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反思:中国人成才的障碍-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序
十年前,某出版社约我写本关于成功学的书,那时这类书还很少见,所以我对这个选题很感兴趣,并拟定了一个写作计划,但当时正忙着写别的书,实在没时间完成这个计划,只能很遗憾地放弃了。一晃十年过去,终于有点时间了,忽然发现所有的书店都堆满了成功学的书。那十年前看着还挺不错的写作计划,如今只能扔掉了,因为这十年间已经产生了数不清的成功学高手,几乎个个都有点石成金的本领。既然有这么多人在谈怎样成功,那我还是换个话题,谈谈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当今盛产的成功高招还是不能帮助我们成功。
  总让我难以释怀的问题是: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刻苦最擅长考试的学生,这种优势为何没体现在世界科技水平的排行榜上?中国有那么悠久的文化却为何难以跨入科技强国的行列?诺贝尔奖为何始终与中国无缘?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有这么聪明的大脑又这么刻苦地学,并能在少年时代风光无限,却不能在成年后成为国际科技领域的大师?
  显然,对于成功,有比“聪明”和“刻苦”更重要的东西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的文化与教育太关注小聪明,忽视了培养个体成就大业的大智慧;学校教育以隐性知识的缺失为代价换来显性知识的高积累,而隐性知识的具备是成功的关键;高强的学业压力使个人早期形成的兴趣与特长受到压抑,使那些最适宜个人获取成功的成功基因发生畸变,原本是多元发展的诸多个体都被强行规划到同一种发展模式中,致使个体自身的一些天然的优势逐渐弱化。功利化的求学期使职业探索期开始得太晚;只重视生命的头三十年,使个体生命的有效利用率太低;每一代人其整个一生都在忙于生存而不是自我发展,导致整个社会缺乏在创新方面的代际积累和代际传递……
  中国人确实是个顶个的聪明,但合在一起的整体效力总是小于单项之和,国外的人似乎没我们聪明,但他们能够做到让整体之和大于单项之和。这是合作的问题,也是管理的问题。
  看我们的科研管理观念:宁愿让所有学术尖子冒不出来,也不能让一个庸才在学术界混得舒服。这样的管理观念暴露了我们缺乏立足于国际之林的学术抱负,管理的关注点不是放在如何让有才华的人在更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更容易出成果,而是督促那些不适合搞创造的人不要占着位子不干活。
  成功道路上的种种障碍,构成了成功的成本,也限定了我们走向成功的速度,并降低了我们实现成功的几率。我们走得慢是因为我们在走弯路,而我们不得不走弯路是因为所遇到的障碍太多。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面临的具体问题是:当鸡头还是当凤尾、跑第一还是跑第二、选文科还是选理科、顾眼前还是虑未来,考大学是首选学校还是首选专业、选择职业是首选兴趣还是首选薪金,而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一些需要我们搞清的更基本的问题:考试与能力,智商与情商,现在与未来、前瞻与后虑、成功机会与冒险代价;要精神满足还是物质满足;如何看待得失与成败、成功的标准是自我认可还是满足社会标准或实现他人的期待。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在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之外,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范围、知识结构、能力倾向、职业意向,而且要了解文化对个人的深层影响,以及了解文化习惯、教育制度和教学体系对个人打下的人格烙印、思维烙印。
  对成功来说,具备什么能力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搭配和使用自己所具备的这些能力。智慧意味着是否善于分配和组合自身资源,如何运用自身的智力、能力和知识来有效地学习、工作、社交和生活。自我开发的智慧反映在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设计、自我协调之中。
  上官子木      
  2008年4月于北京   
  

1从高考制度看人才选拔缺陷(1)
中国人对聪明与否的判断主要依据的是思维的灵巧性和敏捷度,古时的科举考试在诗赋意蕴上的刻意要求,与现今数理考试中的弯弯绕难题,都表达了对思维机敏性的赞赏与推崇。
  高考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涉及人才标准。至于什么是聪明什么是人才,高校最喜欢招收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可以从各大学自主招生的标准作出判断,因为自主招生的标准表达了高校所认可的优秀,也就是高校的人才选拔标准。
  仅以全国某著名高校2007年的自主招生政策为例,这所全国高校排名前五名的高校在自主招生中规定,有五类考生可报名:1。 各省(市、自治区)重点中学平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者。2。 高中阶段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某一学科获省级赛区一等奖者或数学、物理两个学科均获得省级赛区二等奖者。3。 全国创新英语作文大赛优胜者、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4。 高中阶段在国际学科大赛中获奖或某一学科、某一方面有突出特长和培养潜能且取得一定成果者。5。 高中阶段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表现,本人或父母具有见义勇为行为者。经审核合格的考生还要参加该高校的测试。被确定为该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对象的学生仍须参加高考。
