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朽大皇帝-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相当于一条浅浅的海峡,站在岸边可以互相看到对岸的树木。
  行船的话,一盏茶的功夫。
  岛屿上,可以说非常的原生态,无论是花草树木还是小动物都自然生长,尤其是岛屿的中间地带,几乎看不到人类生活的痕迹。
  再加上郑苍申三个国家,所在的地理位置本就是气候适宜之地,所以岛上面也算是风景宜人,如果放在地球上,稍微开发一下活脱脱的一个旅游度假区。
  杨沐的想法就是,将这一座岛屿划为专门安置地,迁移一些百姓上去,在岛屿上筑造一座城池,然后划分为几块,封给归附的皇族做封地。
  地盘虽然小了点,但好歹也算是一块封地,一旦发展了起来,每年的赋税也相当于一个中等家族的收入了。
  所以,晚朝一开始,他就叫人抬来了一副岛屿规划图,线条密布,有一个个蝇头小字的标注。
  一座城池,再加上二十五个乡镇。


第162章 封地和报纸

  地图摊在朝殿中央,顿时引起了朝臣们的争相观望。
  这,是一块新的土地?
  朝臣们的兴趣很大,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对土地的渴望都像是生命一样,发现这一块未被开发之地,如同饿狼发现了一块鲜肉。
  相反,少数一些听闻过风声的人,则是兴趣缺缺。
  一个离岸岛屿,有什么用?
  人口迁移,垦荒建城,都不是一个小工程,等到能够获取利益的时候,都不知道要何年何月了。
  而且,听陛下的意思,似乎是要将之作为申国皇族的封地。
  就连一向沉着稳重的范宏济,也皱起了眉头,奏问道:“敢问陛下,是要将此地全部分封?”
  “没错,凡是向我苍国归附之君王,都是深明大义之人,应该被善待。不过,此地有一县之大,足以养民三十万,不能全部封予一人。”
  “陛下是想将申、郑两国的皇族,都安置在内?”范宏济有些明白了。
  “不错,不仅是他们两国。”杨沐道。
  朝臣们皆对视了一下,心里明白了杨沐的意思。
  不仅仅是两国,也就说还有更多的国家?
  陛下的心,很大呀……
  杨沐道:“此地,就叫做归义岛吧,众位爱卿来讨论一下,这二十五个乡镇该如何分封。”
  怎么分封?
  又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
  众臣交头接耳,也纷纷建言。
  有人认为,应该将整座归义岛分隔开,然后分封给郑国和申国的君臣,有人认为应当将整个岛屿设为一个岛屿,所有权归两国君臣共有,日后若是分封其他人,则可以直接划归上去。
  众说纷纭,就连杨沐都难以抉择。
  这时,礼部尚书王膺站了出来,手持笏板,道:“臣以为,应该效仿户部的田丁制度,从两国迁移的人口着手。”
  “哦?爱卿请讲。”杨沐一下子来了兴趣,听了这么久的扯皮,还是第一次听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观点,也算是耳目一新。
  王膺顿了顿,道:“陛下曾说,岛屿上并没有民众,需要大量迁移人丁,臣以为此事非常不妥。一则,岛屿太大,需要的人丁巨大,非三五万不可达成。二则,我苍国百废俱兴,户籍制度刚刚建立完备,市井乡野难觅流民踪迹,百姓们安居乐业,官府也有相应的计划,贸然迁移人丁,之后的部署就会被打乱,户部几个月的幸苦付诸东流,又将重新组织人手登记核验。”
  “那依爱卿之见,该当如何?”
  “我朝廷只管派人筑城,城池之权归为朝廷管辖,派官府管理。二十五乡镇,可对外分封。而人丁之事,则是各国的皇族自带。”
  “自带……”
  杨沐呢喃了,不由得灵光一闪,总算是明白了王膺的意思。
  各国的皇室必然有宫女太监等附属人员,以及死忠护卫和家人,可以允许他们随各国皇族一起进入封地,即可解决人丁问题。
  待到各封地内的人口一多,城池必然也将繁荣起来,陆岸上的民众,才会慢慢自主的迁移。
  而对于封地,王膺表达的意思也很简单,划分出一块地盘之后,各国皇族只能在自己的封地内开垦,其余的乡镇维持原始状态,以后要是再有人被赐封,也是同样的步骤,不用再腾出地方。
  “爱卿言之有理,不过……封地该赐封多大为好?”
