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炫风-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份答卷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东莞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2000多个农业县中脱颖而出,迈入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这样的大城市行列,而这样的大城市在中国还只有十几个!

这不是神话又是什么?

排在东莞身后的,无论是沈阳、大连、武汉,还是济南、哈尔滨、石家庄,在20多年前,默默无闻的东莞,怎么可能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竟会赶超这些实力雄厚的大城市呢?

这确实是神话!据说,国外一位研究遥感技术的科学家曾经发出这样的惊叹:10多年前从卫星地图上看,广州和深圳之间还是一片空白,几年间在这片空白处冒出了一座城市。

不显山不露水,突然崛起。从一个农业县到一个世人瞩目的现代化大城市,这样的横空出世实在令人惊叹!

在成绩面前,具有超前思维的东莞人并没有被辉煌所迷惑,他们又开始了探索——2008年的东莞将承载着先行试点、先出成绩、先出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做好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探路榜样的重任。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东莞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开始了。

关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发起的新一轮解放思想,我们不难发现,“解放思想”这个词在中共十七大被反复提及并被着重强调。在2008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解放思想“将永不停止,一直到中国现代化的成功”。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

通过东莞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可以发现,解放思想的力度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东莞改革开放30年,每一次的改革,都是以解放思想作为先导。

在解放思想下,东莞赢得了财富:1978年,东莞的地方预算财政收入总额只有0。66亿元,1985年开始突破1亿元,1994年突破10亿元,2000年突破100亿元,2007年则为186。45亿元。

在解放思想下,东莞人走上了富裕之路:1980年,东莞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亿元,1986年突破10亿元,1993年突破100亿元。据报道,2006年底东莞市银行存款总额为3400亿元,其中至少1000亿是个人存款。如果加上东莞居民投资在房地产、股票上的资产,东莞民间财富的总量有数千亿之巨。

在解放思想下,东莞孕育出了一大批自己的民营企业家:东莞初期引进的3000多家毛织厂,已基本由当时“洗脚上田”进厂的农民变成老板,如今成了民营企业家。服装、家具、电子、电脑、信息等产业也在“双转型”中逐步把核心掌控在自己手中。

在解放思想下,东莞的集体经济、民营企业、第三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全市大小工商企业发展到十几万户。东莞的村经济占整个广东省村经济的三分之一……

够了,关于东莞30年所创造的神话,我们已经听得太多太多了。对于东莞神话,我们无论用什么样的词汇用什么样的事例描述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东莞的神话就如同上帝的杰作,完美无缺。比较中国各城市的改革开放史,我们不难发现创造东莞神话的一个法宝是:超前思维!在每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东莞人都用这一法宝及时提升自己。

如今,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下,在“双转型”精神的指引下,东莞人更加信心十足,东莞必将赢得更辉煌的明天。

遥想1434年,明朝的皇帝解散了郑和率领的船队,结束了海上贸易和探险,开始了闭门锁国的历史。这也是天朝大国走向衰落的开始。此时的中国,技术在全球仍居于领先地位,直至17世纪工业革命使西方世界崛起。中国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当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兴起时,中国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在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全球化浪潮中获益巨大,成为这个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

这道国门的打开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和局势,使历史向着胜利的方向行驶,并以诗意的手法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奇迹——世界的重心东移了!中国在崛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东莞曾经如同浩瀚大海中的一朵浪花,无人知晓,正如闭门后的中国在世人眼里微不足道。然而凭借着中国伟大的改革东风,东莞迅速崛起,以她那耀眼的光芒为世界解开了谜底:中国之所以崛起,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坚不可摧的民族,这个民族有着非凡的聪明才智,有着超人的胆识魄力,有着顽强的拼搏精神,有着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东莞的发展史绝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城市发展史,也绝不仅仅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一个成功典范那么简单,她的意义更在于,这是一首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的英雄交响曲,更是一首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辉煌交响乐。

如今,这座城市是新生的,从内到外,她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这个“新生儿”通体所散发出的金色光芒让人迷恋。在这金色光芒里,我们似乎看见了林则徐的身影。也许,正是他的英雄气概永远留了下来,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改革大潮中,用他们开拓者的身躯为东莞的未来开辟出一条辉煌之路,把中国人几千年来强国富民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他们的痛苦和欢乐,他们的幸福和悲伤,他们的成功和教训,他们曾经的血汗、眼泪、希望、焦灼、智慧、渴望,不仅仅是东莞自己的,更应是社会的共同财富!

