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皇帝分身(香港)-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后,肖图白沉吟道:“那么城市的防御体系,可要仔细考虑一番,传统的城墙既存在众多的防御死角,更容易被火炮这类武器摧毁,据说鞑子在关外已经能够自己生产红衣大炮,关宁军与鞑子之间甚至展开过激烈的火炮战。实战中证明,传统城墙不能很好的防御火炮。所以,在城外建设一些小棱堡吧!”

    “棱堡?”将岸费解。

    肖图白拿出一份白纸,用铅笔勾勒了棱堡的性状,并且进行了讲解。从一个凸多边形变成一个凹多边形,这样的改进,使得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使攻击方暴露给超过一个的棱堡面,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进行多重打击。所以,棱堡能够以少量的兵力抵御十倍的敌人。

    除此之外,棱堡对于炮击的防御能力,比传统的堡垒更佳。

    传统堡垒遭遇炮击后,某一个墙面遭到破坏之后,整体都会形成巨大的漏洞。而棱堡在遭遇炮击摧毁某个面墙之后,依然能够保持一定的防御能力。

    由于棱堡带来的军事防御性的革命,使得欧洲自从出现了棱堡之后,战争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欧洲的强国之间的战斗,倾向于灭国之战。

    但是由于棱堡易守难攻,建立了一堆的棱堡体系之后,占领敌国全境要付出的伤亡代价太大。

    所以,欧洲的国家,往往是抢夺几个敌对国至关重要的棱堡要塞之后,便开始用外交谈判的方式,向对方勒索敲诈政治、财政方面的利益。

    棱堡的出现,也间接的刺激了欧洲外交、谈判水平的发展,使得欧洲近代以来外交谈判水平,开始超过了亚洲国家。而且,每次战争结束,最终都要用政治谈判的方式来交换筹码,兑现利益。所以,欧洲的战略意识又提升到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个高度。

    从此之后,欧洲不再是单纯的为战争而战争,而是为了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外交利益。

    简单说,欧洲在近代史上,已经开始思考战略了。

    棱堡除了在欧洲成为了防御战的明星之外。

    亚洲战场上,中国军人也开始与棱堡发生过战争,不过,中国对于棱堡虽然处于攻击一方,但是,攻击的效果向来不是太理想。

    明朝第一次与欧洲棱堡打交道,是在崇祯年间第一次明荷战争,郑芝龙击败了荷兰人的海军后,一度登陆台湾准备彻底驱逐荷兰人,却遇到了荷兰人的棱堡。由于郑芝龙手下的海盗们擅长海上作战,而不擅长攻城,派出了数千人,也不能拔掉仅仅有数百荷兰士兵的棱堡。

    而几十年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役中,也是击溃了荷兰的海军势力。但是,在登陆之后,遇到荷兰人建设起来的更复杂棱堡系统。用炮击、上万人围攻,效果都很一般,所以郑成功是用几万大军进行围城,等到荷兰人粮食吃完了,迫不得已出城投降。

    同样,康熙年间清军在北方与俄国人进行战斗时,俄国人建立的是棱堡式的殖民据点。所以,往往是六七千的清兵,围攻只有两三百的俄军堡垒,也是围城数月徒劳无功。

    正是因为意识到,棱堡防御体系的强大,所以肖图白准备在葛沽镇外面建设一些比较小的棱堡。

    每个小棱堡里面,能够屯兵一个排。

    在葛沽镇外面建设12个小棱堡,布置成棱堡群。而12座小棱堡后面,肖图白准备再建设一个六角形的大棱堡,让大棱堡将小棱堡包容在其中。

    当肖图白将自己的棱堡建设方案,让肖白浪、王启年、张瑜等人过目之后,众人皆是赞叹说道:“这种防御体系一旦建成,哪怕遭遇几倍敌军围攻,也是稳如泰山!”

