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战之神枪侠侣-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这个计划成功,盟军的救援部队一旦先行被击溃,肯定会直接影响突围主力部队的士气,也断绝了他们的去路,成了德军的瓮中之鳖。
正史中,隆美尔的名气和能力,并不比古德里安相差多少,同样是个非常有魄力的优秀将领,毕竟沙漠之狐的名头不是白来的。
由于战局的原因,隆美尔自然不需要去非洲去打仗,毕竟可以直接打进英国本土,去非洲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
此刻,隆美尔就带着六个精锐装甲师,尽情的驰骋在大英帝国的土地上,插入腹地,极为迅速,盟军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这只恐怖巨兽正张开獠牙向他们猛扑过来。
第二五六章大英帝国的危机(三)
隆美尔的六个装甲师直接绕到了盟军的侧后,然后发起了猛烈的冲击,本来盟军一次次进攻德军的防线毫无建树就已经影响了士气,突然被德军从侧后凶猛的杀过来,仿佛多米诺骨牌,一下子崩溃了。
德军的装甲师本来就战斗力非常强大,而隆美尔这加强版的精锐装甲师,杀伤力就更加恐怖了,别说盟军的士气已经低落,就算他们在气势正盛的时候,恐怕也是很难匹敌。
退路还没有打通,现在后路居然被隆美尔给抄了,这对盟军来说,无疑是五雷轰顶的消息,几百万大军救不出来,连救援的百万大军也要搭进去了。
“这就是陷阱,陷阱,德国人设计好的陷阱。”盟军指挥部上空笼罩了一片阴霾,但是,几乎没有多少人提议再派援军去救援,因为他们都清楚,再投入兵力,估计也是有去无回。
伦敦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天坑,被德国人打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天坑,不停的吞噬着盟军的力量,盟军指挥部已经对伦敦地区的作战不抱任何希望了,他们现在只祈祷能尽可能多的突围一些部队出来。
战局的迅速恶化,让盟军高层很清楚,一旦盟军投入在伦敦地区的兵力损失惨重,将会迅速的改变英伦三岛的实力对比。
而大英帝国虽然有着广阔的殖民地,但其本土却是一个狭小的岛国,没有什么防御纵深,根本没办法想当初的中国一样有打持久战的能力。
当然,英国还有些南北的纵深,如果下定决定,还是可以坚守一些时间的,但是,这又有多少意义呢?法国应该比大英帝国更有优势,而且陆军还号称欧洲最强,结果在德军兵临巴黎城下时,还没真正开打,就直接缴械投降了。
大英帝国保持了高傲,没有做出和法国人一样的选择,誓死保卫首都,结果,整整三四百万大军的生命受到直面威胁,这个代价不可谓不大。
此时,人们再回想起当初法国人的选择,也难再嘲笑出来了。
“英国本土已经不适合防御,立即抓紧时间撤吧,只有保存实力,以后才能反击……”大多数军事指挥官从军事的角度说出了自己的建议,这其中不但有美军指挥官,同样有着英军指挥官。
这也没有办***敦保卫战已经可以确认失败了,近四百万大军,已经是英伦三岛现有能拿得出的主力,面对三百余万优势德军的围剿,他们的命运几乎可以预见。
这近四百万大军被吃掉之后,英伦三岛已经不可能再拿得出多少实力与德军进行抗衡了,顶多只是苟延残喘一段时间而已,如果不走,就只能留下来同英伦三岛一起毁灭。
相对于放弃伦敦这个选择,放弃英伦三岛对丘吉尔来说,抉择起来无疑更难了,虽然他是一个政治家,不是军事家,但却非常清楚,留下来只有毁灭,暂时离开,以后还有反攻的可能。
4月1日,救援伦敦盟军的百万盟军部队被隆美尔的装甲师和防守反击的德军的联合打击下,全线崩溃,主力被消灭。德军宣称毙伤盟军58万余人,俘虏34万人。
在将盟军的百万救援大军消灭之后,德军彻底的锁死了布里斯托尔湾至沃特湾一线,让伦敦地区的剩余两百余万大军几乎无路可逃,德军主力也加紧了围剿。
面对急转直下的战局,高傲的丘吉尔终于做出了放弃本土的决定,也得到了皇室的赞同。
