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和谐万岁-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做娘的死后,那些来来往往的人会说我,教子成名,尽忠报国,流芳百世,我也就含笑于九泉了。”说罢,流着泪、咬着牙,在独生儿子的脊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
  在民族危亡、社稷难保的时日里,岳飞就是背负着“精忠报国”四个字,带着慈母的拳拳之心,驰骋疆场,为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为南宋王朝的生存发展,为保障同胞的和平劳动,与女真贵族的野蛮蹂躏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建立了万世称颂的丰功伟绩。
  此后800年间,我们民族外患频仍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不仅尊崇着这位爱国英雄,而且也始终纪念和尊崇着这位伟大的母亲。人们从这位封建时代的普通中国妇女身上得到启示:母亲与祖国密不可分,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爱母亲更应当爱自己的祖国!
  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自古忠孝难能两全。”若以微观看,为了国家、忠于大家而难以在父母膝下尽孝,这话是不错的;若以宏观来看,忠孝则是一个整体,决不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
  岳母刺字的故事启示我们:忠孝可以两全。岳飞就是由“孝”而“忠”的,一旦达到“忠”的境界,人类本能的“孝”就升华为一种“至孝”、一种“大孝”了。
  将中国历史从宋朝往后翻阅,翻过元朝,便是明朝。
  国乱出忠臣。明朝末年,大将军袁崇焕忠心耿耿地效忠于自己的王朝。他英勇善战,屡败后金大军,坚守宁远城池,重创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率领的后金之兵,甚至在敌军三路从古北口越过长城,进围北京至德胜门下之时,由于袁崇焕星夜驰援,使朝廷转危为安,力扶大厦之将倾。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伟哉忠诚(2)
清军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使用了反间之计,而昏聩的崇祯皇帝竟然听信了谗言,于1630年在北京的菜市口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弃尸于市。
  更为可悲的是,老百姓不明真相,误将一代忠臣袁崇焕视为“通敌谋反”的丑类,在行刑之时,沿途手持利器的民众,竟将袁崇焕割得体无完肤,奄奄一息。
  只有跟随他多年的佘谋士深知他的忠贞、赞佩他的高洁。在凄风苦雨之中,冒着满门抄斩的滔天大罪,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潜身法场,含泪忍痛割下英雄的头颅,将之抱回家中,埋进自己的后院,立下遗嘱:“吾死后,葬于大将军身旁,子孙永不做官,不回南方老家,世代为袁将军守墓。”
  距今三百余年,佘氏的十七代子孙,虽是世世单传,但却一直遵从先祖遗训,默默无闻地看守着坟墓。现在,已年逾花甲的佘幼芝老人一家三口,仍在这里过着清贫的日子,日复一日地为松柏剪枝,为花草浇水,为忠烈的墓冢清扫。
  袁大将军的精忠和气节在中华大地上世代传承,他当年的战敌努尔哈赤的后嗣、大清乾隆皇帝在得知真相后,有感于袁崇焕的忠诚,曾下诏:“赐谥荫嗣,彰阐忠魂”;民国初年,在康有为的倡导下,京城商贾慷慨解囊建成了袁崇焕祠;新中国建立之初,北京市政府进行内城改造,拟将城内坟墓全部外迁,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得知此事,亲自批示,袁墓“若无大碍,应予保存”。
  在繁华的北京市区,人们见惯了林立的高楼,古朴的四合院,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崇文门东花市斜街52号,却仍然并排而栖着一大一小两座水泥墓冢,周围环绕着青松翠柏。
  无论北京如何在向着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无论旧房改造如何进行,上至共和国的主席,下至布衣百姓,都不会允许任何人再去触动长眠于此的忠臣袁崇焕、义士佘谋士。
  这处独特的“城中之墓”,在生动地向我们讲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和“义”。由“忠”而引发了“义”,忠义的结合,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延绵不绝于千秋万代!
