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第一强兵(鲈州)-第4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青州现在的优势不是一两项新技术,而是摒弃帝王之术后,全面普及教育后,逐渐形成的对生产力的推动。

前世有人说,华夏历史上不普及教育,是由于生产力的限制。但王羽觉得这说法挺扯淡的,远的不说,在隋朝末年的时候,经历了那么长时间且激烈的战乱,几大官仓的粮食,最多的竟然一直吃到了唐朝中期,方才消耗殆尽!

这是何等惊人的积累?

这么多粮食,拿出来一个粮仓,就足够养活几千上万个教书先生一辈子了吧?

古代的教学无非就是教师的言传身教,也不需要大型图书馆,更不需要电气化教室甚至实验室,普及教育,真的很难吗?

无非还是儒家那套统治学说罢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有全面的愚民政策,才能确保高门大阀的垄断地位。

有念及此,王羽又怎么会担心公孙度偷师?他乐不得多几个效仿者呢。

这些与新技术相关的事情,王羽就没的推托了,尽管他一直都在强调,自己只是阅读量大,从一些古籍中看到的奇闻轶事比较多,对技术什么的是一窍不通的。

但工匠们虽然大多情商不高,但却没有傻子,谁也不信王羽这套规鬼话。表面上点头哈腰,各种说辞一律记下,但一抬头就抛到脑后去了,热情而谦卑的向王羽请教,蜂窝煤的工序还能如何精简,羽绒服的制作还有什么注意事项,怎么将其完美的嵌入到流水线之中……

没办法,黄家妹子不在,王羽也只能硬着头皮指点关窍了。

当然,这只是旁枝末节,他的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军国大事上面。北疆诸事已经有了定论,虽然一时还脱不开身,但他的注意力必须要向中原转移了。

还是那句话,构想再宏伟,也要在平定中原之后才有实现的希望,而正联袂进逼而来的三个对手,哪个都不是好相与的,不慎重应对怎么行?

“曹操,孙策,马腾……”

第八二六章时代的湍流

和三国最顶尖的枭雄们争锋,是王羽一直以来都非常期待的。

在此之前,虽然双方也斗智斗力过,但当时两边都各有顾忌,只能算是试探性的交手,而非真正的生死相搏。

现在,巅峰对决即将上演。

而出乎王羽预料的是,他首先要面对的对手竟然不是实力最强,距离也最近的曹操,而是在三国群雄当中,实力最有争议性的西凉马家军。

王羽从贾诩派来的信使口中得知,就在他忙着二公孙出塞的准备工作时,其他人也没闲着,曹操的关中之行收获甚丰,先是全盘接收了段煨的三万雍凉劲卒,然后在长安围攻战中,又通过城内的内应成功策反了郭汜。

像是连锁反应一样,郭汜紧接着又劝得樊稠意动,只有李傕坚定的拒绝了郭汜的提议,扬言誓死不负董卓知遇之恩,并苦口婆心的劝老搭档回头。

董卓困守长安,看似是个死局,

李傕的决绝,换来的是老搭档的背后一刀或是出于羞愧而来的恼怒,又或是担心李傕出首告发,泄露了消息,郭汜在表面上唯唯诺诺,暗地里下了杀手。

李傕也算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名将,历史上曾先后打败过吕布、马腾,便是孙坚这样的猛人,听闻李傕大名,也曾迟疑着按兵不动,谨慎以对,其善战足可见一斑。

这一世虽然由于被王羽盖住了风头,但李傕死的还是太冤枉了些。他怎么都没想到,明明还有长安城这样的坚城可以据守,城中粮草也足够食用两三年,老搭档郭汜怎么就认为丞相死定了。没的救了呢?

连王羽看到这里,都不由叹息有加,历史上李傕的死法好像也挺憋屈的,简直就像是宿命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此人也是个纯粹的武人。若是使用得当,未尝不是国之干城,但卷入了这个人心叵测的乱世,他却连随波逐流也做不到。

李傕带来的感慨只是一个小插曲,真正令王羽关注的,还是这场关中之战的过程和结果。

李傕既死。郭汜也是一不做二不休,当下一面召集部属,言明董卓这条船马上就要倾覆,想活命的就跟他一起弃暗投明。另一边则是飞书传信曹操,将城中变故告知对方,说要提前举事。