    肖图白心中暗笑道,岂止是几倍,没有重炮摧毁的话,几十倍敌人也难以攻陷棱堡。

正文 第六十章 棱堡(二)

    鉴于棱堡的假想敌是今年六七月份,就会兵临北直隶的满清八旗兵。

    所以,棱堡的建设速度要快。将葛沽镇的市区包围起来的大棱堡由于工程量巨大,不知道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竣工。所以,肖图白只好抽调了大量的劳动力,先去建12个小棱堡。

    每个小棱堡发动1000名劳动力去建设,计划在一个多月时间内,不惜工本也必须要将小棱堡建好。

    等到小棱堡建成之后,如果时间来得及,再建大棱堡。

    葛沽镇的棱堡防御体系,需要投入20万两的资金。比起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更为昂贵,这主要就是因为,棱堡需要坚固,对于建材比较挑剔所导致。

    不过,身家性命比起钱财更是重要。如果被鞑子洗劫葛沽,肖图白损失更大,所以投入20万两建棱堡,也就不算什么了。

    关于棱堡防御体系的建设,不但军官们很赞赏,士兵们是非常赞同的,因为肖图白解释,棱堡的作用是用来防御鞑子的。

    后金的鞑子自皇太极登基之后,数次骑兵千里奔袭,攻破大量县城,兵临北京、天津这样的腹地。那两次都是从蒙古草原中绕过了大明朝的关宁军防御体系,历次的袭扰都是达到十万人规模。

    皇家新军虽然最近剿匪,获得了不菲的战果。不过,皇家新军剿灭的仅仅是一些不成气候的“流民”,根本谈不上与成气候的正规军的直接对战的经验。

    如果现在就遭遇满清八旗这种的对手,人数相等的情况下,肖图白没有信心在野战中击败八旗兵。

    毕竟,八旗兵几乎是年年打仗,与蒙古人打、与朝鲜打、与关宁军打仗。从战争中学习如何打仗,使得他们的战斗力,可怕到了极点。

    一般来说,一个鞑子的战斗力,相当于两名关宁军。而一个关宁军的战斗力,已经处于大明军队中出类拔萃的了。

    就拿在中原剿匪来说,普通的匪军与明军战斗力不相上下。但是调集了关宁军剿匪之后,往往几千关宁军能够追着几万匪军后面打。

    而中原的那些匪军,战斗力比山东的那些流民要强多了。所以,肖图白并没有因为皇家新军打败了一些乌合之众,便自高自傲,认为现在的皇家新军已经无敌了。

    相反,肖图白很保守的估计,哪怕皇家新军战斗力达到关宁军水平,那么3000皇家新军,也就能够与1500名鞑子战斗力差不多。

    而鞑子的军队有十万,皇家新军只有3000,这样的情况下,肖图白只能想到了曾国藩的绝招——“结硬寨、打呆仗、用鸟枪”!

    简单来说,也就是在堡垒中当缩头乌龟,就是不和敌人野战,专门等敌人来攻。

    曾国藩是这一招,硬是耗死了善于打野战的太平天国精锐,镇压了当时大有席卷天下势头的太平军。

    此时的满清鞑子,有点类似几百年后的太平军,皆是擅长野战。再加上,满清从**哈赤开始,将领们就非常喜欢拿《三国演义》当兵书,也就是说,在战场中对方说不定就脑抽筋,将小说里面虚构的“妙计”给现炒现卖了。

    拿小说当兵书,已经属于神经病了。

    大明军队败给满清,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正常的思维去衡量满清的军事行动。天知道,满清的将领们是一群拿小说当兵书是神经病。正常思维,如何能够跟得上小说家的“神展开”?

    因为肖图白自认为正常人,所以最不喜欢猜测神经病下一步如何“神展开”。他既不相信奇谋,也不相信妙计,只相信一定要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打仗。

    棱堡的防御优势,肖图白就是比较熟悉,甚至是几十年后,法国棱堡设计天才沃邦元帅,最经典的“沃邦1式”棱堡的大致设计结构,肖图白也都是一清二楚。

    事实上,沃邦已经是棱堡的巅峰了,之后两百多年的棱堡设计专家,基本都是炒沃邦的冷饭。一直到19世纪,棱堡逐渐被重炮所淘汰掉之后,也没有人能设计出沃邦更合理的棱堡结构。

    而肖图白设计的棱堡原理,基本上非常接近沃邦的棱堡,属于此时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棱堡设计。

    以棱堡进行防御的话,保守估计可以抵御十倍的兵力。皇家新军有3000正规军,要攻破3000人防守的棱堡防御体系,满清不计伤亡的话,至少要动用3万以上的兵力才能够攻破棱堡。毫无疑问,肖图白不认为满清有能力在主力在北京与京营对峙时,还能另外抽出3万人的军队,来对付天津葛沽的皇家新军。

    不过也有部分的参与剿匪的士兵质疑道:“我军是新式火器军队,通过近期的实战证明新式火器军队的轮射战法对于冷兵器士兵,具备一边倒的屠杀效果!满清再如何强悍,也不过是冷兵器部队!为何不追求与敌野战中对射歼敌,而是要最棱堡中当缩头乌龟?”

