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基条件,相对稳定的基本环境,可以从容不迫地一一解决明末时期的诸多弊端。
  亲手捉刀,改变历史,拯救华夏历史,只要是一个汉儿郎,就算是想想,恐怕都会兴奋不已吧?
  何况,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
  尽管小冰河时期的到来,灾情越来越严重,但陕西的情况已经得到了极大地缓解,尤其是大量难民转移到辽东,更是有效地遏制了乱军的滋生。
  收复辽东失地,将建奴赶回老窝,使得野猪皮元气大伤,东北相对稳定了下来,不会再重演“己巳之变”那样的惨剧,更是杜绝了鞑子入关的可能。
  辽东之战,一战成名,打出了大明的威风和实力,再加上英国公张维贤带兵镇守于大同,使得北方的蒙古族,尤其是山西和北直隶以北的漠南蒙古,彻底老实了下来,轻易不敢骚扰边境。
  而西南之地,随着安奢之乱的彻底被平叛下来,随着大量难民的涌入,被朝廷安置在云贵等地,汉人的数量急剧增加,随之稳固了朝廷在那里的统治地位,渐渐变为郡县制,除去土司制度。
  至于东南的海盗与洋人之患,随着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的整合完毕,组建成东南水师成功,还有大量的火器和战船的投入,装备到水师之中,大明水师,已经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
  东南之地的稳定,已经是指日可待,不足为虑。
  “嗯。。。既然外部环境条件日趋成熟,只要等到河南巡抚丘兆麟整饬好军纪,军中的改革也进入后期,有着新军的拱卫,天雄军拱卫京师,秦军在陕西镇守西北,两者又遥相呼应,接下来,就可以安心地整肃吏制了,从而奠定大明腾飞的基础。。。。。。”
  崇祯一边想着,一边嘴里嘀咕着,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转而看向了身后的冷晓磊一眼,随即回转过来,继续向前走的同时,淡淡地说道:“对了,小磊,明天一早,让《大明日报社》的社长黄宗羲进宫见朕。”
  “是,皇上,末将遵旨。”
  “还有,分别派锦衣卫前往陕西和山东,将陕西的高秀英、李过和青州府的前衡王妃林四娘,带到京城来,告诉他们,朕有一项重要任务交给他们去做。”
  很显然,冷晓磊有一些错愕,有一些愣神,对于后者,有着“姽婳将军”的林四娘,那是再清楚不过了,毕竟刚刚裁撤掉衡王,皇上叫一个女人入京,还说是什么重要任务,这是要做什么?
  至于高秀英和李过,只是略微思考了一下,冷晓磊这就想起来了,一个是李鸿基(李自成)的侄儿,一个是李鸿基的现任妻子,前两人没有什么声名,李鸿基就不一样了。
  那可是皇上从诸多驿站之中的驿卒里面,直接提拔上来,专门负责朝廷驿站这一块,对驿站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重组,干得可谓是热火朝天。
  尤其是李鸿基的提拔,仕途历程,得到了皇上的重用,可谓是一步登天,现在这个时候,莫要说整个京城,放眼于整个天下,恐怕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不认识他李鸿基。
  而高桂英和李过,一个是李鸿基的婆娘,一个是他的侄儿,驿站事情的左膀右臂,皇上召他们京又能城干什么?
  真是令人费解,冷晓磊越想越好奇!