东莞终于迎来了涅槃。

涅槃给了东莞一个全新的生命!

而东莞的涅槃,则向世界解开了中国崛起的谜团!

第五篇 有一颗行星叫常熟

引子 天上有颗“常熟星”

许多人知道“沙家浜”,而并不知道常熟,其实“沙家浜”讲的就是常熟。常熟对近代中国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及其五千年的文明史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近至一百年前那场掀开中国近代变革史诗的“戊戌变法”的“维新第一导师”(康有为语)翁同龢就是常熟人。

“峨峨常熟相,凿空辟乾坤。”这位土生土长的常熟人,一百多年来一直被他的老乡们引以自豪。清朝状元、两代帝师的大学士翁同龢,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下荐康有为、上劝光绪皇帝,成为维新变法的旗手,他那一生追求改革的功绩,政比欧阳修、文似司马光的才华,因此而被慈禧太后革官逐出京城回到常熟,过着“青果白菜,权当芹献”的凄悲残年,备受世人敬重。

远至中华民族的开元之纪时,有位在《左传》、《史记》中都有记载的圣贤,他叫虞仲,又名仲雍,是商末周太王次子。在当时的王室中,由于虞仲精于文韬武略且又忠厚勤劳而深得人心。但太王则中意其幼子季历之子昌(即后来的周文王)继承商周大业。虞仲明白后便规劝兄泰伯一起顺从父意,让国避位,并借采药为名从渭水流域,千里迢迢来到当时仍为荆蛮之地的常熟、无锡一带。后来昌顺利继位,并使中华民族有了一大段兴邦历史。而身为王子的虞仲与兄长却在江南一带的荒蛮原野上“断发文身”,垦田治水,深得百姓的拥戴和归附,兄弟俩后自立“勾吴”,从而中华民族也就有了江南东吴的悠久大业。虞仲殁后葬于常熟城边的山头,此山也因此得名“虞山”。虞山乃江南一大名岳。

仲雍随伯氏,让国来荆蛮。放言求自废,民迹终忘还。端委治勾吴,子孙列雄藩……虞仲的这段美德为千古所传颂。

说到江南勾吴的开山祖师爷,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另一位创东吴文化的常熟人了。他就是读书人言子(即子游)。据传,这位名偃字子游的常熟学子,乃九州三千名孔圣人弟子中唯一的一位南方人。《论语》中记载:言偃勤奋好学,且以文学见长,深得孔子赏识,曾任武城宰,言子遵师训、行礼乐,孔子过武城闻处处弦歌之声,以“割鸡焉能用牛刀”赞之。言偃学成南归,道启东南,被后世尊为“南方夫子”。唐代开元八年,言子名列十哲中第九。后人把读书人称之为“老九”是不是由此而来?不过,“读书鼻祖”出在常熟,对千年来这一带人爱读书是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区区常熟小城,历史上出过9名宰相、8名状元和481位进士,是当地百姓一直引以为自豪的事。其功绩首应归先圣的好学遗风。

了解一点这儿的历史与特殊的文化底蕴,对下面我们认识常熟人今天所取得的卓著功绩和他们在许多问题上这样做了,而不是那样做了是大有好处的——就像我们探究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发展时所抱的认真态度。

《常熟市志》上有这样一则掌故:

