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2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芝虎高兴地离去了,心里满是期待之意,期待着嫂子和侄儿早一点离开日本,返回大明。尽管还是犹如人质一般,滞留在京城,但也好过被扣留在日本太多。
  看着郑芝虎离去的身影,崇祯摇了摇头,似乎想要甩出脑袋里的那种沉重感,好整以暇,整理一下思绪,整理刚刚的谈话内容。
  就在这时,崇祯还来不及进行总结,在司礼监太监张彝宪的带领下,商部尚书林宗载缓缓走了进来,后者的手里拿着一份奏折。
  “林尚书,怎么了?有什么事情吗?”
  不等张彝宪开口汇报,崇祯率先发起了询问,直接选择了无视,后者也极为识趣地咽回了全部的话语,欠身地略微施一礼,默默地退了出去。
  显然,林宗载早就习惯了这一幕,看到张彝宪有一些黯然的离去,始终都没有开口的机会,并未多说什么,而是连忙回应崇祯的询问,并递出了手中的奏折。
  “启禀皇上,这是臣与毕尚书商谈过后,确定的最终名单,乃是今年交税最多的前十商人。”
  “哦~原来是这件事情啊,朕都快给忘了。”
  回话之时,崇祯露出恍然之色,右手接过那份奏折的同时,左手伸出了食指,轻轻点了点太阳穴附近的位置,脸上再次现出了淡淡的微笑。
  林宗载并未接话,就那么静静地站在那里,保持着沉默,等待着崇祯看完奏折。
  就在这个时候,崇祯浏览着名单的过程中,看着上面的内容,随着一个又一个名字映入眼帘,以及后面标注的诸多信息,崇祯脸上的笑意愈发的明显,嘴里更是发出了啧啧之声,喃喃自语了起来。
  “不错嘛,没想到,这些商人缴纳的税银如此之多,相比于朕登基之前,占据了那个时候的财政收入,将近四成左右,在近几十年里,恐怕朝廷还未收到过如此多的商税。”
  “仅仅是这十人,加在一起,就有五六十万两白银之多,朝廷在商业方面的总税收,恐怕更多,至少也得有三四百万,将近是过去的财政收入的两倍了。”
  “不错,不错,朕非常满意~!”
  自语之间,啪的一声,崇祯已经将奏折合了起来,再次抬头看向了林宗载,朗声询问道:“对了,林尚书,通知这些人了没有?他们什么时候到京城?”
  “还没有呢,皇上~”
  林宗载老老实实的回答了一句,满脸的恭敬之意,在这一刻,他好想说,以往之时,不是商税少,而是因为,以前的那些商人,只要稍微富裕一些,就会被杀鸡取卵,被朝廷的一些大人物查抄家产,以各种名义没收。
  而黄山惨案,就是一个最好的案例证明,最能说明这一点。
  最终,话到嘴边,林宗载还是将话咽了回去,转而解释道:“由于这些商人,主要集中在南方,遍布于江南各地,再加上刚刚统计好,所以,臣与毕尚书商量了一下,皇上您肯定了这个名单之后,我们商部才会下发一个文书,通知这些商人。”
  崇祯恍然地点了点头,就想要回应什么,却被林宗载接下来的话语给打断了。
  “而且,皇上,如果不是您的一再嘱咐,皇家店铺缴纳的税银,不计算在内,恐怕这份名单还要少上几人,取而代之的是,巩驸马和刘国丈等人。。。。。。”
  “好了,林尚书,无需多言,按照朕说得做就行~”


第五百五十七章 矿监税使

  崇祯摆了摆手,打断了林宗载后面的话语,进而补充道:“好了,就按照这份名单办,通知上面的那些商人,让他们在元宵节之前,到达京城,朕好一块宴请他们。”
  “是,皇上,臣领旨~!”
  然而,林宗载的话音刚落,就要接过那份奏折之时,就在这个时候,户部尚书毕自严走了进来,就好像两人事前商量好的一般,并未与林宗载有任何的眼神交流,不等崇祯率先发问,毕自严却是先开口了。
  “启禀皇上,臣有要事相奏~!”
  “哦~什么事情?”