  对于保送生,该高校规定,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可申报:1。 获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且具备保送资格者。2。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等获奖者且具备保送资格者。3。 具有保送资格的外国语学校前20%以内的学生。这些学生不参加高考。如果申请者获奖等级较高,且学习成绩优异者,可直接免试保送。其余审定合格者需参加该高校组织的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测试。
  其他高校的自主招生标准与上述标准基本相同。从上述对自主招生报名资格的要求不难看到,我国高校认可的优秀生首先是学习成绩好,其次是学科竞赛获奖。这意味着,学校成绩和竞赛成绩被我国大学视作学生优等的标志。
  自主招生的初衷是,采用有别于统一高考的一种比较灵活且多视野的标准来为那些不适应高考的特殊人才开偏门,然而,实际上目前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注重选拔的还是考试的高分获得者。譬如,上海交大2006年通过自主招生面试进校的289名学生,高考成绩高出当年入校上海学生平均分0.2分。在交大2006级1400名上海生源新生中,通过统一高考入校的1100人,超过90%的人是在自主招生报名的名单里,这意味着符合自主招生要求的主要还是高分考生。现在,很多高校自主招生都是以学生在高中学习成绩的年级大排名前多少名作为报名资格,这无疑是与不拘一格选拔偏才的自主招生的初衷相背离,如此选拔的人才类型仍然是与高考的要求相一致,没能起到自主招生与高考互补的作用,使自主招生失去了最初的积极意义。
  相比较,美国哈佛大学的入学考试有75个分值指标,其中文化知识考试只占1分,其他是研究能力、艺术技能等多项指标。这意味着,哈佛大学录取的不是一个分数,而是一个完整的人,即更看重的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一个学生某项特长很突出,哈佛校方就派专家组进行评定以判定其才能,只要通过评定即可进入哈佛深造。然而,我国高校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时就不那么容易了。
  请看《中国青年报》的报道:
  胡铃心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算是一段传奇。考前,他已经被南航确认为自主招生对象,只要高考成绩达到福建省本一批次控制线以上,即可录取。然而,2001年,胡铃心参加高考,总分597分(当时福建省采用标准分,总分900分),福建省的本一线是605分,胡铃心差了8分。
  南航招生办召集了一个由航天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传阅胡铃心那篇获得福建省科技论文一等奖第一名的“21世纪空天飞机展望”。看过这篇论文的教授们认为,该论文从论点到论据有很强的专业程度和前瞻性,不少航空专业的大学生都无法望其项背。尽管教授们一致指出,既然自主招生是第一次试点,就要有改革的精神,步子不妨迈得大一点儿。虽然大家都觉得应该破格,却找不到可以遵循的现行条文。所幸这项工作得到了福建省招办的支持,在录取结束前半小时胡铃心获得了分管招生的副省长特批。

1从高考制度看人才选拔缺陷(2)
以倒数第一成绩进入南航的胡铃心很快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到第一学期期末,他高等数学93分,大学英语90分,航空航天概论95分……总成绩在全班名列第二。此后他又自行研制了重量不到1克的超微型无芯舵机,创下了国内舵机最小、机身最轻的飞行器记录。他对飞行器理论的一些创新性思维,也对该专业的传统学说提出了挑战。
  本科期间,他参加“挑战杯”赛,获得两个特等奖,一个一等奖。专家评价,胡铃心在航天器方面的几项发明,在国外尚处于探索阶段。为此美国强磊出版社在2006年专门出版画册,介绍这位年轻发明家的成长历程。
  从这个实例不难看到,在我国现有的高考招生制度下,大学要想招个真正的人才居然是如此艰难。自主招生原本是偏才的希望,而今却沦为高考前的一次为加分而进行的竞争性考试。据报道,已有各种针对自主招生的面试培训班应运而生,可叹国人有本事把一切素质教育和素质考查转化为应试。当社会把学业测试的成绩看做是智力标准和升学标准时,针对测试以期提高测试分数的攻坚大战就成为社会竞争的重要内容。
  由于我国升学制度强调的是以学校的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因而我国的高校招生一直是采用最简单的方法,即以当前的考试成绩作为选拔标准,这种选拔的程序显然缺乏对那些有利长远发展的潜力和综合素质的关注,也导致很多学生以牺牲综合素质来换取高分。最可悲的是,有的学生是以综合素质换取一门竞赛成绩。譬如,某大学曾录取过一名得过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大奖的学生,可是入学后发现这位学生的语文功底实在太差,毕业时甚至连论文都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来。
  高校选拔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是,到底什么是人才?什么是聪明?什么是值得关注的才华?什么是最值得培养的人?
