说明白点,未来的朱祁镇,在他有生之年里,必然会替自己找一个御驾亲征的事体。如果找到了千好万好,怕就怕找不到,届时这孩子就会自己制造麻烦。有许多人,终其一生就是不停地给别人制造麻烦,就是因为他们的心智模式出了问题,在幼年时期被人输入了错误的信号。
人的大脑,就好比一台笨笨的机器,思维就好比运行在这台机器上的程序。如果程序是错误的,甭管这个人是多么地努力,一辈子也只能是南辕北辙,徒劳而无益。朱瞻基以其绝对的威权,对朱祁镇输入了一道错误的程序,这个大明帝国,已经隐伏下了可怕的危机。
单只是朱瞻基添乱倒也罢了,如果朱祁镇的人生导师再懂点心理学,未来的心理矫正也不是不可能的。
然而朱祁镇的人生导师,却是被朱棣喀嚓一刀的王振。好端端的,竟然被切了这么一刀,王振的心理必然是很受伤。心理学他是没办法懂了,最多懂点生理学。再让他担负起矫正朱祁镇心理的重任,这个工作,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然而王振一直在努力,要让自己配得上一代帝师的尊荣。
朱祁镇登基的第四年,终于有个机会让王振一展才华,震动朝野。
(3)三代人的精心运作
朱祁镇做了皇帝的第四年,发生了一件很小很小的案子。
在福建,有个驿丞很凶,因为他是朝中三朝元老杨溥的同乡。此外还有个按察佥事廖谟,也同样很凶,因为他是朝中三朝元老杨士奇的同乡。于是两个凶人碰到了一块,一个比一个凶,但是按察佥事廖谟官比驿丞大,所以他毫不客气地吩咐手下把驿丞按倒,“砰砰砰”一顿狂揍,再放开,凶驿丞已经是一具尸体了。
出人命了,官司上报,请朝中大臣们解决此事。
老臣子杨溥发现被打死的人是自己的同乡,顿时气愤于心,强烈要求将凶手廖谟绳之以法,判处死刑。而老臣子杨士奇,发现打死人的廖谟是自己的同乡,就坚持要求判处廖谟因公杀人,批评教育一下就算了。两个白胡子老头都要为自己的乡人出头,彼此不服,就在朝堂上嗷嗷嗷地吵了起来。
俩老头吵不明白,就找群臣说理,可群臣谁敢惹他们两个?当即连连摇头,说:“两位老领导的话,都是对的,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看群臣也决断不了,俩老头就吵闹着来找太后说理。可是太后不过是个妇道人家,哪里弄得懂这些怪事?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就询问帝师王振。
王振笑道:“杨溥和杨士奇,这两位老干部啊都是存了私心,想袒护他们的同乡。如果按杨溥的来判,判决廖谟死刑,这肯定是重了。可以如果按杨士奇的来判,说廖谟只是因公杀人,这又未免太轻了。那么这个案子到底应该如何判法呢?很简单,太祖朱元璋皇帝,早就颁发了一部《大明律》,现在请大家拿起《大明律》,跟我一起认真学习太祖皇帝的教导。太祖朱元璋皇帝教导我们,如果遇到下级官员太凶,惹火了上级官员,把下级官员活活打死的案件,不可以判上级官员死罪——人命虽然关天,领导面子更重要。但也不能就算是因公杀人,理应将杀人的上级官员撤职查办,严肃批评。”
学习了朱元璋的讲话精神,撂下书本,大家顿时一个个心明眼亮,再看太监王振,不由得肃然起敬。不愧是帝师啊,《大明律》背得滚瓜烂熟。
此事过后不久,又一起恶性刑事案件出现了。
这一次,同样也是歹徒杀死人命,但这个歹徒,来头不小,等闲人物是惹不起的。这凶手便是三朝元老杨士奇的宝贝儿子杨稷。却说那杨稷打小生在官宦之家,父亲又是连续三届皇帝倚重的老臣子,所以这杨稷就想,我爹这老头这么有本事,凭什么我就不能杀几个男人,抢几个女人,啊,凭什么我不能啊?
史书上记载,那杨稷恃仗着父亲的权势,横行乡里,枉杀无辜,闹得越来越不像话。此事被御史查到,立即写奏章上报,可是刑部的官员也不敢惹杨士奇。虽然暂时把杨稷捉来了,却好茶好饭,美酒大肉,每天供养着,不敢真的把他名正刑律。见此情形,御史们愤懑于心,继续上表弹劾杨士奇。
在杨士奇的内心里却是复杂已极,难以言说。他一生耿正,决不愿意循私枉法的,但杨稷是他的亲生儿子啊。再坏的孩子,在父母心里也是天使,尽管杨稷恶贯满盈,可杨士奇却是愈发地疼爱他。可眼下的情形是,如果直说让刑部放了自己的儿子,莫要说自己的一世清名,毁予一旦,而且更容易引发政敌的攻击,闹到最后说不定是个什么结果。可要是让自己说出来杀儿子的话,这岂是为人父母者能够做得出来的?
为难之际,杨士奇夜翻《论语》,翻到了一句孔子的话,“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曲中矣”。意思是说,法律这东西算个槌子?做父亲的,就是要包庇儿子,做儿子的,同样也要包庇父亲。你看这么个搞法不对头,可只有这样,社会的亲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