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端木蕻良细说红楼梦-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属于同一人的手笔,不过,还嫌说服力不强。
首先,我们应该说明的是:二百年前确实真有曹雪芹这么一个人,他本名“曹霑”,字“雪芹”,号“芹圃”。这从他的好友敦诚《四松堂集·寄怀曹雪芹(霑)》一诗中,可以得到证实。曹雪芹又字“梦阮”,这是从张宜泉《春柳堂诗稿》中得知的。
曹雪芹生于公元1715年,曹颙早卒,他的妻子是做过吏部尚书的马桑格的女儿,生了一个遗腹子(有康熙档案可证)。这遗腹子可能就是曹霑。康熙为了照顾曹家(因为曹家孙太夫人曾经是康熙奶妈之一),要曹继承宗祧。这样,曹就由叔父而成为曹霑的父亲。
在新发现的《五庆堂宗谱》中,没有曹霑的名字,却有颙子曹天佑的名字。曹在谱中则是曹荃(宣)的第四子过继给曹寅,曹天佑和曹霑很可¨。电子书 ZEi8。COm电子书 。电子书 。电子书¨能就同是曹雪芹一人。曹雪芹生于1715年的说法,解放前由李玄伯在《故宫副刊》上为文提出,解放后由王利器发挥,目前同意这种说法的,较为普遍起来。当然也不能说已成定论。
敦诚在《寄怀曹雪芹》一诗中说:“曹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那么曹雪芹少年时代是消磨在南京织造府的。可见曹雪芹不是“乌有先生”,《红楼梦》是他的创作也就无可置疑的了,特别是前八十回。
遗憾的是,有关曹雪芹生平的资料留下来的着实太少,他活着时没有人为他作传;他死后,似乎也没有人为他写“行述”。幸好从他的好友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人的诗中,以及脂砚斋的批语中和稍后的一些笔记、小诗中,还约略可以窥见一斑。
我们既然认为曹雪芹确有其人,那么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面貌风采,前人很少向我们提供,王冈画的像、陆厚信画的像、“天香庭院”中的小像,都证明不是他。我们不得不埋怨历史对我们未免太吝啬了!
我认为“雪芹”、“梦阮”、“芹圃”都是曹霑自命的别号。“芹”字也可以作“入泮”(考试得中)的象征来解释,《红楼梦》就有一句下联:“瑞云香护采芹人”。但是芹上压雪就不妙了,那就不会受到瑞云的护持了!
曹雪芹的朋友不约而同,都把他比作阮籍。阮籍是个愤世嫉俗的人。他曾在日暮时,驱车到路的尽头,痛哭而返。他经常在邻居酒家喝酒,醉后便宿在那里。酒家妇生得很美,人们以为这就是阮籍宿在酒家的原因,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当富贵人家晒书时,他把自己的内裤也拿出来晒,人们笑问他,他答曰:“未能免俗耳!”……诸如此类的事,不一而足。这样的人,自然不能见容于世。
而曹雪芹自号“梦阮”,引阮籍为同调,恨不生于同时,只好在梦中求之。可见他也是一个愤世嫉俗、不被世人所容的人,不仅从字面上,而且从内容上,我们也只能这样解释。
庚子敦诚联句:“行庄过草堂命酒联句,即捡案头《闻笛集》为题。此集乃追念故人录辑其遗笔而作也。”(见《四松堂诗钞》中)松堂联句说:“狂于阮步兵(亦谓芹圃)。”这时曹雪芹已死。松堂还有两句:“弹棋罢夜枰,秋风醒大梦。”虽说是泛指,其中也必然包括曹雪芹在内。周廷尉得范忠贞公家藏的米南宫画的《一品石》,诸人在听雨楼鉴赏,并且各自题跋其上,可见这些人也都有拜石癖呢!曹雪芹必然也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敦诚赠曹雪芹诗句曰:“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步兵也就是阮籍,挽曹雪芹诗中又说:“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从这里可知曹雪芹喜欢饮酒,诗作直追李贺的创新,更有屈原般的情思神采。
敦诚因祖先阿渝格的牵连,未能得到爵禄。同时,又是个有正义感的人。永序他的诗集时,说他“岂有不平之鸣哉?”他居处有“梦陶轩”,这和“梦阮”两字联系起来,便更可以看到他和曹雪芹不是一般的友谊,而是有较深的内心联系的。
综上所述,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曹雪芹的性格风貌呢!现在,不妨对他的美学概念,再说上几句。孔子说过:“绘事后素。”这话表达了孔子的美学观点。在春秋战国时代,能够达到了这样高度的水平,是不容易的。曹雪芹对它不但加以继承,并且有所发扬。曹雪芹有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这里且不予多说。但有一点是必须一提的。曹雪芹最了解感情的价值。这和当时市民阶层抬头、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人价值的趋向是分不开的。鲁迅先生把《红楼梦》列为人情小说,可以说是慧眼独具。曹雪芹写人情不能不说已达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深沉隽永,可歌可泣。在曹雪芹的笔下写实的、浪漫的、理想的,都在“素”的网膜下,结为一体了。曹雪芹达到以诗写真,以画写心的艺术造诣,不但为他同时代人所不及,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追上呢!
