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路隋行-第2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就在同一天,昨日在杨广这里得知静虚师太真实死因的智觊大师忽然来向杨广提出告辞,声称放心不下独静师兄,要于当天离开建康,返回天台山。

    杨广以昨日天不作美,尚未邀请智觊大师一同参与祭奠谢氏先贤为由一再挽留智觊大师在建康多住几天,然而智觊去意已决,无奈之下,杨广只得亲自出城送智觊南返,临别前依依不舍地邀请智觊在处置罢寺内事务后再次前往广陵,智觊对此只淡淡地一笑没有作答。

    在送别智觊返回城中的一路上,杨广反复思索着智觊为何会出尔反尔,突然违背之前对自己许上的承诺,不肯留在建康参加过祭奠谢氏先贤的典仪再走,直到回到下榻的馆驿门前才恍然有所省悟,遂在门前翻身下了马,命人速将张衡叫来,当面向他吩咐道:“今日你便率领手下人等统统从蒋山撤回来,传本王的话,凡是官府人等,除谢氏后人外,概不得参与祭奠谢氏先贤的典仪,一切尽由谢氏后人自行操办。”

    “王爷若是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决定取消前往蒋山主持祭奠典仪的安排,建平并无异议。然则却不知王爷为何传下王命,命所有官府人等皆不得参与典仪?蒋山的谢氏宗祠可是王爷首先提出重建的啊!”饶是以张衡的头脑,对杨广突然做此决定也感到困惑不解。

    “谢氏先贤曾为江南百姓谋得很多福祉,深得民心,且谢氏宗祠又在南陈被毁,朝廷理应为谢氏一族重建宗祠,光耀门楣,然而,祭奠祖先一事,本王经过再三考虑,觉得还是由谢氏后人自行操办为宜,建平,你说呢?限你两日内撤回所有筹备典仪的人等,三日后本王还要召集你们商议大事。”杨广用不容商量的口吻答道。

    张衡从杨广态度的转变中隐隐猜到其中必另有缘故,遂不再坚持已见,答应一切尽按杨广之命行事,待从杨广房中退下后,方悄悄向郭衍打听,得知了智觊大师昨日当头棒喝杨广的情由,这才领悟到杨广改弦更张的深意,若有所思地出了馆驿,赶去蒋山撤回筹备祭奠典仪的人马去了。

    按照杨广的最终决定,张衡率领数百名筹备祭奠典仪的官府人马从蒋山撤回了建康,改由谢讽等谢氏后人主持祭奠其祖先的典仪。三日后,典仪在重建落成的谢氏宗祠举行,规模、场面虽然比原定的计划小了许多,但由谢氏后人主持祭奠其祖先显得更加情真意切,也省却了许多繁文缛节,反而在江南民间造成了更大影响、起到了更好的效果。

    与谢氏后人在蒋山祭奠其祖先的同时,在建康城内的总管府衙内的公堂上,晋王杨广正在召集文武群僚商议着如何真心实意地为江南百姓创造更大福祉的大事。

    为集思广益,早在两三天前杨广决定召开这次重要的会议时,就派人传命距建康三百里范围内的各州郡五品以上的吏员都须赶到建康来参加会议,因此,待到会议如期召开时,偌大的一座总管衙署的公堂被一百多位官员挤得满满的,分外热闹。

    奉命前来参加此次会议的官员虽多,但敢于在会上坦陈已见,为杨广出谋划策的人却屈指可数。即便在杨广的一再催促、鼓励下,有那么两位乍着胆子说上几句,仍是对杨广恭维得多,献言献策的少。

    最终还是张衡眼见着难以达成杨广对这次会议的期待,首先打破僵局,起身说话了。

    “诸位,以建平浅见,王爷召集诸位前来召开此次会议的用意,实为真心诚意地向诸位征求治理江南、为江南百姓谋求福祉的良策。既然诸位不肯开口,那就由建平先来抛砖引玉吧。”

    今天与会的人人皆知,张衡是杨广身边头号谋士,听他一开口说话,公堂之上立时变得鸦雀无声了,每个人都伸长了脖子,想听听张衡有何高见。

    在众目睽睽下,张衡侃侃而谈道:“建平跟随王爷驻跸广陵,抚绥江南,至今已有一年有余,期间亲身参与了招募儒士著书编书、重建谢氏宗祠等事件,也曾亲眼目睹江南、岭南一带的叛乱被官军平定,认为江南局势在王爷的主持治理下正在恢复平静,有更多的江南百姓忠心臣服于朝廷……”

