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返大隋-第1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暂时还不成熟,其它的先不敢拿出来,仅还有几点不算太成熟的先奏与陛下。”

    “总的来说就是散官阶职化,而勋官荣誉化。”

    勋官系统比起散官系统来说成形更晚。起于周齐混战之时,始于北周建德四年设置,当时以府兵制之统御官之名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于朝官,成为不理事的散秩,一直到唐后,勋官便渐成一个荣誉性质的加衔,并无实职,总体上,是从最初的实权重职。渐渐变为一个荣誉加衔。现如今朝廷的勋官有十一级,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从一品的上柱国到正七品下的都督。这套勋官系统,名字一个比一个的响亮。很有南北朝时官职名称的特点。那就是高大上。哪怕只是个几十人的小头领,也能有个将军啊都督啊这样的衔头。

    易风现在建议,就是直接把这套牛气轰轰的勋官系统,干脆的把他直接供上神台,彻底的让他荣誉化,成为完全没有实职的称号而已。最好是直接把他变成如特级英雄、战斗英雄等等这样的荣誉称呼而已。

    勋官自隋以后就没有什么尊贵的了,到唐宋时彻底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荣誉称呼而已。因此易风也是毫无压力的直接把后来的那套成熟的勋官体系给拿了出来。

    “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修武尉、保义尉、进义尉,一共十二转,勋官十二转。转数多者为贵。”比原来的多了一级,而且把上大将军、大将军以及那些开府仪同等都改了。连三个都督也直接改了。一来也是因为上大将军和大将军、都督这些与军中现有职官名相重叠,换掉这几个名称。自然更好。

    勋官十二转,转数多者为贵,以后这套勋官体系就相当于纯粹的功勋体系了,相当于后世的勋章,就算得个上柱国的勋官,那也不过相当于得到一枚八一勋章而已,极为荣誉,但也仅仅是代表着荣誉而已,并没有什么实权了。与西魏时的柱国大将军,北周时的上柱国,甚至隋早期的上柱国等,已经只剩下名字差不多,而实际上完全不同的一个东西了。

    从某方面来说,易风的这个勋官的荣誉化,就等于是对过去几朝继承下来的那一大批的勋官们的过河拆桥了。如此一来,原来那些还很有含金量的勋官,就跟大贬值后的纸币一样,瞬间只剩下一点纪念价值了,再也不能兑现了。

    “须弥对于职官和封爵,可有什么改革想法?”杨坚事先也没有料到这个皇孙心中还有这般丘壑,当下真是喜出望外。

    “陛下,微臣以为,凡事不可性急,须得一步步来,欲速则不达,当先稳步然后求发展。”易风对于官制改革当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也知道,官制其实是朝廷重要的一项根本,这里面沾着太多人的利益。一个不好,就可能引起无数利益受损者的反弹,到时弄不好就是场大乱。历来改革,不管是大改小改,都不外如此。因此,易风也不得不给杨坚泼点冷水。一步步来,走稳一步,再走下一步就好。没必要搞的太急,到时控制不住出了乱子。他相信杨坚是个明白人,要不然,这些年他也不会一直缓慢的进行着一些调整,而并没有什么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尤其是涉及到关陇集团核心利益的事情,更是小心更为小心。

    “小心谨慎些确实没大错,朕一时有些过急了。也好,就先推行这散官和勋官的调整变动,至于其它的暂时维持不变。”

    “臣无异议。”易风欠身回道。散官阶官化,实际上对即得利益者没多大伤害,不过是减少了点薪水罢了。但对于关陇集团来说,官俸其实不过是他们收入的极小一部份而已,减少点俸禄。还不及九牛身上拔根毛。勋官的改动但是有些影响,但只要最关键的一点,勋官改革不马上涉及到勋官的儿孙凭此承荫出仕。那就无关大碍了。而对朝廷来说,也没有必要一步到位。连勋官子女承荫入仕的资格也马上取消,事情一步步来就行。

    易风又提了几条建议,不过却都很聪明的没有去涉及核心的东西。首先他提出应当在幽州大总管府区内兴设学校,特别是在燕山北的三蕃羁糜州内开设汉学,推广汉话汉字等汉文化。对于这点,杨坚也大手一挥的同意了。甚至还十分大方的表示,朝廷到时可以专门拔付一笔款项用以这方面的内容。

