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炫风-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水好比女人。男人需要在女人面前表现力量,表现那种顶天立地的力量。女人要在男人的目光和爱抚中表达温情与细语……这是我故乡的小桥流水间的秘密与亲情,只有长期生活在它们身边的人才会有这样的体味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苏州人都是小桥流水的儿女,我们的血液里因而也总是留存了坚强与柔软的两重基因。
如今我故乡的小桥已经被众多钢铁大桥和盘旋式的立交桥所淹没了。它们已经不再成为交通要员,只是存留在巷头街尾,或者还在村前宅后的草丛之中。但我的父老乡亲们始终没有抛弃它们,仍然将它们视为亲密挚友,因为大家非常清楚一点:站在高速公路岔口处的立交桥上是不能久留的,哪怕一支烟的工夫你都会有种惧怕感。然而在小桥上就不一样了,它永远让你感到安全和亲切,只要你愿意,就是光着身子躺在它的身上也照样没有一点事儿,那样你会感到心平气和,静目养神,有种说不完的惬意。
这就是苏州的小桥,它平和,它通达,富有构架与支撑一个社会的本领。它因此也是苏州人的生命本质。假如你感到了尘世的喧嚣,你就到小桥上停留片刻;假如你想继续人生远航,你就从小桥的石级上走过,它会教你如何将步子迈得更坚稳些。
苏州人永远离不开小桥,因为小桥是他们身体内的血管,架连着肢体的每个部位,那小桥下还有潺潺湍动的流水,如人的血液,源源不断地保证着生命的延续……
我以为,苏州的小桥和流水似乎可以比作城与乡之间的关系,而“小桥”、“流水”加“人家”,就是这片美丽富饶的沃土上构架起的整个社会。
可以这么说:苏州在过去的30年里,历届政府始终把建设一个优美而独特的现代化城市和城乡统筹发展、市民与农民同在一个“人间新天堂”作为不懈的奋斗目标,这也使得我故乡的“苏南模式”更具了金光闪烁的独特魅力。改革初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苏州小城镇发展走在了全国小城镇建设的前列。上世纪90年代之后,在外向型经济的持续推动下,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地方政府指引下,苏州的城市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中也得到了重生和新的发展空间。于是这里的中心城市的扩张和小城镇的再集聚,使得广大农村居民从“离土不离乡”向“离土离乡”转变。这一阶段的苏州城镇建设和内容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原有的城市市民和“离土离乡”的农民新市民开始实现了大融合,旧城镇的改造与脱胎换骨和新城镇的迅速崛起形成了全新的格局。全球化经济和本土化经济相结合形成新的高速发展的上世纪末、本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间,苏州全市的城乡统筹发展基本形成,以新的苏州中心城市加5个县级中等城市再加数十个重点集镇为主体的全区域城市化格局全面呈现风采。此时的苏州全境区域内,交通、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工业基地、农耕土地、绿化水面等等社会与人的生存与发展要素,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用我父老乡亲们的话说,“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
苏州美,美苏州。苏州之美,美在“小桥”、“流水”、“人家”……
●苏州的名片:苏绣
有一种地方特产是苏州人特别感到骄傲的,那就是苏绣。
苏绣作为中国四大传统名绣的瑰宝,早已被世人所瞩目和喜爱。而苏绣中最为耀眼和名贵的要数“双面绣”。所谓双面绣,就是正反两面都可以观赏,甚至一模一样,这样的工艺是苏绣独有的高超艺术和表现形式。