    与会众人听到张衡的这个开场白充满了对杨广的溢美之辞,深感大失所望,其中不少人已开始偷眼观望外面的天气,心中在暗暗盘算晌饭到哪里去吃,吃些什么之类的事,无心听张衡继续说下去了。

    “然而,时至今日,建平冒昧,想问在座诸位一句:在你们治下,有哪位敢保证每一户百姓都能得以温饱度日,大多数百姓都是真心实意地忠心臣服于朝廷呢?”张衡突然话锋一转,冷冷地向与会众人提出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

第822章 惠民之政

    方才还在东张西望,暗自寻思着晌饭的官员们立即被张衡提出的这个问题吸引住了。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一方父母官,对江南各地的民情民意最为了解,对如何才治理好各自管辖的州郡也都有着各自的见解,只是碍于自平陈以来的这两三年里,江南各地的叛乱此起彼伏,朝廷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到了平定江南叛乱上,还未真正开始着手治理江南。在缺乏统一政令的情况下,这些地方官只求自己治下太平无事,不出现大股的南陈残部生事造乱即可,哪顾得上百姓们能否吃上饱饭,是否忠心臣服朝廷这些事呢?

    “张长史既然提到了民生和民心这两件大事,那么本王就问问今日在座的诸位,你们认为,目前在你们治下,最紧迫需解决的民生和民心问题是什么?”杨广居中而坐,对会场上的情况观察了多时,眼见张衡提出的问题引起了绝大多数官员的关注,遂适时提出了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

    参加会议的官员们没有哪个愿意在这个时候出风头,带头回答杨广的问题。

    杨广见众人都不愿开口,也不生气,遂向张衡说道:“建平,你既为王府长史,方才又自称要抛砖引玉,那么,现在就把你这块砖抛出来,叫大家都听听,你认为眼下江南最需要朝廷加以解决的民生、民心问题是什么吧?”

    “王爷,诸位,建平虽不曾到江南哪一座州郡做过父母官,但时常陪伴王爷左右,参与政事,对江南各地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了解。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要授民以田,重农抑商。同关内相比,江南地少人稠,寻常百姓最迫切得到的便是可以用来耕种,养家糊口的田地。

    前些时日我奉王命在建康督促重建谢氏宗祠,曾顺便到附近的几个州县做过一些调查,发现经历了近几年的战乱之后,即连昔日的京畿之地也出现了大量撂荒田地的现象,在人多地少的江南竟然出现这种怪事,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于是,我找了两个境内撂荒土地最多的县,向当地的官民详细了解了当地的情况,据他们对我说,撂荒的土地在平陈前大多归高门大户,抑或南陈朝中的大臣所有,平陈以后,这些高门大户,南陈的朝臣要么被朝廷强行迁到了关内居住,要么成了叛军的首领,不知所踪,寻常百姓们未得朝廷授田给他们,自然也不会开荒、耕种这些土地,因此,便出现了无地可种的百姓人多,撂荒闲置的田地也多的奇怪现象……”

    张衡因在蒋山督建谢氏宗祠期间确实深入附近的州县做过调研,故而他提出的这一问题立即引起了不少州郡官员的共鸣,立时便有人补充道:“张长史,你说的只是一地的情况,在下官掌管的州郡,也有多地出现大量撂荒田地的事,不过,据下官所知,即使是拥有田地的农户,听信南陈残部鼓惑,不思在家务农,跟着起哄造反的也不在少数,还有一些家境殷实的农户,早就将全家一两年的口粮藏匿到了山里,他们唯恐全家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或被朝廷征收,或被土匪打劫,任凭家中田地撂荒也不敢轻易撒种、耕种……”

    一旦有人首先开了口,众人登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

    杨广待众人七嘴八舌地说过一气,方向张衡吩咐道:“建平,既然大家都赞同你的说法,今日便可定下来,将田地问题当做头一个向朝廷呈报,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就由你牵头,各州郡协助,列出江南目前的田地总数和最近的户口总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言。”