    此外,易风又向杨坚奏请。于三蕃内建立城镇商业集市,并开禁原来边市禁贸商品。他的理由是如今三蕃既然已经是隋朝统领的州县,那自然就没必要再当做敌人防范,原来的贸易禁运商品,也就可以解禁了。对于这一条,杨坚只是沉吟了一会,也答应了。他知道杨林在边境上搞边贸赚了不少钱,但他也知道,杨林先前正是用这些钱自己建立起了一支武州军,并且连续击败铁勒人的进犯。还把三蕃拉到了朝廷这边,而这一切并没有花朝廷一文钱。

    杨坚思忖了一会,道:“你这次返回幽州后。身上的担子很重,既要在短时间内收拾整顿好幽州诸府,还得备战御敌,协助晋王打好这一仗,关键的时候得出兵协助晋王,必要时还得拦截高句丽人。朕以为,你可以多请动元家和李家子弟过去协助。听说,淑德也打算跟你去幽州?”

    “唐国公一心欲报效国家,前些日子特向臣自荐。准备前往边境效力。”易风老实回道。

    “淑德是皇后姐姐之子,说来还是你表叔。虽然这些年一直留在京中,但是他的本事不错。若是他有心跟你去边地建功,你就带上他吧。”

    “陛下圣明。”易风恭维道。有了皇帝开口,主动让他带元家和李长雅家族与李渊家族的子弟前往幽州,这对他来说,是个极大的助力。元家是他舅家,而如今李弼家族,则算是他的妻族,这样的关系,在如今这时代,是最值得相信的。

    “微臣还想向陛下求一道圣旨。”

    “但说无妨。”

    “请陛下下诏,允微臣在幽州招募百姓自愿到幽州边地均田授地,屯田守边。允许对内附之民,不论族群,皆可授田。”幽州大总管辖下地盘,除了幽州附近的几州属于平原地区,其它的诸州都处于边界线上,而且多是些山区之地,人口稀少。易风知道要想发展起来,光靠原来怀荒的模式也是不够的。继续经营商贸的同时,还得进行屯田垦田,同时得招募人口,利用幽州府各州目前人少地广的特点,招募百姓前往均田授田,屯田垦边。他知道这个时候的许多人的思想,最看重的还是土地。怀荒的许多将士,出生入死的赚了许多军功赏赐拿了赏钱后,大部份的人都是拿钱回原乡买地。有了土地就有根,没有了土地他们就很难真的落地生根。因此易风也打算,以后也不完全的光是赏钱,还得以军功赏地,让这些将士们真的能扎下根来,把那里当成他们自己的家。另外,如今朝廷人口大增,许多中原腹心之地,早就已经没有可均的田地。许多新成丁的人,根本就已经分不到田地了。因此,易风打算利用幽州有大量荒地可垦的优势,去南面招募那些没地的百姓来幽州府,给他们分田垦荒,让他们移民幽燕,充实幽燕的根本,扩大实力。

    “移民分田,这是好事,只怕百姓们故土难离。况且,若是要移民,对许多百姓来说,也将是笔不小的开支,家不是那么好迁的。”杨坚摇了摇头。

    易风也是固执的摇了摇头,在这个时代,人口是关键,粮食也是关键,没有人口没有粮食,就谈不起发展,谈不起富足。在先前,他在怀荒这一方塞外边隅之地,还能靠着纯商业模式发展,但当他成为整个幽州大总管后,这个模式就已经有许多不足之处了。“只要陛下肯下旨。允自愿的百姓搬迁,那么其它的事情可以由幽州府全力承担。我们会组织搬迁以及替他们安家,给他们分田地。给他们租借粮食种子耕牛等,甚至给他们提供一笔搬迁安家费和路费。”

    杨坚见易风如此坚持。当下便笑道:“若是你真能做到你所说的,那么朕自然没有不允之理。甚至朕可以再下一道旨意,所有自愿搬迁往幽燕边地的百姓,朝廷免他们头三年的租、调,另外每年二十日工役的庸,也可以减免一半。”