谈苏绣,必须要提到一位重要人物,她就是现代苏绣的奠基者和苏绣教育家沈寿。沈寿原名云芝,因在1910年她的两部作品在世界万国博览会上引起轰动并获得“世界最高级卓越奖”而后来被慈禧太后赐了一个“寿”,故更名为沈寿。苏州绣娘沈寿自学成才后与才气横溢的画家余觉结为夫妻,俩人并莲合作,使得沈寿的绣品艺术达到高峰,开创了苏绣的“仿真绣”新风,沈寿后在南通办了中国刺绣女子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绣花艺术家。
绣花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技术中受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民族工艺,它的精美之处是靠手工刺绣。而一般的刺绣都是单面绣,即针脚一面是不露给观赏者的,但苏州双面绣突破了这种传统刺绣的常规,使得刺花绣品实现了正反双面的观赏价值。
曾有人说过:“如果把刺绣比作工艺美术中的皇冠,那么双面绣就是皇冠上的明珠。”
何谓苏州“双面绣”?或许有人见过这样一幅著名的《猫》绣。那绣架上的《猫》,一面是一只灰狸猫,翘首凝视,神态逼真,从另一面看则是黄狸猫,形态一样栩栩如生。这就是典型的双面绣,同时还称为“双面异色绣”,因为它两面的猫物颜色不同,绣这样的作品,除了双面绣的基本技术外,还要照顾双面针脚、丝缕,做到两面色彩互不影响,针迹点滴不露,其内的藏针隐针要藏得妙隐得巧,只有高超的艺人才能完成得了此类佳作。
你能想象得了在同一块绣品上,正反面绣出同一个物体并变换颜色竟全靠绣女手中的一针一线?更神奇的是这种双面绣还能做到在同一绣品的正反面可以绣出完全不同的景物或动物!在苏绣之乡的镇湖镇上,我看到了这样一幅双面绣:同一幅插屏上,一面是蹲伏的小白猫,它文静可爱,茸毛柔顺,绣面细腻和顺,犹如工笔画般清秀。另一面则是向左蹲伏的棕黄色哈巴狗,它憨厚有趣,毛丝相叠,绣面粗犷浑厚,好似油画一样艳丽。若不是亲眼所见,你怎么相信这是苏州绣娘手下的杰作!
镇湖有一条绣品街,那里家家户户都有美丽的绣娘在不分日夜地挥针绣画,她们的作品既可是百姓家的日用装饰,又有国家元首间的馈赠品,名扬天下。那些绣娘能将一根头发粗细的丝线劈成64股,这样的技艺,中国独一,世界无二。难怪南朝高士张率先生这样赞叹道:“寻造物之巧妙,固饰化于百工,嗟莫先于黼。自帝虞而观风,杂藻火与粉米,郁山龙与华虫。若夫观其缔缀,与其依仿,龟龙为文,神仙成像。总五色而极思,藕罗纨而发想。具万物之有状,尽众化之为形……”
苏绣,尤其是双面绣,是苏州的一张名片,其实也是苏州人的一种性格形象。她双面玲珑光亮,表里如一,既体现了一种高超的艺术,又渗透了一种为人处世之道。这就使我想起了我的父老乡亲们常讲的一句俗话:面子与夹里。衣服有面子和夹里之分,人其实也有面子和内在之区别。苏州人特别讲究面子,他们认为自己干什么事不能让外人说三道四,如果连面子上的事做不好、做得不够意思,那这种人、这种家庭、这种单位肯定是差儿劲的,所以为了面子上的事,他们可以倾家荡产,以命相抵。所以如果苏州的哪一条街、哪一栋建筑不像样,让前来旅游的外乡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那苏州人是最受不了的,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把它完善,完美到人人都说一个“好”字为止,苏州人不喜欢“差不多”这样的评语,苏州人喜欢“蛮开心”,心都开了,那便是心花怒放,那就是完美的结果。
讲究面子其实是为了一种做人的尊严和信誉。苏州人非常在乎这个面子,你到苏州地面走一走,不管是乡村还是城镇,如果你看到哪条道、哪个地方不讲究卫生、见外乡的游人出口伤人,你就可以当着众人面指责和批评,一般情况下不会受到当地人的攻击。
而苏州人更有一个特别之点是:他们更讲究面子与夹里的统一,而且常常把夹里的光亮、实惠与真实看得更重要。因为“暖不暖,靠的是夹里”。我的父老乡亲最懂得这个朴素的真理。
比如像苏绣,本来已是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了,可苏州人还要努力提升工艺,他们创造了“双面绣”,表里如一,正反面都经得起观赏,而这就算是精益求精了吧?可苏州人又继续思进,创造了“双面异色绣”——同一幅绣品上正反两面可以看到不同的景物,美轮美奂,让外人无任何挑剔的话可说!
