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人才观-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球员可能认为自己置个人荣辱于不顾,在绿茵场上拼命厮杀,用脚狠踹对方球员,表现出的是一种“忘我”的狠劲,非但没有受到赞许,反而受到了批评,他们感到委屈。其实,他们这个委屈,暴露了中国球员和教练对“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的理解存在问题。
国奥队的惨败又让我们想起米卢。米卢带领中国球队第一次冲出亚洲,进入世界杯,那时候,他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受到足球的快乐。米卢提出的“快乐足球”,也深入千家万户,激励过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米卢走了,“快乐足球”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中国人对足球的期望越来越高,可惜的是中国男足的战绩却越来越差,以至于到了让人伤心的程度。但是球员、教练、足球领导人的收入反而越来越高。近些年来,中国男足频频爆出很多丑闻:“黑哨”,球员、教练*,球员转会风波,教练与教练之间的矛盾等现象,告诉我们中国男足的体育精神正在颓废。国奥队代表中国踢球,但他们没有深刻认识到中国男足是为什么而战,是为足球本身的运动精神而战,还是为了俱乐部的荣耀、个人的金钱地位而战。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奋斗的目标不一样,展现的团队精神就不一样,最后的结局也必然不一样。
这些年,我国足球队员个人技能没有后退,不少球员还出国到大牌俱乐部踢球,后退的是团队的协作精神。现在球员与球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少了,球员与教练之间的相互理解少了,教练与领导之间的默契少了,中国男足的整个队伍和谐氛围淡了,相互之间的怨恨多了。足球是11个人的运动,没有相互理解的仁爱思想,没有心灵的默契,强硬地拢到一起踢足球,哪会有团队的整体协作?哪会有最后的胜利?你是前锋,你速度快,你临门一脚好,我就不给你传球,看你咋办!中国足球输在仁爱上,输在信念上。男足讲手段、讲技法过多,讲精神、讲奉献、讲信仰过少。足球教练和球员常常说自己的压力很大,委屈很多。事实上,是他们的仁爱不够,奉献不够。中国男足俱乐部改革,实际上,是以金钱为中心的改革,以球捞钱很成功,形成了以球捞钱的气候,这些气候使我国足球没法看,使男足的战斗力没法提升。男足正气不足,邪气很旺。不少人喊足协的“掌门人”下课,我看应该。有人认为要挑选足球领导,还是该把品德放在首位,至少应充满爱心,我认同这样的看法。
记得米卢在训练时,总是先让球员做一些快乐游戏,使大家对足球产生深刻的爱意和信仰。因为这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对足球有意念的感应,所以在米卢当教练的时候,我们丢球很少,进球很多,喜悦很多。学习米卢,我们要学习他的爱心,爱心训练是最高层次的训练。只有球员与球员之间心灵的沟通顺畅,相互配合才能默契,才能踢得出神入化。否则,个人做得再好,也只能是独自玩杂耍罢了。
说到仁爱,让我想起另外一位教练,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他从一个地位很低的女排陪打教练开始,历经二十几年的磨练,在中国女排走入低谷的时候,被提升为主教练,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时。大家都知道他很有爱心,平常总是面带微笑,即便被球员抛到空中摔下,他仍然开心地笑。他对球员的那种爱,在他行动的每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关爱的眼神、幸福的微笑、坚定的指导、对排球的深深挚爱无不体现那种爱。排球是一个激烈的竞技项目,但他用仁爱的精神训练,用稳定的内部团结克服重重困难,在与世界强队的较量中,多少次咬紧牙关,反败为胜。很多人都喜欢看女排比赛,每次观看都是一次精神大餐。从女排队员身上我们看到团结就是力量,和谐就是战斗力。陈忠和和他的队员们是仁爱的,是虚心的,是自强不息的。她们每次都能坚持得最好,从而得到如潮的好评。即便这次奥运会上没有拿到冠军,人民依然给予热烈的掌声。
体育运动体现的是一个拼劲,我们比拼的不仅是肌肉的强健,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体育运动、对国家荣誉、对体能超越的“更高、更快、更强”奥运精神的彰显,这个奥运精神是以仁爱为基础的,着力点在于对自身的要求。在平时训练上要对自己严格;在运动场上,对待对方球员及教练要心胸宽广,靠自身的强大来战胜对方,靠整体的团结、合作、教练的科学指导,很艺术地赢得胜利,而不是靠犯规,靠给对方球员制造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靠投机取巧取得胜利,更不是靠辱骂裁判、恐吓裁判、贿赂裁判来取得胜利。
我们“家门口”的这届奥运会,微笑是最多的,自始至终兑现着“人文奥运”的承诺。每一名教练员、运动员、志愿者都展现了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范,尤其是那些摘金夺银背后的教练们更是堪称典范。中国游泳队总教练张亚东、射击教练王义夫等等,口碑都非常好,有爱心,很虚心,能自强不息,他们很成功。中国体操队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失利后,我们的体育明星杨威跪倒在教练面前,整个体操队哭声一片。但为了国家的荣誉,体操队化悲痛为力量,咬牙坚持了四年,2008奥运会中国体操队收获九金一银三铜,创历史最好战绩,特别是男队拿到团体金牌后,每一名队员和教练都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他们说:“这块金牌不能丢!”
