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最风流-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操练完后,荀贞回到亭舍,看戏志才的回信。

回信里没什么特别的内容,毕竟他两人只见过一面,虽说戏志才对荀贞的评价颇高,但交浅言深,君子所戒,所以大部分都是客套话,有价值的只有一句:说他过些天可能会再去颍阴,如果荀贞方便,他可以绕道来一趟繁阳。

把信看完,荀贞铺开信笺,提起毛笔,磨开了墨,开始回信。

他用的楷书,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写得也很客套。客套话说完,作为对“戏志才将来颍阴”的回应,在末尾写了两句诗:“鸟嘤嘤兮友之期,念高子兮仆怀思”。这两句诗出自本朝初年隐士梁鸿所作之《思友诗》,用在此处,正是应景,又在后边写道:“颍阴一别,如马失群。君之风采,仆念至今,相别旬日,如隔三秋,闻君复来,喜不自胜。将备佳酿,悬榻相迎。”

把信封好,他叫来程偃,说道:“阿偃,你有十几天没得休沐了,这阵子累得不轻。给你放两天假,一则回去陪陪你家贤妻,二来你帮我把这封信送去阳翟,给戏志才。”

程偃今儿陪许仲去了许家,刚回来不久,他接过信,恭敬应诺,迟疑了片刻,又道:“上次高家之事多亏荀君相助,若无荀君,便无小人夫妻。俺那丑妻早说想请荀君来家中坐一坐,虽无好菜好酒,有一片诚心实意。……。”

不等他说完,荀贞笑道:“你我自家人,何需客套?你也看到了,才开始刀剑、手搏、射术的操练,正在着紧时候,委实走不开。这样吧,等有空了,不必你说,我也定会登门叨扰。”

程偃口拙,不会劝人,听荀贞这么说了,也只得作罢。

“君卿有没有说他何时归来?”

许仲没有跟程偃一块儿回来。程偃答道:“他说住一宿,明天一早就回来。”

“许母身体可好?”

“挺好的。”

“幼节呢?”

“也挺好的。……,平时有江禽、高甲、高丙诸人常去,东乡亭的亭长、求盗,大王里的里长也时不时地会去看看,许家被照顾得挺好。许母让我转告荀君,不必为她担忧。”

“那就好。……,你明天就回去吧,信一定要亲手交给戏志才。若有回信,带来亭舍。”

“诺。”

……

雪下了一夜,到第二天早上还没有停,只是小了些。吃过早饭,将马借给程偃,看他走远后,荀贞站在前院门口极目远眺。官道、田地都被积雪覆盖,远处的里聚也尽被染为白色,遥遥可见一棵棵的树上都披挂雪团,如琼枝玉叶。时闻北风在田野间呼啸而过。一派清冷景象。

官道上一个行人也没有,只有程偃骑走过去留下的点点马蹄迹印,好似绽开的墨点,延伸到远方,直到视线的尽头。一点幽香飘来,却是院内墙角的一树黄梅开了。

——,这树梅是荀彧遣人送来的,上个月才种下。随树同来的还有一封信,信中说:荀贞独处乡野,也许会不免寂寞,故此特送梅来,或者可为良伴。

荀贞走过去,见那梅花、梅枝上都是茸茸的雪簇,盛开的黄色花瓣晶莹剔透,将鼻子凑上,清香缭绕,使人心旷神怡,不觉吟诵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转眼瞧见繁谭缩着手立在屋檐下,将他叫过来,吩咐说道:“去把我的笔墨纸砚取来。”话音刚落,又改变主意,“不,别拿纸了,拿片竹简罢。”

繁谭很快拿来。

荀贞便站在梅树前,就着适才没有用完的残墨,提笔将适才吟诵的两句诗写在了简上,并将后边两句也补充上去:“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落款处没有署名,而是画了一朵六处梅花。竹简青翠,笔墨纯黑,字为隶书,古朴可爱,再配上这一首千古流传的五言诗,加上那一瓣水墨梅花。繁谭虽不识字,也觉得典雅别致,看起来甚有情趣。

“你替我把这支竹简送去高阳里,交给我族弟荀彧。告诉他,今天梅花独开雪下,凌霜傲寒,十分高洁。为谢他赠梅之情,我故以此诗为报。……,记住了么?”连说了两三遍,繁谭才背了下来。

“你也骑马去吧,早去早回。”

一个早上送走了两封信。收信的对象不同,信的内容也不同,乃至“信纸”也有别。

荀贞又将繁谭送走,看着他在雪下渐行渐远,消失不见后,没有立刻转回舍中,而是在门口又站了会儿,正观望雪景,官道上有两个人骑着马奔驰过来。行至近前,看得清楚,其中一个正是刚刚离开的繁谭,另外一人年岁不大,黑衣白裘,挟弓矢、带长刀,却是文聘。

荀贞出门下阶,迎上来,笑问道:“仲业,下着雪你怎么来了?”