苏州人把这种追求和境界称作是“味道”。
“双面绣”是苏州人认为的最有苏州风格代表性的“味道”。
这“味道”里的学问太深了,所有想学苏州的人如果不懂得苏州人讲的“味道”之说,你就永远无法学到他们的真谛。
听说过苏州太湖之滨的西山盛产一种碧螺春茶叶吗?知道这种茶叶的味道为什么特别地清鲜异香吗?这是因为一是用的“种”好,据说是仙鹤衔来的种子,二是因为采摘工艺特殊。西山碧螺春讲究的是采摘者全是当地少女和新媳妇,她们需要在采摘前沐浴更衣,采摘后又因为怕柔嫩的茶芽受损,往往都将茶芽放入怀中保存,叶芽一得体温,顿时异香扑鼻,所以苏州西山碧螺春又名“吓杀人香”。苏州年轻美女将茶芽放在酥胸上焐暖是有传统的。“蛾眉十五采摘时,一抹酥胸蒸绿玉”的古诗为证。一位欧洲诗人观赏到苏州碧螺春茶叶的采摘过程后,醉倒在太湖边的长廊内,并写下这样一句诗:“在清香的碧螺春汤里,我看到中国江南明媚的春色,那春色让我留连忘返,醉死梦生……”
这就是苏州味道。它让你赤裸裸地感受到什么是发自心底和生命源头的美……
苏州人特别讲究味道,吃什么东西,做什么事情,都讲究味道。味道在苏州人心中就是品质,就是境界,讲究味道,便是追求品质,追求境界。
到过苏州的人都见过这里的百姓喜爱住在一条条深深的小巷之内的庭院内,而不太喜欢住在那些高楼毗邻的地方,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小巷子深处才有味道,这味道是曲径通幽,静谧恬淡,祥和平安。这样的小巷子深处,白天她像一位安静读书的少女,傍晚她像一位依灯绣花的闺秀,即使到了只有蛐蛐叫的深夜,她也还只会像是一位熟睡的美女,总有说不尽的美意。
这就是苏州人说的味道。
现在的社会里,一般的人都特别注重表面的整齐与光泽和舒服,对内容和实质则并不在乎,所以我们有了那么多“形象工程”和让百姓谩骂的事。苏州人讲究面子,但更注重“夹里”,因为在他们的意识和观念里,夹里是实惠和真实的,面子不能当饭吃,“夹里”是暖在自己身子骨上的东西,绝不能马虎。
苏州人讲究面子和里子的例子,还可以从苏州人怎么欣赏美女来帮助你认识苏州。
苏州人看美女并不排除看脸蛋,甚至看胸部,但多数苏州人在评价和欣赏美女时则更多喜欢看美女的眼睛,于是你就会发现苏州女人的眼睛也变得多半是那种脉脉含情的美。苏州不乏双眼皮、大眼睛的美女,但苏州女人的眼睛并非像张飞眼一样滴溜溜的滚圆,而一般都是弯弯的,像一轮弯月似的样子,看人时总忽闪忽闪的,带着温柔的情,目光如水,又如雨后梨花。《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是苏州姑娘,作者用了18个字写了她的眼睛:两弯似戚(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样的“巧目盼兮”,你难道不想入非非?苏州男人是幸福的,他们看到的女人即使与你吵架,也永远不会怒发冲冠,双目如牛。最多也就是闭上明眸,拂袖而去。这拂袖而去留下的是那美丽的背影,那不更有味道吗?有这样的美女终身伴随,所以苏州的男人性格里也多少渗透了“女人味”——不过苏州男人知道这种“女人味”不能太多,多了就会让人起腻。
不知外人是否注意到,苏州女人有一个特点,不管是开心还是不悦时,她们在眨眼时眼皮总是比其他地方的女人要时间长一些,这或许是零点零零几秒的时间,却让人感觉她的那双充满柔情的明眸里装了更多的秘密,这秘密不管是什么,总会给人多了一份美。
苏州人欣赏女人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喜欢欣赏她的背影。苏州人认为女人的背影最有味道,婀娜多姿,饱蕴含蓄,让人有无边的遐想与寻味,并能永久地烙入脑海。
但苏州人还告诉我,他们欣赏女人还有一个特别,就是喜欢听她的声音——这一点外地人似乎也喜欢,因为苏州女人的声音是纯真的充满一种磁性的母性声音,柔美、温情、关切和透着浓浓的爱。苏州男人们与我一样喜欢听她的声的原因,更多的是在关注她的声之后的音。女人的“声”像她的外表一样,但更关键的是要注意听其“音”,“音”是她的心,是她的情,不是有句话叫听声要听音嘛,苏州女人的说话的“声”自然好听,但她的“音”里面的味道更多。
然而这还不是苏州人欣赏女人的全部,苏州人欣赏美女的最根本的一个标准是看她的手美不美。
古人形容美女的手总用“纤指”等,在苏州人看来,女人美不美,关键要看她的手是否符合这样的标准,因为苏州人认为,手代表着女人的修养、女人的品位和女人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苏州女人才是美女呢?结果十有八九的苏州人告诉我:是绣娘。即绣花的那些女人。她们的手纤细而灵巧,终日穿针引线,如在弹奏一曲曲优美旋律,犹如在古疆场上的千军万马在酣战,那垂低的弯眉和胸前丝线飞扬的动作,以及留在绣架上的那些瞬间之美和永恒之美总是令人怦然心跳、浮想联翩……
