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从酋长到球长-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思索,只不过短时间内也未必能够想清楚。我看诸位这便散去,三五年后粟城再见。也或许那时候姬夏已经想明白了如何当好一个大祭司,到时候诸位便可听听咱们的大祭司想要的大河诸部到底是什么模样了。”

    陈健叹气道:“天地鬼神,广阔无边难觅踪迹,又怎么能是三五年就能够想想明白天地间的一切道理呢?我已经不敢问天地鬼神了,只求可以将生者要做的事做好就算是满足心愿了。”

    粟岳大笑道:“看来姬夏是打定主意,要只问人事而不问鬼神天地了。受命于祖先,辟地开天,姬夏好大的心!”

    陈健也跟着笑了起来,并不否认,只说到:“人活在世,从母腹中走出,便是与天地抗争的开始。生时凝于天地,死后化为青烟尘土,短短数十年为生,余下千年万年皆死化为鬼灵,辟地开天,不过是为了活的更好。”

    “可天地之间并非只有夏国。敢问姬夏辟的是夏榆城廓田垄的地?还是开的大河上下纵横万里的天?”

    “辟地开天的不是我,而是诸位亲族。诸位亲族自大河走出游牧定居种植狩猎,不就是辟地开天吗?不要问我辟开的到底是什么地方,若有一日诸部亲族纵横万里,那自然是要开万里天辟万里地。反之困于城廓之间,五十里内尚且不能保证,又何论千里万里。”

    两个人的对话各不想让,听起来陈健似乎一直在逃避和妥协,然而说到底还是没有松口自己是虎豹,只要学会了怎么捕猎、争得众人的认可和不反对就可以成为下一任诸部盟首。

    这是连粟岳都无法反驳的事实,到头来也只能不欢而散,让这场看似本该内部商讨解决的下一任接班人问题的会盟变为了剑拔弩张的一次会面。对整个大河诸部来说,实际上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一切和之前一模一样。

    但对其余城邑来说这样的改变已经太多。

    诸如娥城,在很久前华粟同盟分裂的时候,为了不卷入其中的纷争不得不远走西北,一路迁徙。

    在这之前,游牧农耕之间还不是等降水线造成的自然分隔,而是在适合耕种的地方因为各自的生活习俗而自由选择,农耕还没有显示出巨大的优势性。

    然而现在有了铁器、牛耕之类的新工具新技术,让土地得以开垦不再是以往刀耕火种的时代了,定居的舒适度太太超越了到处溜达。

    以往打不过可以全族迁走,以往不想卷入纷争可以带着全族离开,打不过可以跑,可是现在却很难走开了。

    再不是一座氏族可以从东海之滨一路迁徙到遥远西北的年代了。不是走不了,而是舍不得那些家当也舍不得走了。

    安土重迁,是因为土地可以用铁器耕种,不到万不得已实在活不下去的时候,谁又肯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呢?

    这些城邑没有体会到其中的必然,却现现实实地感受着这种变化,所以当他们嗅到了陈健于粟岳之间的火药味的时候,很少有人想到多年前娥城众人那种不想卷入其中远远避开的想法了。

    无可避,就只剩下选择一方站队,以为将来可能出现的战争提前做好准备。因为战争很可能在自己的城邑附近开始。

    娥卫等城邑自不必说,他们早已经和陈健站在了一起。不站在一起他们就是夏国最小要对付的敌人,而且两座城邑已经和夏国联系地太过紧密。

    自从夏国内乱平息后,娥钺放弃了最后的那种减少夏国影响的可能,放弃了只准族人耕种不准买卖和做夏国低级产业的政策,选择更快地融入到夏国的战车之中。

    卫城则因为普遍的半奴隶半农奴的制度和三分向东七分向西的政策,不可能和夏国翻脸,相反他们会更加支持夏国主动出击:将战火延伸到其余城邑,如果防守反击、榆城西迁的话,那么卫城就会是战争的第一线,这是卫城人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而这些,还不是全部,对于挑起事端的陈健来说,还有更头疼的要面对的问题。