文聘勒马停在十数步外,利索地翻身跃下,牵马走近,先给荀贞行了个礼,然后说道:“正是因为下雪,所以小侄才能得空。”

“怎么?”

“仲通先生起了雅兴,约了几个友人,带了伯旗和公达两位兄长去颍水泛舟。小侄故此得空,才能前来问候。”文聘从马身上解下一个布囊,双手呈给荀贞,“前几天小侄在市中见了件狐裘,觉得还不错,便买了下来。天时日冷,还请荀君不要嫌弃,权作寒衣。”

“你来就来了,还买什么东西?”

荀贞亲热地拉住他的手臂,示意繁谭接过狐裘。文聘因感谢荀贞将他引荐入了荀衢门下,三天两头地常来,每次来都必会带些礼品,刚开始时,荀贞坚辞不要,等慢慢的两人熟悉了,交情也渐渐深了,便就不再拒绝。不过所谓:礼尚往来,每收一件礼物,他也必会回赠一件。——有时候,互送礼品也是一种能快速拉近关系的好办法,至少不会让彼此觉得对方是外人。

繁谭羡慕地接过包裹,问道:“狐裘?不便宜吧?”

文聘笑了笑,没回答他。好歹文聘也是“大家”出身,又是个有志向的人,十几岁便远来颍阴求学,自与繁谭不同,不会把钱财看在眼里。繁谭虽没得到文聘的回答,不觉尴尬,自说自话,说道:“前年冬天,俺见蔷夫谢武穿了件裘衣,问他多少钱?好家伙,好几万钱呢!”说着,从怀中取出竹简,交还给荀贞,“俺还没出亭部,就碰见了文君,……。”

文聘接口说道:“听繁谭讲,荀君有信给文若么?雪下路不好走,小侄自作主张,叫繁谭回来了。等小侄回去,顺道给文若捎去就是。”

“好。”

一个“自作主张”显出了两人日渐亲近的关系,荀贞自无不允之理,一手拿着竹简,一手拉着文聘进院。繁谭拿着包裹,牵马随后跟入。

一进院门,文聘就闻见了一股清香,缘香看去,见到了墙角的梅花:“呀,文若送的这树梅开花了?”

荀贞顺手把竹简递给他,笑道:“我给文若写的信便是讲这花开了。”

竹简冰凉,花香扑鼻。文聘把简上的诗吟诵了一遍,赞道:“真是好诗!‘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荀君,你这诗既是在咏梅,也是在自叙高洁之志啊!”这首诗的意思很浅显,所以一读之下,他就读出来了其中的意味。

荀贞哈哈一笑,说道:“临雪草就之章,不足提也。……,仲业,来,一边赏梅,一边给我说说这几天城里有没有什么新闻?”

“也没有什么新鲜事儿,一切都是老样子。……,昨天县君大约是因见下雪了,所以亲自去了高阳里拜见‘二龙’先生。前两天听说鲜卑又犯境了。……,对了,听我叔叔说,这阵子县中各乡、亭的寇贼明显变多,接连发生了好几起劫案。”

“劫案?”

“对。大多都是劫道,最严重的一件发生在南乡。南乡一个富户的幼子被两个外地来的盗寇劫持了,勒索钱财,惊动了游徼。结果被劫持的那个富户幼子被杀,两个盗寇被抓。”

“人质死了?”

“是啊。去年天子颁布了新的律法:‘凡有劫质,不许用财宝赎回,皆并杀之’。因而那游徼不敢答应盗寇的要求,挥卒强攻。盗寇见无路可走,竟就将人质杀了。”

按照律法,劫人或者图谋劫人求钱财,不管劫到钱没有、也不管劫到人没有,皆弃市,吊死后,曝尸街头。并罪其妻、子,以为城旦、舂。这两个盗寇就算不杀人质,犯下这等大案,也是死定了。

“如此穷凶极恶,必须得严惩。”

“县君已遣人上报郡中了,只等郡里复核批示后,就要立刻下令将此两贼弃市。”县里的司法权只包括死刑以下,凡是犯下死罪的必须要上报郡中,得到批示后才能判决、行刑。不过,通常来说,秋主刑杀,杀人大多是在秋天。荀贞愣了下,问道:“‘立刻处死’?”