苏州美女的手是劳动之美,劳动之美是一切美之上的美,因而苏州人的审美观是高尚和精致的,所以味道也就会更浓。
有一个例子令人折服:不是近几年各地都在按照中央精神,广大农村在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吗?什么样子是我们农民兄弟想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呢?有的地方因此给农民们大搞楼房别墅,比城里人住的“花园”和“富人区”还要豪华和奢侈,结果搬进新楼和别墅的农民们并不感谢,相反嫌“住得不好”。苏州人说,我们不搞那样的“新农村”,于是他们推出了一个叫蒋巷村的示范村来推广。蒋巷村的支部书记常德盛是我的老熟人,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写过这位带领村民致富的优秀共产党人,他的事迹很感人,村子里的集体经济也很强大。开始我很担心他的“新农村”是不是也让住在别墅和新楼里的村民们不念好,再次去蒋巷村参观后我彻底地放心了:这里的新农村实在太美,言其美并非他们也有崭新的一幢幢别墅洋楼,也并非他们也有了四通八达、宽阔而绿化了的马路,这里的美在于每个百姓、每一户农民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及习惯,寻找到自己想过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比如老人可以与子女们一起住在新别墅新楼房里,也可以住进免费的老人公寓里,甚至还允许仅有的一家不想搬进新别墅的农民依然留在自己的老宅居上。村上所有的一切建设,以从农民生活习性出发考虑,既办企业,更把精力放在建设生态农业上,于是村上不仅保住了村民们自给自足的庄稼地,还有比过去大了几倍的养殖家禽与水产品的湖面和鱼塘,更有能让村民们休闲和锻炼身体的“农民公园”。有趣味的是村上还保留了一个完整的传统农家“博物馆”,在那里80岁的老人可以重新拾起童年曾经用过的老家什,在那里刚刚学步的儿童也可以知道以前他们的家园是个什么样。蒋巷村的新农村建设既有现代化的,更多的是保留了民风民俗和民意,难怪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看过蒋巷村后感叹道:这才是我们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蒋巷村的农民则笑眯眯地告诉我:他们喜欢这样有味道的新农村,这个味道就是空气好、环境好、生活好、家庭和睦和自由自在。
瞧,苏州农民都知道啥是真正的好,“有味道”是他们的理想目标,“天堂”“天堂”,有味道就是好天堂。
如今在苏州,讲“味道”的人老百姓多,官员也多,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讲味道。就连我这样的一个“老苏州人”也有些吃惊,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讲味道”的事是有的,但绝对没有现在我的父老乡亲们那么讲得多,那么在乎“味道”。这是为什么?父老乡亲们笑着回答我:你小时候日子过得穷呗,过日子是不讲究味道的。
原来如此!可不是,要想讲味道,就必须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一定水平之上时才有味道可讲。
富有和富裕之后纵论“味道”之说,是今天的苏州人的生活映照,也是他们追求理想和力推社会不断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包含了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永不满足的精神姿态。
王荣书记给我讲了一件事:2003年初,一个叫龚坚的网民在对苏州和成都的GDP、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私家车拥有量等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除GDP、进出口总额等数字苏州大大超过成都外,在许多有关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上,处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