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个平民的哲学(连载)-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次,大学贯彻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改变了过去以博览群经和熟读百家为主的要求。教授讲课改为主要讲授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与见解,即自己的独创思想,在科研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和自己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的最新发展,即前沿情况,了解各种科学研究的最新手段。同时,学生的学习也改成了以掌握科学原理与科学方法为主,把重点放在独立钻研和从事独创性的探索方面。教学中这一原则得到广泛采用,传统的单一的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切磋学术的风气开始盛行,教师成了教学与科研双肩挑的学术工作者。随之各种实验室应运而生。征服普鲁土的胜利者拿破仑把法国高等学府都置于政府官吏控制之下,把科学研究机构集中于巴黎,而使各省趋于贫瘠。德国由于推广了柏林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教育与研究在全国各大学中生根开花,并在相互竞争的气氛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大学摆脱了落后状态,开始繁荣起来,终于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摇篮,培养了不少人才,对德国的生产力发展,经济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再次,大学中哲学院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以前德国大学的哲学院作为新生在其他学院深造补基础知识的基础学院,改革以后则成了独立的专业性学院,哲学受到普遍重视。同时,哲学院带头从事科学实践活动,使哲学产生了许多科学分支,出了一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与哲学家。这里要指出的是当时哲学的概念与现在是不同的,哲学家的研究包罗万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在其中。工业革命导致的行业分工对科学技术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体现出来,牛顿在他那个时代仍然可以自称为哲学家,他出版的数学和物理著作仍然以自然哲学为名称,但自工业革命以来,哲学开始出现各种分支,出现了以研究自然为主的自然哲学、和研究社会、经济为主的社会哲学两大分支,在这个基础上,物理、化学等学科逐渐分离,经济学和社会学也开始分家。学术上的专业化源自高等教育的自由化,而高等教育的自由化则源自洪堡的改革。德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成为世界大学的样板,它树立了现代大学的完美典范,人们尊称它为“现代大学之母”。
英法美各国同样以其为版本建立自己的大学体系,19世纪世界出现了“德国热”。各国(尤其是美国)许多有志青年远涉重洋到德求学,在美国出国留学生中有80%都先后赴德留学。从1814年第一批3名美国学生留德算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约有1万名美国青年到德国求学,仅柏林大学前后接纳的美国学生就超过5000人。这些留德学者回国后,大多成为美国名牌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骨干,成为传播德国现代大学思想的主要力量。他们当中有后来成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奥本&;#8226;海默,氢弹之父特勒,计算机之父、匈牙利籍科学家冯&;#8226;诺依曼等。约翰&;#8226;霍普金斯大学被称为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现代大学,该校自任校长吉尔曼任职期间,通过引入德国大学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使该校成为全美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并由此带动美国—批大学的迅速发展和提升,形成美国高等教育19世纪末的改革浪潮、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为美国成为世界新的科技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英国诗人坎贝尔于1820年访问德国后,在伦敦倡导设立了一所新大学,这就是后来成为世界名牌大学的伦敦大学学院,该院完全世俗化,开设多种现代课程,注重教授现代科学技术。1830年,新成立的英国科学促进会发动了一场促使大学进行科学教育的运动。不久,德国著名化学家霍夫曼被英皇家化学学院聘请为首任院长、霍氏将德国大学的研究理念引入英国学界,1860年,一些留学德国的英国学者成立了学术研究机构协会该学会呼吁按照德国模式改革英国大学,重视科学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此举引起英国上层社会的关注。英国著名科学家赫胥黎十分推崇德国大学的办学模式,认为德国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他曾这样赞誉德国大学的惊人发展及成就:一个三流的经济贫困的德国,她的大学一年的研究成果竟会超过英国经费充裕的大学花费十年之久才能取得的研究成果。参照德国模式,英国大学包括牛津剑桥在内的英国大学纷纷实行改革,极大的推进了英国的现代科学的发展。 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革命政权国民公会关闭了旧大学,而开办带有功利色彩的培养专门职业人才的学校。旧大学的关闭使得法国的科学研究受到影响,数十年后终于使法国丧失了曾经一度领先欧洲科学的地位,继而被注重大学科学研究的德国所取代。在德国大学思想的影响下,19世纪末法国的大学进行重组、并加强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地位。中国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也留学德国,并将德国大学的办学思想带回北京大学,但是现代中国的大学自今也未能达到德国在200年前的改革中达到的学术自由、政教分离的原则,大学中的独立钻研和自由辩论的习气也未形成,不能不说上一种遗憾。