“是的。小侄听叔叔说,每当入冬,乡间的寇贼便多。县君担忧这两个寇贼的行为会被别人仿效,所以决定早点将之处死,以一警百。”

荀贞默然。

“每当入冬,寇贼便多”这句话说得没错,他操练里民的借口也正是“以备冬寇”,但为何“每当入冬,寇贼便多”?这些寇贼中固有真正的贼盗,但却也不乏走投无路的穷人,与其饥寒而亡,不如拼上一死。只杀人,不治民生,此为舍本逐末,实乃饮鸩止渴。

他想道:“如今国家积弊已深,根子全在‘天子’、‘朝廷’。有识之士岂会不知此实舍本逐末?只是奈何无能为力。我一个后世来的人,乱想这些也无用处,至少今之县君还算清明,总要强过那些阉宦子弟、贪官暴吏。……,罢了,远的管不了,只说说眼前事,别的乡、亭寇贼多起,我这里虽然暂时尚且平静,但也不可大意,需要早做准备了。”

……

他正想着,听见有人从屋里出来,踩在地上积雪上,吱吱作响,转过身,见是杜买、繁尚。

“你两人哪里去?”

“巡查亭部。”

荀贞停下思忖,透过院门望了望远处的里落,心道:“正说要早做准备,便该巡查亭部。”说道:“我和你们一起去。”

杜买陪笑说道:“雪还没停,冷得紧,路上不好走。荀君,俺们去就行了。”

“这是今冬第一场雪,下了一天一夜了,也不知诸里中有无里民受冻挨饿。除了安定里外,别的里中有好些人家住的都是茅草屋,万一被积雪压塌,麻烦就大了。且方才听仲业说,别处乡、亭近日来盗贼多起,咱们这儿尽管还太平,但也不能不细加巡查。……,走吧,咱们一块儿去各处看看。仲业,你也随我一起。”

荀贞又叫上陈褒,留下黄忠、繁谭看门,几个人即出了舍院,前去诸里。先去了北边的春里、繁里、北平里,继而转去南边,又去安定里、敬老里、南平里。

几个里转下来,凡里中孤寡贫穷,荀贞一家一家地慰问,见有缺衣少食的,便或多或少地留下几个钱,又交代里魁务必要组织人手,帮那些住着茅草屋的人家及时清理屋上积雪。

一圈走下来,大半天过去了。

冬季天黑得早,因下雪,天又阴沉,所以虽然还不到薄暮,天色却已冥暗,里中很多人家开始做饭,炊烟袅袅,落雪纷纷,巷中悄寂,不闻人声,虽在里间,恍惚令人如遗世独立。

最后去的是南平里,从里中出来后,荀贞本想再去一次敬老里,——刚才去时,没能见着原盼,听敬老里的里长说,好像是“大贤良师”张角又有什么书传下来,本县的太平道头目都去了邻乡相聚,原盼作为本乡数一数二的首领,也去了。

荀贞对这个消息很感兴趣,只是还没等走到敬老里,才从南平里出来没多远,远远地见有个人披着蓑衣,带着斗笠,独自走在前边。

第七章 独行

才出了南平里不远,诸人见前边有一人独行雪下。

杜买狐疑地说道:“这人披蓑顶笠,挎囊带刀,像是过路的行人。这两天连着下雪,便是本亭黔首也甚少出门,更别说旅人了,从前天到现在一个都没见过。……,这人是谁?荀君,要不要叫住了,盘问一二?”

荀贞心中一动,想起了文聘上午说的那句:“这阵子县中各乡、亭的寇贼明显变多,接连发生了好几起劫案”,想道:“小心无大错。”颔首道,“确是有些可疑,去问问也行。阿褒、小繁,你两个随杜君齐去,谨慎些。”

杜买、陈褒、繁尚三人都是徒步,按刀疾行,将那人撵上。

荀贞与文聘驻马远观,见杜买他们先将那行人围住,陈褒、繁尚站得略远,握住刀柄,警惕地盯着那人,杜买离得较近,但也是小心翼翼。他们三个皆为亭中的老手了,在对付“寇贼”、“嫌犯”上很有经验。不需提醒,也知要谨防“贼人”暴起伤人。

那行人毫无防备,骤然被包围住,最先的反应是往腰间摸刀。荀贞心中一紧,就要拍马过去,却又见在杜买说了句什么后,那人随即放开了手。两边交谈几句,因相距远,荀贞听不到具体内容,只有只言片语被风吹来,大概是杜买在询问他“从哪儿来”、“叫什么”之类。

很快,杜买问完了话,留下陈褒、繁尚看住那人,赶回来禀报。

“问清楚了?怎么说的?”