对于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来说,放弃了本土,他们可去的地方也有很多,有英联邦国家,也有广阔的殖民地,还有美国这个盟国。
英国高层经过讨论,首先否决了流亡到美国的决定,毕竟他们也知道在别人家里就会矮一头的感觉,哪怕是这个所谓的亲密盟友。
最终,英国高层选定了几个合适的目的地,最重要的集中在两个位置,一个是澳大利亚,一个是加拿大。
讨论之后,丘吉尔选择了澳大利亚,因为他觉得澳大利亚的战略位置比加拿大要重要,同时,东南亚也有着英国不小的利益所在。
还有一点,在英国人想来,大英帝国已经被德军打残了,除了还算保存得稍微好些的海军,大英帝国已经对大德意志帝国造不成多大威胁了。
消除大英帝国这个威胁,那么,德国人接下来的目标,不用想,也会是美国。
如果大英帝国流亡到了加拿大,和美国做了邻居,那德军进攻美国的时候,做为盟友,大英帝国恐怕也不得不全力帮忙了。
但如果是流亡到了澳大利亚,那情况就不一样了,毕竟澳大利亚离美洲比较远,当时候即便大英帝国需要帮助,也不需要全力以赴了,就像现在美国不会全力以赴帮助英国守住本土一样。
英国人还觉得,如果美国将德国人的注意力吸引走了,也有利于大英帝国休养生息一段时间,这也是东山再起的资本。
当然,流亡到澳大利亚也不会一帆风顺,毕竟在东南亚,还有一个小日本在不停的闹腾,但对于英国人来说,小日本的实力比德国差远了,而且他们已经占领了东南亚广阔的区域,再拿吞下澳大利亚,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英国人相信,澳大利亚迟早会是日本人的目标,不过以澳大利亚现有的军事力量,还不足以抵挡日本人的进攻,还是需要盟军的帮忙,大英帝国流亡到澳大利亚,也有利于澳大利亚的守卫。
终于,经过多方面的考量,英国人将流亡之地选择在了澳大利亚。
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后,丘吉尔通报给了盟军各国的高层,包括流亡在英国的其他国家首脑。
对于其他流亡在英国的首脑来说,这是英国内部的事情,他们也无权干涉,只怪他们自己倒霉,英国这个靠山倒了,他们又要流浪了。
不过,这些人大多觉得大英帝国大势已去,盟军最后的希望只有美国,所以几乎都选择跑向美国了,美国人也大受欢迎。
对于英国人选择跑往澳大利亚,罗斯福也不意外,不过,他也没有反对,亚太地区也有着美国的不少利益,特别是还有一个小日本在闹腾,美军现在抽不出空去修理,英国人去了,就交给他们吧。
既然大英帝国流亡澳大利亚的计划没人反对,便迅速的开始实施了起来。
第二五七章大英帝国的危机(四)
盟军撤离英国本土的方式自然只能依靠海军,英军和美军各自分配好了自己的任务,英国海军负责转移英国国内需要撤离的目标和一些愿意跟随英国一起撤离的他国重要目标。
而美军则负责他们自己军队的撤离,还有愿意撤到美国本土的他国重要目标。
德军似乎知道,一些盟军的伦敦保卫战失败,很有可能会选择放弃英国本土,所以,德国空军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便是,尽可能的摧毁英国本土没有被德军控制的所有港口。
每天都有几千架次的德军飞机不分昼夜的席卷整个英伦三岛的沿海地区,吓得英美的海军舰队都不敢靠近自己的港口了。
如果舰队都不能随意的靠近港口,那撤退的行动就太远危险了,正因为如此,英美海军不得不加大舰载机群对港口的保护,双方的空战又激烈了不少。
但这次,双方的差距拉得更大了,倒不是由于德军飞机数量的原因,而是因为德军投入了一种新型飞机,这种飞机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简直让盟军飞行员绝望。
这种新式战机,直接完虐盟军战机,让本已经不平衡的空中较量变得更加不对称,美军从美国本土运输过来的飞机,甚至都跟不上每天消耗的速度,而且美军飞行员很清楚,他们一旦架机升空作战,那几乎是有去无回了。
“哦,我的上帝啊……”盟军最高指挥官甚至都已经绝望了,他们不明白,德军的手段怎么层出不穷,而且每次拿出的新手段,都不是小手段。
