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个平民的哲学(连载)-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生活脱离。这一点与中国非常类似,中国的教育体系也是主要为了培养官吏而主修文学和道德,自然科学受到轻视。至于实用技术领域,在古代东方和西方都在工匠世袭的控制之下缓慢发展,直到工业革命打破这种模式。与中国不同的是,公元325年基督教定为国教,随着教会兴起,宗教教育兴起,有教义学校、教义学院等学校教授宗教知识和一些文化知识。以后又设立教会的儿童学校,逐步统治了整个教育界,形成教会学校独霸的局面。此后的教育即是宗教教会教育。教育的宗教性是罗马教育衰退的原因之一。罗马灭亡之后西方世界进入了一个宗教社会时期,不论是基督教世界还是穆斯林世界教育都为宗教服务,科学教育进入一个黑暗期,而同时代的中国则一支独绣,以它特有的世俗化教育和科举体制闻名于世,但随着时代变迁,这种体制逐渐僵化,变成了一个专门培养人们做官的体系,科学与教育的发展同样缓慢。

  自文艺复兴开始,与科学从宗教缚束下逐渐摆脱下来一样,教育也逐渐从宗教控制下摆脱出来。法国巴黎大学被誉为世界大学之母,创立于9世纪,最初附属于巴黎圣母院,是神学院性质的大学。艺术学院(文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四学院是大学的基本教学机构。其中艺术学院作为初级学院,从事普通基础知识教学,主要传授“七种自由艺术”课程。为学生以后接受专业教育做准备.具有现今“半中学,半学院”的性质。其他三学院作为高级学院、主要从事职业教育,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法官、医生和神职人员等。英国大学的创建和兴起也与宗教教育密切相关。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草创为标志,宗教教育在大学占主导地位,主要培养神职人员和教师。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朗诵教科书原文及其注解,同时开展辩论。讲课的目的主要是传授宗教知识,辩论的目的是想以宗教教义来解决各种争论的问题。除神学外,大学也开始进行职业教育,传授医学、法学等世俗学科,培养医生、法官等专业人员。随着文艺复兴思潮的传播和宗教改革兴起.反罗马教皇的新教运动和新兴资产阶级向国王夺权的国内战争引发了英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资产阶级逐渐走上政治舞台、并建立起民族国家。所有这些社会变革,包括社会世俗化,对英国大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教育的管理权力逐步由罗马天主教会转向世俗王权方面。以牛津和剑桥为代表的传统大学的教育价值观发生转变、出现了新思想,教学内容开始引进培养绅士阶层的自由教育课程,包括古典哲学、希腊文化等。古希腊罗马的知识体系进入大学带来了一些变化,对科学尤其是数学的研究继承了希腊时代的风格,产生了一些伟大成果。比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但是长期以来,统治阶级的精英们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如果广大民众的文化程度过高,那是对既定社会秩序的一种威胁。因此.在他们看来,高等教育应该仅限于上层社会人士,而穷人只能接受最低限度的初等教育,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传统大学长期的衰退,学术空气严重缺乏活力;学校与外界隔绝,对变革时代新的国家需求不能做出应有的反应;固守古典主义传统,忽视实用科学和职业训练。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与古希腊罗马时代一样是不讲究实用的贵族化教育传统的延续。

  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由于工商业的兴起使传统的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工业打破了传统手工业垄断技术的世袭家庭手工业,在机器支持下的工业需要专门和大量的技术人员。商业规模的扩大同样也需要大量人才。而传统的大学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社会上逐渐兴起办职业学校的风潮,为专门的行业培养专门人才,在19世纪出现了一个教育史上的变革,大量职业学校和学院的涌现与传统的大学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双轨制教育体系。就在这个时候,德国逐渐完成了分裂到统一的进程,也完成了它的工业化进程,并且完成了它的教育改革,由于德国的教育体系改革非常彻底,以至于英、法、美都以德国为蓝本重建了他们的教育体系。下面我们来看看德国的教育改革。

