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个平民的哲学(连载)-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都能自圆其说;那么,哪一种是真的呢?对纯数学家来说,这个问题好解决;三种都是真的。这就怪了,怎么可能三种都真呢?它们是彼此矛盾的呀?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大于180度?小于180度?还是等于180度?只有一个是对的呀?原来,纯数学家所说的真,是指不论哪种几何,只要它的公理公设成立,它的定理就成立。这么说,所谓真,不过指的是其逻辑上不自相矛盾而巳。这当然不能令人满意。进一步问:哪种公理公设是真的呢? 现在,数学家看法变了,没有什么自明之理。即使有,也不必要求数学公理是真理。数学公理是对数学对象的性质的约定。什么是直线,直线就是满足我的这几条公理的某种东西。满足欧几里得公理,叫欧氏直线,满足罗巴切夫斯基公理,叫罗氏直线,等等。对公理看法的这种进步,大大解放了数学家的思维。现代数学中各种公理系统层出不穷。谁也不说谁的公理不对。不过,有些公理系统很有用,很受欢迎。有些公理系统没什么用,  “束之高阁,并不实行”,建立之后渐渐按人们忘了,甚至没有人注意它。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想?被认为是绝对精确和绝对真理的数学乱套了,连公理都可以随便乱编造,那什么是公理?什么是真理?回过头去解释什么是1,1就是你认为它是1那就是1,你认为不是,它就不是1。我们画一条数轴,说1是上面的一个点,你也可以画一个坐标系然后画一跟线,说:那跟线就是1。总之,数学是相对的,它取决于参照系是什么东西。

  回到前面的问题,数学一旦进入实用领域就变得不是绝对的了,也有人说:这是语言描述的问题,不是数学的问题,是两码事情。下一篇我们来看看语言的相对性。 txt小说上传分享

语言的相对性
语言,人类描述事物和交流的基础,前面提到的物理和数学同样是某种语言,如果语言是相对的,那么,人类的知识系统就没有什么不是相对的了。

  我在网上碰到过这样一个网友提问:1、比如有位先生,他这个‘个体’是怎么界定的,是按形状,还是按意识表达?从生命的初期来看,他是什么时候具有独立‘个体’资格的,最后他又如何丧失这个资格的,尸体还是不是‘他’?

  2、他夹了块猪肉放进嘴里时,这块猪肉算不算是‘他’的一部分了?如果不算,什么时候算?

  3、他因故掉了一条腿,他还是不是‘他’?那条掉下来的腿还算不算是‘他’的?如果他的头和身体的其他部分分离了,并且都还活着,那么,哪部分是‘他’?

  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多么的无聊和没有意义,一般的人都不会去思考他,因为它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和意义,而且会被其他人认为是怪物或者是在钻牛角尖。这也是人们认为哲学家是不正常人的主要原因之一。很显然,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跟语言学和修辞学有关,他花了很多工夫试图解释这些定义不清楚的语言。后来人们称为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一个共相的名词要成为一个实体的名词,似乎都是件不可能的事。因为……每个事物的实体都是它所特有的东西,而并不属于任何别的事物;但是共相则是共同的,因为叫做共相的正是那种能属于一个以上的事物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说苹果,其实就实体来讲,没有任何两个苹果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苹果这个词并不能完全说明现实中的每个苹果。这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任何一个共相的名词要成为一个实体的名词,似乎都是件不可能的事。因为……每个事物的实体都是它所特有的东西,而并不属于任何别的事物。”但是所有的苹果都有共同的因素在里面,所以人们一说到苹果这个词,大家都明白说的是个什么东西,这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但是共相则是共同的,因为叫做共相的正是那种能属于一个以上的事物的东西。”

  那么我怎么看这个问题呢?前言里面我阐述了我的观点:“我们在描述一个事物的时候通常要使用语言,比如我们说:“一个苹果。”这个语言描述在科学上看是不精确的,因为我们不知道苹果的形状、大小和质量。但一个有了大小、形状和质量的苹果的描述就能够完全讲清楚这个苹果么?显然不是的,我们还不知道这个苹果的构成,比如细胞的数量、好坏、变质的程度并且还缺少气味的描述。如果我们继续分下去,这些细胞是由什么分子构成的?有多少个?它们的状态如何?再下去是原子,基本粒子。基本粒子下面呢??所以语言的描述是相对的。”