据传孔圣人晚年不放心各地学生的作为,驾着马车到南方察访言子的德行。一日,孔子来到常熟西南郊的“十里亭”,时值炎夏,一路上闷热异常,孔子一行很想进城早些歇息。他举目四望,见附近河中有一赤膊孩童正在捉螺蛳,即下车含笑问道:“此去城内有几许路?”那孩童见孔老夫子样子斯文,便拿起盛螺蛳的钵头顶在头上,口中有板有眼地吟唱起来:“钵为冠,水为衣,此去琴川一十里。”(常熟城古名琴川)。孔子听罢,暗自思忖:“此地孩童都如此知书达理,足见此地文风之盛。吾何须再去关照子游?”于是便挥鞭折回了山东。

两千余年过去,我想如果今天孔圣人再能到常熟一游,必定会“听歌而醉”,“轻车而至”。像所有被吸引入城的人一样,我是被一首《新吴歌》吸引而开始“常熟之行”的——

要来就来常熟,

山青燕高飞;

要来就来常熟,

人杰地灵美。

要来就来常熟,

改革天响雷;

要来就来常熟,

开放地增辉。

来常熟,有滋味,

待日再来你更醉;

……

这就是常熟——

歌美,田美,山美,川美,人更美。

这就是常熟——

它东临上海,西接无锡,南邻苏州,北连张家港。三四千年的文明史,使其建城史同苏州古城相差无几。

“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为之灾,则岁得常稔。”常熟由此而得名也。宋代大诗人杨备对这块使人不用对它品味便能闻其富饶与丰收甘蜜的地名,曾这样引吭高歌道:“县庭无讼乡间富,岁岁多收常熟田。”自南宋以来,我国的经济中心由中原转到了苏南地区,而地处苏南腹地的常熟则一直是这个中心的首富,并有着“苏常熟,天下足”之称。史有记载:在康熙年间,常熟就是“实征平米40万石,额征地丁20万银两”,居全国州府首位。

其实,即使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近半个世纪间,在苏南诸多县市中,常熟人无论向国家交售的粮食还是缴纳的财政收入,一直位居第一。

这样的贡献只有常熟——无论在苏南乃至全国。

1997年4月14日的《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江苏省政府近日公布的对全省64个县(市)小康水平的162项指标测评结果表明,常熟名列第一。

这则消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10年前的江苏省是全国小康水平最高的省份,常熟市在江苏省名列小康榜首,也等于说,常熟目前的小康水平也是全国县(市)级中的第一位!常熟始终名列全国“十强县市”前列。

常熟本不该仅凭一曲《沙家浜》而引世人瞩目。也许是受虞仲的“让国”美德的影响,也许是承言子谦学进取精神的遗风,也许是东边的上海、南边的苏州、西边的无锡、北边的张家港,还有像昆山、吴江等“小老虎”们这些年来太光芒炽人,“富地明珠”常熟的步子声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国人面前“隆隆”作响……然而,历史并非因某个“音符”的高低声论说英雄,当透过五光十色的迷幻与各种各样的嘈杂声响,回首再看一看常熟时,我们肃然感到:贤圣虞仲、言子的后代们,不仅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铿锵的步履,而且走得越来越有力。只是在这样的行程间,他们的双腿迈得更实实在在,更富有常熟人的特色。他们的脚步,已经迈在了向中等发达国家甚至更高水平的征程上……

昨天的孔子不进常熟城是对的。今天的圣贤若再不去看常熟人,那将是个历史性的错误。

不知是为了还两千多年前孔圣人之愿,还是感恩岁月对常熟人的特别偏爱,1995年10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一群科学家,慷慨激昂地聚集在一起,议论着同一个主题。他们共同提议要把最新发现的一颗编号为“3221”的异常闪亮的行星,奉献给为中国建设四化征程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常熟人民,并定名为“常熟星”。

从此,天幕上那颗闪烁着特别光芒的“常熟星”,与我们人间的常熟星,交相辉映……

第01章 马路地摊垒出的神话

凡爱吹嘘的那些记者、作家都会发现:跟常熟人打交道要比其他地方难得多。原因是,常熟人即便做了100分的成绩,他也不愿你说成90或95,他会认认真真、有板有眼地告诉你说:最多只能说80,当然,不说最好——末后他还留下这样的话。