    陈健挑明了要挑战粟岳的地位,也清楚粟岳不会此时翻脸,因为粟城还没有做好准备,但这时间不会太久了。

    他也清楚从单纯的实力上看,时间拖得越久对夏国越有利,但是时间拖得太久对大河诸部也不利。

    他想复刻前世周朝的武装殖民计划的,可是却不得不考虑如今的情况和那时候大有不同。

    如今有了铁器垄作,时间拖的越久,那些城邑也就会开垦更多的土地,过上更加惬意的定居生活。不再有前世前世商周时代说走就走的豪迈了。

    一个小小的夏国改革都千难万难,那么多的农吏在夏郡试图让夏国老人前往东西二县都千难万阻,况且还有那么多的优惠政策的前提下。

    而如果真拖到十年之后在撕开面皮,那时候要面对的就不只是城邑首领们的反对了,而是整个城邑众人的反对。

    这些说着大河诸部语言的人才是武装殖民的基本盘,到时候逼着他们离开开垦好的土地太难了。十年后按照榆城如今的冶炼规模稍微扩大,可以积攒出六七百吨的生铁农具,分散售卖到各个城邑,可以武装出二十万左右可以单独耕种土地的自耕农,基本囊括了各个城邑的国人阶层,那时候谁又会愿意远走千里之外呢?

    前世新大陆的开发固然是因为财富的诱惑,也是因为旧大陆的土地已经分的差不多了,人多地少,那是自发性的。

    这一世如果拖到十年后,那将不是自发性移民可以代替的,只能是强制迁徙,那也不同谈什么刚刚建立起的认同感了。而现在不提前占地盘,等到铁器文字开始传播,其余族群形成自己文化的时候就彻底晚了。

    前世周公大手一挥,让姜太公去东夷,到敌人的后方去,姜太公收拾一番带人就走,反正到哪都是刀耕火种奴隶种植,青铜都不多。而这一世就算粟岳死了陈健被推选为盟首,大手一挥让众已经开始进入正式定居农业的城邑氏族迁徙到东与南,那就只剩下城邑皆反叛的情况了。

    早晚要打,幻想地和平解决已经被铁器和文字变为不可能,也就只能早点翻脸人为制造出敌人,再将他们击败用武力将部分城邑的亲贵轻扫一遍,统统以战败者的身份扔到东夷和南方去,夹杂着一些夏国土地和亲附夏城的城邦小国,解放奴隶、允许私人拥有大片土地、许诺东夷的土地和政府提供铁器农具等等手段向东南扩张。

    而这一切想要保持二三百年的无内耗,就必须有一个强力的中央政府,谁敢反叛武力镇压、谁敢对内动手武力征伐,逼着他们向外拓展,扩展到夏城难以掌控的时候基本上也就意味着后世族群的基本盘已经有了雏形。

    可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又必须拥有至少千里的土地,作为京畿直辖。

    夏城在大河上游,一旦下部有变可以随时自上而下出征,然而北是草原、西是已经许诺给卫城的戎狄,不适合发展。

    榆城虽然在中央非在边角,是最难最不利的地方,可是附近有煤铁有水运,东南西北都适合管辖。

    这也就意味着榆城附近千里的众多城邑包括粟城在内,都必须毁掉高层安插郡县官吏,变为直辖之地,以武力保证文化的传播和中央政府的优势。

    只是附近城邑的亲贵们既不肯迁走,又不肯放权还幻想世袭,这就让陈健很为难。

    除了打,除了一场把真个大河诸部以及东夷都卷入其中的战争,没有其余的可能了,除非陈健只想做一个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让分裂的种子现在就埋下去。

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心() 
这一场不欢而散的会盟结束的如此之快,除了几座城邑外,还没有多少人对将来可能的战争烈度有所预料。

    即便陈健和粟岳争吵的那样激烈,在会盟的最后还是保持了体面,就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看起来一切不快都过去了,各个城邑选出了代表和睦融融地前往那座将要被分裂的城邑,传递着大河诸部所有首领商讨后的提议:一分为二,各行其政,以观后效。

    其实这件事和当初夏榆分裂之时众多城邑想要的结果一样,只不过陈健在东夷那里展示出了力量,所以无法分割。而这座城邑太过弱小,离蛮荒太远离榆城太近,只剩下这种悲哀的不能掌控自身的结果。

    除了这件事,大祭司的玉仍旧在祭坛上无人敢拾起来,神权沦落成了解释世界的哲学,地位陡然下降,因为重要的是改变,解释远没有改变有力量,除非想要解释世界的那个实际上想改变世界。

