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权倾大宋-第3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秀还是举荐了太府少卿王昂,出任经略安抚使。他对王昂还是了解的,办事稳重得体,进取不足守成有余,让此人约束诸将很合适。

    再说,有李长昇、高堪、张过、时雍这批人才,他还是充满信心的。尤其是时雍,那绝对是个人才,多年的犍为县历练,在复杂环境中处理事务,甚至连钟离睿也逊色三分。

    贪婪的性格一直存在,生活也颇为奢侈,但又能怎样要真是全节那还能是人才只要不越过红线,善加节制,还是可当一面的。何况,他要地时雍进行放养,能走到哪步就看对方的本事了。

    就拿他看重的另一个人才费苏来说,那也是个不安分的主,野心志向远大,又暗中笑纳海商们的钱财,用于结交名士,胆大到温州王家的钱也敢收,简直比当年的时雍还过分。

    但是,不妨人家聪明,从不干朝廷忌讳的破事,只要你敢投机倒把,涉嫌回易,那就等着雷霆手段吧

    李纲似乎有别样意思,又道:“陛下,直龙图阁、兵部驾部郎中张邵,著作郎张九成,枢密院编修官胡铨、陈渊,承直郎邓肃,起居郎张志远,权虞部郎中魏矼。皆为朝廷才俊,岁末军州官任满,可让他们外放。”

    王秀不动声色,这些都是孙傅、李纲等培养的人才,都是后世大名鼎鼎的人物,但现在在他眼中,或许真是栋梁之才,却不是开拓之人,入不了他的眼界。

    不过,诸位重臣的心思,他是一清二楚的,随着两大书院学生不断取得成就,不要说那些投身所谓杂学的学生,逐渐形成了一个阶层的雏形,就是沾染他思想,取得进士出身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这是非常可怕的现实,也是他一支维护并等待的,为此他放弃了兵权南下,就在于等待这批人成长起来。

    眼看着以王门九子、十五杰为核心,两大书院学生为梯队,与之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工商主,形成庞大的利益集团。李纲是逐渐和他缓和不假,孙傅、唐格也淡出权力中枢,却不影响他们培养官员,发展新一代制衡力量。

    人家也不是傻瓜,那么明显的王记标签俊杰崛起,也明白他当年的取舍了。

    王秀嘴角闪过一抹笑意,朗声道:“南海诸国,分布广漠、王化未开、人性刁悍,一句不合即动抢棒。王侍郎一人恐怕是左右支绌,玉泉山书院有不少精通夷文的学生,那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以授予散阶跟随。”

    不能否认,玉泉山书院有大量方外文献,都是王秀用丰厚的税赋换来的,为此还被御史弹劾。不过,大量文献的存在,的确培养了一批人才,也逐渐得到士人认可。

    既然是南海事务,赵谌也就得过且过,无力地道:“也好,王公看着办就是。”

    众人都能听出来,赵官家是有情绪啊大家一个个各怀心思,反正是去南海的翻译,来去多年生死不知,也没有争辩的意义。

    “臣斗胆举荐一人为公事,不知陛下以为如何”王秀的嘴角闪出一抹得意之色,他终于抛出了杀手锏。

    赵谌一怔,脱口而出道:“哦,何人”

    ;

 857。第857章 任人唯贤

    “拜占庭人尤里斯、布鲁图,汉家名字王吉,字安然。 ”

    众人听了,脸色各异,却不外乎很意外。

    李纲脸色很不好看,难道朝廷没人了,竟然用色目人充任公事不要小看区区公事,那可是权同总理南海各国事务公事,等同于王伦的副使,简直让人接受不了。

    应该说,大宋士人的心态是包容的,用夷人为官也是无不可,却因连番遭受外族屈辱,正在慢慢地封闭,更何况是职责重大的邦交。

    “王吉虽是色目人,但来往南海多年,通晓数国的文字,又对朝廷礼仪非常熟悉,是使副的上佳人选。”王秀坚持用王吉,在他看来对方是夷人不假,却也有可取之处。

    大宋行朝迟早要走出大陆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是正理,番邦人只要有才华特色,符合朝廷利益为何不用