洪堡的改革使德国一跃成为世界的哲学与科学的中心,哲学家我就不说了,在科学上,现代科学体系的两大代表:相对论体系和量子力学体系的研究中心都在德国。仅仅这个就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前面谈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哲学和教育,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时期的科学发展情况。
工业革命的扩散(七)
工业革命的起源来自然科学的进步,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引发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爆发反过来又要求有大量的受到教育和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这些要求促使了教育改革,由于人们基本上接受了科学教育,具备科学研究实力的人也越来越多,加上大学改革的完成。科学成果出现向所有领域和门类蔓延的趋势,工业革命时期开创了许多新的学科,这些新学科的诞生和发现的成果引发了以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内燃机为主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些新技术的诞生将人类社会推向新的高度,工业化更加深入,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使人类社会的财富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引发了空前的变革。工业革命的成果也开始向欧美以外的地区渗透并引发了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变革。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谈到了随着经济中心的变化哲学与科学的中心也在发生变化,19世纪前期哲学与科学的中心在英国,中期则在法国,后期就跑到了德国。这些变化在前面谈到的哲学史上比较明显,科学史上也是如此。但这里要指出的是虽然哲学与科学的中心发生转移,但原来的国家依然有大量的发现,从经济上来看也是如此,法国和德国超过英国的原因是法德两国发展比较快,而英国比较慢而已。哲学我们前面说过了,我们看下科学,19世纪上半期,法国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发展超过了英国,在1751年至1800年间,英国是37项目,法国是54项,在1801年至1850年,英国是92项,法国是144项。而德国在19世纪后半期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也就是纳粹上台之前,德国的自然科学家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占绝对优势,下面我们来关注这一时期的科学成果。
首先是在化学方面的,自古以来,对于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一直存有争议,古希腊学者赫拉克利特相信火是原质,其他万物都是由火而生成的。泰勒斯认为万物是由水构成的;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原质;赫拉克利特则提出火来。最后恩培多克勒却提出一种政治家式的妥协,他承认有土、气、火和水四种原质。(见古希腊罗马世界的哲学与科学(上))而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有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并在这个基础上搞出了阴阳五行学说。中世纪化学知识掌握在炼金术士的手中,在中国道家发展了炼丹术,代表人物为葛洪。当时,葛洪炼制出来的药物有密陀僧(氧化铅)、三仙丹(氧化汞)等,这些都是外用药物的原料。葛洪在炼制水银的过程中,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他指出,对丹砂(硫化汞)加热,可以炼出水银,而水银和硫磺化合,又能变成丹砂。他还指出,用四氧化三铅可以炼得铅,铅也能炼成四氧化三铅。在葛洪的著作中,还记载了雌黄 (三硫化二砷)和雄黄(五硫化二砷)加热后升华,直接成为结晶的现象。(见皇权时代的中国哲学与科学(五))*帝国时期的学者查比尔在化学实验中确立了实验法的重要地位;人们公认是他制出了盐酸和硝酸,并第一个合成王水。他还制造了相当纯的氧化汞、硫化汞、氢氧化钠和酒精。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一些化学术语,就是化学家查比尔发明创造的。这位伟大的学者出版了70多种化学论著,它们被翻译成包括拉丁文在内的多种欧洲语言在欧洲的大学里讲授。(见欧洲的中世纪和穆斯林世界的哲学与科学(二))近代化学的产生是从对燃烧的认识开始的,燃素学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化学家们对燃烧的解释;他们认为火是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这种火的微粒既能同其他元素结合而形成化合物,也能以游离方式存在。大量游离的火微粒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明显的火焰,它弥散于大气之中便给人以热的感觉,由这种火微粒构成的火的元素就是“燃素”。 英国化学家约瑟夫&;#8226;普利斯特利对古代炼金术进行研究,1774年,他得到了一个大型凸透镜(火镜),开始研究某些物质在凸透镜聚光产主的高温下放出的各种气体。他研究的物质中有“红色沉淀物”(氧化汞)和“汞灰”亦称水银烧渣,也就是(氧化汞)。普利斯特利把氧化汞放置在玻璃钟罩内的水银面上,用一个直径30厘米、焦距为50厘米的火镜,将阳光聚集在氧化汞上。很快就发现氧化汞被分解了,放出一种气体,将玻璃罩内的水银排挤出来。他把这种气体叫做”脱燃素的空气”。他以排水集气法,把这种气体收集起来,然后研究其性质。发现蜡烛会在这种空气中燃烧,火焰非常明亮,老鼠在这种气体中生活正常,且比在等体积的普通空气中活的时间长了约4倍;他还亲自尝试了一下,感觉这种空气使人呼吸轻快、舒畅。他对实验的全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同年在巴黎,普利斯特利拜访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他向拉瓦锡介绍并演示了从氧化汞中谁、取气体的实验。