但是关于“中国服装城”的神话,常熟人是瞒不住的。至少对我。

服装城是常熟人迈向市场经济的一个窗口,也是“常熟模式”(或者叫“常熟精神”)的一个缩影。

长镜头1:不识城中城

做生意的人,尤其是做服装生意的人没有不知道常熟服装城的。据说10个中国人身上穿的衣服有3个人的衣服是出自常熟这个商城。可见这个市场之厉害!在香港、在巴黎、在莫斯科的大商场里也能见到中国的“常熟服装”。而中国百姓们身穿常熟服装却不知道常熟服装城的是大多数,这并不奇怪。就像北京人包括中央领导们都说“红都”服装棒而并不知道“红都”的首席师傅就是常熟人一样,如今改头换面的东西太多,谁也搞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也没有多少必要去弄明白它。因为常熟市场上的服装本来就来自天南海北。今日之世界乃是个流动的生命,像贝利、泰森那样的大明星连自己“播”下的种子都可以不去管它,更何况是流通的商品。

常熟人对此从不在乎,因为他们非常自信:只要中国乃至世界的服装市场火爆,“常熟服装”不管如何改头换面或者流向非洲还是美洲,它的血统还将是“常熟”的。有了这一点,坐在潮头的常熟人便永远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描绘美丽的诗篇。

同许多男士一样,我平生最怕的就是逛商场。妻子每次兴致勃勃拉我去商场,回来时差不离都会气得想一脚把我踩到街路底下。不过我知道在北京有王府井和西单两大商场,大概它们在中国算得上数一数二了。北京人和外地到北京的人十有八九进过这两个商场——它们确实也代表了首都和中国最大的购物场所及其水准。每次走进这两座大商场,我心头总情不自禁地埋怨起中国人太多了,多得连盖个商场也非得把人转晕才是。尽管如此,王府井和西单两座商场一直是烙在我心中的恐惧宏厦。

但到常熟之后,我对王府井、西单商场的那份恐惧消失了。这是因为说来你肯定有些不信的常熟招商城内竟有好几个与我心中的“宏厦”不相上下的大商厦!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走进去了。

眼前的这座大楼叫“万利商厦”,大概是一本万利的意思。为了证实一下它的宏伟,我不得不暂且扔掉惧逛商场的毛病,从一楼转到四楼,又从东头走到西头,再由南边逛到北边……当我从商厦出来时,几乎认不出东南西北。

“比你北京的西单商场大还是小?”门口的“保安”笑嘻嘻地过来问道。

我摇摇头,说早糊涂了。

“保安”看我汗水淋淋的样,便道:“你不用丈量,肯定比西单商场大。”

“你怎么知道?”我有些不服。

“我在北京当过兵,西单商场常去。那也是四层,但总面积比我们的‘万利’小。”

“这楼有多少建筑面积?”

“7。8万平方米,占地近43亩,共可以安排3000个店铺。”

对数字没多少概念的我无法作出比较,但面对如此宏伟的建筑以及刚才“巡视”的感觉,我相信“保安”的话基本是正确的。

“像这样的商厦在服装城总共有多少处?”

“老商场、新商厦加起来不是26就是27吧,这你可以去问问我们干部。”“保安”说完,不无自豪地为我指点道,“你看,那边是鞋帽城,挨着它的是‘国贸商厦’、‘长江商厦’,那边有‘金谷商厦’、‘交通商厦’……东边还有‘华盛’服装市场、‘永丰’羊毛衫市场等等好几个呢!”

“都跟‘小西单’似的?”

“那倒没有。不过有的还真比‘西单’大。”“保安”问,“你去没去我们常熟服装城的‘王府井’?”

我朝他笑笑,心想常熟人是不是太有点牛了?但是当我跨入被他们称为“王府井”的那片大无边际的服装城中心商业区时,我真正地认为常熟人确实应该牛,因为他们有资格牛,牛得在理!

所谓的“王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