郭汜从前一直是李傕的副手。李傕的本部兵马对他并不陌生,而董卓军的构成注定了军中不会有太多忠义之人,看到了李傕的人头和周围杀气腾腾的郭汜心腹卫士,李傕军当场就降了大半。

不肯屈服的只有李傕的子侄、心腹,他们知道自己就算降了也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早在郭汜封锁军营之前就逃了出去。

郭汜不是不知道,但他的为人虽然不咋地。但在军略上的造诣却不比李傕差多少,对形势把握得也是极为清楚。

他知道曹操想要什么。

董卓极盛时,手下有六大军系,分别由六个中郎将率领,分别是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吕布和徐荣。

吕布的部队是跟他一起从并州南下的边军,徐荣的部队是洛阳的北军,胡轸统率的则是一支杂牌,其中有雍凉的羌族派出的胡兵,还有董卓分裂北军的一部分。加上招降纳叛的山贼、土匪之流。段煨的部属则是纯粹的大汉雍凉边军。

名义上的六大中郎将,其实董卓真正能信得过,能依靠的也只有两个半。牛辅是他女婿,董越是他侄子,胡轸是他从行伍间一手提拔起来的。只是部队太杂,没什么战斗力。

嫡系班底,当然要好好打点。这些年,董卓在其他军系上的投入,连在嫡系部队上的零头都不到,吕布正是因此而怨气满腹,一得机会,就反了出去。

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如果有人要接受董卓的遗产,最精华的部分,当然就是这两支嫡系部队了。

牛辅在洛阳被王羽欺负成了渣,董卓一怒之下,将其一撸到底,直接打发去了武关和同样被王羽搞得惨兮兮的胡轸作伴。要不是李儒不放心,跑去武关督战,这对难兄难弟只怕早就被夏侯渊给蹂躏至死了。

接任牛辅的就是李傕、郭汜。原属牛辅的这支嫡系部队论人数,并不比另外几支部队强多少,一共只有两万五千人,其中有一万是骑兵,剩下的是步卒,总人数还比不上非嫡系的段煨。

单看数字,的确没什么了不起的,西凉军的骑兵比例本来就很高,那些羌胡马匪牵着匹秃马来了,就会被统计为骑兵。对外号称十万铁骑倒是很威风,但真的打起来,这些骑兵也只能吓唬吓唬人罢了。

骑兵,远非马上骑个人那么简单。否则王羽在幽州,同时面对了分别来自鲜卑、乌桓、杂胡的二十几万骑兵,哪有可能获胜?

不过,李傕麾下的这支骑兵可不是那种连骑弓和铁箭都配不齐的乌合之众,而是董卓这两年痛定思痛,仿造白马义从训练出来的一支精锐,武器、装备都是最好的,骑术、箭术同样都是军中之冠。

而步卒就更了不得了,其中有三千正是董卓赖以起家的飞熊军,一水的全副铁甲,由彪形大汉穿在身上,手执阔刀大斧,比之王羽当年的摧锋营也不遑多让。

另外一万多人当中,有四千弓弩兵,强弓劲弩,军中都应有尽有,箭矢的配备也很充裕。最后那八千则是着半身铁甲的矛戈兵。

就是这两万五千人的小部队,只出动了半数,就在灞上轻取马腾、韩遂号称十万铁骑的联军,要不是曹操及时改变策略,吸引了以十万计的羌胡参战,马、韩连报仇的念头都不敢有。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后勤中最重要的就是粮草和装备,马腾、韩遂的武艺、兵法也许不差,但他们缺的就是装备,怎么可能打得过武装到牙齿的董卓嫡系部队呢?

曹操围城之后不急着进攻,而是忙着用高官厚禄拉拢董卓军的部将,结合天下大势,郭汜要是还猜不出,对方看中的不是长安城,而是董卓这点家底,那他也不配得董卓如此看中了。

郭汜的思路很清晰,他不管长安城会怎么样,只要将这支嫡系部队完全握在手里,就不愁曹操不履行许诺。李傕那些子侄心腹跑了也就跑了,大不了就是混战一场呗。

要是他们不走反而麻烦,这些人在军中根深蒂固,多少有些影响力,如果在营中闹起来,搞不好就是一场大乱。要是这支精锐折损得七七八八了,那他投靠过去还有什么用?谁能保证他不被曹操杀了泄愤?

