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强国梦-第2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线太长,不得不放弃了。现在情况大变样了,河南近在眼前,驻军阳泉的条件成熟了。

    阳泉的地理位置有三个优势:第一,从河南安阳到此地补给线不长,这条路,由于国防军与阳泉的多年联系贸易,已经修得很好了,交通不成问题。第二,它距离太原不远,只有一百五十里路,并且是平原,交通没有障碍,国防军驻在阳泉就等于驻于太原城下,随时可以控制太原,乃至山西全省。第三,它是山西、直隶之间的交通要道,重要的娘子关就在阳泉东侧,控制了阳泉就等于控制了娘子关,也就就等于控制了直隶京畿地区的一半。

    从军事上说,山西是华北的屋脊,控制了山西就控制了华北,因为出娘子关向华北进军,是一马平川,没有天然的屏障。出了娘子关就是石门(石家庄)。历朝历代石门都修建有最坚固的城池,城墙是石头垒砌的,所以才叫做石门。其原因就在于这里是出娘子关的要冲之地,平原之上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筑坚城。石门的城墙极坚固,用现代的火炮攻击石门城墙都很困难。

    这个要点朱万化早就看中了,借此机会进驻阳泉,就完成了华北地区的大布局。

    山西还有一个要点,就是大同,大同是向北防御绥远蒙古的前线,在明代,它属于边关,就像山海关、锦州一样,因此,大同是山西之地,却不属于山西管辖。国防军如果驻军大同,则察哈尔、绥远的蒙古之地就被热河、外蒙古和大同三面包围了。收复这两部分国土(现代属于内蒙古),甚至不需要动刀兵,派一个使臣就够了。

    朝廷在北方就剩下山西和北直隶了,这两个省也有各自的官军,有卫所兵也有营兵。这里还有一支朝廷的强军,那就是大同宣化的边军,眼下的统帅是杨嗣昌,他现在的官衔是宣大总督,节制山西、直隶两省。原本他是山海关巡抚,后金的威胁解除之后改任宣大。他应该是大明朝廷的最后一位边军将领了,宣大也是朝廷手中的最后一个边关。

    大同是军事要点,国防军一直盯着它,朱万化在等机会。

    ………第433章完………

第434章:太原城下() 
国防军在阳泉的常备驻军一个连即可,阳泉县有官军200人,可以把他们作为友军,适当的训练武装,这两支力量据守阳泉城是完全可以胜任的。一旦有事,再增加兵力不迟。

    从河南北部,经清漳河到达阳泉的道路只有300里,并且路况良好,必要时可以考虑设置一两个护卫交通的站点。

    安排好阳泉建设兵营之事,朱长泰带着第83营向本次出击的最重要的目标——太原出发了。阳泉到太原有两百里,都是宽阔的官道,国防军的大队人马全部骑马乘车,仅两日就到达了太原城下。日期是十月二十日,已经是严寒的冬季了。

    太原城下的景象让朱长泰大吃一惊。

    太原是省城,它的周围就比较繁华,各处城门外都有不少的民居商铺、茶楼酒肆。现在围绕着这些建筑,是简陋破败的窝棚,衣不遮体的饥民到处都是,店铺、民居全部门窗紧闭,显然是害怕饥民滋扰。城门也是紧闭着,官军的兵丁,还有一些看似是官府的衙役也在控制管束着这些饥民。官府和民间的慈善之人施粥之行动应该是有的,救助不力也是显然的。

    山西各处游动、逃荒、行乞的饥民把太原府当做第一个目标是自然现象,到大城市能够讨到一口吃食的可能性更高,何况这里是省城,官府终究不能不管不问,他们自然会千方百计的来到太原,寻一条活路。

    城外这黑压压的一片至少是数万之众。

    国防军的车队也是个庞大的队伍,这又不是作战,用不着刻意的隐蔽行踪,对于他们的到来,官军、官员们提前就知道了。

    城外的饥民看到这个庞大的队伍兴奋起来,人群轰动了,无数的人群涌动着,朝着国防军的队伍围拢过来。他们的心思很单纯,就是奔着讨一口吃食,也不乏少数的人知道一些消息,盼望着救星的到来,让他们能吃一口饱饭。

    军队容易指挥,乌合之众的百姓饥民是难于控制的。

    朱长泰紧急命令部队后撤,士兵们组成警戒线,掩护着车队和各种工作人员的队伍后撤十里。好在国防军的队伍都是马匹车辆,行动迅速,连辎重马车都奔驰起来,总算脱离了饥民的人潮。

    如果部队不后撤,他们这几千人就会被淹没在饥民的人流之中,那可真的危险了,国防军总不能向饥民开枪吧?

