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2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道登只是恍惚了那么一瞬间,很快就清醒了过来,就在这个时候,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脸上忽然绽放出不一样的神采,眸子里更是光芒闪动,略带激动地说道:“皇上,老臣想到办法了。”
  “喔~办法?什么办法?”
  看到周道登那丰富多彩的神情变化,崇祯的心里虽然产生了好奇,但更多的还是疑惑,不解其意,这么突兀的一句话,让他摸不着头脑,适时地插了一句之后,似乎是觉得自己的表达不够清晰,进而又补充道:“周阁老,是什么事情的办法?”
  “皇上,当然是官员短缺的事情啊~”
  周道登脱口而出,语气中带着丝丝兴奋之意,不等崇祯作出回应,再开口询问,他已经自顾自地继续说了下去。
  “皇上,天下之大,粗粗算下来,大明的人口将近两万万,就算读书人的比例再少,几十万人,百余万人,还是有的,如果让他们立即入朝为官,先不说其他的同僚是否反对,本身就不合适。”
  对于这一点,崇祯没有一点的反驳yù wàng,反而还是深深地位置认同,现在这个时期,随着儒家的兴盛发达,学而优则仕,致使读书人很多。
  尤其是读书人的超然地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更能说明这一点。
  崇祯的脑海里闪过这些念头,并未急着接话,而是极有耐心地倾听着周道登后面的话语。
  “但是,朝廷急缺的那些官员,不是在朝,而是在地方,像那些知县以及之下的微末小吏,虽不能说,那些读书人就能够完全胜任这些职位,但其中的大部分,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如果将这些读书人安排到地方,还有一大好处,有利于朝廷的教化之策,也有利于大明一些小地方的教育。毕竟,对于那些读书人而言,启蒙偏远之地的孩子,还不是问题的。”
  听着周道登的这一番话,崇祯的眼前一亮,越来越炽热了起来,心里不禁想起了后世的偏远山区支教,回返的那些年轻人,若是想考公务员的话,将会有着诸多的优惠政策。
  显然,周道登的这个提议,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语惊醒梦中人,周道登的这一番话,使得崇祯恍然大悟,暗恨自己的想法太过于局限,思维有一些僵硬,一直以来,都是本着废物再利用的原则,若不是那种罪不可赦的官员,犯罪的官员,多会被发配到偏远之地,用于教化民众。
  “呵呵。。。。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周阁老,你说得不错!”
  崇祯朗声一笑,毫不吝啬地夸赞了一句,紧接着继续说道:“先不说天下有多少读书人,单单是朝廷在各地的生员,就委实不少,总得加在一起,不论老少,至少也有十万之众。”
  “若是大加利用的话,大量的征召,优中取优,就算只是抽取其中的十之一二,也足以缓解朝廷底层官吏严重不足的问题,使得新的吏制制度得以更加顺利地推行。”


第六百四十七章 微调

  这一刻,崇祯的才思如泉涌,犹如打开了这方面的桎梏,越说越兴奋,思维也变得越来越活跃了起来,不知不觉间,言语中已经带着后世的一些用词。
  “而且,还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鼓励,凡是到偏远山区等地进行支教的生员或读书人,开化当地的民风,对于当地的百姓进行启蒙,教以读书识字,根据坚持的年限,再录用为官之时,予以优先的诸多政策。”
  “同时,凡是主动到偏远之地进行支教的生员,亦或者是读书人,都将享受近乎于朝廷官吏的一些待遇,在衣食住行方面,一切的生活花销,朝廷都将会予以一定的生活补贴,最起码不会有生活过不下去的情况。”
  “当然,这种生活的补贴,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要根据当地的物价水平,百姓的生活水准,去补贴。”
  。。。。。。
  听其言,观其义,尽管崇祯使用了一些后世词语,根据前后之言的大致意思,联想在一起,略微一推敲,并不影响周道登的理解,也能弄明白那些后世词语所代表的意思。
  此时,在感动与兴奋之余,理性使然,周道登的心里也在暗叹崇祯的好算计,真得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尽可能地利用哪怕只是一丝的剩余价值,充分利用那些生员的自身资源。
  毕竟,在大明的科举制度之中,有着“廪生”的存在,廪膳生员,顾名思义,这些生员不仅是才学俱佳,还享受着朝廷的生活补助,相应的津贴,皇上现在这样做,让所有的生员都参与到教化民众中去,绝对是在榨取他们的最大剩余价值,将朝廷的补贴作用最大化。
  简而言之,就是不能让那廪生坐享其成,白白的领取朝廷的生活补贴,而不只是做读书做文章之类的事情。
  脑海里闪过“廪生”的一瞬间,周道登不由地想起了关于科举制度的前尘过往,所演变的历史进程,再一联想到崇祯的意图,想要动摇儒家的霸主地位,一时间,心里又有了新的计较。
  “皇上,老臣以为,要想撼动儒家的这种超然地位,实现百家争鸣的景象,不仅要从提升各行各业的社会地位下手,对于现有的科举制度,也要予以适当性的改变。”
  对于周道登的突然转移话题,崇祯那是听得津津有味,来了兴致,更是产生了好奇,这位内阁首辅,究竟想要做出怎样的改变,对科举制度?