    随即又转向众人问道:“除了田地问题外,各位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裴蕴坐在一旁,见张衡提出的田地问题不仅引起了与会众人的极大共鸣,更是得到了杨广的首肯,被定为了向朝廷呈报的首要问题,略一思索,即拱手站起,向杨广说道:“方才王爷所提民生、民心两大问题,张长史所说田地问题属于民生方面,下官以为,民生固然重要,但民心向背实是关乎江南能否长治久安的最紧要问题。”

    “对改善江南民心向背问题,冲之如有高见,但说就是。”杨广乐得见到自己身边的两位大谋士良性竟争,为如何更好地治理江南出谋献策,遂微笑着鼓励裴蕴道。

    “要解决江南民心向背问题,使绝大多数的江南百姓忠心臣服朝廷,冲之以为,须从两处同时着手方可:首先,对为数众多的江南百姓和受到奸人鼓惑、误入歧途的这部分人,朝廷应持积极包容的态度,通过授予他们土地,鼓励他们回乡务农来使他们成为大隋的臣民;同时,应对带头生事造乱的少数南陈残部、余孽,特别是其中两类人:一类是公然起兵叛乱的首逆如王仲宣等人;二类则是隐藏在暗中,屡屡行凶的‘雁巢’残部,如萧如水、张仲坚等人,采用雷霆手段给予坚决清除,下官建言,不妨采取悬赏缉拿的方式对这些人进行追捕,使他们孤立于大部分胁从人员之外,令他们在江南无处藏身。

    换言之,一手给寻常百姓以实惠,另一手严厉清除首逆元凶,形成有力震摄,在江南各地百姓心中种下不敢反、不愿反的种子,则江南民心可收矣。”

    裴蕴说罢,与会众人的反应远远不如方才张衡谈及田地问题时那么热烈,只有少数几位官员向他问道:

    “裴都记室,据你所言,朝廷是不是需将每名要坚决清除的首逆元凶都列出姓名,标明赏格,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孤立他们的效果。”

    “照你这么说,凡是参与过叛乱,两军交战过程中曾杀伤过对方军士的,是否都该加以清除,这人也太多了吧。”

    裴蕴正要开口向几位向他们提问的官员做出解释,就听杨广为他喝采道:“好一个不敢反、不愿反!冲之一语切中了解决民心问题的要害,其余都属细支末节,不必计较太过。冲之,就命你拟出改善江南民心问题的建言,由建平一并汇总呈报朝廷。”


………………………………

第823章 新贵杨素

    杨广在建康召集的诸葛亮会虽未能调动与会大多数官员的建言献策,却达到了杨广预期的目的:通过这些官员的嘴,向江南各地的官府和民间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晋王将不仅仅只通过招募儒士编书,为江南名门重建宗祠这些表面上的措施抚绥江南,而是要实实在在地给江南百姓谋福祉了。

    会后,经过张衡、裴蕴两人的调整梳理,最终由张衡执笔,以杨广的名义给朝廷拟就了一道以惠民、利民为主要内容的奏章。

    其中针对张衡提出的田地问题,明确向朝廷提出了率先在江南地区推行均田制,凡是成年丁壮皆授以田地;豁免江南地区三年的租调,以利休养生息等重大请求;

    针对裴蕴提出的改善江南民心问题,在奏章中明确建言朝廷将江南百姓不敢反、不愿反定为收服江南民心的最低和最高目标,并就如何达成最低、最高目标,主要参考裴蕴在诸葛亮会上所提两个方面,向朝廷提出了在大隋全境范围内公开悬赏缉拿王仲宣、萧如水等要犯;宽赦胁从叛乱士卒;在江南各地推行大索貌阅,还人数巨大的佃客和部曲以自由之身等请求。

    这道奏章可以称得上是杨广奉旨抚绥江南以来,向朝廷正式呈报的就保持江南长治久安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的第一道重要奏章。

    也正是意识到了这道奏章能否获得父皇杨坚的诏准对于今后抚绥江南将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杨广特命张衡亲自携带奏章返回长安,向朝廷呈报。

    书写至此,咱们拐回头来,该对背着杨广结成助攻三人党,意欲助杨广上位,入主东宫的那位宇文述奉调回京后的经历有所交待和补叙了。

    宇文述其人,从他的出身和经历上讲,应当属于杨坚开创隋朝时依仗和重要的那拔人中的一个,否则他也不会在开皇元年就被委以右卫大将军一职,值守宫禁。

    宇文述之所以在五位皇子中独独相中晋王杨广,甘心情愿地为他夺宗效力,倒也并非全然在于杨广在统军讨灭南陈过程中曾对他的那点知遇之恩,而是出于对杨广的文韬武略发自内心的佩服。