    救援这么多的饥民需要一个有序的营地,营地上第一重要的是水源。太原城是沿着汾河而建的,汾河在这里是由北向南,太原城池位于河东。国防军是从东边的阳泉而来,到达的位置自然是太原城的东面,如果寻找水源就要向南或者向北,寻找汾河的岸边。如果营地建在太原城的上游,城市的居民就要吃饥民的洗脚水了,因此灾民的营地就应该建在下游,以保护城市水源的清洁。

    营地的位置是到达太原之前早就选择好的,所以朱长泰就指挥者大队人马折转向南,再向东,奔预定的营地而去,这一走就是几十里,饥民的人群被彻底的甩开了。

    到达营地后,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开始修建临时的饥民收拢接待的小营地群落。建营地,就是划分出一块一块的空地,建立隔离带,垒砌锅灶。安置饥民,之后还要为他们建栖身的窝棚,毕竟是北方的冬季,没有窝棚会冻死人的。

    用于熬粥的大铁锅都是特制的,出了号的大,一锅粥可以供几百人吃,一个营地就要两三个大锅,连成一排,用砖石垒砌锅灶。每个营地的容量是三五千人,各营地之间全部拉铁丝网隔离。

    太原城不吃洗脚水,饥民营地也不能吃太原居民的洗脚水啊!国防军还带有打井的设备(钢管压水井),在河边,打下三五尺深即可出水,每一个营地的炉灶需要一口井,这是清洁的饮用水源。这是成千上万灾民,稍一疏忽就会造成瘟疫蔓延。医疗、医药条件不足之下就要注意预防。

    在营地的外围有士兵站岗,入口之处有引导人流的,曲曲弯弯的道路,道路是用木桩拉上绳子做隔离带。这种弯来绕去的路是有用的,它可以使是杂乱的人群变成有序的队列。

    人群只要安全的进入营地,后面就是有条不紊的管理了。国防军救济、接待灾民的次数多了,经验办法也就多了。

    救济饥民的营地用不着宣传,时间不长,大批的饥民就陆续到来了。太原城外这一批灾民真是不少,国防军83营整整用了两天,收拢了三万多人,太原城被饥民包围封堵的状态缓解了。

    这三万多人是陆续到达的,如果一窝蜂的拥来还真的不好办,灾民不是军人,完全没有秩序的人群用不着过万,几千人就可能造成拥堵,踩踏也是可能发生的。

    这个秩序倒是要感谢太原的官军了。看似无序的乱糟糟的灾民,也是在官军的控制之下,只不过控制的力度打了折扣。这还是山西的禁锢灾民的政令造成的,山西官府希望灾民原地不动,于是处处设卡限制,这种哨卡只有通往河南的边界处要严格一些,哨卡密集一些,其他的地方未必能全部的管束住灾民。就像太原城下,大批的灾民涌动,他们往往控制不住的。正是这种控制,使得灾民没有一窝蜂的拥过来。其后果就是还有不少的灾民被控制在原地,来到灾民营地的三万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国防军腾出手来,就会继续的救助灾民,这一次,朱长泰打算直接同太原的官府交涉,于是他带了几名亲随卫士就来到了城门处。城门紧闭,叫门无人应。朱长泰调来了一台喊话器,向城内喊话,他说:“我是国防军第九师教官朱长泰,要见山西巡抚宋贤,开门!”

    叫了三遍门,没人开,也没人应。难道堂堂的巡抚当缩头乌龟?

