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窃国贼(巨火)-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紧接着,覆盖农工商三大行业的各项管理与奖罚制度明文公布,对数万民众产生极大触动和激励,整个珠山乡和城北庄园由此焕发出巨大生机与活力,无论是普通乡民,还是调整后五大工坊的各级管理者,都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希望。

初十上午,刘存告别妻儿,谆谆叮嘱加冠后掌控刘存产业核心的儿子刘振,在成千上万民众崇敬的目光中离开珠山。

跟随刘存骑马前行的除二十八名武学弟子之外,还有五辆象征身份和功绩的特制四轮马车,马车里端坐着五名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他们已成为刘存的心腹幕僚。

第一辆马车上的公孙沛今年四十岁,清瘦苍白的面颊上依然残留着丝丝红晕,坐姿端正的身躯微微颤抖,显得颇为激动。

这位祖籍青州邹平的没落贵族子弟身材修长,眉骨高耸鼻梁隆挺,略呈栗色的五柳长须垂到心口,自有一种沉稳从容的超然气度。

如此一位相貌堂堂器宇不凡之人,却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坎坷与磨难,九岁时担任雍丘主簿的父亲因公殉职,接着祖父母因伤心过度先后死去,本就落魄的家道更为贫苦,但其母知书达礼性格坚韧,硬是靠其父留下的微薄抚恤和为人浆洗缝补,独立抚养教诲年幼的公孙沛和两个尚未懂事的女儿。

自尊自强的公孙沛满十三岁时,已是雍丘全县颇有名气的聪颖少年,其母觉得自己已没有能力让儿子继续提高,毅然卖掉了仅有的十亩水田和耕牛,将公孙沛送入颍川书院,师从大儒陈寔、韩韶,把全副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五年之后,学业有成的公孙沛离开颍川书院,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游学生涯,一路靠做苦力、替人写家书换取食物和借宿,足迹遍布中原各地和北方各州,记下数十万言的见闻与心得,其中不乏历史地理和古今轶事的考证。

二十二岁那年,意志坚韧目光高远的公孙沛结束风餐露宿的游学生涯,回到老家皱平,侍奉前几年带着两个妹妹回归老家的母亲,后接受县令延请担任在县学教习,并于次年亲自为两位心爱的妹妹主持婚嫁。

这时的公孙沛已在大汉年轻一辈士子中颇有名气,并以出众的文才、丰富的阅历和贤德,为士绅乡人所推崇,终于在二十五岁那年,获清廉公正的县令举为孝廉,在已经老去的家母依依不舍的送别下前往洛阳,自此踏入仕途之路。

本以为苦尽甘来尽可施展一身才华的公孙沛绝没想到,他当上郎官仅三个月,就迎来了震动天下的党锢之祸,数以百计名扬天下的文武官员和名士惨遭杀戮,成百上千的党人死于非命,闻风而逃祸及家人者难以计数。

身为党人中后起之秀的公孙沛不躲不逃安坐衙中,被捕时从容不迫一脸淡然,反而获得率兵逮捕他的校尉赏识,校尉爱惜他的气度和品德,悄悄为他陈情疏解,公孙沛因此而逃过杀头之罪,但最终被判十年苦役。

公孙沛获释时已是三十五岁,残酷的苦役没有摧毁他的心智和身体,反而令他更为成熟,更为坚毅,可当他赶回家乡后,发现自己的祖宅早也被官府抄没发售,日夜担忧的母亲瘫痪在床,让他疼爱也最为聪明孝顺的小妹五年前也因难产而死去。

目睹惨景,再闻噩耗,公孙沛终于崩溃,当即晕死过去三天不醒。

第四天,公孙沛悠悠醒来,看到记忆中勤恳淳朴家境殷实的妹夫,此刻衣衫褴褛如同乞丐,仍然端着汤药恭敬地伺候自己,便悄悄找来大妹询问原因,得知原本家道殷实的妹夫为了医治倒下的母亲,卖掉了田地和祖宅,至今无怨无悔依然靠租种田地支撑一家老小,公孙沛顿时泪流满面,挣扎出去抱着质朴仁义的妹夫,哭得昏天黑地。

哭完后擦干眼泪,公孙沛倔强地站起来。三日后,他脱掉仅有的一件士子长袍,换上农人短装,和重情重义的妹夫并肩走出残破的家门,扛上农具打着赤脚当上了佃农。

此后日复一日,公孙沛都和妹夫一起早出晚归,艰辛劳作,回到家便与种菜养猪伺候母亲的妹妹一起陪母亲说话,随后点燃松明,教导两个年幼外甥和周边农家愿意上进的孩子读书习字,从不收取任何报酬,更不理会县衙的多次征召,宁愿天天扛着农具,日晒雨淋顶风冒雪,过着平淡艰辛的生活,也不放下自己的尊严。