至于说混战,徐荣死了,吕布早就叛了,胡轸的那点残兵败将远在武关,段煨也降了,李傕再一死,六大中郎将已去其五,现在城中忠于董卓的,也只有董越的三万人马了。

董越的兵马虽然也是嫡系,但嫡系和嫡系之间也是有差别的。按照西凉军内部的说法,牛辅部是内系,董越部是外系,想想他们的身份就知道了,前者的主将是上门女婿牛辅,副将是弟弟董旻、侄子董璜,而董越只是个族侄,关系差了好几层。

资源有多余的情况下,董越那边倒是还有得分润,但打造精锐部队这种事,资源再多也不嫌多,特别是董卓还不断根据对手的情况作出调整他参考的标准是青州军,而关中地盘的产出,可能连青州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都不到,结果可想而知。

董越部的装备寻常,三万纯骑兵听起来很吓人,但实际上的战斗力,也就比马、韩联军稍强那么一点点。在长安城里打起来的话,骑兵施展的余地就更小了,郭汜完全就没将董越看在眼里。

郭汜巴不得和董越决一死战呢。既然要投降,那分功的人自然越少越好,段煨那边是无法可想了,不把董越逼到死角上,让他根本来不及转投降的念头,还哪里显得出自己这场功劳?

至于在城内乱战,对长安城和长安百姓造成的破坏,郭汜就完全没放在心上了。当年董丞相还差点将洛阳的老百姓一股脑搬来关中呢,论破坏力的话,谁能比得上老董?

于是,一场大乱不可避免的展开了。

李傕的儿子李式带着数百心腹逃到了相府报信,董卓闻讯大惊,直接带人到了董越的兵营,亲自指挥,想趁着郭汜立足未稳的当口,将嫡系军队夺回来。

董卓当然知道,董越这支兵马不可能打得过他那支嫡系部队,他只是想着,有了这支兵马壮声势,他一现身,对面也就望风披靡了。

毕竟这支嫡系部队是他呕心沥血打造出来的,军中哪怕一名什长,都接受过他的亲自接见和当面鼓励,忠诚度怎么会差呢?

他的想法倒是没错,但架不住郭汜算计在他前面。表面上,郭汜只是固守待援,等待城外的曹军接应,实际上他在寨墙底下埋伏了近千强弩手,董卓才一现身,郭汜一声令下,千箭齐发,上千架强弩卷起了暴风,董卓护身的盾阵就像是纸一样单薄,瞬间被撕裂。

董卓当然是死得不能再死了,想必他至死也无法闭眼,谁能想到,他竟然死在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出来的大黄弩之下呢?

董卓一死,董越的部属顿时一哄而散,有人跪地请降,更多的人则是在城中四下乱蹿,更有一部分人在李式等人的率领下,直接杀向了皇宫。他的目的当然是天子,这当口,没有比天子更好的人质了。

第八二七章妙笔陈琳

“天子居然失踪了?”王羽大吃一惊。

在他的预想之中,早就为这位天子做好了安排。在曹操手中当几年傀儡,习惯了被架空之后,自己打败曹操,将其摆上神龛就不会遇到太多抵触心理和反抗了。

前期一切顺利,曹操不愧是曹操,真正发起力来,一下就把董卓给逼进了死角,团团围在了长安城。

当然了,长安城很大,光是城池的周长就有六十余里,曹操就算有真有一百万兵,也不可能围得水泄不通,董卓要是想带着少量部队挟裹天子突围还是能做到的。

问题是,董卓的老巢就在关中,在西凉人都被马、韩诱惑了的时候,他逃出长安又能去哪儿?带着天子就更纯粹是累赘和祸根了。

所以,王羽根本就没考虑天子会落到曹操以外的人手中的可能性。

要说马腾和曹操为此起一场争端倒是有点可能,但想到历史上杨奉等人一度和曹操共同把持天子,还占了先手,最后依然被曹操玩得连命都没了的故事。王羽还是觉得马腾肯定搞不过曹操,就算一时将天子掌握在手,后面也得被曹操设计夺回。

但人算不如天算,王羽千算万算,也算不到关中之变中发生了这么多变故,李傕本人很精明,但他却生了个愣头青的儿子,在那种时候竟然还想着抓天子做人质。

王羽真是忍不住要吐槽啊,黑灯瞎火的,你自己怎么还不能跑?抓天子干毛线啊!对没有实力的人来说,天子,那就是个祸根呐。

天子若是死了倒还不怕。灵帝虽然只有两个儿子,但汉室宗亲多得是,族谱也好查,随便抓一个来当皇帝也就是了。王羽比较担心的是,万一历史上的那位汉献帝运气逆天。跑到青州了可怎么办?