“肯定是魏起东,那个传闻手中有先进武器的家伙,肯定是他将技术卖给了德国人。”有不少人如此猜测,虽然无法查实此事,但已经找不到其他原由去解释这些变化了,德国工业就算再发达,被一战制裁了几十年,也不可能一下子领先他们英美那么多。
没错,这些人猜得没错,这种新型飞机的提前投入使用,确实和魏起东有着不小的关系。其实无他,就是喷气式飞机,不过,德国人在35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研制喷气式飞机了,而且在39年的时候就已经升空了第一款喷气式飞机HE178,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HE178的出现,可跟魏起东没有多大关系,但这款飞机试验机,并不具备战斗力,正史中,德军真正意义上喷气式战斗机是44年夏服役的梅塞施密特Me262飞燕。
而现在,同样被命名为梅塞施密特Me262飞燕的喷气式战斗机,已经提前四年出现了,而且性能却比正史中的该款飞机还有领先不少,这其中就少不了魏起东的功劳了。
当下,美军由于参战不久,很多武器的性能都很一般,作战飞机也是一样,面对德军这种划时代的喷气式飞机,根本就望尘莫及。
制空权被德军牢牢掌握,英美海军舰队根本不敢随意出现在德军飞机的航程之内,面对这种情况,要想大规模的快速撤退已经很不现实了。
不过,为了更安全的撤离、也能够尽量多的撤出有生力量,盟军高层还经过了长足的讨论,制定了一项项计划。
盟军高层考虑到,虽然英伦三岛纵深狭小,但零星的岛屿却有不少,经过讨论,盟军决定将需要撤离的对象都尽量的分散到那些北方的岛屿,然后利用各种船只往返于岛屿与停泊在大西洋的舰队之间,将人员和物资等等转运到舰队上,通过这种方式撤离。
这种方式,对港口的依赖不是很大,同时也可以分散德军的注意力,不过,却对各种船只的需求量很大。
为此,英国不舍动用一切力量开始建造各种可以运输的船只,而美国也从本土调来各种商船、运输船等等,就为了撤退做各种准备。
盟军一边收集更多的船只,一边开始撤离,首先将一些重要的非战斗人员撤走,英国人首先想到了他们的皇室成员,另外还有其他沦陷国家的首脑等等。
这些可不是一般的非战斗人员,可不容有失。
为此,盟军方面进行了高度保密,将这些人隐密的送到几个隐密的小岛,然后再转移向舰队。
但是,登上了舰队,也不意味着安全,因为德军的潜艇部队无处不在,邓尼茨将潜艇的狼群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在看不见的水下,似乎随时都藏着一只只深海巨兽。
所以,英美海军舰队在接了人之后,便立即转移,而为了加快效率,他们自然不会直接将人送到澳大利亚或者美国本土,只需要先离开英国这块是非之地。
英国人先将他们准备要撤离的人员送到他们在非洲的殖民地,美军刚将人员先撤到冰岛等地。
双方就在这种你争我夺中互相追逐着,盟军是要想各种办法撤走更多的人员和物资,而德军则是想办法将他们更多的人留下。
为此,德军还出动了他们的航母战斗群,专门去袭击英美海军小规模的战斗编队,毕竟英美海军任何一家的水面舰队实力暂时都领先德军,所以正面与他们的大规模的决战并不占优势。
此时,英美海军根本没有心思与德国海军战斗,他们更需要加快效率去撤走更多的人员,所以不得不将编队分散开来,去护卫那些没有自保能力的商船、运输船的队伍。
而这样,自然就给了德军可趁之机,这种船队一旦遇到优势的德军航母编队,基本上下场会很惨。
最惨的一次是一支载有比利时、荷兰两国最高层的船队,在德军三个航母战斗群和水下潜艇部队的联合攻击下,整支船队全军覆没,船上人员全部葬送大洋中。
其中还有一艘英国的航母也被击沉,整个航母战斗编队没有一艘舰艇逃掉。
比利时和荷兰人遇到这种事情,也只能怪他们倒霉,毕竟英国自己的损失都有这么大。
可是,明知这种举动会加大损失,但盟军方面却根本不敢中止,反而让舰队超负荷工作,丝毫不敢耽搁时间。
因为,在4月15日,伦敦地区的两百余万大军已经被德军全面击溃了,一百八十三万被歼灭,近五十万人被俘虏。
随着这股有生力量被消灭,英伦三岛已经很难聚集起可以正面对抗德军几百万大军的力量了。