  崇祯本能地反问了一句,脸上现出一丝好奇之色,没有像往常那般,先是寒暄一番,说什么“有话直言”之类的话语,就这么大喇喇地问了出来,也打了毕自严一个小小的措手不及,确切来讲,应该是意外。
  此刻,不知是因为这么一个小小的意外,崇祯的不按套路出牌,还是由于某种顾虑使然,毕自严明显迟疑了那么片刻,而崇祯也没有察觉到他的异常表现之处,神情举止的细微变化。
  这个时候,毕自严的双眼变得迷离起来,犹如手足无措一般,左右打量了一下,看到林宗载捧在双手里的那份奏折,顿时眼前一亮,转瞬即逝,又恢复了正常,心里已经有了计较。
  “皇上,相信您已经看了林尚书的那份名单。”
  “嗯~是的,已经看到了,对于你们草拟的这份名单,朕非常满意。”
  看着毕自严吞吞吐吐的模样,唯唯诺诺的说话方式,崇祯终于从他那平静的表情里,察觉到了一丝异样之处,但也并未询问什么,而是极为耐心地配合着。
  “皇上,如果朝廷能够做出一些改革,臣有着十足的把握,明年之时,这份名单,不仅有着大幅度的更新,在税收方面,尤其是商税方面,最起码能够增加十倍有余。”
  “哦~毕尚书,什么样的改革?”
  崇祯依旧很平静,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反问了一句之后,进而又补充道:“说来看看,让朕听听,是否有理。”
  随着谈话的气氛越来越融洽,林宗载明显知道毕自严要说什么,神情也跟着一松,焕发出不一样的神采,但更多的还是莫名的紧张,忍不住地又偷偷地打量了一眼毕自严,犹如做贼一般。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容不得林宗载观察他的神情变化,毕自严暗暗长呼一口气,“吁~”,随之已经开口了。
  “启禀皇上,是这样的,万历年间的时候,神宗皇上为了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派遣了大量的太监,担任矿监税使一职,增加各种税种,虽然朝廷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但也使得大量的商人为之破产,不堪重负,许多机户纷纷倒闭,致使大量的雇工失业,苦无生活的来源。。。。。。”
  渐渐地,随着毕自严的讲述,讲话越来越直白,崇祯终于听出了对方的来意,毕自严所要奏报之事是什么,神色依旧是平静无比,极有耐心地保持着倾听之状。
  毫无疑问,有着历史学家的灵魂印记,崇祯又怎么可能不知道明末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尤其是江南等地,手工业更是极为发达,出现了雇佣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机户和机工,专门从事纺织业的人户或者作坊。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相比于毕自严,对于矿监税使的事情,身为后世的一个历史学家,还是一个明史专家,崇祯当然了解的更加全面,要更加的详细。
  万历派太监担任矿监税使之后,这些太监渐渐控制了天下各地的税务机关,几乎到了明火执仗地掠夺财富,宦官在经济领域横行肆虐,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名义之上,虽是矿监税使,但监视的范围,可不仅仅是在矿冶采炼业方面的税收,还涵盖了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更是在沿江、沿河以及道路桥梁的关键要道,设置了重重关卡,征收税银,更像是明目张胆地抢劫,收取过路费。
  因此,在这期间,那些太监巧立名目,增加大量的税种,行为大胆之极,没有他们不敢做的,增税、烂税等方式,大肆收刮银两。
  自然而然地,既然敢这样做,在收税的过程中,自然也就伴随着中饱私囊。
  因此,宦官毫无顾忌地这番施为,毫无节制地掠夺,自然会引起极大的民愤和民怨,自然也激起了民乱,暴动之下,有不少所谓的矿监税使,被商户或者民众打死。
  一系列的民众bào luàn,一时间,引起了朝野的震荡!
  就在这个时候,容不得崇祯继续深想下去,回忆这方面的诸多历史信息,毕自严的侃侃而谈已经停了下来,而他却是反问道:“毕尚书,你有些过于夸大了吧?”
  毕自严刚想接话,进行解释,却被崇祯一摆手给打断了。
  “先听朕把话说完,你再论述自己的观点。”
  崇祯顿了顿,露出思索之色,更像是在整理思绪,组织语言,并未让两人等待多久,崇祯那不急不缓的声音,再次回荡在这偏殿之中。
  “毕爱卿,朕再问你一句,造成那些问题的原因,真得就在于‘矿监税使’这一制度上面吗?”