  再次,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哪怕是同样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描述一个苹果,有人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红苹果的形象,而另外一个人的脑海里可能是一个黄色的苹果。就算是同一个人,你告诉他一个苹果,他在几天前脑海里出现的还是他以前吃过的红富士苹果的形象,但几天后脑海里可能会想到他刚刚吃过的那个烂苹果的形象,因为印象太深了。对于共相这个词的解释,有一个网友说得非常好,我把他的话拿来给大家看:“上面一段楼主提到共相一词,我以前也是被它迷惑的,后来才逐渐醒悟,共相到底是什么呢?每片叶子都不同的故事,我听过,于是一直在想既然都是差异那哪里来的共相呢?既然每片叶子都是不同的,“叶子”这个东西在哪里呢?后来才明白是在人的脑子里,而且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而且又都不一样。再拿人来说,你觉得什么是人在你脑子里有一个概念,而我又有一个概念,但是在现实中拿不出和你的概念一模一样的东西,也拿不出和我的概念一模一样的东西来,有的只是你,我等等而已。而且你,我也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你,我脑子里那“人”的概念也在每时每刻变化,而且它们的变化是不相关。”所以从上面的描述来看,不论什么概念都是相对的。

  上面描述的是关于名词的相对性,其实我们生活中还用到很多其他的词语,比如形容词,动词等等。还有许多虚无缥缈的名词,比如美这个词。我在哲学史与科学史关于逻辑分析主义哲学中曾经做过这样的描述:“逻辑分析主义者认为首先应该对我们使用的分析工具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剔除其中无效的和表达不清楚的词汇,建立一个表达清晰准确的语言环境。比如:“可能,大概,美好,快乐等词语被认为是逻辑表达不清晰的词语,应该剔除。”其次,建立逻辑表达清晰和经得起语法推敲的句子,逻辑分析主义者认为科学论述不同于诗歌,也不同于色彩和语气起重要的那些领域。如果一个句子的唯一作用就是表达一个可进行逻辑分析的思想,那么,所有这些各具特色的色彩和语气都要排除。

  在这个基础上使用物理学语言来描述事物,逻辑分析主义者认为物理学的语言是最为精确和最具有逻辑功能的语言。我举个例子:比如“十点钟时A先生发怒了”这句话的同义物理学语句是:“在十点钟时,A先生的身体起了变化,呼吸率增加,脉搏加快,某些肌肉紧张,并产生某些强暴行为,等等。”逻辑分析主义者认为后一种语言是可以感知、可实证的陈述。如果把人们使用的一切语言都变成这种语言,人们的语言便达到了科学的统一。

  逻辑分析主义者认为为了能更精确的表达事物人们应该剔除一切带有感*彩的东西和语言。但人文科学的东西更近于诗歌,比如历史、文学等学科,在逻辑分析主义者看来精确性不够,而精密科学比如:物理,越是精确,感*彩越少。”

  逻辑分析主义者认为为了更精确的表达事物应该使用更为精确的语言,但往往人们接受不了,我曾经与一位美女聊天,谈到爱这个词,我告诉她我打算量化人们的爱情行为,方法是数学上经常用来表达不确定因素的数学方法——统计与概率的方法。被美女讥笑为机器人,呵呵,从这一点上来看,精确的方法并不在所有人类领域内有效,就上面A先生发怒这句话而言,如果你对别人描述:“在十点钟时,A先生的身体起了变化,呼吸率增加,脉搏加快,某些肌肉紧张,并产生某些强暴行为。”人们会认为你是个疯子,也没有人能接受。所以就算是精确语言的描述也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适用,它的适用范围是相对的。

  那么我们知道了语言的描述是相对的,适用范围也是相对的。那么哲学呢?下一篇:哲学的相对性。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哲学的相对性
在本部前言里我曾说过:“既然科学是相对的,那么哲学呢?如果你看过前面的哲学史你就知道,哲学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其实都没有理。没有相对性的解释,你能说你有理?所以说哲学也是相对的。”

  哲学流派很多,不能象科学一样分成物理、数学和语言来分别解释,所以我选取两个话题,本体论和辩证法,为什么要选取这个话题呢?我们先来看看本体论: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巴门尼德提出了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使关于存在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相和个体事物的问题。他认为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从此,本体论的研究转入探讨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等的关系。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笛卡尔首先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17~18世纪,莱布尼茨及其继承者沃尔夫试图通过纯粹抽象的途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一般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即独立的本体论体系。沃尔夫把一般、普遍看作是脱离个别、单一而独立存在的本质和原因。康德一方面认为建立抽象本体论的形而上学不可能,本体论要强研究的只能是事物的普遍性质及物质的存在与精神存在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又用与认识论相割裂的、先验的哲学体系来代替本体论。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原则,并从纯存在的概念出发构造了存在自身辩证发展的逻辑体系。

  上面那段话可能看得有点头大,不过我来告诉你我认为本体论是什么。本体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本体。本体论就是研究世界终极道理的。把物质是唯一存在看成是本体论的一派被称为是唯物主义,把意识是唯一存在看成是本体论的一派被称为是唯心主义,还有一派,把规则、规律是唯一存在看成是本体论的一派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辩证法。可能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不过这是我的看法,也是我的个人哲学,欢迎来讨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分门别类的安排的,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好多是这几种哲学混在一块的,既有唯物,又有唯心思想。相对哲学是反对本体论的,认为不存在什么终极道理,即使有,由于人类的极限,也不可能证明所谓的真理是不是真理。如果你认为唯物主义是真理的话,你如何证明呢?物质又是什么呢?