权力,肯定不能还给皇帝,自己不称帝可不是为了捧别人当皇帝掌权,何况,一个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小屁孩懂得什么国家大事?还不是被那些皇亲国戚,名士大儒们随意摆布?

但问题是。自家也有麻烦呦。

自己那位老爹,可是天字号的第一汉室忠臣,天子在董卓手里,自己在青州怎么乱搞,老爹即使看不惯,也不会多说什么。但若要他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架空天子。会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和董卓一样弄权?

老爹手里没有什么实权,倒是不用担心内部产生太大的纷争,但家庭矛盾也不好消受啊,总之是件麻烦事就对了。

历史上,那位汉献帝可不是个善茬,在曹操手里的时候,他又是衣带诏。又是血书的,很是搞出了一些事来。王羽本想着让曹操负责打压、磨练那孩子,最后自己再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结果怎么就搞成了这样呢?

“当晚乱军围攻皇宫,宫中倒是有些忠心侍卫,拼死力战……其中有一名叫梅醉的校尉,武艺精强,胆大忠心,在部属尽皆战死之际,竟是单人独戟。死守宫门,上下被数十枪,兀自死战,群贼惧其勇,不敢稍近。只远远以箭射之,箭如骤雨,最后梅校尉竟是生生血尽而死了。”

王羽觉得贾诩选使者选的也很有讲究,陈琳这人不擅长政务,对军务上也没多少造诣,就是一支妙笔生花,现在看看,他的口才也很了得。若是贾诩来信,这场长安之战的很多细节,肯定都是一笔带过了,现在陈琳娓娓道来,抑扬顿挫,轻重分明,简直就像是在听评书……

就说这个叫梅醉的,怎么就敢说自己没醉?没醉怎么会去干典韦喝醉了才干的事?舍命守门,纯粹是浪费人才啊,要是这个人和天子一起逃亡来青州,自己受伤的心灵多少还能得点安慰不是?

又多一员猛将啊!

后面不用说了,历史上典韦守门,硬是挡住了张绣军的全力围攻,曹操趁机跑了。现在这个叫梅醉的家伙死守宫门,天子不笨,自然知道该怎么办。

“李式等人攻破皇宫,搜索不到天子,更有朱儁等人打开城门,接应城外兵马入城,李式惊惧之下,竟是丧心病狂的放起火来!时逢春日,关中正是风干物燥之时,火势一起,便一发不可收拾,未等曹将军等人采取措施,火势已经扩散到了半个长安城……”

陈琳的语声中满是悲痛之气,王羽也收起了吐槽的戏谑心态,静静的听着陈琳沉痛的诉说,感受着千年古城付之一炬的遗憾和悲伤。

“李式等人就此消失,也不知是逃了,还是死于火海。天子也不见踪影,但曹将军时候询问,从一些幸免于难的宫人口中得知,在李式放火之前,天子应该是逃出了宫的……”陈琳一边讲述,一边观察着王羽的神情变化。

陈才子可不像王羽以为的那么简单,至少他自己不觉得自己只是个只会玩笔杆子,卖弄嘴皮子的书生。

当然,王羽对他的评价也不能算错,陈琳是个相对传统的士人,以他的本领,在青州新政中,除了教育和宣传两个领域之外,他确实找不到其他可以发挥的地方。

但教育那边有蔡邕父女主持,孔融、管宁、邴原,在王羽解决徐州问题之后,更是多了郑玄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加入,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陈琳打心底里不想硬往里面凑。

至于宣传,老实说,陈琳不是很适应将军府直截了当的宣传模式,但也没办法,过去的宣传,都是针对士族阶层的,所以会很讲究文辞和含蓄。而青州的宣传针对的直接就是社会最底层的民众,肯定是越直接,越浅白越好。

陈琳尝试过,但始终不得要领,根本没办法将长处发挥出来。但陈琳骨子里,又是个颇为功利的人,其实不单是他。这时代大多数读书人都一样,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么。

不得重用,陈琳倒是没有因此生出怨气来。青州的一切和他所知的都大为不同,让他难以适应。而他身在局中,只要沉下心来观察,也能发现青州无处不在的勃勃生机。

正如骠骑将军常说的那样:机会无处不在,关键看你能不能把握。虽然王羽说这句话是鼓励海商的,但陈琳却深以为然,并依照这句话在努力着。

这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