中国男足陷入谷底起不来,大家都很痛心。我想,中国男足无论好坏都是我们中国的,大家虽然伤心落泪,但期待是永恒的!不会放弃,不能放弃。心若在,希望在。对于我们的中国男足,每个中国人都愿意帮一把。我的力量弱,我想好了,就说一句:中国男足,请重视仁爱,仁者无敌!
人才标准破解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
困惑:人力资源市场一般有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我们发现,劳动力市场条件简陋,往往设在马路边、空地上,有的甚至连挡风遮雨的地方都没有。在劳动力市场应聘的人,外表不是很整洁、学识不高,但是他们普遍比较好找工作;人才市场地处城市中央,建有高楼大厦,总是人头攒动,应聘者个个衣着光鲜,人人有成套的个人资料,却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现在网上流行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生生不息!
下联: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
横批:愿读服输。
此联确实有些过激,但高学历的“人才”找工作难也是事实,至少在很多地方是这样。
2007年9月,某地举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本来早上7点钟开门,但是7点还没到,整个会场就被包围得水泄不通,7点钟一开始,人们拼命往里挤,两扇玻璃门被汹涌的人潮轰然挤倒,长长的电梯都被挤变了形,东倒西歪地躺在那里。在这3万多急寻工作的学子眼中,招聘会,不是战场,胜似战场。
这些问题值得深思:人才市场的人是“人才”找工作却难?劳动力市场的人是“庸才”却抢着用,“人才”为什么找不到工作?是用人单位有眼无珠吗?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一方面,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招工难,招到好的人才更难;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了,多数还身不安、心不静,随时准备着“转移”;还有一些找到的工作,纯粹就是“假工作”。据了解,某些高校为了实现其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的“承诺”,就玩起了“找到工作才毕业”的“高招”,要求学生上交招工合同书,以此换取毕业证书。
学校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社会为什么不认可?因为有的学校把人才培养偏了,培养的不是用人单位所期望的人才,或者说培养的就不是真正的人才。如果是真正的人才,用人单位又不是傻子,一定会重用的。有的高学历人才不受欢迎的原因是以学习书本知识为核心,把所谓的知识代替了仁爱,认为学到的一点死知识,可以掩盖仁爱的不足,可以掩盖虚心的不足,可以掩盖自强不息的不足。其实,我们学的那一点知识还需在生产实践中检验和提高,不虚心就要犯错误。这样,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就出现了错位: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以分数论高低做评判的;而社会上需要的人才是看内因、重实践,遵循“品德就是人才”的标准。
学校不重视品德培养的根源在哪里?学校、老师、家长都在反思,学生是直接的受害者。问学生和家长上高等学府的目的是什么?找一份好工作。什么是好工作?很多家长、老师、学生这样认为:劳动少、收入高的工作是好工作;把地位高、逃避苦力作为好工作的标准。培养出来的人都想出去管别人而不被别人管,或者总想着当专家、学者甚至剥削者。这样的目标与企业的期望不一致。企业期望的是讲仁爱、能虚心、自强不息的莘莘学子,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小老爷”,这种“小老爷”企业不敢用,用了也不满意。
这也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中国自科举制度以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直到现在还多多少少地影响着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十几年前还是这样:大学毕业就可以当干部,或者享受干部待遇。考大学是摆脱体力劳动最好的一个方法,考大学甚至可以不劳而获。但是,现在社会发展了,毕业生需要自己找工作,打破了“当干部”的这个梦想。我们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变化,学校教育思路却并没有跟着调整,还沉浸在当年的那个梦想之中,造成梦想与现实严重脱节,导致了很多学生不愿从事艰苦的工作,只愿索取,不愿奉献。应该说当代大学生整体知识水平比过去有明显的提高,但在爱国奉献、虚心自强上略显不如从前。
现在学校也在调整教学方向,所以现行的教育可以尝试从“精英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现在大学生受的是“精英教育”,毕业之后梦想当领导、当科学家,脱离实践劳动。这些都是由过去不科学的人才观导致的。科学的人才观应讲潜质,潜质好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才可能有前途。我们过去叫应试教育,后来叫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法很好。但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不太明确,操作运行不具体,收效也不太大。提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明确素质的根本,其实,把仁爱、虚心、自强不息作为人才素质的根本来抓,效果会更好。