公孙沛的高洁和忠孝,终于感动了周边众多乡亲,淳朴善良的乡亲自发地帮助历尽苦难的公孙沛一家,利用农闲出动三百余人为公孙沛建起新的房子,齐心合力搬来石头,将公孙沛家前面的河湾水泡地修成鱼塘,又栽上了桃李,建起一间宽阔的房屋,以便让公孙沛教授越来越多的孩子读书。

于是,不苟言笑的公孙沛一面务农,一面教书,过着平平淡淡与世无争的生活。

直到黄巾之乱以燎原之势席卷而起,公孙沛知道大祸临头了,突然召集周围三百多户乡亲,说出自己的推断和深切担心,明确告诉所有人:三天之内,他将背上自己的母亲,和妹夫妹妹以及孩子们一起南下避祸!

不出公孙沛所料,刚过两天,数以万计的逃亡民众从西面的济南国蜂拥而来,十万黄巾军一路烧杀一路裹挟紧追其后,各地黄巾军与官兵发生大规模激战,近半个大汉陷入战乱,整个邹平一日之间惊恐万状,哭声震天。

公孙沛周围的乡亲吓得魂飞胆丧,各家各户匆匆收拾包袱,扶老携幼云集于公孙沛家门口,然后紧紧跟随公孙沛一家结队南下,在公孙沛的指挥下,巧妙避过了洗劫东武、黔陬两县之后一路杀入青州的数万黄巾军,有惊无险来到了夏河城下,最后幸运地获得刘存的赈济,不久,公孙沛一家和三千多走投无路卖身为奴的流民一样,进驻珠山脚下,成为主上刘存麾下的首批家仆。

刚到莽林覆盖乱草丛生的珠山脚下时,包括公孙沛在内的所有流民都看不到任何希望,本以为自己将会在沉重的劳作和残酷的环境中死去,谁知不到三天,所有的一切均已改变:所有人端上了漂亮结实的陶碗,一日能吃两餐而且几乎天天有鱼,虽然劳作很辛苦,但从没有遭到打骂,伤病者竟然还有巡回的医匠免费治疗。

两个半月后,一个个流民家庭开始住进自己建起来的红砖瓦房,每户人家都分到一亩用于种菜养鸡的肥沃土地,

紧接着,一件件用精铁打造的新式农具、只有富裕人家才能享用的精美套陶器和布匹,免费发到每一户人家,日子过得比在自己原来的老家还要安逸富裕,所有的孩子进入了建于村中正中央的宽敞学堂。

首次与主上刘存谈过话之后,公孙沛和其余十七能写会算的人一起,被选为村中学堂的教书先生,享受超出平均配给两倍的优厚待遇,管教的却是流民自己养育的三百多名孩子,其中就包括主上刘存可爱的五岁女儿,以及公孙沛的两个外甥在内。

当所有人看着自己亲手开垦出来的上万亩土地冒出绿苗,当所有人住进青砖灰瓦的结实房子、家里有孩子的欢笑、后院有鸡鸭的鼓噪之后,谁都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真的。

就在众人无比迷茫之际,主上刘存将所有人的卖身契逐一归还,临走前只说了一句话:“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把任何人当成奴仆,你们都是我刘存的父老乡亲。”

刘存走后,逐渐回过神来的人们捧着自己的卖身契,一个接一个跪倒在地嚎啕大哭,成千上万人转向刘存离去的方向,匍匐在地频频磕头,那天晚上,哭声响了一整夜。

直到三天之后,还有许多人每天一早来到小河边,流着泪遥望北面刘存居住的方向,也就是从那时起,所有惶恐的心终于彻底安定下来,所有人都把这块土地看成是自己的家园,也正是从那时起,所有人都把刘存当成了自己的保护神,自己的主上。

那段时间,公孙沛每天回家走到无偿分给自己的小院门口,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片刻,呆呆看着红砖灰瓦宽敞简洁的新家好一会,然后穿过没多少家当的正堂,转入东厢房向自己的母亲问安,恭恭敬敬地汇报一天来的所见所闻,与精神越来越好的母亲低声说话,告诉母亲大妹在纺织工坊干得很舒心,妹夫许俭出息了,勤学苦练进步飞速,获得大公子刘振的器重,成为制陶工坊的首批匠师,下个月的薪俸会增长两倍,两个外甥在学堂里很听话,和别的孩子相处很好。