    尽管,无法全然保证对方的忠诚,但一个强大的帝国本身就有吸引力,只要运用得当,还是能收取人心的,就算是本土人又能怎样该背叛时不也一样。

    “难道朝廷无人可用,竟要任用化外之人”许翰的脸色很难看,当即出言反驳。

    秦桧也是咂咂嘴,不悦地道:“朝廷是有让夷人出使先例,但大军孤悬海外,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得不防啊”

    王秀很在意秦桧的态度,历朝历代用夷人也有,相当部分的人也能接受,看来是远离本土,万一用人不当导致外交失败,后果不是谁能担当起的。

    但是,他又必须要搏一搏,去说服众位大臣接受他的意见。当然,他绝不会像唐代任用所谓遣唐使,把扶桑的间谍委以重用,所用之人都要经过甄选,不能接触核心机密。

    “陛下,诸位大人,王吉是拜占庭人不假,但他多是居住国内,夷人说的丝国早就是他故乡。再说,人臣背叛没有远近而是厚薄人心,敢问各位,历朝历代不用说了,就说国朝多少人投效蛮夷”

    王秀丝毫没有客气,揭开了别人伤疤,道:“党项人之所以能称雄河西百年,士人出谋划策功不可没。远的不说,就看虏人南侵,多少士大夫投敌,又有多少将帅出卖家国,河北已经有半数生民,甘愿易服秃发。”

    “人心叛顺就在一念之间,家国强盛锐意进取,谁不愿意建功立业,封妻荫子”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秦桧仍然没被说服,还是不赞同用色目人,他的话出自本心,完全不同争权夺利。

    “事关重大,还需要谨慎才是。”李纲犹豫再三,王秀说的有道理,但他仍对追逐钱财色目人不放心。

    正如许翰说的,大军孤悬海外作战,岂能让夷人协助邦交这简直拿数万大军为儿戏。

    王秀不免摇头叹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黍,这儿不就是钱财利益吗兼收天下人才,绝不是中国一隅,大宋要想延续不绝,建立海外国土,兼用夷人势不可免。

    既然有些事必须去做,何不现在慢慢摸索,他稍加犹豫,双目盯着李纲,才道:“何为天下”

    “王大人有话直说。”李纲眉头微蹙,那么浅显的道理,还拿来问他,真不想回答。

    “天下乃天子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就是说拜占庭当为天朝藩属,王吉亦是大宋藩属子民,为天朝尽忠也是臣民本分。再说,此人长久生活在杭州,除了相貌,哪里不是天朝子民一般。”王秀拿出泱泱中华来反驳,倒是让人不好辩解。

    赵谌脸色好看许多,王秀的话让他高兴,无论怎样说,自己是天之子,天下的帝王。至于近处纷争不断的女真、党项,还有草原、南海的部族,他自动地过滤了,不由地问道:“不知此人是否可以信任”

    “此人已经娶妻生子,在两浙路有很大的买卖。”第一点没有太大说服力,很多夷商都有妾室子女,为了权势财富抛弃妻子的事,历朝历代层出不穷。

    第二点就能说点货色了,那也得看有多大的营生,大到足以让人不能割舍。

    “此人有多少营生”吕好问不失时机地问道,他也把握到问题的关键。

    王秀稍加沉吟,毫不迟缓地道:“有几处茶场,还有百余倾良田,从事丝绸瓷器业,还是扩大他的工场。”

    吕好问慢慢颔首,淡淡地道:“既然有利可图,此人还勉强能够信任。”他是放下两分忧虑,产业到了足以吸引人的地步,相信王吉自己有斟酌。

    “难道别人不能给他巨利,像这种唯利是图的小人,岂能担当重任。”许翰发出他的疑问,确实带有普遍性。

    士农工商,商人带有贬义,自周灭商开始使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商人做事情带有功利性,家国的概念极其单薄,为了丰厚的利益,甚至可以把家国待价而沽。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历朝历代屡见不鲜的故事,汉代匈奴屡屡寇边,边地回易商人功不可没,女真人击破河北,也有不良商人的功劳。

    王秀也很无奈,他曾经提出三倍之利论调,三倍的利润,足以让商人践踏一切,别人怀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给予王吉足够的利益,这厮的向背还真好说,人家本来就是背井离乡,谋取财富的。