    肖图白说道:“第一,八旗兵穿双层棉甲,四五十米之内,才是有效杀伤的射程。第二,满清是骑兵,四五十米有效杀伤射程,最多可以让我们进行两轮射击。第三,我军实战经验不足,尤其白刃战经验不足,使得我军一旦与鞑子进展,毫无悬念会输。在我军还没有成长为百胜雄师之前,尽量避免与鞑子进行野战。”

    士兵虽然一个个心中不服,但是不得不承认,肖图白所言的敌我优劣,是客观存在的!

    不久后,士兵们又开始建议道。

    “大人!可有让技术工人研发打更远,贯穿力更强的火铳啊!”

    “还要研制射速更快的枪!”

    “白刃战方面,要加强拼刺训练!”

    “要有炮兵,火铳只能50米杀伤鞑子。那么火炮能在两三里外杀敌!”

    见到士兵们不断的提出自己的想法,肖图白令人将这些想法纷纷记录下来。这些从士兵角度提出的建议,绝大多数都是未来的战争趋势发展!

    战争技术的发展,就是为了满足士兵的实战需求出发的。比如,火枪兵要求提高射速,技术专家逐步研发出燧发枪。

    火绳枪最精锐的枪手,一分钟最多能够射出3发子弹。但是,实战中达到一分钟2发子弹已经属于精锐。

    而燧发枪时代,最快能够达到10秒射出一发子弹,而实战中,也能够达到一分钟射出3发子弹。

    火枪手要求射击更远,于是工匠会发明出后装膛线枪,有效杀伤(穿铠甲)也从50米逐渐扩展到了200米以上。

    再进步一步,那就是19世纪德国的毛瑟兄弟,所发明的毛瑟枪——使用金属弹壳,并有现代式的闭锁机构和供弹机构。从此之后,传统火枪退出历史舞台,进入了步枪时代。

    对于火药武器的改进,一直是肖图白的付诸行动的计划。首先,他已经与工部合作,将大明已经研发出来的“自来火鸟铳”实现量产,争取未来三年以内实现换装燧发枪。

    当然了,燧发枪的量产、换装之类的问题,只能是将来的计划。眼前的问题是,几个月后将会遇到八旗兵,在士兵现有的战斗力、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修建棱堡是最好的保全自我,杀伤敌人的方式

正文 第六十一章 何塞船长的商品(一)

    除了修建棱堡之外,肖图白也有意识的进行各种战备工作。比如,皇家新军建立了更多储备火药、铅弹的仓库。

    与此同时,对于工部崇祯八型鸟铳的订单,则是进一步增加。要求工部将产量提升到每月生产3000把崇祯八型鸟铳。

    此时的皇家新军每月的训练大约要磨损掉1000把火枪,这并非是枪管质量问题,相反枪管的质量已经属于17世纪的一流水平。问题在于,皇家新军每天都有30次以上的实弹训练。一天的训练量,可以比得上大明神机营一年的训练量。

    而黑火药的残渣很多,对于枪管寿命影响巨大。不像后世的无烟火药,残渣忽略不计,可以使得枪管寿命提高。

    实际训练中,一把崇祯8型的鸟铳枪管寿命是在1000发~1500发子弹之间,还有一把逆天的神器,射出了3000多发子弹,居然还没有炸膛。

    这让肖图白对于工部的工匠们,开始有了信心,知道在资金到位和严苛的验收下,工部的工匠们还是挺认真的。以前工部之所以给给以偷工减料印象,这完全是因为朝廷拨给的经费不足导致。

    而在皇家新军的30两一把的天价订单刺激下,实际生产中,只需要15两银子的成本。使得工部不但不亏本,反而赚钱。为了笼络皇家新军这个大客户,工部自然是有求必应。更不敢出现所谓的偷工减料了。