曹雪芹的美学是发自他的内心的,是他自身内心的积极表现。所以曹雪芹和《红楼梦》才能成为一个统一体。这也是人们总要把《红楼梦》作为曹雪芹的自传的缘故。
无可否认,《红楼梦》有曹雪芹的自传成分,我们不应着重追求这其中自传成分的细微末节,而应研究他精神方面的广度和深度。我们面对《红楼梦》,不能仅仅按照只有细节才形成小说的观点来衡量他。曹雪芹不光是为我们写出人情风俗的历史,而且为我们写出最隐秘的矛盾。歌德使浮士德和海仑后结婚,曹雪芹使宝玉和黛玉相爱,两者都是表现对于理想的追求,因为都是要突破时代的束缚,因而最能震撼人心。人们都随着他们的命运而欢喜、而悲哀。中国第一部大悲剧,就是《红楼梦》。
这和曹雪芹的为人也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从敦诚的《佩刀质酒歌》中,看到曹雪芹“酒渴如狂”,不惜以佩刀作价买酒来吃。他喜欢画石头,用画来消磨胸中的块垒抑郁。但是,他又不屑做宫廷供奉画师,表现出桀骜不驯的性格。
这样,在仅有的一些材料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曹雪芹的风貌,同时也可能掌握到他思想的真髓。通过广泛的、长期的大家共同研究,将来的成果,必然会丰硕的。
(原载《说不完的红楼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8月)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曹雪芹的情欲观
曹雪芹和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都被世界公认为最伟大的作家。可是曹雪芹一生却只写下半部《红楼梦》,只留下两句诗,比起前两位来说,他的产量是最少的,但给人提供的比百科全书还要丰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部没写完的《红楼梦》,成了一个说不完的《红楼梦》。可见一部长篇小说或是长篇叙事诗,也像希腊神话似的,随时随地会呈现出新的光彩来,成为全世界人们欣赏的对象。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间,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开始创造文明。文明之火也使人类升起心灵之火,曹雪芹描绘出来的正是这心灵之火。只要有人类在,心灵之火是不会熄灭的。所以,《红楼梦》热也会越来越旺……永无休止。
在曹魏时代,曹丕坐上了宝座,便自认为掌握了终极真理,颁布了他的《典论》,要成为不易之论,要人们都按照他的理解去认识具体事物。后来,只有《论文》一篇留传下来,可也还没有成为典范。曹雪芹用十年时间写了《红楼梦》。他明白告诉读者,本书是一纸荒唐言,不合理数,也不合套路,只是一串诓语、一篇梦话、一段痴曲而已。他不使人作规定性的接受,这正由于他的深刻合理处。顺乎人情,人们自会接受。随着时间的增长,随着人们对社会生活认识的深入,曹雪芹的艺术,就像埃及金字塔一般,它是在默默中筑起来的,却对后世旅游观光的人发散着强大的召唤力。人们还会使每块石头、每尺地基中和每个周围环节上不断有新的事物被发掘出来,被测绘出来。
二百多年前已出现“红学”这个词儿,还流行过“开口不谈《红楼梦》,读破诗书也枉然”的顺口溜。但也在二百年前,就有人把它判为“谤书”、“淫书”,皇帝和地方官都曾禁止过它,当然也都读过它。
曹雪芹对自己的作品,是持有自己的看法的。他预感到《红楼梦》不易被人所理解,所以才发出“谁解其中味”的慨叹来。他是喜欢庄子的洒脱的,但他也理解到庄子是在阐述自我。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脂砚斋所以评阅《红楼梦》,不也是企图帮助后人能了解曹雪芹的思想意识吗?对《红楼梦》从来就是众说纷纭。曹雪芹不是一位接受美学论者,他有自己的见解。他咀嚼过人生,他体会到人生味,他想把它说出来,和人共同吟味,重新咀嚼。