    不过,他更关心的并非怀疑,而是对异族深深地戒备,最终发展到歇斯底里,这不是没有可能,而是现实存在的。

    大宋开国局面不利,游牧民族发展到半游牧,已经有了土地意识。随着,朝廷几次扩张的失败,导致国土面积狭促,无法和汉唐相依并论,陇右都护府形同虚设,士人的格局无形中也缺乏大气,逐渐趋于保守。

    契丹压了百年,然后是女真人的狂飙,打压的大宋政权喘不过气来,让士风不断变化,理学终于有了合适的生存土壤,除了还有一颗开放的心,士人的思想日趋僵化。

 858。第858章 以南海为内湖

    最终的崖山日落,士人从高高的顶端,落入了尘埃,士阶层沦为低贱的阶层,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 被外族接二连三的打压蹂躏,让士人包纳百川的心态逐渐封闭。

    无论是思想还是学术,全面走向极端保守,产生另类畸形的开放,社会也开始走向自我封闭。

    同时,李纲能理解王秀的心情,那是海纳百川的胸怀,有汉唐的大气,但用夷人纵横南海邦交,实在太危险了,他不能完全放心。

    王秀很失望,但他并不气馁,有些事是坚决不能让步的,因为他已经占到人臣顶端,当下朗声道:“陛下,王吉是拜占庭贵族后嗣,属于外藩夷人,容易被南海蛮夷接受,消除他们的疑虑,臣举荐此人,定然可成大事。”

    众人有点不悦,王秀的话带有肯定色彩,也就是说势在必行,联想到王秀位极人臣的强势,任谁也不会太舒坦。

    甚至连吕好问也眉头抖动,眼角闪过一丝不悦,许翰更是怒目相向。

    无论朝廷怎样争辩,还是王秀的态度强硬,随着各位大将的陆续到位,各军州港口停泊的船队,已经完成最后的准备,杭州、明州还有长岛水军大寨的船队,开始陆续出海,首先是作为前导的巡海战队。

    移民主要集中在福建路和广南东路,还需要等候一阵,也就是说远征大军并非一同出发,而是分批次出海南下。

    上官谦是意气风发,就在他上船的当天,朝廷发布了诏谕,正式成立侍卫水军南、北两大海船队。他以侍卫水军都指挥知杂事,兼差南方海船队都指挥使,权南侍军副都指挥使,节制大宋侍卫水军七成的战船力量,又岂能不自豪

    有些人看出了端倪,权南侍军副都指挥使南侍军都指挥司是负责两浙路、江南东西路以南,并没有规定海外作战职责,在人们印象中不过是空架子。

    为了协调对付西南夷的存在,却不想上官谦挂上副都指挥官阶,这就让大家明白了,南侍军并非是花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就为对付南海诸国的衙门。

    也有很多将帅艳羡,南侍军是为侍卫水军专设,至少现阶段会被侍卫水军所垄断,马步军最多捞个使副,跟着侍卫水军打打下手。

    此时的杭州一片生平,长岛侍卫水军大寨驻扎的两个战队南下,杭州的钱塘军港,侍卫水军吏士忙忙碌碌,正做最后准备。

    谷凉为首的玉泉山南下队伍,也开始做好准备,书院中践行的,告别的络绎不绝,每天都要大醉一场,搞的好不热闹,痛并快乐着。

    史浩来到杭州没有多久,但就是这么短的时间,目睹玉泉山书院,看到杭州工商业井喷式发展,他的心态巨大变化。

    就这样,他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不由地对王秀的新政大为感慨,面对李长昇感慨地道:“王相公的新政,的确利国惠民。”

    费苏玩味地看着史浩,他对这位有相当的好感。

    史浩来书院应聘,并没有拿出王秀的书信,就在聘用交谈中,他非常惊讶史浩的学问,顺利通过院务会议。过了六七天才收到钟离睿的书信,询问史浩怎样,他才明白是王秀举荐的,不由地心中佩服。

    今天,他和史浩陪伴费苏,在书院的园林中散步,讨论些学问,却听到史浩赞叹,不免有些目光游离,应该是矛盾。

    费苏给史浩个赞赏地目光,自豪地道:“山长大才,在下奉旨执掌两浙路海事局,却还无法透彻山长施政精髓,不过我觉得利国惠民,不能说尽山长事的谋划。”