  “朝廷的取士科举,所考的内容,以八股文为篮板,通篇靠的几乎都是儒家经典著作,亦或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文章,不仅毫无新意可言,最为关键的是,这无一不是在巩固和加强儒家的地位。”
  “因此,老臣觉得,要想改变儒家的统治地位,就必须先从科举制度下手,就算不能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微调,润物细无声之中,撼动儒家学派的霸主地位。”
  “而且,自隋唐以来,出现科举之初,所考的内容,并不是只有儒家一家的学说和观点,还有法家、墨家等等,也就是常科之中的明法、明算、明书等等。”
  经此一提醒,尤其是最后一番话,有着后世历史学家灵魂印记的崇祯,不禁想起了关于科举制度这方面的一些资料,大致意思就是,隋唐的时候,科举考得不仅有文学功底,还有对律法的熟识程度,以及是否能够运用一些简单的术数,还包括那些自然科学。
  当然,隋唐时候的自然科学,还很有限,还很粗糙。
  与此同时,崇祯感受到了周道登的表忠心,也明白了周道登的意思,要想对科举制度进行彻底性的改革,那肯定是不现实,将会引起极大的风波,带来很大的阻力。
  微调就不一样了,依旧是温和的手段,更加容易实施。
  微调的话,恢复明法和明算的考试内容,绝对是师出有名,毕竟,作为官员,绝对有义务,也有责任,必须熟悉朝廷的律法,更应该掌握一些术数。
  否则的话,又如何看得懂一些账目?又如何地做到不知法犯法?
  因此,别看只是恢复了这两项,算不了什么决定性的事情,并不能给科举制度带来太大的改变,实则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动摇了儒家在科考之中的垄断性地位。那种唯一性。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有了这两项作为铺垫,日后再对科举制度进行大幅度的改革,也将更加顺利得多。
  听着周道登的话语,崇祯满脸的若有所思之色,不断地权衡着其中的利弊得失,是否有着急于求成的举动,沉吟了片刻之后,在周道登那期待的目光之中,终于做出了表态。
  “行,周阁老,就按照你说得般。”
  此刻,崇祯的神情很是郑重,低沉的说出这句话之后,进而又补充道:“关于这件事情,就由你们内阁来负责,联合礼部、刑部和钦天监,起草相关行文的同时,再另行编著相应的书籍,做为微调科考之后的蓝本。”
  “书籍?蓝本?”
  周道登满脸的疑惑之色,喃喃自语般的复述了两个词语,而崇祯瞬间就读懂了他的意思,随之解释道:“就是将一些常用到的律法和术数学问,编撰成册,写成一本书,可以供那些读书人参考。”
  “哦~这样啊~”
  周道登若有所悟地附和了一句,与此同时,也在轻轻点头,以强调自己明白了,而崇祯随之自顾自地说了下去。
  “毕竟,微调科举之初,就算听说过明法和明算这两种考试方式的存在,恐怕那些读书人也是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答题?怎样去考试?”