曹雪芹宣扬:女人是水作的,男人是泥作的,这本是老百姓流传的说法。老百姓还说地是靠水在载浮着。地球就在一条大鱼的背上驮着。有气的地方就有水在,生命由水化生。清代贵族妇女的嫁妆都配有一台“犀牛望月”,还有嵌金嵌银的,在故宫博物院仍有实物可寻。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颐和园里的镇海铜牛,从而体会到水和牛的关系。
如果说老子发现第一自然,用五千言《德道经》来解释他的“天道观”;孔子发现第二自然,用《论语》(子张学派记录)来说明孔子的“人世观”;那么,第三个自然,也就是“情欲观”,应该推由曹雪芹发现得最为全面,他用《红楼梦》来表现它。曹雪芹揭示出来“情身”、“意淫”诸般论点,他曾经用十四个字来概括——“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曹雪芹发现了感情宇宙,感情的天地,感情的海洋,化生出感情的肉体来。感情是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伴随着意志、权力、相互支配、相互接受、相互了解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又和金钱、商品等变化而发生变化……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到处都充满着人情世故,人际关系超过了其他一切关系。在这样没有止境无可排遣的交接中,人们便以情感的内耗和人性的失落作为支付的代价。
贾宝玉看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对联,扭头便走,就是这个道理。这副对联,和“情天情海幻情身,情若相逢必主淫”正好反着个儿。
曹雪芹敢于为警幻仙姑称之为“天下第一淫人”的贾宝玉立传,没有涵天盖地的胆量,能做到吗?没有为提高人性素质而争到底的勇气,能这样吗?关于“意淫”,警幻仙姑认为只有宝玉做到了,但并没有作更多的说话。因为《红楼梦》会为之作注解。
曹雪芹曾自号“梦阮”,阮就是阮籍。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曹雪芹也可以说是“从阮”了。阮籍,这人与众不同,邻家有个女孩死了,她生时很漂亮,和阮籍既没有说过话,更没有什么过从,但阮籍却为她送葬。他去吃酒的酒馆掌柜的妻子很美,阮籍酒后常常卧在她旁边睡着。掌柜暗中考查,什么事也没有。阮籍的嫂嫂回娘家,阮籍也要为她送行。阮籍这种心理行为可以认为是“意淫”的滥觞。阮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不是一个苍白的五陵少年,他更不是一个逐酒寻乐的浪荡公子。他是一个充满理想有大抱负的人,阮籍为我们提供了与曹雪芹同调的历史人物。曹雪芹提出“情身”,可见他是主张灵肉一致的,他不同于柏拉图式的恋爱观。从他笔下写出贾宝玉泛爱众而心劳,情专一而泪尽;心劳而无补于人,泪尽而自我毁灭。《红楼梦》是一幕惊心动魄的大悲剧,它揭示出作者一个迈古超今的大主张,也就是曹雪芹的“情欲观”。王夫之曾提出:“饮食男女之欲,人人之大共”,“欲即天之理”,天理就是人欲。戴震则说:“饥寒愁怨,饮食男女,常情隐曲之感,则名之曰人欲。”他认为“欲、情、感,都同感接与物”。戴震比曹雪芹要晚些,但他们的时代背景,都在一个平面上。他们无异为《红楼梦》作了哲理性的评注,作了脂砚等人所达不到的评注。至于“食色,性也”这句话,不管是王侯老爷,还是贩夫走卒,都能张口说出。曹雪芹是任性、适情、认理的人,但人们反以为他性格乖张,不适世故。实在由于曹雪芹反对矫情。例证之一,比如把茄子做成茄鲞,要费十几道工作程序,做出来使种茄的人瞠目结舌,认它不得,吃不出茄味来,连说:“罪过!罪过!”使一个鲜嫩的茄子经过了十几道轮回,脱化成为茄鲞时,早已失掉了茄性,成为另外一个负数的茄子了。例证之二,“大观园”里出现“稻香村”一景,从贾政到清客都连连夸好,众人也想要宝玉说好,可是宝玉偏不。因为这种田庄,是穿凿扭捏而成,非天然而为。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他借宝玉之口,反对矫情。曹雪芹主张自然,任性适情。对一般事物如此,对爱情更是如此,诸凡穿凿、扭捏而成的,他最为痛恨,都深恶痛绝。他最反对因袭理数。