  看似在询问毕自严,但崇祯的言语方式,近乎于自问自答,更像是他在自言自语。
  “在朕看来,其实不然吧~?”
  “你所讲的那些,朕并不是一无所知,还有着相当的理解,恐怕惹得tiān nù人怨的原因,不是矿监税使这一制度,而是那些宦官吧?”
  “而且,朕切问你,矿监税使的存在,真的不合理吗?”
  渐渐地,随着崇祯的一再反问,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紧张了起来,极具有莫名的压迫感,而崇祯的声音虽然平静,虽然是在慢条斯理的表达,但那种犹如连珠炮般的反问节奏,问得毕自严心虚不已,直出虚汗,忍不住地连连吞咽了一下口水,紧绷的神经之下,还以为崇祯生气了呢,心里也就随之越发的忐忑和紧张了起来。
  “皇上——我——”


第五百五十八章 破坏了大明的根基

  毕自严只觉得嘴里干涩无比,有一些吭吭哧哧地吐出三个字,还是断断续续的那种,犹如急得说不出话来一般,似乎是想要解释什么,然而,却被崇祯风轻云淡地给打断了,后者并没有一点生气的样子,一切都不过是毕自严的心理作用而已。
  “放心吧~毕爱卿,不用这么紧张,朕没有一点责怪你的意思。”
  看着毕自严这副模样,崇祯显然是看穿了他的心思,不无安抚之意的来了这么一句,进而又补充道:“开采矿藏,并对相应地材料进行冶炼,朝廷收取相应的税赋,并无不合理的地方,再正常不过了。之所以惹得tiān nù人怨,商人难以过活,不过是收税的官吏从中谋私,才造成的。”
  “至于矿监税使,也有存在的必要,毕竟,为了防止偷税漏税,或者官员贪墨税银,自然就需要朝廷派出相应的监税使,从旁监视着这一切。”
  “各个阶层之所以深恶痛绝矿监税使,不是因为它的存在不合理,而是充当它的角色之人,借助手中的权力,盘剥各行各业的人士,才会使得矿监税使成为臭名昭著的存在。”
  一番话下来,毕自严更加的无言以对,不知道该怎么反驳,而崇祯却是洋洋洒洒地继续说道:“因此,毕爱卿,你所讲的这些问题,并不是矛盾的关键所在,而是在于,收税的过程不够规范,不够透明,再加上宦官担任矿监税使,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性,权力也就大得多。”
  不得不说,崇祯的这番话相当隐晦,并未点明,这一切的一切应该归咎在万历身上,而是他的幕后指使,故意纵容所致,把这一切都推到了那些宦官的身上。
  很显然,不管是毕自严,还是一旁的林宗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并未点明,前者更是附和道:“皇上英明~!矿监税使,之所以搞得tiān nù人怨,民怨沸腾,就在于那些宦官的横征暴敛,近乎于明火执仗地掠夺商人的钱财和家产。”
  “比如说,就拿当时的苏州织造太监孙隆,当时的苏州,可谓是商业发达,是大明极为富庶的地方之一,而孙隆却在苏州的各个交通要道设置关卡,向商贩征收重税,以至于行商小贩不敢转运,致使税源日益减少。”
  “有鉴于此,不甘之下,想要敛取更多的钱财,孙隆将魔爪伸向了当地的机户,征收高额税金,规定每张机纳银三钱,产纱一匹,纳银两分;产缎一匹,纳银五分,直接导致了大量的作坊倒闭,更是引起了‘葛贤事件’,十万市民的反抗。”
  “嗯,毕爱卿,朕知道这件事情~”
  崇祯忽然插了一句话,脑海里更是浮现了这方面的一些信息,神色已经变得郑重无比,更是补充道:“而且,这个葛贤至今还活着,在苏州有着极大的声望,自那件事情之后,被人称之为‘葛江军’。”
  “因此,由于事情闹得极大,百姓又站着理,并未zào fǎn,只是在街上游行,到衙门口shì wēi,表达不满和愤怒,随着yú lùn的愈演愈烈,使得当时的神宗皇帝不得不认错,事情出于公愤,而未追究葛贤等人的罪责。”
  一时间,随着崇祯的出言符合,表达愤懑之意,毕自严随之义愤填膺了起来,在接下来的言语表达上,有一些忘乎所以,忘记了身份,忘记了场合。
  “还不仅如此呢,皇上,当时的宦官马堂,出任山东矿监之时,为了征收店税,更是公然采取了持械抢劫的方式,稍有反抗者,就以抗旨处置,致使大量的山东中产之家破产。”
  “还有就是,当时的另一位矿监宦官陈增,眼红于马堂的敛财方式,将魔爪伸向较为富庶的临清,使用各种手段,征收重税,由于权力的重叠性,两人发生了矛盾,甚至于大打出手。”