  从古代的科举考试直至今天的高考,不难发现我们中国人对人才的选拔方式都是通过统一考试来甄别出众的人才,即以同样的试题来判断出类拔萃者,这种选拔属于在一定框架内进行横向比较。古代科举考试对八股的程式和诗赋的韵律等方面的要求都是以诸多限制来提高考试的难度及可比性,以利甄别出才思出众的人才。在中国之所以对西方人所看重的个人化的独创并不注重,正是因为那种特立独行的独创并不是大家都可为之,而少数人的独创不足以构成多数人进行比较的标准。
  古代的科举与现代的高考尽管考试内容不同,但在识别人才的标准上却是相通的。科举考试注重的才华比当今更宏观一些,主要关注的是政论、治国、文学方面的才华。科举考试中的“策”用以考治国谋略,“论”用以考学识与理论思辨能力,诗赋则用以考思维的机敏和才情。
  从当今考试对数理难题的精细制作中,不难看到与当年科举考试的机巧诗赋有着相同的本质,即对考生的机智、聪明度的要求。科举考试注重用比喻、借喻、夸张、拟人等文学手法来间接婉转地表达思想,现代的高考则是要求学生能突破层层陷阱而找到藏匿隐蔽的标准答案,共同点都是要求考生对隐匿曲折含意的心领神会。中国人对聪明与否的判断,主要依据的是思维的灵巧性和敏捷度,无论是古代科举考试在诗赋意蕴上的刻意要求,还是如今数理考试中的弯弯绕难题,都表达了对思维机敏性的赞赏与推崇。
  观察我国如今的高考制度与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在社会功能上是极为相近的,都是作为社会分层的工具用于国家筛选人才。另外,上大学不仅是社会地位提升的基点,也是获得才智方面高社会评价的基点,即个体通过应试成功可以获得物质与精神双方面的满足。从本质上看,现代高考与古代科举在选拔方式及人才观方面都是很一致的。
  目前我国学校的教育功能让位于学校的社会筛选功能:为了公平,选拔的方式是全国统一的笔试;为了公平地照顾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实验条件和计算机条件,考试内容尽量以书本知识为主。为了公平的筛选,西方的许多选拔措施在我国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诚信度。譬如,社会服务、义工的评价信,如果放在中国是可以造假的。在国外通行的专家评价信、教师推荐信等考试以外的评价标准放到我国都成了学生自己写,签上专家或教师的名字。正是我们中国社会讲人情、重通融的文化造成了这种现象,因而使多元化的选拔方式难以实施,由此也说明教育改革的受限还是源自传统文化的制约。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从高考制度看人才选拔缺陷(3)
中外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不同的,在西方已经有足够的余力去考虑如何为优秀人才的成长铺路;在中国还只限于考虑如何让不同背景的学生以公平的方式通过升学来改变命运。我国学校教育功能的缺失受制于教育的筛选功能,当西方的学校教育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来实现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时,我们的学校教育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公平地分配社会教育资源以实现获得社会生存地位的起点公平。
  高考原本是要帮助大学发现那些最有潜力在学业上成功的年轻人,但升学考试发展到今天,已经变成了出题者与应试者的斗智、较量,出题者挖空心思设置各种误区和陷阱诱使考生出错,而考生则想尽办法在考前搜集各种可能的陷阱模式,以避免误入歧途。显然,这样的测试与选拔学术潜力者已无直接关联。
  什么是人才的识别标准,中西方的认识是有差异的,智力评价的标准受制于文化价值观。我国高考之类的选拔型考试,以其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表达了特定的人才偏好:脑子快,思维敏捷,语言机巧,对细微之处的觉察度高。与中国更注重人才的精细性所不同的是,西方人对人才更多地讲究眼光、视野、对事物的综合把握、思考角度新颖、有创意等等。
  中国教育所推崇的聪明更多地体现在猜度他人的思绪,揭开层层谜团,西方教育更推崇于自我潜力的开掘,以产生有别他人思路的创意。西方人比较注重人的发展潜质,中国人判断人的聪明与否,是当场显示的机智,而不是以后的发展潜力。中西方对智力的判断,前者更接近于小聪明,后者可属于大智慧。
  中国的智慧标准与西方的智慧标准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宇宙自然的理解和控制,中国人则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西方的智慧标准更注重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中国的智慧标准则是赞赏从直到曲的机智谋略。西方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深刻揭示自然法则的理论家和巧妙利用自然力量的发明家,中国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精于处世且深谋远虑并随机应变的精明者。
  从文字来看,西方人的智慧更多的是体现在理性思维上,而中国人的智慧多体现在感性思维上。西方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而中国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文采学识展示的门面。“表达思想情感”自然是越简单越清晰越好,而“展示文采学识”却是越曲折越绕弯越显得精深。
  人的智力特征总带有所属社会的文化烙印,或者说,文化烙印会在智力形成过程中留下必然的痕迹。中国的考试历来注重知识的复述、背诵、记忆,在这种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力和反馈速度的考试要求中,明确表达了中国传统的智力概念:能够在大脑中大量储备书本知识,并在被提问时快速提取的人就被视作是高智力水平的聪明人。记忆力好更是聪明的一大标志。在这种智力观下的选拔型考试促成了中国学生的认知特点:依靠背诵记忆、反复训练的方法掌握知识,注重记忆的效率与策略,同时也表现出记忆力有余,创造力不足。思维的特点一般是从流畅性、新颖性、灵活性、深刻性等方面来判断。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往往是流畅性和敏捷性有余,但新颖性、灵活性、深刻性不足。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从精英教育看智育理念缺陷(1)
超常教育的失败案例从反面说明了,智力水平再高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