第二五八章大英帝国的危机(五)
在击溃伦敦地区的盟军主力之后,德军分别由隆美尔和古德里安率领几个装甲师迅速的向英国的北部地区冲击过去,沿途迅速的击溃一切抵抗的力量。
当听闻伦敦地区的几百万大军被歼灭之后,盟军高层大为震惊,他们也没想到会这么快,整个英国顿时风声鹤唳,大量难民往北方而去,皇室、内阁、军队等准备逃亡的消息早已经不知不觉传了出去,曾经倍感骄傲的大英帝国的了民,立即有了种被抛弃的感觉。
不少人挤到沿海可以撤离的位置,抢夺船只,希望可以逃离这个是非之地,场面一片混乱,即便是德军的飞机狂轰滥炸也无法阻止他们的行径。
平民如此,其实军队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兵员的不足,英军招募了大量的新兵,训练跟不上,这些兵员的素质就差了很多,大难来临之际,管理混乱,不少人加入到了逃难的队伍中,甚至与平民抢夺船只。
同样的,不少美军也干着这种勾当,在他们想来,他们是来帮助英国人的,现在他们已经为英国人尽力了,英国人报答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先撤离。
为了抢夺逃生的出路,发生了不少起暴动事件,而高层大多已经撤离,下面的没能撤走的不少士兵怨气很深,也无人管理,于是便产生了不少的流血事件,让整个场面更加混乱。
可即便如此,大量部队和物资还是被丢下了,没有办法,撤退的手段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德军每天都出动成千上万架次的飞机进行轰炸,舰队也四处出击,撤退行动本身就是一部血泪史。
在有限的资源下,高层也只能按照优先级进行撤退,而广大的普通士兵和难民,就只有选择性的放弃了,有钱、有权、有背景和手段的人,才能够提前一步离开英国这片土地。
谁都知道,越晚一步逃离,就越没有希望,所以即便是有一点点希望逃离这里,人们也不想放过,哪怕是先逃到对岸的爱尔兰也好。
于是,很多人都爬上一艘艘小木船,即便他们知道这样很危险,但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因为他们对做亡国奴太恐惧了。
这种结果便导致,大量的船由于超载在茫茫大海中翻覆,悲剧在时刻上演着。
曾经,征遍全球的大英帝国,终于体味到了被他国所征略带来的痛苦,那一份高傲,在这一刻,被撕裂殆尽。
在英伦大陆上,已经没有可以有效抵抗德国大军的力量,所以,德军的进攻速度非常快。仅仅两天之间,便席卷到了英国的最北部地区,装甲车辆已经开到了沿海各地。
沿海地区,到处挤满了逃难的平民,遥望着茫茫大海,一片茫然。
由于不少士兵还混杂在人群中,所以德军直接将这些人全部当成了有威胁的武装分子对待,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很多手无寸铁的平民直接被打死,而更多的人则惊恐的向大海中逃去,但没有逃生手段的他们,下场可想而已,大多被淹死了。
海浪将尸体冲上沙滩,英伦三岛北部的沿海地区,到处被冲积上来的尸体所填满,鸟儿和鱼儿却趁机饱餐一段时间了。
丘吉尔站在英国海军皇家方舟号航母甲板上,望着英伦三岛所在的方向,面色阴沉,虽然他接手英国的时候,局势已经很严峻了,但是,英国三岛在他手上沦陷,却是不争的事实,这让高傲的他如果能接受这般的事实。
大英帝国是如此的强大,即便在此刻,在海外也有着许多的殖民地,可即便这样又如何?连自己本土都保不住了,这是多么的讽刺。
德国人可没有这么轻易的罢休,德国海军从没有放弃过打击,兵分两路,一路从大西洋南下追击着逃跑的英国人到非洲,另一路,北上大西洋,追着美国人到冰岛,因为美国人将冰岛当成最大的中转地。
不管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拖家带口的,而且士气低落,面对德国海军水面和水面之下的联合打击,当真是一点脾气都没有,根本不敢和德国人多做接触,只希望一路远逃。
德国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