  与英法一样,德国最早的教育都是教会办的,主要教授神学,德国的大学模仿巴黎大学,设4个学院,即:文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这时期,入大学必须通过繁多而艰难的入学考试之后,才可宣誓并注册成为大学学员。大学的课程一般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士课程阶段,第二阶段是硕士课程阶段。以莱比锡大学规定的文学学位必读书目为例,学士学位课程包括:文法、逻辑、自然哲学(物理学、论灵魂)和数学;硕士学位课程包括:逻辑、道德和应用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自然哲学(论天国和人世、论产生与消灭、气象学、小自然)、形而上学、数学(天文学、几何学、算术、音乐和光学)。而在初等教育方面基本上没有,享受教育是贵族特权。文艺复兴开始以后,由于德国是宗教改革的中心区,以路德为首的一些宗教改革家在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中把教育作为改造教会与改造社会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竭力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对当时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状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政教分离和建立新学校制度等等教育改革的建议。在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取得了胜利。为使学校教育适应新教国家的统治,教育需要改革,学校需要重新组织。因此当时的统治阶级采纳丁宗教改革家们提出约一些建议。一些学校组建计划也应运而生。这时期在一些公园制定的学校计划或学校章程中对德国教育最有影的是梅兰希顿1529年为萨克森公国制订的学校计划、维滕堡公国1559年制定的学校章程、魏玛公国1619年颁布的学校规章以及萨克斯一柯堡一哥达公园1642年公布的学校章程等等。维滕堡公园的学校章程在德国首次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学校制度。这个学校制度也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学校制度。魏玛公国和萨克斯一柯堡一哥达公国的学校章程正式规定了实行义务教育。随着路德关于普及义务教育思想的传布,德国各公国纷纷效法维滕堡的学校制度,大批学校建立起来,并使德国成为当时教育最发达的国家。1717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8226;威廉一世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明文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为它的公民提供免费教育,通过教育,灌输民族统一的思想,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当有些大臣劝威廉一世考虑办学经费问题时,国王斩钉截铁地说:“这些钱相对于我的长远收益来说,算得了什么?我推广教育,改善的将是我整个国民的素质啊!”威廉一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大帝继位后,坚决贯彻义务教育的基本国策,于1763年8月12日亲自签署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义务教育法》。普鲁士元帅毛奇在普法战争胜利后曾经自豪地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一些西方教育史学家认为,德国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早于法国100年,早于英国200年。德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成功刺激了法国、英国、美国等其他大国,各国参照德国的国民教育制度建立了自己的国民教育体系。早于中国近350年,中国的国民教育制度虽然自民国起开始,但真正建立起来则在共产党时代。德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19世纪60年代,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还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大学。国王威廉三世把豪华的王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同时保证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柏林大学的活力与人才培养,为德国强国梦想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也为全世界现代大学模式开了先河。 下面我们来看看德国高等教育改革。

工业革命的扩散(六)
上面谈到了德国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的同时也开始了高等教育的改革,说道德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就不能不提到威廉&;#8226;冯&;#8226;洪堡。威廉&;#8226;冯&;#8226;洪堡(1767年6月22日—1835年4月8日),生于德国波兹坦,1787年与之后成为知名科学家的兄弟亚历山大一起进入现今的奥德法兰克福欧洲大学;一年过后两人又一同转学至哥廷根大学,一直到1790年两人才分别展开自己的生涯。1809年2月起,洪堡从外交官调任为普鲁士王国内政部文化及教育司司长,掌管普鲁士所有的教育文化事务,在他短暂的任期内,洪堡重新改革了普鲁士引以为傲的义务教育制度,让所有阶层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而他另外一个更大的贡献,则是依照自己“研究教学合一”的理念,于1809年创办了柏林大学。二战结束后柏林大学改名为洪堡大学,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教育改革家。

  柏林大学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可以说是世界学术的中心。许多知名学者、政治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产生过29位在化学、医学、物理和文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得主,成就惊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就出自柏林大学,他是1901年获奖的荷兰教授雅可比&;#8226;亨里修斯&;#8226;凡霍夫,因研究出化学动力学定律而获得诺贝尔奖。在二战以前柏林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都多。包括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哲学家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神学家施莱马赫,法学家萨维尼都曾在此任教。与此同时,共产党理论的创始者*、恩格斯都曾就读过柏林大学,其他曾在此就读过的还包括欧洲议会主席舒曼、哲学家费尔巴哈、著名诗人海涅、铁血宰相俾斯麦及作家库尔特&;#8226;图霍尔斯基等。

  关于洪堡的教育思想,洪堡认为所有教学的重点不是授予学生各种知识,而是锻炼学生的量,包括锻炼记忆力、增强理解力、提高判断力、发展理性、养成纯洁的德性、培育起宗教感情等等。洪堡反对填鸭式教学,他在1809年给歌德的信中写道:“我带着很大的兴趣读了裴斯泰洛齐方法的报导。不过我觉得评论员太宽宏大量了。请您亲自告诉我,如果所有儿童一连30年诵读:眼睛长在额下,2乘2等于4,正方形4条边相等,等等,那么人将成为什么呢?我很担心,由于人们特别想改良低级学校,恰恰会把污水连同婴儿一起泼掉……”他批评旧学校各种课程设置混乱,造成学生负担很重,认为直观教学无法减轻学生负担,无济于事。洪堡指出,假如初等教育只有通过教师才能进行的话,那么中等教育则可以不依赖教师了。这就是说,在中等学校中,学生应当大大地发扬独立学习的精神,使自己逐步摆脱教师而进行独立钻研。他写道:“中等教育应当将学生的能力与知识水平提高到这样的程度,即继续再把他束缚在教师身边和原来的教学上将没有好处,他可以逐渐摆脱教师了,教师已经把其能够教的一切都献给了他。”就任普鲁士王国内政部文化及教育司司长之后,他立即对初等和中等教育进行了改革。