    “陛下圣明。”易风大喜,能够得到这样的两道诏书,那么招募百姓的计划就已经成功大半了。

    杨坚也很高兴。大隋立国之初,就定下均田制为国朝基本国制,正是靠着均田制,朝廷才能迅速赢得百姓拥护,这些年太平安稳,国力稳步提升,方有如今的太平盛世。但是开国到如今也已经十八年了,朝廷的人口也比立国之初上涨了近三倍,现如今达到近五千万的人口。按照立国之初的均国之制,许多繁华富裕的地方。根本已经是无田可授。这也就导致许多新的问题出现,要知道,朝廷的许多基本制度都是根据均田制制订的。比如这税赋制度的租庸调制,正因为每个成丁都能有田可分,因此也才每个成丁都需向朝廷交纳租庸调。如果分不到田,那也就很难再交纳租庸调,更多的问题将出现。

    现在易风提出的这个把中原繁华地区无地可分的百姓,招募搬迁到边地去分地垦荒,这自然是好事。但之前朝廷却很难实行这样的策略,因为搬迁和安家都需要一大笔的费用投入进去,另外开垦荒地也需要很大的本钱投入。而搬迁的规模还不能小,小了对整个朝廷来说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但规模一大。这投入可就太大了,朝廷富有。但也不可能在还不是最迫切需要搬迁的时候投入大笔钱粮来实行这一个计划。但现在易风既然愿意承担这些费用,也愿意负责进行这项工作,杨坚自然乐得看见。他正好可以看看易风的行动,就当是一个试验,如果易风的策略可行,那么他到时再增大力度,扩大规模。

    易风也清楚的知道这项工作的复杂程度很高,但是幽州要发展,自己势力要增强,却也只有这个办法。虽然这将是项很大的投入,但易风觉得自己也并不会亏本,他对那些搬迁百姓更多的是给予一笔借款,再补贴一些搬家安家以及路费,可等他们到了幽州后,安定下来,到时开垦田地,自己也就有了源源不断下蛋的金鸡了。

    接连几天的雪后晴天过后,开皇十八年也终于过去,新的一年到来。

    初一,正旦大朝会,天子在承天门外双阙外朝堂举行正旦大朝,各地朝集使,以及京中官员都进宫朝加正旦大朝,从承天门一直排到皇城门口,多达三千多员大小官员参加此次大朝,另有数百名的各方蕃国使臣前来参加。易风当天也站在天子阶下参会,不过正旦大朝虽然规模宏大,但实际上却只是相当于一场盛典仪式,并不真正的议事。整个大朝会有全套的规程,易风和数千君臣,按照礼部官员们准备好的流程,按部就班的朝拜庆贺,整个朝会相当的繁琐,易风感觉就像是上万人在进行一次大型实景演出一般。

    正旦大朝过后,易风择了个日子,请了宗正封卿,自己的合伙伙伴清漳王杨雄出面,做为男方的代表,正式向襄国公主府送去了娉礼,这是复杂的皇家婚礼中的第四步,纳征,也就是送娉。之前皇帝已经赐婚,易风也请了代表过去纳采,也就是请媒人上门提亲,获得同意后,隔了些天又请媒人上门问无丑儿的名字和生辰八字。经过这道礼仪之后,易风才知道这个未过门的妻子,小名无丑儿,字素君,闺名却是叫李丽仪。名字和八字拿回来后,专门去进行了占卜,卜的一切顺利吉祥合适后,今天则请了清漳王上门去送娉礼。

    易风送上门的娉礼是相当的丰富的,虽然说这个时代,只要不是纳妾而是娶妻,那么越有钱的人家,女儿出嫁时准备的嫁妆就会越比娉礼多。可今次订婚的这一对,皇帝亲自赐婚,而且男的是皇长孙赵王千岁,幽州大总管,真食邑万户不说,而且还拥有皇帝赏赐在幽燕之地的永业田十万亩。况且,就算没有这些食邑和永业田,天下也皆知这位赵王是大隋顶级的富豪之一。而女方也同样来头不凡,皇帝的亲外甥女不说,而且其家族李氏家族也是八柱国家之一的李氏家族,这次为皇帝选中赐婚于赵王,更是被特加封为河阳郡公主,赐公主汤沐采邑五千户,永业田一万亩,另赏赐金银绸缎奴仆无数。

    新加封的河阳郡公主李丽仪此时满心的幸福,赵王对她礼貌有加,送来的娉礼更是丰富无比,甚至还亲自给她写了几首情意绵绵的诗歌送上。李府上下对于这桩联姻更是满意之至,上上下下都对未来的姑爷赞扬有加。李府的人甚至巴不得马上就能把小娘子嫁到赵王府上去,免得还要等上大半年的时间。