  “臣以为,一个乡镇足矣,太大则生乱。”
  “臣以为,十个乡镇,方能彰显我皇恩德。”
  “臣以为……”
  说到封地大小,臣子们纷纷各抒己见,皆言之有理。
  “依朕看,两国就都赐封三个乡镇吧,其余一切事宜,由礼部王膺处理。”杨沐大手一挥,也懒得再听了,这一次晚朝的作用就是给诸臣子吹吹风,为接下来的两国归附做一个铺垫,并没有多少实质意义上的利益较量。
  第二日,除了科技部和医药部,其余的各个部门皆派出了人去申郑两国,就连工部都带着一大堆工具,去归义岛上进行二次绘测,准备开工建城。
  当然,科技部和医药部也没闲着,近期在民间招收了大量思维敏捷的年轻人,开设一个个研究小组,钻研杨沐传授的《本草纲目》《千金方》《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著作。
  据说,科技部尚书欧冶,已经一个月没回家了,直接在官衙里铺了张床,除了吃饭睡觉,一门心思扑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
  苦心人,天不负,这段时间来,取得的成果也是非常丰硕的,多项研究都稳步进行,其中几项秘密技术杨沐见过,正在暗地里筹划,为苍国接下来的发展积蓄力量。
  ……
  十一月初六,在第二期《大苍时报》上,出现了有关封地的内容,很快被抢购一空。
  值得一提的是,《大苍时报》从第一天发行开始,这种新奇的事物迅速在皇城中传播,无论是好奇也好,真正感兴趣也好,也不管认不认字,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争相购买。
  甚至,还出现了哄抢的现象,一张报纸的价格,一度涨到了五文钱。
  卖报纸的商铺和小贩,简直赚翻了,仿佛活在梦里一般!
  没办法,报纸的诱惑力太大了。
  人类是群居动物,无论是身处何位,都是喜欢议论政事的。
  以往,这个世界上还从未听说有什么报纸,老百姓与政事毫无关系,往往朝堂上的一道政令,十天半个月还没什么人知道,老百姓们闲暇之余议论国家大事,基本上都是靠臆想,皇帝扛着银锄头种地的笑话,也并不新鲜。
  而现在,只要一张纸,老百姓们就能知道朝堂上发生了什么。
  那些认识一些字的,大冷天躺在暖和的床上,摊开一张报纸,看完政事看知识,看完知识看小故事,看完小故事憧憬一下未来的美日子,惬意之极……
  在这个娱乐和传媒匮乏的世界,报纸无疑成了普通百姓与整个国家和社会沟通的桥梁,一张报纸看完,似乎整个国家发生的事,都成竹在胸。
  一报在手,天下我有!
  当然,天下谈不上,至少苍国是跑不掉了,神秘的朝堂和上层贵族的活动,大家多少都能知道一些。
  在看完报纸后,街坊邻居聚在一起,话题似乎也多了起来,围在一起指着报纸上的某个地方,不说个唾沫横飞,那是绝对不会罢休的。
  报纸,成了一个现象级的物品!
  所以,当杨沐看到邸报司的奏折时,着实吃了一惊。
  第一期报纸,发行了两万份,被抢购一空。
  第二期报纸,发行了三万份,还是被抢购一空。
  杨沐有一瞬间的怀疑——苍国老百姓识字率和购买力,到这个程度了?