    可大祭司的玉此时不在陈健手中,可之前曾在他的手中过,因而在众首领离开前的宴会上陈健和粟岳坐在了上首,两个人默契地没有再说那些不快的事,彼此相敬,当众高歌,百人欢笑。

    宴会中还确定了众城邑购买夏国铁器的价格,陈健也一再承诺会和亲族城邑之间友好交易,不会因为之前的不快有任何的改变。

    看起来仿佛之前的一切不快都磨平了,可这个当初就违背了华粟同盟整体的盟约已经有了分裂的种子。

    陈健临走的时候,那些当初红鱼北上时候传过话的氏族城邑,以及那些夹在榆夏之间的城邑们以顺路为由,和陈健同行。

    也有很多的城邑首领留在了粟城,参与粟岳之后举行的小宴会,商讨着一些陈健根本无从知道的事。

    那些偏远一些的城邑没有立刻选择,而是在这个时候安安静静地返回了各自的城邑,但是在返回的途中却分别派去了前往榆城和粟城的使者。

    十一座城邑的首领和陈健同行,在骑手的护卫下逶迤西行。在他们的身后,是前往菱那座城邑的各个城邑的亲贵们,负责监督这绝无仅有的一次城邑一分为二。

    相对于留在粟城的城邑首领,算上陈健自己一共十二个的西行队伍看起来很薄弱,可正是因为这种薄弱才让陈健有了足够信任他们的信心。

    除了娥卫两城之外,剩下的九座城邑都算不上大城,也就无需要许诺太多的东西,也不用担心日后的权利分散。

    唯一需要许诺的娥卫两城陈健也很放心,不是因为他们的誓言或是当初出兵帮他平叛的情谊,而是因为两座城邑内部的变革。

    如果当初平叛之后,娥城选择尽量减少和夏国的贸易、清除夏国在娥城的影响、调整为单独的耕种政策不敢在经济上和夏国联系太深,就算他们再说一万句誓言陈健也不会相信。

    这种利益上的需求和信任让三个人在夜里聚在了一起,四周遍布着姬柏布置下的士兵亲卫。

    火光中,陈健拿出一张纸,上面大致地画出了各个城邑在大河两岸的没有比例尺的大致分布。

    该说的野心已经在之前大张旗鼓地说出来了,因而也就不需要太多的废话,只需要说一些具体的办法以让两人放心。

    其实卫河与娥钺一直很放心,要不然当初也不会提出速胜为盟首的提议。

    陈健指着地图上西北角上的三座城邑道:“这是咱们三座城邑,一旦将来有一天真的打起来,这里才是重中之重。”

    “有榆城这么一根楔子卡在粟岳的附庸城邑附近,又有大河船运的能力,就像是鱼刺卡在粟岳的喉咙中。将来打起来的时候,粟岳只有一个选择,荡平榆城对岸的那些农庄和小城,然后收缩回粟城死守或是在这里和我决战。”

    “榆城在夏城下游,我也只能率众在这里与粟岳对峙,不敢走开。有我在这里,粟岳的大军就就只能在这里盯着我。”

    “到时候也只能靠两位带着夏郡士兵向南征伐,逼着粟岳救援。他要不救,就会失去盟友的信任。”

    “到时候,要么和我决战,要么有更多的兵力可以去对付你们。到时候,恐怕就只能求助东夷了。”

    “你们那边打的越厉害,他求助于东夷人的可能就越大。所以两位要做的,就是帮着我逼着粟岳求助于东夷,逼着他违背大河诸部当初的誓言。”

    娥钺疑惑道:“除了姬夏,只怕众人都未必真的在意大河诸部这番话。之前的征战,总要有了理由。譬如某座城偷了另一座城邑的牛羊、割了其余城邑的粟米,要么就是双方厮杀中有了血亲之仇。难道姬夏非要用这里理由和粟岳交战吗?”

    “况且东夷在粟岳之后,若是我们暂时结好东夷,等击败了粟岳再于东夷征战,反而更好。饭总要一口一口的吃。”

    “新华城远在东夷,到时候难道姬夏真要同时在三个地方打仗?”