  对于高等教育,洪堡认为,当学生学会了学习,纯粹的教学已经成为多余时,大学教育便可以开始了。对于大学教育,他提出了许多迄今还为人们所接受的见解。这些见解反映在他主张的如下三条原则中:

  1.独处、自由与合作三者统一的原则

  洪堡认为,大学中的教、学和研究,只有通过每一个个人的精神活动才能进行,人的能力总是通过个人表现出来的。高等学校要取得教、学与研究的效果和成就,就必须提倡每个教师与每个学生都具有坚强的独立性和独创精神。没有个人的独立性和独创精神,就不可能推动科学不断发展。他指出,大学中教学的东西,就是通过个人自身并由个人自身获得的一切。洪堡主张独处,就是提倡大学师生独立思考和独立钻研,提倡发展每个人的创造力。同时,洪堡提出了“学术自由”的思想。他指出,精神活动需要“必然自由”和“不受干扰”才能进行,自由是教育的“第一个,而且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他强调,只有保证教、学与

  科研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与科研中的个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自由,独立性便成了一句空话,创造性也就会受到禁固。洪堡的这些思想对活跃高等学校的学术空气和德国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对“独处”与“自由”的补充,洪堡还提出“合作”的口号。他认为,个人的片面性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与他人合作,就可以克服或减少这种片面性。他指出,人的精神世界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充实和繁荣起来。他写道:“人类的精神活动只有进行合作才能有所进展……”

  2.教、学与研究三者相统—的原则

  洪堡认为,大学中的教学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那种教学了。教师的任务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教”,而应当是对学生从事研究的引导;学生的任务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学”,而应当是独立的学术研究。他主张,大学教学首先要使学生对各种科学的统一性有相当的了解,其次应培养学生从事研究工作。他特别强调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教授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在独立研究中获得帮助与启发。在洪堡看来,学问是无穷的,科学是没有终结的,大学教育必须把科学作为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来看待,始终处于研究探索之中。因此,他特别强调大学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大学的任务就是发展科学和培养科学人才。他认为,没有科学研究,发展科学就会成为泡影;没有科学研究,也就培养不出真正的科学人才。他写道:“听课仅仅是次要的事.重要的是,和情趣一致、年龄相同以及还有自觉性的人紧密合作;使大学中一批全面发展的人,愿为科学的提高和传播而献身……。”

  3.科学统一的原则

  科学统—的原则是洪堡改革高等教育的又一个重要依据。他指出,大学教学应当能“理解和造成科学的统一”。首先,科学的统一,就是把各种科学统一到一定的哲学基础上。他认为,哲学不仅应当作为其他一切科学的基础,而且应当成为能把大学中各种学科统一起来的核心学科。在他看来,哲学思想不仅在各种学科中有所反映,而且哲学研究方法也应当在各种学科中得到普遍应用。其次,科学的统一,也是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学的实践,就是科学研究。

  洪堡改革的时代正好是普鲁士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代,社会上兴起了大量的职业学校,可是德意志大学还是采取老一套的办学方法,对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进步,仍然固步自封,不予注意。这些大学只能培养一些固执拘谨的学究或一些狂妄自大的青年。与此相反,这一时期设立的一些专科职业学校反而比较接近实际。一些矿业学校、兽医学校相继建立起来,并培养了一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社会信誉反而比大学高。那些有抱负的青年报考大学的愈益减少。大学处于坍塌边缘。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己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当时不少有影响的意见,宣传要把大学改成专科性的高等教育机构。洪堡果断反对,坚决主张把大学发展成为高级的学术教育机构,并提出了大学教育的三条原则。新建的柏林大学基本上贯彻了洪堡的三条原则。首先,大学有了比以往大得多的自治权。校长由教授选举、政府认可产生。第一任校长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费希特。教授们可以自由讲授他们想要讲的科目,政府不干涉他们以任何方式讲授任何内容。允许各种学派存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各讲各的观点,不要求统一认识。教师除了固定工资外,还可以获得学生交纳的听课费。讲课越精彩,听课的学生越多,教师获得的听课费也就越多。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教师讲课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各学派的自由竞争。与此同时,学生听课也是自由的。他们可以选修课程,可以自由地从一所大学转入另一所大学,而原来的学习成绩依旧有效。这种学习自由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起了一定作用。

  其次,大学贯彻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改变了过去以博览群经和熟读百家为主的要求。教授讲课改为主要讲授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与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