  “是啊~皇上——”
  周道登再次附和了一句,此时脸上却尽是感慨之色,进而继续说道:“莫说是那些读书人,就算朝中的重臣,亦或是地方的主政官员,除非是相关人等,鲜有人了解《大明律》的内容,和懂得术数之道。”
  “如果没有那么一个书籍,供那些读书人参考,让他们独自去钻研《大明律》和术数,先不说难学与否,将会是费时费力,将会走很多弯路,做很多无用功,将会影响来年的乡试。”
  “有了这么一个书籍,内容以常用律法和通俗术数为主,以读书人的学习能力,很快就能够领悟,来年之时,就能够推行微调后的科举制度。”
  。。。。。。


第六百四十八章 量化标准

  谈到科考,对于周道登而言,想到的是它的历史,相应的演变历程;而对崇祯来讲,却不仅于此,想到的还有后世的种种考试,几乎十之八九都是采取的分数制,而非像现在这般,文章的好坏,答题的正确与否,多凭某个人或某极少部分人的观感,缺少一定的衡量标准。
  最为关键的是,即便是这个衡量标准,也是参考着儒家学说。
  确切的来讲,就算通篇文章有大半不错,只要有一小部分不足,哪怕那个人再如何的优秀,哪怕再如何的惊才艳艳,最终也只能名落孙山。
  所以说,在这一刻,思维最为活跃和跳脱的时候,崇祯又有了新的想法,准备在大明的科考制度中引入分数制,使得生员与官员的选拔,更加的标准化和规模化。
  简而言之,就是可以量产生员和官员。
  无疑,科举制度的微调,增加明法和明算作为考题中的其中两个,为分数制的提出,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绝佳契机。
  毕竟,如果进行类比的话,那些八股文就等于后世的作文,只是所占的分值更大而已;明法和明算的存在,就使得考题更容易设置出填空题、分析题,甚至于是选择题。
  如此一来的话,在考完试之后,使得考生试卷的批阅环境,就显得更加的公平,能够将整张试卷的优秀与否,进行量化,不必因为某一处或某一小部分的不足,而要白白等上一年,白白浪费光阴。
  “周阁老,先等一下~”
  想到这里,崇祯挥手打断了还在滔滔不绝的周道登,看到对方兴奋的神情中多了几分不解,进而面露和煦笑容,缓缓说道:“周阁老,在微调之后的科举制度之中,你觉得引入分数制如何?”
  “分——数——制——”
  周道登那满含岁月沧桑的额头微皱,犹如喃喃自语一般,近乎于是一字一顿地默念了三个字,声音很轻,脸上的不解之色愈发的浓郁,不等崇祯开口解释,进而连连问道:“皇上,那是什么?分数制是什么意思?”
  “呃——”
  不管是周道登这种疑惑的表现,还是连续的几句问话,都使得崇祯为之错愕了一下,转瞬又清醒了过来,这才意识到,不管是自己的说话方式,问题提出的太过突兀,还是分数制乃是后世的一个考试机制,即便再如何的聪明绝顶,周道登这个古代人也不可能弄明白它的意思。
  毕竟,真正的分数制直到清朝后期才有,还是在西方。
  尽管华夏也有分数制的出现,比如几成几成的、十之八九之类的,但是,那都太过粗糙,太过于原始,也太过于局限化,又如何能够拓展这些古人的视野?
  何况,还只是这么一说,只是说出了一个名字而已。
  “咳——咳——”
  意识到自己再次发呆了,也是在这个时候,周道登刚想要开口呼唤,崇祯却是干咳了两声,略微拉长了尾音,掩饰那一丝尴尬,不等周道登再次开口询问,崇祯已经慢条斯理的解释了起来。
  “嗯~所谓的分数制,就是将整个科考的试卷题目进行分数划分,简单来讲,朕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科考的试卷总分为六百分,八股文占三百,明法和明算各占一百五。”
  “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细分,就比如八股文,主要分为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再加上篇末的复收大结,总共可分为五个部分,那么,将三百分平分下来,每个部分就是六十分,按照每一部分的优劣,在零到六十之间打分。”
  “当然,每一部分的分值并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其重要性,调整相应的分值比例,却也不能太过于失调,太过于夸张。”
  “对比八股文,明法和明算的分值划分,也可以根据题目的数量、难易程度,进行分值占比划分。”
  “考试结束之后,将三个科目的全部分数加在一起,进行成绩的最后确认,也是确认生员的名次,这也就是朕所讲的科考分数制。”
  在这个过程之中,周道登听得很是认真,不时地轻轻点头,露出恍然之色,以示自己听明白了,与此同时,心里也在暗叹,皇上的这一手可真够狠得,单单是引入一个所谓的“分数制”,就要儒家在科举考试中失去半壁江山!