  虽然,每一期报纸中,都有五千份被分派到郑申两国,但是对于苍国现有的人口来说,这个数据还是大得吓人。
  诧异之余,杨沐更多的是高兴。
  报纸,在统治者看来,控制百姓思想的作用似乎更多一些,也是一种极为强大的舆论宣传武器,以后的治国理政,都会简单很多。
  同时,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眼光和这个世界的人,隔着一条天堑。
  在后世,由于互联网的冲击,传统纸媒已经没落得不成样子,大多数依靠一些机关单位死撑,半死不活,所以他也就一直没怎么在意,觉得报纸很普通,创立的初衷只是当作辟谣的工具。
  但是在这个世界,报纸的出现拓开了老百姓获取消息的渠道,所有的信息不再局限于口口相传。
  乃至于,报纸上一个非常简单的小故事,都会被人津津乐道。
  报纸的出现,就犹如互联网刚兴起时的网络冲浪一样,让老百姓们沉浸痴迷。
  据了解,城中的酒馆和客栈,就特地订了一些报纸,贴在显眼的地方,安排识字的人朗读给客人们听,当作一个揽客的手段。


第163章 识字大会

  报纸的火爆,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
  而教育部,经过了三个月的筹谋布局,也在准备识字大会。
  这一次大会,并不是常规举办,跟古代的恩科差不多,算是因人才紧缺而组织的一次特别的选拔考试。
  三个月来,下乡的教书先生也算是兢兢业业,虽说初始的目的是为了仕途和爵位,但是发展到现在,不少贵族子弟已经开始融入乡土,对老百姓有了感情。
  识字大会,是国民素质提升的一次机会,跟历史上民国时期扫盲运动差不多,甚至影响更为深远。
  可以预见的是,待到识字率有所提升之后,各行各业,都会相应的兴盛起来,科教兴国,知识改变命运,并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就比如说报纸和书籍,随着识字的老百姓越来越多,翻个几番不成问题。
  十一月十三,整个苍国的气氛都有些变化。
  就像是后世的高考一样,大街小巷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气氛,整个苍国的百姓都聚焦此事。
  所有人都知道,在这一次参加识字大会的人当中,注定有一批人要飞黄腾达,从底层普通老百姓,一跃成为吃官府俸禄的大老爷。
  当然,取得参加资格的方式也很简单粗暴,那就是——通过各地官府的识字考核,取得识字证书!
  而这第一轮选拔,也早已经完成,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一共是两千六百多人。
  这些人中,以年轻的男子居多,当然也夹杂着少数的女子。
  为此,教育部还特地搭建了一个临时考场,在城中的客栈和贵族家里借了许多桌凳。
  所有参加识字大会的学子,都是自带笔墨,显然,他们的教书先生比他们还紧张,全都帮他们备齐了。
  随着大锣敲响,识字大会开始。
  首先是笔试,半个时辰的时间默写《启蒙手册》上的一些句子,然后再是看懂一篇短文,简单回答上面的问题。
  或许,这些只是后世小学二年级的题目,但是对于这些刚学会识字的人来说,着实是一件非常费力的事。
  笔试过后,合格的也就八百多人,进入到面试。
  至于面试的内容,则与识字没有多大的关系,而是通过一些提问,判断各人的思想和处理政事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例如一个考官问,如果让你处理一起纠纷,一方给你十两银子,一方给你二十两银子,他们的供词都很在理,如果是你的话,会偏向于哪一方?
  这本是一个逻辑题,一些人脑子简单,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二十两的一方。
  二十两?
  考官一脸嫌弃的看着他,在当今陛下严查贪腐的局势下,你还干这种不要脸的事?
  淘汰!
  再例如,如果街上碰到有人说皇帝陛下的坏话,你应该怎么做?
  有些人说立即报告给官府,有人说应该以理相劝,有人说直接打一顿,有人说直接打一顿,打到深刻反省为止。
  于是,前面的两个人低分,后面一人获得高分。
  诸如此类,看似一些简单的问题,其实都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优劣。
  经过一天的选拔,最后剩下两百三十多人。
  这两百多人,当天晚上就被排好了名次,由吏部安排,授予了一些地方小官职,成绩排在前列的,直接被安排到了十二部补缺,担任一些基层官吏。
  第二天,整个苍国都沸腾了!
  原来,平民老百姓,是真的有机会做官的!
  就譬如胡二狗,刚从客栈中出来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懵的。
  通过了?还是第三名?
  报信贺喜的人,几乎踏破了门槛,就连他的教书先生,也都是笑吟吟的到了客栈,提着一个礼盒,对他祝贺。
  “恭贺胡兄,从此飞黄腾达,平步青云!”
  “贺兄了不得呀,排在第三名,直接进入了户部,以后当上郎官大老爷也是有可能的!”