    他上任也有四年了,虽说朝廷流官三年一任,但他就在不久前加海事司判官,也算是进入海事司高层。知海事司一直由沈默兼差,就算成为权尚书也没有放弃,但卸任只是时间问题,这就是大好事啊

    作为王门十五杰之一,异军突起的他,显然是向知海事司事方向培养,被某些趋炎附势之徒奉承,甚至拿他和当年王秀相提并论。他是一笑了之,跟山长相比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人可以贪婪,却不能没有自知之明,尽管心中也很得意,却不认为现阶段能与王秀相提并论。

    不过,来自王秀、沈默的关注,注定他前程一片大好,权海事司是一定的,也为他铺平通向都事堂的金光大道。

    刘仁凤瞥了眼费苏,并没有说别的,只是一笑了之。

    史浩见费苏说他不能说尽王秀谋划,被勾起了兴趣,问道:“老弟,这又怎样说”

    “利国惠民分上下,直翁兄所见所闻,不过是小道而已。”费苏温和地笑着,道:“山长的谋划,并非一时一地的繁华,那些都是过眼烟云,要的是功在千秋,利传万世。”

    史浩无法完全理解,平心而论,他思想并不保守,却仍是倾向于农桑耕读,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内外朝分离,二元制君主立宪的赞叹,也只有王秀能有此神笔,多少惊艳绝绝地宰相,都不敢想帝制发动挑战,一直温文尔雅,讲究妥协平衡的王秀,却突然接打击张启元强势下手。

    最让人惊叹的是,士人们要么公然支持,要么沉寂默许,可见王秀对人心的把握,简直到了妖孽程度。

    “别的事都不用再说,但说南海就是其中一环。哦,前几年,八哥知登州任上直驱博望军,力战三佛齐诸酋数月,二哥率战队南下,一举荡平宵小,今天上官太尉挂帅出征,为国朝谋利,待南海平靖,大宋又能多了许多海外军州,到时候国土日扩,南海为内湖,何其壮哉”

    费苏想到王秀书中论大秦,说到西方大秦最强声势,国土幅员辽阔,竟然以大海为内湖,流露出南海为军州的构想。而今,大宋侍卫水军远征,正是这愿望的第一步,怎能不热血沸腾

    眼看着同门出征,即将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恨不得自己操刀上阵,为天朝上国开疆扩土。

 859。第859章 王门子弟矛盾端倪

    史浩对掠夺他国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不是王者所为。 当然,他并非反对开疆拓土,汉唐疆域哪个不是打来的你裸地掠夺也就是了,非得要冠上天朝大义的高帽,实在是掩耳盗铃,简直可笑到了极点。

    不过,他还是承认王门人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值得他作为榜样,当下道:“国朝万里疆土,物产富足,只须循圣人德政即可,何必挥师万里,烟瘴之地与人争利。要知道历来征战迁徙,无不是十去七八,无定河边骨,闺里梦中人。”

    费苏淡然一笑,并不去辩解,对他而言这话酸的掉牙,根本就不屑去争辩。

    刘仁凤也是眉头微蹙,他是对王秀某些施政方针不满,也敢和王秀辩论,但并不代表他不承认王秀的某些理念。

    相反,他在某些方面发展王秀理念,逐渐形成自己独特见解,也非常拥护二元君主制,因为他也看到长治久安的希望,更何况杭州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有钱才能办事,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

    自然而然,他对南海的征战有自己的理解,并不完全反对征战,而是对某些内幕持反对态度。

    “万里征伐,有何义举”史浩有此一问,他是正统的儒家士人,观点是以德服人,并不是一味征伐异族。

    费苏心下很不屑,但看刘仁凤脸色玩味,作为小弟的他不能不出面解试,还是耐心地道:“山长的观点很新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一些都是为了经济利益服务。说白了很简单,历朝历代战争,不过是生存发展的需要,没有钱你拿什么安抚万民取南海之利供养华夏万民,这是朝廷不能更改的国策。”

    史浩眉头微蹙,还不好反驳,人家说的几乎无懈可击,万事有根源,没钱的确办不了事,也没办法治学宣扬文教。

    朝廷又给定为国策,形成两府共同的主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