关于《红楼梦》闹过许多悲喜剧,有人把它作鸦片,要输出它去贻害外洋,有人把它作为女皇的垫脚石,但历来也有各家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抒发他们的劳动成果,帮助我们从多方面去欣赏理解这部惊天动地的伟大作品。
《红楼梦》的可贵性,还在它不仅在思想的长河里划动前进的筏子,而且用形象来说明问题。《红楼梦》中几乎没有任何说教,出场的和尚、道士,以及清客(腐儒),几乎都是否定的人物,只有警幻仙姑的话,才最具有权威性。因为她是情欲观的代表人物,是代表情欲的女神,是万艳千红的表率,但她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把她的妹妹引见给宝玉,教他们并不是按照仙家箓条行事,而是从人世间的自然活动开始。
莎士比亚借角色之口,来表现他演说的天才,这一点,已使托尔斯泰感到不耐烦。而托尔斯泰更有意思,他常常以作者口吻来解释他创作的人物形象。《红楼梦》却牢牢把握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对他们的内心作出无微不至的跟踪。人们愈读愈发现它剖析得深透,表现得细腻,点拨得惊人。凭着这一点,使《红楼梦》永远站在艺术的峰顶上,而且会越来越受到人类的欣赏和了解。
(原载台湾《中华日报》副刊,1991年7月17日)
曹雪芹和孔夫子
看一个人的传记或者是传记文学,不管它所写的事迹是平凡的,或者是离奇惊险的,对读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想了解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本质。比如,我们读《鲁宾逊漂流记》,好像自己也经历了荒岛上的生存奋斗;同时又会感到作家笛福的思想,是资本主义时代人们要求向外开发的思想反映,至于笛福是自觉的,或者是不自觉的,这倒成为次要问题了。
若有人要为笛福写传,或者以他作主人公来敷演小说,我以为弄清时代所赋予他的思想特征,是很有必要的。不然的话,也许会使笛福的刻画受到损害,看不出笛福的真正形象来。
当然,任何小说家都不会把哲学论文插入作品中来,以求阐明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尽管巴尔扎克喜欢演说,托尔斯泰好发议论,然而他们还是留下更多的笔墨由书中的人物行动来表现,而尽量隐蔽自己的观点。曹雪芹恐怕更是这样。借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喜欢运用“不写之写”的艺术手法。这样一来,我们对曹雪芹的思想做点“钩沉”工作,似乎是可以允许的了。因为,一部作品必然是受作者对人物和社会的看法,也就是受他的思想支配的。
由此,我常想到,曹雪芹对孔子的思想到底抱有什么样的态度?他和吴敬梓一样,反对科举,反对俗儒。曹雪芹甚至表现得更加明确。可是,曹雪芹又借宝王之口说过“孔夫子”是“亘古一人”,这又该如何解释呢?我以为,这是基于他对“明明德”三个字的理解上。要阐发“明明德”的含义,不妨从“四书”、“五经”里来找根据,似乎更可靠些:任谁都会承认曹雪芹是读过这些东西的,因为这些都是他的必读书。
《国语·郑语》记载史伯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又说:“以他平他谓之和。”这些话在封建时代,一般士子都会记得很熟。但在各人脑中产生的影响,却不大一样。尤其会使一些人从中得到启发,甚至成为自己思想的新起点,而与私塾教师的启蒙课背道而驰。五材“杂以成百物”的思想是与古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的认识相通的。也就是,指出事物是由几种原素组成。“以他平他”的意思,换成现在的流行话语,即是使彼此维持平衡。
史伯又指出,自古以来就是“建九纪以立纯德”。“九纪”中包括金、木、水、火、土这“五材”。“材”就是“素”,在古代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