  “不过,即便如此,两人最终还是发了横财,却苦了山东的百姓。”
  相比于毕自严的义愤填膺,说到动情之处,几乎是双目直欲喷火,但基于历史学家的理性与分析眼光,崇祯要平静得多,镇定得多,看到问题更加深刻,想得更加深远。
  这一刻,崇祯深深地意识到,自己要想实现大明中兴,想让大明真真正正地强大起来,那是任重而道远,并没有那么简单,并不只是重视商业那么简单。
  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的同时,也要有相应的法律辅助,进行一定的保护。
  而且,现在这个社会,存在了太多太多的弊病,还是制度上的那种弊端,如果不将其修正过来,即便自己再如何的重视商业,也不够那些执行者破坏的。
  毕竟,如果不能实现制度上的完善性,就算有再多的优惠商业政策,那也是等同于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还有呢,皇上,那些朝廷委派的矿监税使,宦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一些在净身之前,多是市井流氓,一旦顶着皇命,而又缺乏律法的束缚,就会在地方肆意妄为。招收的税使,也多是社会上的残渣余孽,亦或是游手好闲之徒。”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这些矿监税使,强征上来的税银,十之六七,至少一半以上,绝大部分都进入了他们的腰包,肥了他们自己,细细算来,朝廷的财政并未获利。”
  “由于这些矿监税使的原因,致使天下的动荡,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百姓,塑造了邪教滋生的土壤。”
  。。。。。。
  听着毕自严的讲述,崇祯有了另一个感慨和领悟,明末时期,说是天启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倒不如讲,是万历皇帝将大明变成了一个烂摊子,来得更加贴切,更加精准。
  至于中间的明光宗,登基不过一个月,根本就是一个短命鬼皇帝,无论如何,也怪不到他的身上。
  万历的懒政,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使得大明的zhèng fǔ机构处于停滞状态,几乎是无法运转,如果说,这些为大明埋下了祸根。
  那么,万历向天下委派了大量的宦官,担任矿监税使,肆无忌惮地敛财,就是直接破坏了大明的根基,渐渐走向覆灭的深渊。


第五百五十九章 得罪人的差事

  如此情况之下,万历皇帝制造了明暗两大危机,天启能够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足以说明他的能力不凡,已经算是功劳一件了。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天启虽然沉迷于木匠工艺,但也有着无为而治的味道,毕竟,不管怎么说,也无法否认存在这一点的可能。
  只是到了后来,随着小冰河时期的到来,伴随着各种天灾的不断,什么旱灾啊,地震啊,雪灾啊,瘟疫啊,等等,再加上辽东的女真日益势大,除非历史上的那个朱由检有着经天纬地之才,有着神鬼莫测之能,否则的话,根本就改变不了大明的结局。
  何况,朱由检的资质平平,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还是一个善于猜忌的年轻帝王。
  不管是袁崇焕也好,还是孙传庭也罢,亦或者是孙承宗、卢象升、洪承畴等人,虽然他们都有着极为高超的军事能力,即便能够挡得住dá zǐ的入侵,即便能够镇压得了乱军,但那也能是一时的苟延残喘,治标不治本而已。
  尤其是后者,乱军不仅局限于军队的哗变,还有来自于百姓的暴动,已经不单单是派军镇压,就能解决得了的那么简单,这已经牵涉到大明的本源问题,吏治的腐败,致使民心向背,民怨沸腾。
  一旦失去了民心,无论是谁,也救不了大明,也改变不了历史。
  在这一刻,经过自己的一系列动作,一再地改变历史的运行轨迹,使得大明迈入了正轨,前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