可回到自己房中躺下后,心潮起伏的公孙沛怎么也无法平静,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看到了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看到了令他无比震撼的组织方式、惊人的生产效率和各种匪夷所思的高超技艺,也看到让所有人衷心爱戴的刘存时常到处晃悠,遇到年长者会主动问候,和任何人说话都带着微笑,没有半点架子。

公孙沛一直觉得身材高大刘存非常神秘,尽管刘存说话简单直白,毫无美感,还夹杂着诸多新奇词语,不时出现病句和词汇搭配错误,但他感受到刘存身上拥有如同天神一般的力量,仁德慷慨,无所不能,刘存不但在制陶、制铁、制盐、造船等方面拥有惊人的智慧,还有令人动容的统帅才华和杀伐果断的狠辣,只要他吆喝几声,乱哄哄的上万愚民很快秩序井然,他制定出的一套又一套规矩令人闻所未闻,却造就了今日数万人的崭新秩序和振奋昂扬的精神面貌。

更让公孙沛目瞪口呆的是,这位被万民称之为主上的年轻人毫无尊卑观念,时常光着膀子下地干活,冒着滚滚尘烟指导数百青壮修砌巨大的火窑,无私地向每一个请教他的匠人传授各种能够换来巨额财富的绝技,无数人听到过他爽朗的大笑和粗鲁的笑骂声,甚至还传说他剥得光溜溜的,如同飞鱼一般游到深幽可怕的大海深处。

公孙沛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刘存注意并任命为蒙学首任山长的,只知道自己在数月前贼寇袭来时挺身而出获得了刘存的认可,直到五天前的晚上,刘存带上丰盛的礼物突然登门拜访,坐在公孙沛老母亲的床前如同邻家子侄那样轻松聊家常之后,公孙沛才发现自己的后半辈子离不开这个年轻人了。

刘存看望公孙沛的老母亲之后,乐哈哈地告辞离去,公孙沛谦恭地将刘存送出院子,随后陪同刘存一起慢慢走到已经竣工的码头,遥望黑黝黝的大海久久伫立。

没有人知道当天晚上刘存和公孙沛遥望大海说些什么,两人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

次日一早,换上最体面衣衫将须发打理得一丝不紊的公孙沛出现在众人面前,他从容不迫地进入刘府,之后默默跪坐在刘存身后,一言不发地陪同刘存,接见一个又一个乡老和各部大小主管。

傍晚,公孙沛施施然离开刘府返回自己的家,身后亦步亦趋跟着四名手提小包袱的美丽丫鬟,至此,所有人都知道了公孙沛这个名字。

第二十四章人心难测

刘存将公孙沛等五名心腹幕僚带到夏河城,暂时安置在县衙后院的府邸,告诉五人这地方还算宽敞,两进宅院还有左右书房花厅,今后大家就在这里办公,等城东几座独立小院建好后,大家再把家人接来住进去。

次日午时,刘存在东门外观涛阁举行酒宴,县丞孟焕、主簿郭棠等同僚和县衙各部主管汇聚一堂。

安坐之后,刘存郑重将四十岁的公孙沛、四十二岁的韩漾、四十五岁的霍坚、四十一岁的赵溶、四十三岁的田牧介绍给众同僚,详细陈述五人的籍贯、特长和一年来在流民安置过程中的巨大功绩,最后恳请大家多多关照。

公孙沛五人都没想到主上刘存对自己如此关怀器重,为抬举自己五人,不惜在下属面前把姿态放得如此之低,给予自己那么高的评价,说得如此郑重诚恳,一时间感激得无以言语。

孟焕等人微微吃惊,看到公孙沛五人已经起立,谦逊地弯腰行礼,齐齐举起酒杯遥敬,来不及多想全都站起来热情回应。

刘存至今仍然很不习惯时下的宴会布置,眼下四十多人分别跪坐在三十六张茶几似的食桌后,围成一圈互不相连,敬酒时需要高高举起酒杯遥遥示意,距离远的相互说话得扯着嗓子喊才行,说什么所有人都能听得到,实在是毫无趣味。

所以,在所有人看来热热闹闹其乐融融的酒宴一结束,刘存立刻骑上马奔赴城北校场,把高台上督促士卒训练的王杞拉到后方小校场,缠着王杞一起练习骑射。

连续换过五匹马,练了近一个时辰,手臂发酸双腿酸疼的刘存终于舒服了,他摘下虎骨扳指收好,擦拭麾下匠师为他特制的复合强弓,爱惜地放入精致的皮袋里,走近同样汗流浃背的王杞,并肩站在场边树荫下喝水,一边观望麾下众弟子的骑术训练,一边低声聊起来。

“徐岩那小子进步很大,已经更换两石强弓了,只要坚持下去,再过几年定是一名悍勇骑将,羡慕贤弟麾下这些弟子啊!那小子满十六岁没有?”王杞的目光一直盯着场上策马发箭后缓缓减速的小将。

“下月初九满十六岁,去年收下他和二十几个小家伙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没想到转眼间就要给他们一个个举行加冠礼了。”

刘存颇为自豪地回答,然后四处打量这个修葺后多了一排排整齐砖瓦房的军营:“大哥,军中还有什么需要?”