    不过李丽仪还不能马上嫁入赵王府,但李家上下已经都把赵王当成了自家人。易风向李家子弟发出邀请,请他们去幽州任职,一个个都毫无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李长雅亲自坐在大厅,手执狼毫将一个个愿意随赵王去幽州任职的族中子弟名字登记在册。

    “叔父,请将侄儿名字也记上。”一个年轻的声音自外传来。

    李长雅抬头望去,却是长房的侄子李密。

    “法主你不是在家念书吗,怎么也决定随赵王去幽州!?”

    “嗯,我要去幽州!”李密点头应道,神色坚定,语气郑重。

    “好,算你一个。”李长雅有些微微惊讶,但最后还是点了点头,提笔在白纸上写下了李密二字。(未完待续)

第320章 不安好心() 
(感谢x2002、18991899的支持,谢谢!)

    大朝会过后,各地的朝集使开始陆续准备返还地方。渃晁兲尚而这个时候,朝廷也终于在确定了杨广、杨素、杨林三位北伐元帅后,紧接着把三路大军的各领军总管的将校名单初步确认下来。

    在朝廷的出征名单上,此次三路北伐大军,总计动员兵马五十万之众,出动民夫倍数转运供应后勤辎重,是立国之后,与当年平陈之役相当的大战。五十万大军,兵分三路,所有的抽调府兵与地方驻兵组成一百个军,由一百位总管统领,每军百队五千人马。其中西路杨素统领四十总管二十万大军,中路杨广统领五十总管二十五万大军,东路杨林统领十总管五万大军。另外易风还以押三蕃使之名,负责统领协调奚、霫、契丹三族兵马。三族兵马号称十万,以各部族首领为总管,朝廷将三蕃分为二十军,设二十总管统领,三蕃皆归易风麾下。

    兵部、十二卫府开始紧急动员起来,一道道的军令调令发下去,边地的总管府总管们多接到命令任为行军总管,受命出征。

    易风与襄国公主之女河阳郡公主的订婚事宜也都已经办妥,易风也让旗卫们开始打理行装准备返回幽州。按皇帝皇后的意思,是要让易风等过完上元中宵节离京。毕竟虽然战事在即,但一起全面战争不是说打就能打的起来的,按照如今的调动速度,真正要打起来。起码也得到二月去了。对于这个安排,易风也没有什么异议。这次大战。幽州虽然也属于战区,但却将承担防御和支援任务。因此易风也早早派出信使返回幽州。并让魏征、徐德言两人先一步返回,让他们与高伯张叔这些留守怀荒的老人们一起先去幽州城接管幽州,并把大总管府的架子先拉起来,着手先行做战争动员。东路战区的兵员只有五万,但实际上这五万兵员却是提新设幽州大总管府的统辖兵额,实际上幽州镇现在各总管府的兵员加起来就有五万,这还没有算上易风在皇帝面前报告的怀荒军力。易风在皇帝面前禀报的怀荒兵力是精锐骑马步兵八千,新募步兵万余。杨坚在这次调动计算兵马时,便干脆直接把武州兵当成了易风的私人卫队。并没有直接计算在东路战区兵员内。而实际上,易风的怀荒军目前已经拥有七军,人数十万不止了,就算最精锐的野战四军,也超过五万之数。

    大隋府兵总计数十万,分属十二卫,但却并非均匀分布在天下各地,而是主要分布于京畿腹心之地,边关之地更多的是镇戍边兵。因此出征军令一下。京畿附近天天都有府兵集结开拔。京中十二卫衙门里无战事之时是很清闲的,他们名义上统辖天下府兵,可实际上十二卫府兵驻扎各地,最大的单位是骠骑府和车骑府。最大的府不过一千二百人,少者八百。再往上,虽然也设置有虎牙郎将、虎贲郎将、十二卫将军、十二卫大将军、各兵曹参军事、司马长史等官职。可平时他们并不直接统领卫府兵,各地卫府哪怕是调动超过十名士兵出动。也是需要先向朝廷报告,然后经兵部颁下兵符才能调兵的。除非在遇到紧急情况之下。地方将领才能调动兵马,但事后也得奏报兵部。各卫府,多数情况下,统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