    其实城里的宋贤是知道的,他就在城门上,他的确有苦衷,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作为朝廷的官员,如果与联省一方的官员来往也无不可,联省并非洪水猛兽,这也是现在朝廷官员的普遍心理。他们不敢表现出亲近当然还是顾忌到朝廷,担心不好交代。即便如此,紧急之时见一见国防军的官员也说的过去。

    受灾饥民的悲惨情况就在眼前,山西的官员也都看到了。他们不是不同情受灾的民众,在他们为官的几十年中,特别是这几年,是连年的旱灾,他们看到的都是这种情况,也就渐渐的习以为常了,官府救灾就那么几招,他们能有什么办法?同情加无奈,这是大明官员当前的心态。

    这一次灾民有了一个新的出路,那就是去河南找一碗饭吃,他们阻挡、禁锢灾民的确过分了,造成了新的灾难,造成山西目前的救灾状态,他亏了理。他们当初这么做是事出有因,现在知道错了也不能对联省的官员认错啊?

    倘若国防军当面指责他一番,他也是无言以对,这不是当面受辱吗?

    此外,他小肚鸡肠,怕城门一开,如果国防军大队入城,谁能拦挡?国防军进了太原可是非同小可,他不是惧怕国防军,他担心的还是无法向朝廷交代。

    巡抚宋贤的心态复杂矛盾。这就是他既不开门,也不回话的缘由。可是国防军搬来一个声音洪亮无比的物事,一连声的叫门,再不应就不像话了。太原城里的父老士绅怎么看?脸面可是丢到姥姥家去了。实在没有办法,他强打精神,走上城头边沿。

    他喊道:“本巡抚在此,朱将军有何事?”

    既然巡抚出面了,事情就好办。朱长泰说道:“是宋巡抚吗?我是国防军第九师教官朱长泰,为救助灾民之事,我们需要当面说清,避免双方误解。请打开城门吧。”

    宋贤看了一下,城外果然没有军队,只有朱长泰一人带几名护卫。实在无法,这要是拒绝对方入城,也实在说不过去。于是他只好说:“请朱将军稍后,我马上命人开门。”

    这一次时间不长,城门开了,宋贤也是带了两名亲兵迎在门前,双方拱手为礼,也没有多说话,就进城了,随后城门再次关闭。

    他们也没有去衙门,直接登上城墙,到城门楼中面谈。城楼是看守城门的士兵的休息之所,外面看着堂皇,内部极简陋、混乱、肮脏。勉强找来两把凳子,还高高矮矮的不配套。双方都是为了办事,也就不在乎这些了,他们屏退闲杂人等,就落座开始面谈。

    朱长泰是朱家的家仆出身,因为机灵,办事能力强,当初朱家开辟河南南阳的局面就是派他出面主持的,由此进入了军界,实际上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军人。这么机灵的人,为人处世自然圆滑,他不会给宋巡抚下不来台。

    他说道:“巡抚大人,我军此来只为到山西救助受灾的饥民,此事缘由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必说了。我面见巡抚大人是为了几个要求而来,你我都不必客套,我就直说了:第一,山西今年的灾情严重,为救民于水火,避免饥民大批死亡,也避免山西出现祸乱,你我都担着干系。我国防军要求山西放弃禁锢饥民之政令,让饥民可以逃荒,讨一条生路。眼下太原城外尚有不少官军和官府的衙役在看押灾民,请巡抚下令,他们不得禁锢饥民。第二,为方便救助,只要饥民自愿,他们将被转移到河南安顿,待明年开春耕种之时,他们自然会返回的,我方也不会阻挡他们。但是他们之中愿意移民者我国防军将安置其移民他乡,移民与否完全是他们自愿。第三,为转移饥民,我们会在各个交通要道设立转运站,提供食物和住所,我方不需要山西配合,只要求你们不要干预。饥民转运完毕,我军自会退回河南。第四,为了避免再次出现阻挡救助灾民的事端,事后我军将在阳泉驻军,我驻军不会干预山西的事务,也不会扰民。以上四项万望宋巡抚大人首肯。”

    朱长泰的这一番话还是很强硬的,说是商量,有点命令的味道。但是他也给宋贤留了面子,没有直截了当的指责。

    宋贤将如何回答?他们谈话的结果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434章完………

第435章:开辟粮源() 
宋贤没有回答朱长泰的问话,而是询问饥民的情况,他问道:“朱将军,在你们收拢饥民的营地里如何救助、安置他们?”

    朱长泰答道:“宋巡抚,在我们的营地中每日有两顿粥,此外就是建窝棚御寒,这两天正带着饥民到附近收集一些树枝,我们带来了一些材料,修建临时的窝棚,再发放一些御寒的衣物。如果太原的官府能够从城中收集一些御寒服、被褥支援一些就更好了。然后我们介绍河南的情况,告诉他们,在河南可以凭力气养活一家老小,询问、劝诫他们转移到河南,在河南救助灾民会更方便,办法也会更多。”

    “朱将军,饥民到了河南,你们还有什么救助的办法?”