  忠诚的品格不仅为中华儿女世代敬仰,也为天下所有正直的人所青睐。有一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畅销书《致加西亚的信》,给了我巨大的震撼,也引发了我深沉的思考。
  100多年前的1899年,美国与西班牙交战期间,美国总统麦金莱将一封信交给安德鲁·罗文中尉,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年轻人,我选派你去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把信送给加西亚将军。他可能在古巴东部的一个地方等你。你必须把情报如期安全地送达,这事关美利坚合众国的利益。”
  罗文肩负祖国的重托,牢记总统的叮嘱,在三个星期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想尽了种种办法,不辱使命,胜利完成任务,被授予“杰出军人勋章”。
  1899年2月22日,美国著名出版家阿尔伯特·哈伯德就这件事有感而发,奋笔疾书,用一小时写下了《致加西亚的信》,刊登在自己创办的《菲士利人》杂志上。
  始料不及的是,《致加西亚的信》竟然不胫而走,成为当时社会上的畅销书。到1915年作者逝世为止,已发行4000万册,创造了一个作家有生之年一本图书销售量的历史纪录。
  匪夷所思的是,《致加西亚的信》竟然跨越时空,100多年来,被翻译成各种文字,长盛不衰地在世界上流传,以至成为有史以来全球最畅销图书的第六名。成为“所有公务员、公司职员的必读书”!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伟哉忠诚(3)
始料不及再“料”,匪夷所思再“思”:把信送给加西亚这个简单的故事之所以能震撼一代又一代不同肤色人种的心,它的内核就是忠诚!
  据说,长期以来,许多政府、军队都将这本书发送给自己的部下、士兵,作为他们忠诚和敬业的手册和典范。数百家现代的企业老板也纷纷将这本书当作培训员工的绝好教材。
  似乎全世界都在寻找“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特别是那些政府的首脑、军队的长官、企业的老板更是刻意地寻找着当今的罗文。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就是一个典型,他感慨道:“我寻找那些能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让他们成为我们的一员。那些不需要人监督而且具有坚毅和正直品格的人,正是能改变世界的人!”
  殊不知,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罗文,就在我们的身边!
  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了马班邮路一名普通邮递员王顺友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名时代英雄、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矗立在我们面前。人们为之感动,为之振奋,为之敬仰。感动之余,振奋之余,敬仰之余,我却在想:近百年来,人们苦苦寻觅的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不就在我们的眼前吗?王顺友不就是当代敬业、忠诚的典范吗?
  罗文是一名普通的中尉军人;王顺友是一名普通的乡邮递员。
  罗文传递的是关于国家安危的军事情报;王顺友肩负着打通木里“信息生命线”的重任。
  罗文用三个星期完成了一件神圣的使命;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20年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步行6圈,走过了21个万里长征。
  罗文受总统嘱托,千难不悔;王顺友肩负人民使命,糌粑充饥,雪水解渴,以酒驱寒,万死而不辞。
  罗文获“杰出军人勋章”,王顺友获“五一劳动奖章”。
  ……
  我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的英模就像夜空中璀璨耀眼的群星,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成为时代宝库中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如何将劳模的宣传更深入、更持久、更广泛,就不仅是媒体的责任,而且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了。
  罗文的典范作用既然能跨越时空,罗文的送信既然能突破一次“送信”,变成一种忠于职守,变成一种承诺、一种敬业,一种服从和荣誉的象征;那么,王顺友这位当今的英雄,也应该突破他感人的事迹,提炼出一种精神,珍藏于中华文明的宝库,进而登上整个人类文明的殿堂。
  可敬的政府官员们、可敬的军队的长官们、可敬的企业的老总们,在你们受哈伯德的启示,苦苦寻觅送信给加西亚的人的时候,请从一百年前的罗文身上移开,转向东方的中国,转向一个地图上不太好找的地方——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在那山路蜿蜒崎岖、人烟稀少的小道上,蹒跚行走着的一个中年汉子,他便是当代的罗文,他便是中国的罗文,他便是一名真正的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让你的部下,让你的士兵,让你的员工,也来走一走马班邮路,走进王顺友的灵魂深处,带走他的忠诚、敬业、创新、勤奋的真髓,那么,你的身边就会有许许多多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公元2008年5月19日,共和国为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数万同胞举行了举国的哀悼。
  下午2点28分,所有的汽笛齐鸣,我与13亿同胞一起,伫立窗前,向着西南方向默哀3分钟。泪眼婆娑之中,除了那震区的废墟、悲痛欲绝的人群、忙碌抗震的身影,我更看清了那降下半截的猎猎飘扬的五星红旗,以及那萦绕着五星红旗周围感天动地的忠诚、忠诚和忠诚!