  “你们上河村真是不得了,上次出了个胡骇,生擒了敌军主将,成了五星爵民,再加上你,上河村算是出了两个大能人!”
  “胡兄今年还是十六岁吧,家里给说亲事没有?我那妹子正好也到了出嫁的年纪!”
  胡二狗感觉周围一切都那么不真实,看着簇拥着几个的那些人,他很怀疑这是不是在做梦。
  也不知道是怎么走出客栈的,他在众人的簇拥下走到了一块告示牌下,上面贴着一块皇榜,而自己的名字赫然就在其上。
  每一个人,都被分配了官职。
  官职虽小,但是已经对于这些平民百姓来说,已经算是一步登天了,将来再踏实肯干,以如今苍国的官场风气,平民子弟应该有出头的机会。
  能比得上胡骇哥哥么?
  胡二狗捏紧了拳头,当初胡骇从战场归来,成为了五星爵民,整个村子一片沸腾,杀鸡宰羊,一下子成了村子里的神话,成了所有人学习的榜样,当时的他就是众多被爹娘教育的人之一。
  现在,自己也能扬眉吐气,光宗耀祖了!
  回过神之后,他暗暗下定了决心,以后一定紧跟朝廷路线走,有皇帝陛下的扶持,应该会很顺畅的!
  ……
  识字大会在民间掀起狂澜,杨沐倒也不怎么惊诧。
  唯一安慰的就是,上几个月打压世家门阀太狠,空缺出来的那么多基层职位,终于补上了一些。
  至于高一点的职位……三个国家就这么一点大,三百多万人口的政事,其实负荷也不是很高,等以后一切步入了正规,真正把科举办起来,也就能放心安排了。
  所以,在下达了一道圣旨,赐封了官职之后,他也就没有怎么理会,其余的一切事宜都交给了教育部和吏部,自己来到了城郊。
  这里,是一座正在建造的厂区,从外面看就是一个瓮城一样,也算是一个工业园。
  造纸厂!
  印刷厂!
  报纸的兴盛,让造纸术和印刷术率先出现,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这两座厂子也就应运而生。
  两座厂子,没有什么私营和官营的说法,反正都是直接挂在工部的名下,受朝廷的管辖,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央企。


第164章 造纸厂和印刷厂

  杨沐銮驾亲至,身边自然跟随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员,工部尚书陈佑站在旁边,小心翼翼的陪侍,一一介绍。
  他的视察,起到的实际作用并不大,但是却表明了一个态度,让整个朝廷为这一片工业园区一路开绿灯。
  到时候《大苍时报》一刊登,百姓们也都会聚焦这一片园区,争相成为里面的工人。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识字大会要录取五十多个女子的原因,将来这批人是要成为园区的基层干部的。
  一路而行,整个园区看起来光秃秃的,到处都有工部的官吏在忙活。
  两座在建的厂子占地面积很广,每一座厂子都能容纳几千人同时开工,旁边还是一座纺织厂也正在规划。
  纸厂无非就是生产出纸张,这个只需要招收平民,传授一定的技艺就好。
  而印刷厂,能够运作的空间就大得多了,像什么《西游记》《寓言故事》《金瓶梅》《三言二拍》都可以通过删减,印刷出来,在国内外发行。
  学过一些经济学的杨沐,并不担心老百姓买不起这些书籍,因为目前苍国老百姓的口袋已经开始富起来了,银子积蓄在家里,只不过是冷冰冰的金属,货币只有流通起来,才能真正叫做货币。
  购买书籍并不会让百姓们的家庭变得贫穷,而是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上升,让产业更密集,普通百姓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带动工价也水涨船高,得利的必将是所有的老百姓。
  如果这些书籍能畅销国外,那就等于是赚取外汇,真正的大赚特赚。
  果然,经过第三期报纸的宣传,杨沐视察的消息迅速在百姓中引起了热议,待工部发布了招工消息之后,报名者争先恐后。
  一方面,皇帝陛下的支持占了很大一部分。
  而另一方面,工钱的诱惑也难以抵挡。
  因为,在第四期的报纸上标注了工价,普通岗位最低一两银子一个月,少数岗位达到了二两银子一个月!
  要知道,普通老百姓的家里,一年的总收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