    “粮食、御寒的住处、衣服被褥都更容易供给。主要的救助办法是给他们找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差事,在河南,民间的商铺、工场作坊很多,可以容纳不少人。更多的干活机会还是官府开办的大型工程,有水利工程、修路工程、铁路工程,还有黄河的隧道工程,这些工程需要太多的民工,也可以说,所有的人,只要他们愿意出力,就有活干。为了救灾联省拿出了大量的银两支持、开办这些工程,也有的工程引入了民间的投资,比如:铁路、黄河隧道、公路、水利等。此外就是移民的办法,山西人的移民方向是东北,移民是最彻底的也是利国利民的解决办法。”

    很多事情中华日报上有所介绍,宋贤也是看报纸的,但是,不少事情他还是不懂,农民出工出力就要有吃饭,还要有工钱,这需要大量的银两,联省衙门有那么多银子吗?还有民间有钱的大户肯投资道路、水利、隧道吗?这些他就不明白了。于是他问道:“联省的银库能拿出这么多的银子吗?百姓们能拿出银子来修水利、道路、隧道吗?”

    朱长泰笑了,宋巡抚还真是刨根问底,不过这也是好事,起码说明他用心了。于是他说道:“宋巡抚,我就是一个武人,联省衙门有多少银子我不知道,也不懂。但是民间修工程是要赚钱的,比如水利,用水受益的农民就要花银子灌溉田地,水是不能白用的,道路隧道都要收过路费。详细的我说不上来,总之银两不能白白的投进去,总要有赚钱的法子。”

    宋贤听到过路收费,这可是新鲜事,想一想也有道理,譬如过黄河,坐渡船过河不也是要用银子吗?隧道建好了,过河更方便,出一点过路费也是应该的。

    “移民东北?那里不是苦寒之地吗?”

    “据我所知,东北的冬季是要冷一点,但是这些年那里的灾害比这里要轻,那里的土地肥沃,收成还是不错。由于多年的战乱,还有建奴凶残的屠杀,造成了东北地广人稀,大量的良田荒芜,所以联省才要大量的向东北移民,宪国公爷说过,东北是我大明的粮仓啊!”

    朱万化说过的话,国防军一系的军政官员都是当做圣训一样,深信不疑,所以朱万化说东北是粮仓那就应该是大粮仓。朱万化进位公爵之后,朱家一系的官员就喜欢称呼国公爷了。

    粮仓不粮仓的宋贤未必相信,但是联省救灾的办法多他倒是有几分相信,因为山西大旱,可是粮价却始终平稳,作为巡抚,他知道是联省在用大批的平价粮食输入山西。联省的财力不容怀疑,他们没有乘机哄抬粮价也是宅心仁厚,心系民众的表现。如果没有联省的粮食支持,山西定然是严重的粮荒,饿殍千里,大规模的民乱也是可能发生的。从这点说他还是很敬佩朱督军的爱民之心,也敬佩朱督军的为人。

    朱督军从哪里搞来的粮食?宋贤不知道,有时也隐隐约约的听说是海外贸易而来。即便是贸易而来他也不太懂得,这么大数量的粮食要用多少银两?

    朱万化从南洋大批的进口粮食之事,中华日报上始终没有宣传,但是,这也不是特别的保密之事,朱家内部都是知道的,大明其他省的很多人只是猜测并不清楚。

    宋贤原本对于同是灾区的陕西、河南等省有疑问,哪里为什么没有饥民?像往常一样平稳?中华日报上登载的文章他不完全相信,因此总有想亲自去看一看的想法,今天听了朱长泰的叙说他更加想去查看一番,看看究竟。这个话他无法对朱长泰说。

    宋贤便转了话题,他说道:“朱将军,你说要在阳泉驻军?需要驻多少兵?”

    “不足两百人。”

    国防军一个连170人,对宋贤说一个连的编制,他也搞不清楚,因此直接说人数。

    对于官军来说200人不多。

    “朱将军,贵军是否打算在阳泉经商做生意呀?山西缺粮,你们做生意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