  人类有各种各样的忠诚。在这七天漫长的时日里,全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汇集起来,融入了我们的民族之魂。
  那救人的、自救的、与死神殊死搏斗创造着生命奇迹的催人泪下的一幕幕场景,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忠诚!
  那用父爱、母爱、赤子的情爱追念死者、抢救伤者、惦念无音讯者,如雨的眼泪、如雷的呼喊,展示着人们对亲人的忠诚!
  那5000米高空的跳伞、那攀崖越涧的行军、那南丁格尔的爱心救治、那迅速的通路、通电、通讯,那第一时刻的媒体报道,展示着人们对事业的忠诚!
  总书记和总理的亲民和决策,各级干部和官员的身先士卒,10万子弟兵的热血和汗水、整个国家机器的急速、有效、有序的运转,展示出人们对人民的忠诚!
  那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老幼贫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血浓于水的深情,展示出人们对于祖国的忠诚!
  这样的忠诚,已经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和敬佩。
  这样的忠诚,正在将30年来最为巨大的一次民族灾难化为无穷的力量,去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
  这样的忠诚,更鼓舞着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去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和谐盛世里,让我们奉献出忠诚,把它建设得更加完美!
  

魂兮归来(1)
明媚的阳光下也会有团团的阴影,清洁的大地上也会有逐臭的苍蝇;宁静的山林里也会有肆虐的豺狼,挺拔的大树旁也会有寄生的毒藤。和谐的社会也要“招魂”,让那些失足的人们获得新生!
  亲爱的读者们也许不会相信,我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过监狱。掐指算起来,竟有17次之多。当然,我进监狱是为“探监”而去,是为“招魂”而去,是为把那些深陷泥潭之中的失足者拉上新岸而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江南北的众多工厂、学校、机关、部队纷纷邀请我去演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想,一所重刑犯的监狱——江苏省第四监狱的领导也找上门来,请我为全监的犯人作一场报告。
  提起“监狱”,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那高高的围墙、密布的电网、森严的警卫的景象,令人不寒而栗;说到“罪犯”,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那作恶多端、青面獠牙、行尸走肉的形象,令人憎恶不齿。
  现在让我到那里去给他们讲课,该讲什么呢?不要说别的了,演讲的称呼就很难:“同志们”,他们不是同志;“朋友们”,也不大合适;“同学们”,一个教师教的都是这样的一些学生,是教师最大的耻辱;“老乡们”,谁也不到那里面认老乡。我问曲啸同志:“曲兄,你蒙冤受屈,在那边待了十几年,现在也常给他们作报告,你都怎么称呼他们?”他说:“我称——触犯了刑律的朋友们”,这又有些啰嗦!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我终于想起了一个比较合适的称呼——“同胞们”!