“他自称阳平卫国人,姓乐名进。”

“乐进?”荀贞愣了下,又下意识地转脸去看了一眼文聘,再回过头来,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乐进。”问道,“……,他说他是哪里人?”

“阳平卫国人。”

荀贞扒拣记忆,却和初见文聘时一样,也是半点也想不起那个名列曹操麾下“五子良将”之一的“乐进”是哪里人。他心道:“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恨以前看书不求甚解,凡遇到人名、籍贯处都是一眼扫过,致使现在如此茫然。……,罢了,不管此人是谁,只冲他叫‘乐进’这个名字,我便得见上一见。”

杜买、文聘见他突然发呆不语,都觉奇怪。杜买咳嗽一声,问道:“荀君?”

“啊?”

“话都问清楚了,那人该怎么办?是放走?还是留下来再盘查盘查?”

“我去见见他。”

荀贞招呼文聘,打马奔驰,也不等杜买跟上,径来到陈褒、繁尚的边儿上,打量这个叫“乐进”的行人。

远处不觉得,行到近处,才发现这人个子很低,只有七尺上下,换算成后世的单位,也就是一米六出头,面容枯黄,外披蓑衣,里边只穿了件黑色的单衣。此时,这人已将斗笠取下,头上戴了个竹冠,装束简陋,腰上插的刀也不是什么好刀,刀柄上缠绕了几圈麻线,刀鞘只是两个木片,外用绳子缠着,包住了里边的刀刃。

荀贞打量这人的时候,这人也在打量他,心道:“不意这等地方,竟有此等亭长!”荀贞骑马带刀,装扮利索,人既英姿飒爽,随行的文聘虽少,也是仪表堂堂,更兼身材壮大。

这人看着文聘,又想道:“这少年暖裘骏马,宝剑玉佩,显然非富即贵,却恭恭敬敬地随行在这个亭长身侧,煞是奇怪。”琢磨归琢磨,不耽误作揖行礼,他自报门户:“足下便是本地的亭长么?在下乐进。”

这叫“乐进”的人尽管身材短小,穿戴简陋,不似豪桀,但荀贞却非但没有失望,反而一阵欢喜,想道:“虽然忘了‘乐进’是哪里人,但却依稀记得书中形容他‘容貌短小’。若只就外形而言,这人倒是很像。”他跳下马来,把这人扶起,还礼笑道:“在下荀贞,见过足下。”

“荀……?”

适才杜买只说了骑马之人是本地亭长,没提荀贞的名字。乐进怔了怔,试探地问道:“敢问可是高阳荀氏的荀?”

“正是。”

乐进闻言,立刻又行了一礼,这一礼比刚才那一礼隆重多了。他说道:“久闻荀氏高名,今日得见足下,三生有幸。”心中恍然,“难怪这富贵少年恭谨相从,他却竟是出自荀氏。……,只是怪了,有这么好的出身,却怎么来做一个亭长?”虽有疑惑,不好相询,暂且存疑心中。

荀贞上前两步,再次将他扶起,笑道:“足下也听过我荀氏之名么?荀贞不肖,愧对家门,不敢当足下之礼。”问乐进,“请问表字?”

“在下草字文谦。”

“阳平卫国距此地有数百里之远,天寒地冻的,你怎么一人行路?”

乐进面现悲容,答道:“我的恩师上月病逝,故我前去吊祭。”

“噢?不知足下的恩师是哪位大贤?”

“昆阳叶公。”

昆阳(今平顶山叶县)在颍阴南边,新莽末年,著名的昆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光武帝因此战脱颖而出。叶、沈二姓是当地的两个大姓,不过,荀贞并没有听说过昆阳有什么出名的贤人名士,更没听过上个月有姓“叶”的名人去世。估计这个“叶公”也许只是寻常儒生。

尽管奇怪身为阳平卫国人的乐进为何跑去数百里外拜一个不出名的儒生为师,但他和乐进一样,也没有将这个问题问出,而是收起了笑容,改为庄重肃穆的神色,说道:“逝者已去,人死不能复生,足下节哀顺变。我想,作为弟子最重要的是将师长的道统传继下去,恪守不移,等有一日将之发扬光大,这样才是真正的尊师贵道!……,足下觉得对么?”

“‘尊师贵道’。”乐进品味了会儿,表示赞同,说道,“足下所言甚是,确当如此。”

“足下孤身一人,远赴数百里吊祭师丧,实令我敬佩万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