  本体论是就是解释一切的理论,为人们指明方向的灯塔,我们需不需要本体论呢?答案是需要的,只要存在思考,只要存在合作,本体论就有存在的必要,原因也很简单,一个人需要有世界观,一个集体或一个民族也需要,整个人类更需要。如何证明世界观的正确?这是需要本体论的。但反过来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没有一个本体论是绝对正确的,以此类推,建立在本体论基础之上的世界观也没有一个是绝对正确的。科学也是一样,我们对宇宙的了解是有极限的,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它,也就是说,我们无法证明对或者错,但是请大家注意:我们又太需要绝对的正确,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不声称他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那么谁会信任他?因为他连自己都不相信。

  那么辩证法呢?辩证法本身定义模糊,缺乏可操作性,不够精确,如同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比如:有既是无,无既是有。色既是空,空既是色一样让人看起来好象明白了,但又不明白。有点象算命先生的把戏,什么都说一点,什么都不说清楚。试想人们为什么需要哲学,是因为人们想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的。当一个人去问一个哲学家的时候,他总是回答这个是一个辨证的问题,矛盾的问题,是一个对立而统一的问题,或者有既是无,无既是有,或者干脆般出一条怪诞的阴阳鱼来之乎者也。这个人只怕什么也搞不明白,得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这就是哲学衰落的主要原因,科学可以指出一,二,三,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做。宗教也能作到这一点,只要你按照他来做就可以了。比如: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发生冲突,如果其中一个人来找神甫问该怎么办时,神甫会翻开圣经并指着其中一页说:耶稣原谅了对他不公的人,并宽恕了他们。类似的东西也可以在儒家、拂教、*教中找到。

  为什么说辩证法本身定义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呢?我记得辩证法是这些样定义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矛盾的一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比如塞翁失马这个常常被中国人用来解释辩证法的例子。故事是这样描述的:古代边塞有一老翁,一天他家的马丢失了,邻居们为他惋惜,他却非常高兴说:好事好事。一年后,马回来了,还带了一群马回来。邻居向他祝贺,他却说:坏事。果不然,儿子骑马时摔坏一条腿,成了瘸子。邻居们安慰他,他说:好事好事。第二年,外族入侵,村子里能拿得动武器的全都出战,儿子因为是个瘸子而保全性命。人们通常用这个故事来解释在一定条件下,矛盾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问题是什么是一定的条件?拿这个例子来说,这个故事的条件就是丢了马但带了回来了一群马。如果丢的马死了,这个条件就不成立了,矛盾无法相互转换。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在丢了马的时候需要知道该怎么办,谁能预测马不会死而在一年后带了一群回来呢?如果我们去问一位哲人,他会说什么呢?他会说:事物总是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好事的,就如同那位老翁一样,如果后来马回来了,自然是好事。如果没有回来,这位哲人亦可以说,条件还没成立,如果继续等下去,总会变成好事的。我想人们大概根本没有听理论的兴趣,还不如再买一匹回来更实际。在这里,辩证法解决了什么?

  那么我们再看:在正电子没有被发现之前,哲学家们声称电子与原子核够成对立而统一的矛盾关系,在发现正电子以后,又声称电子与正电子是对立而统一的。哪个是对的呢?其实很简单,放在不同的参照系中都是对的,电子与原子核在参照系为电荷时构成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电子与正电子呢?如果是绝对对立的话,相撞后应该什么都没有了,但实际情况是产生辐射。证明了一点,这种对立关系是相对的。我在网上经常看到关于矛盾双方是否能成为对立统一的争论,实际上是在没有确定参照系与精确度的情况下产生的争论。在没有把辩证法放到相对环境中来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最后出一道题给大家:真理的对立面是什么?可不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可以相互转化,那么什么是真理?既然我们不能找到真正意义上的真理,而社会又有需求,比如:你要说服一个人认同你的所作所为,而对方又想问个明白时哲学便会有作用。如果哲学都说不清楚,又如何说服他人?实际上,从社会层面上来看,人们对哲学的需求也是相对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将思维的触角伸到真理这个层次的。就如同科学技术,生存方法等一切人类活动一样都是知道得多一点人的教知道得少一点的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作为人类的局限性,试想一个生存在宇宙不知道哪个角落里的一个叫银河系星系的偏远旮旯堆里的一个叫太阳恒星周围的九个行星中的老五上的一种不起眼的生物(从生物的总量看上我们微乎其微)妄自尊大,声称了解整个宇宙并能征服它,何等可笑。作为哲学也必须到了承认这种局限性的时候了,不知道不能实证的,也是应该承认的。也就是说,哲学家们应该学会说:我不知道。因此,既然我们的认识是相对的,那么哲学也应是相对的。

  你这个时候也许会说:“都是相对的,没有所谓正确的东西,我们还研究它做什么?”在本书的前言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