    宇文述认为,在杨坚的五位皇子中,只有次子杨广堪当大任,最适合做杨坚的接班人,有朝一日登极成为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因此,客观公正地说,在助攻三人党中,张衡和段达两位多多少少都是因自己和杨广有连带利益,才主动联起手来助杨广夺宗、上位的,只有宇文述,是纯粹被杨广的雄才大略所吸引,以杨广铁忠粉的身份为杨广效力的。

    动机不同,决定着宇文述为了助杨广上位,甘愿领受贬官的惩罚,奉调回京,充当杨广在朝中的内应。

    因前次导致杨广仅差一步未能入主东宫的关键人物是当朝首相——尚书左仆射高颖,宇文述与张衡、段达三人密议,决定由宇文述返回长安完成一件大事——拉拢有苗头和势头成为朝中另一位权臣的越国公杨素,加入他们的助攻联盟,在朝中替杨广寻找到一位强有力的内援。

    宇文述尚在奉调返回长安的路上,就在歇脚的驿站听到了杨素因率军大胜西突厥,班师回朝后被册任为尚书右仆射的消息,喜出望外之余不免生出一份担心:杨素既受到重用,会不会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稳妥地支持太子杨勇,抑或在太子人选这一问题上保持中立,凭自己与杨约昔日的那点交情,回京后要怎样才能拉杨氏兄弟入伙,完成自己这次以贬官为代价欲要完成的任务呢?

    由于对拉拢杨素缺乏自信,宇文述在回到长安的最初几天里,差点儿帮了杨广一个倒忙:险些儿就要张口将自己欲助杨广夺宗的实情向其时已奉调回京担任卫尉卿的唐国公李渊和盘托出,拉拢李渊成为助攻联盟的一员了。

    宇文述的想法也并非没有道理,他是这么想的:数月前首先提出废黜太子杨勇、改立晋王杨广为太子的是皇后独孤伽罗,而李渊又是最受独孤伽罗器重和信任的外甥,照此不难做出推断,李渊也应支持杨广入主东宫。

    所幸宇文述在开口向李渊说明实情之前还留了个心眼儿,有意试探了一下李渊的口锋。

    令他感到庆幸的是,李渊(卫尉卿官位在宇文述时任的骠骑将军之上)一听到宇文述向他询问哪位皇子可能会是下一任太子的话,一改往日见人不笑不说话的温吞做派,当场便与他翻了脸,口口声声称,自己只知道大隋有一位太子,就是杨勇,除此之外,没有他人。

    被李渊当面痛斥了一顿,讨了个大大的没趣。宇文述怀着一腔怒气回到府中,耳边仿佛仍响着李渊的话。他不是初在官场混的毛头小子,情知自己提出太子人选这一忌讳话题,李渊大多不会亮明自己内心的态度的,可是李渊痛斥他的最末一句话:除了杨勇一个人以外,在李渊眼中,没有他人是太子,令宇文述事后左思右想,最终认定,李渊要么已加入了太子党,坚定地支持太子杨勇,要么就是眼中只有皇帝、皇后、太子三个人,而无论他是哪一种人,都是决然不会支持杨广上位的。

    这么一想,宇文述不禁感到有些后怕了:要是李渊将自己的话无论是禀报给皇帝、皇后、太子中的哪一位,恐怕自己就要惹来灭门之祸了。

    原本就对拉拢杨素、杨约兄弟入伙缺少自信,又在返回长安任职后不久孟浪了这么一回,险些儿坏了大事,这下宇文述再不敢轻举妄动了。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做了一个多月的京官,宇文述确信李渊不会告发自己,这才长舒了一口气,认真琢磨起如何拉拢朝中新贵杨素的事情。此时,张衡携带着那份重要的奏章也返抵了长安。


………………………………

第824章 这个礼包恁大了些

    张衡自建康动身返回长安前,杨广再三叮嘱他,此行事关重大,务须说服朝廷支持在江南推行新政,故而他在返抵长安后,不敢有丝毫的耽搁,甚至连长安的家都没回,就前往大兴宫求见皇帝。

    杨坚近日来关注的重点不在江南,而在塞外。尽管南陈残部王仲宣发动的叛乱曾一度波及浙东,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