  学院领导对这场演讲特别重视。派宣传部长陪同我去监狱体验了一天的生活,作了调查。回来后,我又做了一个星期的准备,形成了一个《炎黄儿女要为祖国母亲争气》的讲题。
  1984年8月7日,我冒着摄氏35度以上的酷暑,登上了江苏省第四监狱的讲台。那是一个很大的礼堂,楼上楼下,满满当当坐满了人,还设了四个分会场。“小号”里的7名犯人也分别拉了电线,安上小喇叭收听,据说全监犯人都听了,没有一个“漏网”的。
  站在台上,望着下面一个个穿着囚服、光着脑袋的罪犯,想着这每个人都有一本罪恶的历史,我憎恶他们;看到他们中大多数都是青年,许多人从眼睛这个心灵的窗口中透露出无知和迷惘,我又怜悯他们。我讲道理、摆事实、讲故事,也说、也劝、也骂,连续讲了3个多小时。
  例如,我讲了许多百年来我们民族经受的巨大苦难,帝国主义列强的恶魔们是怎样在我们的土地上为非作歹、残害我们的同胞的。激发起这些人的民族义愤。这些犯人毕竟也是中国人,我看到许多人眼睛里饱含着泪水、情不自禁地握起拳头。于是因势利导,话锋急转:
  同胞们,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了。当你在电视里看到我们的代表在联合国大厦的讲坛上赢得了热烈掌声的时候,当你看到我国领导人出访外国威严地检阅外国仪仗队场面的时候,当你看到我们一本本科技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社发行的时候,当你看到一艘艘远洋货轮满载友情远航归来的时候,当你看到一个外国人向我们伸出大拇指的时候,当你看到我们的许海峰在奥运会上拿到第一块金牌,站上最高一层领奖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声中、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同胞们,尽管你坐了监牢,你是否觉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呢?现在,哪一个外国人还胆敢在中国的土地上挂上“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牌子?哪一个外国人还胆敢骂我们是“东亚病夫”?

魂兮归来(2)
现在,这些外国人不敢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了,而你们——却要危害我们的社会,抢劫自己的父老、奸淫自己的姐妹,你们知道吗,连兔子都是不吃窝边草的!
  没有热烈的鼓掌,大片的脑袋低垂下去埋在了胸前。
  经过了一段沉寂我“命令”他们一律把头抬起来:“在你们低头认罪之后,就应该把头重新抬起来。不抬起头来,怎么能看到前途的光明?不抬起头来,怎么能走上新岸?”
  又例如,我为他们讲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如何为祖国献身、为“四化”效力的事迹。其中我有意地突出了两位身残志坚的朋友:一位是我认识的天津重光五金厂工人郑荣臣,他双目失明,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电视大学,并且写出了20多万字的小说《琵琶情》;另一位就是当时青年们学习的榜样、我的朋友、在轮椅上实现着自己人生价值的张海迪。在他们深受感动的时候,我又因势利导:“同胞们,你们看到了吗,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里,连盲人都能够看到光明,连腿脚残疾者都在走着正路啊!”
  台下骚动起来,又有很多人低下了头,我让他们自己去想想吧:一个五大三粗的棒小伙子,你为社会做了些什么?
  就这样,我批评一阵又鼓励一阵,讲一段故事再讲一个道理,3个多小时的演讲结束时,全场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鼓掌,一直到我离开礼堂很远,掌声才停息下来。
  后来,4名犯人联名写来的一封信说:“老师,您的演讲结束了,但我们多么希望您再讲一会,哪怕10分钟。老师,您走下讲台,您走了,看着您的背影,我们用力地鼓着掌,汗水湿透了衣服,我们不知道;手拍麻木了,我们全然不顾。我们把感激的心情和千言万语都集中在手上了。我们多么想和您一起多待一会,可您走了……但是,您却给我们留下了信心和力量!”你看,他们竟然是如此的恋恋不舍!
  据监狱长说,当晚各中队的犯人都组织了座谈,讨论之热烈、情绪之激动前所未有,写的感想和决心书就近千件。全监到处传着我报告中的一句话:“幽灵永远站不起来,而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跌倒,只要愿意,就一定能够重新站立起来!”
  那些日子,我收到许多来自“第八号信箱”的信件。有的老师问我:“这是什么秘密单位,怎么给你写来那么多的信?”我说那是第四监狱的代号。后来我又到一个劳改水泥厂讲课,“第九号信箱”的信件又向我飞来。
  有些信我是含着眼泪把它读完的。这些来自大墙之内的信件,字里行间同样有着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个犯人说:“如果我能在社会上听到你几次报告,不,哪怕就是一次,我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