    陈健摇头道:“别的城邑可以这么做,偏偏我不可以。因为我是最先喊出亲族一体这番话的人,这就是将来我成为盟首之后可以以此让亲族稳固暂时不再征战流血的办法。”

    “如今各个城邑识字的并不多,等将来识字的多了,便会有更多的人认同这个看似可笑的理由的。”

    “更何况,穹夕也不会和我结盟的。粟岳老了,我还年轻,新华城还楔在东夷,我盟誓过的事必须要遵守,否则又怎么可以让众人信服?不能够让人信服,将来的规矩又怎么让众人遵守呢?不能让众人遵守,那么心中都会生出违背规矩的想法以至纷乱不休,又怎么可以终结这些纷乱和征战?”

    卫河点点头,认同陈健的说法,卫城从迁徙到西边后就一直和西戎征战,对于这个道理还是多少认同一些的。

    他想了一阵,终于问出了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

    “姬夏,将来你若是成为盟首,到底会怎么对待我们这些人呢?”

    陈健大笑道:“其余城邑或许可以担心这个问题,但是两位却是最不用担心的啊。真的按照当初说的那样,千里之外的事难道我真的可以管到吗?人就这么多,我要那么多的土地有什么用?等到数百年后,那又哪里是我们能够预测到的呢?就算我如今说了太多承诺,数百年后咱们的子孙无能城邑混乱甚至断了祭祀也未必不可能。”

    “况且,将来卫娥两城各有土地,让族人识习文字,政令自首领出,自小吏止,难道不比之前有什么事还需要和亲贵们商议要好吗?两位城中可以反对你们的亲贵已经不多了,那么两位又有什么可害怕的?”

    “再说将来两位若真是有了千里之地,难道还会允许千里封土之内的其余城邑各行其政不尊号令吗?”

    陈健指着纸上的榆城道:“以榆城为心,八百里方圆,号令自王上出,到小吏止。这就是我想要的。”

    “八百里外,就算我想管辖难道就能管辖的了吗?”

第一百二十章 那些人,那些年(一)() 
卫娥两城需要的是安心,以此来确保夏国后方的安稳。

    那些夹杂在榆城与草河之间的城邑,不需要他们的安心,只需要将他们和夏国用利益绑在一起。

    也无非就是以夏国为中心,各个城邑各有分工的协作模式,力求不让任何一座城邑出现小而全的复杂模式,要让他们残缺单一,一旦离开夏国城邑的日子便不会好过。

    这种包藏祸心的手段并不会引来丝毫的不满,反而让那些城邑的首领们很是满意。他们手中有奴隶也有土地,但是城中的其余亲贵也有奴隶,因而这些首领们渴盼着自己的奴隶创造出的东西可以和夏国直接交易,而那些亲贵们的奴隶根本没有这样系统地和夏国交易的手段。

    从北方的夏郡开始,沿着草河与大河交汇,再一路来到榆城,形成一条十余个城邑的沿河经济带。

    其实此时也无非就是铅、锡、粮食、鱼虾、陶、牛羊、毛之类的货物,可是经过夏国的整合后这些货物变为了下游和上游需要的青铜、胶、线之类,对彼此都有好处。

    一些利益不算太大或是需求量不太多的小作坊,基本都转移到了这十几座城邑当中。

    这些城邑的亲贵子女家的孩童也开始前往榆城学习,需要缴纳一定的铜币,因而能够去学习的也就是那些亲贵家庭或是家中有奴隶的人家。

    种种稳定繁华的迹象,并不能掩盖之前紧张的气氛,但毕竟暂时还没有打起来。

    夏国也没有因为和粟城之间的争执而翻脸,依旧交易,各个城邑的船只越发的多,甚至逐渐有了可以让马车牛车简单通行的道路。

    这种和平而又快速发展的时间持续了很久,底层的人们其乐融融,感受到安稳的快乐。

    城邑的发展用首领的视角去看,总是那样的死板而又无趣的,或者说这短暂的黄金一般的年代只是为了将来兄弟相残做的准备。

    可对于那些普通人而言,却又不同。

    因而很多年后,当战乱真正平息的时候,总有人会记起这风调雨顺、富足安稳的五六年,细细体会着这年代中的一切。

    …………

    …………

    很久很久之后,大河沿岸的某个地方,某座城邑,某间宽大的砖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