王杞对刘存的鼎力支持非常满意:“记得你曾说,珠山铁器工坊的水力冲压机床差不多弄好了,对吧?是不是很快能造出你设计的那种复合铠甲和钢盔?”

刘存歉意地笑道:“恐怕还不行,派到辽东的陆九回来了,带回辽东公孙家主公孙离的信函,要求定购一千套改良甲札、四千套新皮甲、五千把精钢环首刀和五十万只三棱箭头,开出的价格非常诱人,许诺要战马给战马,要黄金给黄金,所以珠山铁器工坊没时间造复合甲,四千套皮甲还要向糜家定购才行,咱们的皮具作坊刚办起来,糜家送来的十几个匠师刚带起百余徒弟,至少三个月左右才能正式开工,所以答应大哥的复合甲只能等明年,明年五月底前,定会让大哥麾下一千五百弟兄完成换装。”

王杞听完毫无意见,反正如今的武器装备已经够用,倒是对辽东公孙家族的大手笔非常惊讶:

“辽东公孙家族最出名的好像是襄平县令公孙昭,一个区区县令,怎么能拿出这么大笔金钱?难道冀州和幽州的公孙世家两家大族在背后支持他?或者他勾结了正在征伐的三韩某一方,暗中提供武器助战?”

刘存点点头:“幽州的公孙家族已四分五裂,冀州公孙一族的族长公孙恺目前最有实力,公孙恺是公孙昭的族叔,肯定支持自己的侄子。陆九此次率队往返辽东,就是先到冀州公孙家拜访,然后由公孙恺的三儿子公孙旻一路陪伴前往辽东的。前天陆九回来说,冀州公孙家承诺,四十天内,他们的商队就会到达我们琅琊,运来五十万斤冀州精铁和八百匹塞外战马,换取我们的陶瓷、车轴、海盐、烧酒和各种工具,同时订立彼此合作的契约,还要求开辟两家之间的海路交易,看来,冀州公孙一族同样看到眼前不太平了,所以选择海路运输交易。”

王杞随即陷入沉思,良久,抬起头低声提醒:“恐怕要尽快和糜子仲打声招呼才好。”

“我已经吩咐伯焘先生代为去信,征求子仲兄的意见,邀请他有空的时候来一趟,同时还给国君去了封信,请求国君为琅琊书院赐下墨宝。”刘存所说的伯焘先生,就是首席幕僚公孙沛,字伯焘。

王杞放下心来:“要是没事一起去大校场看看?”

刘存欣然答应:“好!正想看看两千五百弟兄练得怎么样。”

刘存和王杞在讨论的时候,县丞孟焕、主簿郭棠和令史周翀并肩站在城南建设一新的琅琊港码头上方,望着码头中间正在安装滑轮组的两座吊塔,对刘存麾下工坊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感慨不已。

三十二岁的令史周翀凝望很久,指向前方钢铁吊塔和滑轮组问道:“那玩意儿一次能吊起多重货物?”

孟焕随口回答:“不下一千斤,只需两人即可轻松吊起转动半圈,从码头往船上装货、或者从船上往码头卸货,均可任意而为,着实巧妙。月初,我前往珠山乡巡查民情和蒙学,借机参观了珠山港,看过他们往大船上吊装海盐,利用省力数倍的滑轮组和绳索相连的大网兜,一次能将六大筐海盐吊进船舱,珠山的每筐海盐标准定重二百五十斤,当时珠山港二号深水码头的两座吊塔同时开工,上下十六个苦力只用一个多时辰,就将三百五十石盐全部装到大海船上,然后扯起船帆运往南面的东海郡河口码头。”

周翀听完目瞪口呆,他十八岁师从于琅琊王刘玺,二十二岁就以优异文采和刚正不阿的形象,被任命为王府书记官,先后担任过南路督邮、左史等职务,擅长刑名,精通典律,但对机关学一窍不通,也从未见过如此高大的钢铁吊塔,因此对吊塔拥有的功效深感震撼。

另一旁的主簿郭棠微微吃惊,但他吃惊的不是吊塔,而是刘存对孟焕的信任:“子盛兄,你在珠山还看到什么新鲜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