此外,教育还要让“梦想”落实到“行动”。大学生到用人单位之后,第一要务是虚心。初来乍到,首先要明白自己是去学习的,是去熟悉新的环境、学习新的规章制度、掌握新的工作流程。这些都学会了,弄熟了,再提建议才是科学的,这是虚心最起码的要求。可是有的大学生做不到,认为掌握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到了新单位见了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就乱发牢骚,不是执行规章制度,而是试图改变规章制度;不是服从指挥,而是指挥别人;不是虚心,而是骄傲。这样的人企事业单位当然不会喜欢了。还有,在培养仁爱上要多下工夫,仁爱不够,工作做不好,总认为是别人的问题,吃苦受累的都推给别人去干,总想做一点管别人的活儿,去了就想当领导。当然,这样的人,一定搞不好团结,做不好工作。另外,有的大学生,过去没有受过苦,遇到困难就退缩,干一段时间就想放弃,缺乏自强不息的品德。所以,用人单位把所谓的人才招进来,所起的作用连普通农民都不如。
仁爱、虚心、自强不息是毕业生受欢迎与否的根本。聪明不见得是好事,但品德好一定是好事,多在培养品德上下工夫才是正道。认清了方向,教育才能有的放矢。
第三章 人才成长
第三节 人 才 成 长
人之初
天才的诞生
世界著名大学培养人才的理念
背着知识的傻子
烧火间里的成长
构建和谐社会
人之初
世上有很多事都说不清楚:两个人恋爱,爱和恨交织说不清楚;夫妻争吵,谁对谁错也说不清楚;即便是哲学家,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上,争吵了几千年,还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天底下想说清一件事,实在太难。我问我自己能不能说清世上的某一件事。我以前学过医,在人的“生死”问题上,我知道一点,那就从“生”和“死”说起吧。
对于生和死,大家或许都有自己的认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这两个字。医学研究证明:脑细胞没有全部死亡,人就没有死;即便是心脏停止跳动,20分钟之后也还有救活的可能,而且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一些过去没有生命的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演变过程,展现了它们的生命:地球也有形成的年龄,太阳的光辉正处于它的青春时期……再如,葱茏的沃野变成死寂的沙漠,坚硬的石头风化成疏松的粉末,清新流淌的河水变成恶臭的死水,甚至有时因为一点突变的小气候,自然界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人类而言,生和死是我们思考最多的:生是我们最基本的期望,不仅要生,而且还要活得好,所有对万事万物的探索研究都要基于这个生的期望,能促进我们更好地生,这就是善举;反之,使其往坏的方向发展,加速其灭亡就是恶的行为。要让江河的水变清,让花草更鲜艳,这是善;污染环境,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这是恶;关爱动物,有利于动物的健康成长,这是善;虐待动物,不利于动物的健康成长,这是恶。对于人,我们不仅要关爱他人的吃穿住行,而且还要关爱他人的精神状态,使他感受到爱的愉悦,促使他更好地活着,这是更高层次的善;用恶语诅咒他人,用卑劣的手段惩治他人,则是恶。
善和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指的是人生下来,他的本性是善的。之所以善,是因为初生的婴儿,没有多少思维。他四肢健全,五官端正,饿的时候会哭,为了吃奶时不咬伤母亲的*,婴儿出生时没有牙齿,这更利于母亲对婴儿的喂养……这些不仅有利于他的生,而且还有利于父母对他的养育和照料。人生下来只要具有适合生的条件,父母就会充满爱的期待。一旦宝宝生下来后,慈祥的母亲会把鼓胀的*放入婴儿口中,感受着婴儿*奶水的幸福,感受着抚养下一代的幸福,这是一种善。
婴儿刚生下来时,就像新的计算机,没有安装各种程序,思维非常简单。我们研究婴儿的“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以计算机的编程来打比方。我们知道计算机的基本编码是“0”和“1”,这个“0”和“1”相当于生活中的开和关、人的生和死。“0”和“1”组成的序码就变成了复杂的程序。婴儿刚生下来时只有两种表情:哭和不哭。哭是他的“0”,不哭是他的“1”。在最初的一个月中,婴儿只会哭不会笑,但是他的大脑在不停地接受新的信息,用“0”和“1”编排着他自己认知的信息:父母给他吃和穿,使他感觉舒服,舒服了他就不哭;一旦不舒服,他就以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通过不断接受外界信息,婴儿逐渐有了更高的认知。一个月之后,他会笑了。笑,是一个复杂的程序,它属于计算机编程原理中的一个高级语言,他理解了什么是愉悦、开心。以前他只能判断是与不是,表达肯定与否定,现在在“肯定”的基础上,分了多个层次,最高的层次即微笑。另外,他把经常接触他的人,如爸爸和妈妈等,也给了一个高级编程的专属信号,用一系列“0”和“1”编成不同的符号。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成长为儿童,高级语言也越来越多。儿童能用他的高级语言区分他人对自己好与坏、善与恶。这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他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各不相同,都非常重要。给婴儿大脑里输入的这些明晰的信息程序告诉他们哪些是善的,是促进生的,哪些是恶的,是不利于生的。如果善恶分不清,那么他将来的发展是不会健康的,所以婴幼儿时期的发展和培养非常重要。
很多婴儿首先学到的语言是“爸爸”、“妈妈”,然后是“谢谢”等言语信息。比如:接受别人的礼物时说“谢谢”,是一个感恩的善;别人的东西自己不要,是一个尊重别人所有权的善;自己的东西可以大方地与人分享,也是善的行为;自己的活动不要影响到别人,是对别人生活尊重的善,也是一个全社会都赞赏的良好习惯。
爱因斯坦说:“使我一生获益最大的,是我的父母和幼儿时期的老师,因为他们教会我好的习惯,如诚实、讲秩序、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