  当然,这也体现了一种态度。
  周道登能够想象,微调科举考试之后,一旦这个措施推行出去,绝对是举世哗然,引起轩然dà bō,尤其是在儒家学界,几乎等同于整个读书人世界。
  毕竟,儒家的影响力太大了,这样做的话,几乎等同于公然挑衅,藐视儒家学派的社会地位。
  震撼之余,周道登的心里又不禁有一些感慨,放眼于天下,除了那些批判儒家的泰山学派,差不多也就是阳明学说,恐怕也就只有皇上胆敢,也有这个资格,更具备这个实力,公然这么做了。
  崇祯的话音刚落,脑海里还在盘桓着这些念头之时,周道登连忙停了下来,掐断了这种思绪,凝重的表情之下,有夹杂着几分犹豫的神采。
  “皇上,在科举考试之中,引入分数制,老臣举双手赞同,可是,八股文在总分数中所占的比例,是不是有一些太少了啊?”
  沉稳的性格使然,周道登忍不住地试探性问了一句,不等崇祯作出回应,似乎觉得自己的意思表达的不够明确,进而连忙补充道:“毕竟,这样进行分值划分的话,八股文的重要性等同于直接缩水了一半,恐怕会引起天下读书人的不满。”
  虽然身体的年龄只有十九岁,却不代表崇祯的心里和思维真得只有十八岁,真得就那么的天真,又怎能听不出周道登的意思?又怎会不知对方为何这么顾虑重重?
  毕竟,天下读书人之中,十之七八都是儒生,就算是剩下的两成,其中不少人也是兼修儒学。
  “少吗?”


第六百四十九章 童试

  反问之时,崇祯忽然淡淡一笑,噎得周道登说不出话来,不等他做出进一步地回应,却见崇祯朗声继续说道:“朕觉得,这已经不少了,八股文就占了总分值的一半,可是明法和明算的总和。”
  “就算是在朝廷之中,七部有吏、户、礼、兵、刑、工、商,和儒家有关的也就是礼部,也就占七分之一,相比于而言,这都占了一半,难道还少吗?”
  “何况,朕还未将其他衙门计算在内,否则的话,儒家所占的比例将会更低,天下的读书人还有什么好埋怨的?有什么好不满的?”
  语速越来越快,气势越来强,使得周道登根本就没有开口的机会。
  虽是歪道理,虽是在强词夺理,虽是在偷换概念,却也说得周道登哑口无言,更加不知道如何反驳了,最终只能心里长叹一声,也就闭口不言了。
  就在这个时候,崇祯就像是川剧中的变脸一般,脸上的那股淡淡的笑意变得是那么的神秘,充满意味深长的味道,看到周道登不接话,话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对了,周阁老,如果朕没有记错的话,读书人要想获得生员这个称谓,就先必须进入各省的郡学,也称之为儒学,而要想获得生员的这个资格,就必须先参加一个入学考试,也就是童试。”
  周道登的眉头皱得更深了,虽只是寥寥几句话,却已经明白了崇祯的意思,无非是含沙射影,一种暗示,要想获得生员的资格,要想参加科举,就必须先通过儒学的这一关。
  也就是说,不管科举的内容如何调整,有着怎样的改变,都有着儒学在最前方把关,把守着进入科举的通行证,没有儒学的这块敲门砖,根本就无法进入科举。
  毕竟,虽然是叫作“童试”,有一个“童”字,却并不代表参加考试者都是稚子或十几岁的少年,其中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