    不过,皇家新军为了安全起见,火铳射出了950发子弹之后,统统开始收入仓库中,进行报废处理。

    这些报废的火铳,大多数还能够拥有射击数百发的寿命,肖图白找机会看看,以后能不能将这些报废枪支废物利用,销售到海外市场。

    训练中耗费的火枪严重,再加上要给未来做战备处理。所以才会要其余工部,每月要供应3000把崇祯八型鸟铳。

    除了火枪的订单之外,肖图白还重视士兵的防护装备。所以,更给士兵们订购了8斤重的棉甲,虽然不如八旗兵15斤重双层棉甲厚实,不过15斤棉甲是为了防子弹。

    而8斤重量的棉甲,主要是用来防御弓箭的远程射击。

    事实上,棉甲对弓箭的防护比防弹性能更强,8斤重棉甲至少要骑兵至少要在35米左右,才能够射穿。

    由于士兵本身背着18斤的鸟铳,再加上弹药、食物、工兵铲等等各种必备的军需品也有10斤,这些负重已经达到28斤。再增加8斤棉甲的负重,则有36斤的负重。

    这样的负重情况下,已经很沉重了。再重的话,就会影响行军作战能力。

    说句不客气的话,躲在要塞中兵,不能算是精锐。只有敢于在敌人溃逃时,能够乘胜追击,扩大战斗成果,才是合格的士兵。要达到精锐水平,那么则需要一天行军200里,进行奔袭作战。

    从生物学的角度上讲,人类的体力、耐力,并不比马要差。骑兵能做到几天之内奔袭千里,其实步兵完全也能够做到。

    问题是,那需要靠着强大的意志力,非绝对的精锐,绝对不能靠着一双足,一日两百里,五日千里的对异地展开奔袭!

    历史上,这种步行跋涉,千里奔袭军队出现过多次。比如,宋太祖,就曾经率领步兵数日之内跋涉千里,对于燕云之地的北汉势力进行奔袭。

    明朝初年也能够做到步兵追着骑兵,一直追击数百里并歼灭骑兵的壮举!

    也就是说,骑兵对步兵最主要的优势——机动力!其实不值一提,如果人类步兵达到真正的精锐层次,骑兵跑再快,步兵也能够在后面追赶!

    人类的爆发力不如马匹,但是人类的耐力远远超过马匹的。

    马匹载人奔驰两个小时,就必须休息几个小时才能恢复体力。但是人类可以做到10多个小时行军,稍微休息一下,又可继续行军或者投入战斗!

    不过,长途行军负重要求的比较低的,负重越多的部队,消耗的体能越大,越不能支持长途行军。

    肖图白对于皇家新军未来的训练的要求是,在负重36斤的情况下,一日可以做到行军150里。

    ——————————

    澳门的何塞船长在崇祯九年五月初,再次来到天津,这一次来到了天津总共带来了5艘大船,可以说他全副家底都带来了。

    何塞船长带来了带来了大量的玻璃加工制品,以及各类的西方商品。更重要的是,何塞船长带来了肖图白向他预定的大量西方的书籍。

    玻璃制品在明朝并非新鲜事物,甚至是玻璃镜片明朝其实也可以磨制。事实上,在蒙古人西征之后,也将阿拉伯的一些玻璃工匠带入了中原,使得大明朝时期,有一定的玻璃制作能力。

    甚至磨制玻璃镜片,也开始逐渐的出现了。至在明朝初年,已经有使用眼镜进行阅读的记录。不过,明朝的眼镜仅仅是单镜片,一些老眼昏花的老年人,读文章的时候,手持镜片进行阅览文字。

    不过,问题是明朝生产的玻璃质量还是太差,大部分都是有色玻璃。

    而高质量的无色透明的玻璃,要么是采用昂贵的天然水晶,要么就是从西方进口无色透明玻璃。

    而无色透明的玻璃,也是欧洲商人向明朝倾销的高附加值产品之一。

    这其实也没有什么,东西方文明各有所长。中国能够向西方倾销棉布、茶叶、纸张之类的产品,西方其实也可以向中国倾销钟表、玻璃之类的制品。

    中国古代没有产生玻璃技术,但是火药、指南针、纸张、印刷术、丝绸、纺车等等一系列影响累人文明发展的成果。

    事实上,西方工业革命之前,可是贪婪的从中国学会大量的先进技术,从而实现工业革命的技术积累。

    但是,中国也不能认为,自己科学技术,已经够用了。比如,西方的玻璃制造、光学知识,就非常值得中国学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