安托万…洛朗&;#8226;拉瓦锡;法国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最早的化学论文是对石膏的研究,发表在1768年《巴黎科学院院报》上。他指出,石膏是硫酸和石灰形成的化合物,加热时会放出水蒸气。1765年他当选为巴黎科学院候补院士。1768年他研究成功浮沉计,可用来分析矿泉水。1775年任皇家火药局局长,火药局里有一座相当好的实验室,拉瓦锡的大量研究工作都是在这个实验室里完成的。1778年任皇家科学院教授。1774年10月,普里斯特利向拉瓦锡介绍了自己的实验;氧化汞加热时,可得到脱燃素气,这种气体使蜡烛燃烧得更明亮,还能帮助呼吸。拉瓦锡重复了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但拉瓦锡并不相信燃素说,所以他认为这种气体是一种元素,1777年正式把这种气体命名为oxygene(中译名氧),含义是酸的元素。拉瓦锡通过金属煅烧实验,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出了一篇报告《燃烧概论》,阐明了燃烧作用的氧化学说,要点为:①燃烧时放出光和热。②只有在氧存在时,物质才会燃烧。③空气是由两种成分组成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吸收了空气中的氧,因此重量增加,物质所增加的重量恰恰就是它所吸收氧的重量。④一般的可燃物质(非金属)燃烧后通常变为酸,氧是酸的本原,一切酸中都含有氧。金属煅烧后变为煅灰,它们是金属的氧化物。他还通过精确的定量实验,证明物质虽然在一系列化学反应中改变了状态,但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总量在反应前后都是相同的。于是拉瓦锡用实验证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拉瓦锡的氧化学说彻底地推翻了燃素说,使化学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1803年…1808年之间,一名英国小学校长约翰道尔顿把拉瓦锡的学说变成了现代原子学说,在那五年内,有10种新元素被发现,此后,新元素不断被发现,但他们中间的规律却被一个俄国人发现,他就是门捷列夫,约翰道尔顿提出,每一个都有一个特征的原子重量。那些使元素类似或不同的属性之间有什么规律,门捷列夫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他把已知的每一种元素都记在一张卡片上,上面标出原子量。然后根据已知的化学特性不停的排列,以期望找出规律。真正的困难在于,在已知的92个元素中,当时缺少63个。经过20年被他的朋友们称为“耐心”的扑克牌(不停的排列卡片有点象玩扑克牌)游戏之后,门捷列夫确认了他的元素周期表,并把未知的元素位置和原子量一一标出。这样现代化学有了可以遵循的科学规律,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兰,发现了第一个待填补的元素,命名为镓,这一结果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以后化学元素不断被发现,都可以在元素周期律找到相应的位置,门捷列夫因此名声远扬,但是俄罗斯是个例外,原因是沙皇不喜欢他的自由言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连俄罗斯科学院都没有入选。门捷列夫之后,化学的进一步就进入原子的内部,而对原子的研究将科学带入另一个领域粒子的世界,在现代科学中是属于物理学的领域。化学的另外一个发展方向是有机化学,这些化学分子更加复杂。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发现拉开了有机化学的序幕。1845 年,用人工方法制成了重要的有机化合物——醋酸。紧接着,又人工合成了酒石酸(葡萄里含有它)、柠檬酸(存在于柠檬汁与桔子汁里)、琥珀酸(存在于葡萄里)、苹果酸(许多未成熟的水果里含有它)。。在1854 年,人们还用甘油和脂肪酸人工合成了油脂。这些成果证明了生物也是由某种化学结构构成的,从而将生物从神坛上拉了下来。维勒的挚友将其研究方向放在农业化学上,李比希为了探索庄稼的秘密,1837 年,他在吉森大学附近雇人开垦荒地,种上了庄稼。他给庄稼“吃”各种各样的“菜”——无机盐,弄清庄稼的“胃口”。很快的,李比希发现,庄稼非常喜欢吃“钾”和“磷”。为了给庄稼大量供应钾肥,李比希办起了钾肥厂。农民们听说钾肥能增产,闻讯而来,向李比希订购钾肥。就这样,李比希获得了生产钾肥的专利权。消息传到英国,一个叫莫斯普拉特的商人向李比希买了专利权,办起了钾肥厂。李比希还发明制造磷肥的方法。这样,化学进入了工业化阶段。
1847 年,意大利青年化学家索布莱发明硝酸甘油,本来是用来治疗心脏病的,但这种东西非常容易爆炸,爱弗莱&;#8226;诺贝尔经过大量实验,在付出了弟弟和助手被炸死的代价之后,诺贝尔终于发明了安全的炸药,因此成为了富翁。他在遗嘱中说,他的财产除了一小部分赠给亲友之外,把920 万美元交给瑞典政府,存入银行。每年用提取的利息——20万美元,作为奖金,奖给对于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有重要贡献的人。不论这些人是哪一个国家的,是男的还是女的,只要确实卓有成就,就可获得奖金。这,就是著名的诺贝尔奖金。
除了以上各项新的技术突破外,现代化学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之一。首先,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由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这两种基本化学工业原料的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农业化工从无到有,规模越来越大。其次,随着德国人在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研究方面的进展,有机化学在煤焦油的综合利用等领域出现了革命性突破,人们陆续制造出了人造染料、塑料、橡胶和纤维等合成物质。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和德国化学家赫普先后发明了硝化甘油炸药和梯恩梯炸药。现代化学工业因此蓬勃发展起来。随着化学工业的建立,社会资金大量进入这一领域,大批的化学家被企业主聘请到企业里担任技术人员,化学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大学科。在化学蓬勃发展的同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