  冷晓磊的脑海里闪过这些念头之时,还未来得及继续深想,就被崇祯的声音给打断了,猛地清醒了过来。
  “小磊,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没没,皇上,末将一会儿就去安排这件事情。”
  冷晓磊连忙矢口否认,显得有一些惊慌失措,随着语气渐渐恢复正常,进而补充道:“青州府倒还好一些,一来一回,大概三天的时日,林四娘就能到达京城。至于陕西的高桂英和李过,恐怕要多等一段时间,最快也要六七天。”
  “嗯。。。林四娘的情况不同,毕竟曾经是衡王府的王妃,还是你们锦衣卫亲自去一趟,拿着朕的手谕,方显朕的诚意。”
  崇祯的脸上露出沉吟之色,徐徐说了一句,随之转而说道:“至于高桂英和李过,就没有必要那么麻烦了,使用飞鸽传书,最迟四天的时间,也就足够了。”
  “是,皇上,末将明白了。”
  冷晓磊附和了一句之时,轻轻点头,露出一副恍然的样子,随之若有所思地沉声道:“这样的话,一增一减之下,最多相差一天的时间,他们三个正好相继到达京城。”
  崇祯回头一笑,并没有多说什么,就埋头向着紫禁城的东华门走去。
  第二天。。。。
  文华殿内,除了端坐于上方的崇祯,对面站着的不仅仅是大明日报社的社长黄宗羲,还有顾炎武、陈贞慧、张若采(金圣叹)等年轻一代的翘楚人物,也是报社的几位主要编辑。
  “各位,先看看这个,乃是朕让人搜集上来的一些消息。。。。。。”
  随着崇祯不咸不淡的抛出这句话,似乎是早有准备一般,冷晓磊随之上前一步,从龙案上超过一摞纸,径直向对面走去,每人发了一份之后,又返回了崇祯的身后。
  由于摄于崇祯的声望,不知道此行被宣召的原因,原本就有一些紧张的气氛,渐渐地,随着众人浏览的深入,越来越了解纸张上的内容,眉头紧张的同时,气氛也变得有一些压抑起来,让人有一种胸闷的窒息感。
  “好了,差不多都看完了,跟朕讲讲,对于这些事情,你们都是什么想法?”
  一时间,屋子里出现了短暂的沉寂,不知道是因为心有顾忌,还是愣神的使然,最终还是最为年轻的顾炎武打破了平静,最先开口了,话里充满愤懑的意味。


第四百三十章 舆论压力

  “皇上,这些百姓也太凄惨了,太可怜了,不是死了丈夫,就是父亲,亦或是儿子,总之,家里的男子几乎都战死于沙场,少了顶梁柱,就算如此,那些老弱妇孺几乎就没有维持生活的能力,还要受到来自于流氓地痞的盘剥,以及当地恶霸的欺负。”
  听到这番话,看到其他人流露出的同情之意,崇祯只是微微颔首,虽是年轻的面孔,却故作一副老成持重之态,并未回应顾炎武,接下来的话语,给人一种光顾左右而言他的感觉。
  “无需多言,想必你们也看到了,给你们看得这些事例之中,有着非常相同的相同点,他们都是战死沙场将士的家属,而且,还是属于那种最底层士卒的家属。”
  “这些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全都是最普通不过的老百姓,背后没有什么大的家族,随着家里男人的战死沙场,全都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抵御外敌,捐出七尺男儿之身,而丧失了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
  “然而,就是这些精忠报国的将士,大明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们,或者说是他们的家人,不管是从战场上幸存下来,却落下了残疾;亦或是身死,留下了妻儿老小,却在艰难度日。”
  “为了大义,为了大忠,牺牲了个人,却落得个如此窘境,各位,你们觉得公平吗?他们这些人不该予以补偿,给予一定的特殊照顾吗?”
  渐渐地,崇祯的声音越来越高,给人一种慷慨激昂之感,却又让屋子里的其他人心生愤懑,堵得慌,唏嘘不已,为那些战死沙场之人鸣不平。
  当然,这种情感还是主要针对那些普通的寻常士兵。
  “哎——”
  忽然间,崇祯长长一叹,神色黯然了几分,语气陡然一变,不无感慨地转而说道:“古语有云,一将功成万骨枯,人们只看到了成为名将的不易,只看到了一将乃是站在累累白骨之上,方可功成名就。”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却无人关注那万骨之后的诸多问题,那些无名白骨的家人,也需要照顾,子女要抚养成人,伶仃孤苦的老人需要有人送终。”
  这个时候,身为社长的黄宗羲,虽然同样怀有同情之意,但听到这番话,尤其是最后一句,眉头微蹙,理性犹在,忍不住地插话道:“可是,皇上,若是想妥善安置好那些战死将士的家人,委实太过不现实了,很难做到。”
  “毕竟,一场大战下来,动辄就会有成百上千,甚至于过万的人战死,先不说这些战死将士的抚恤金,单单是要让他们的老父母老有所依,有人送终,子女有人抚养,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远远超脱朝廷的能力范围。”
  “不不——黄宗羲,你误会朕的意思了。”
  崇祯连忙抛出了一句话,打断了对方讲话的同时,更是一摆手,进而解释道:“朕的意思是,对于那些将士们的亲属,尤其是战死的将士亲属,朝廷应该出台相应的法令,根据不同的情况,予以相应地照顾。”
  “比如说,如果家中还有其他请壮劳力的家庭,予以减赋的同时,若家里只有一个轻重劳力,不用再服兵役;如果只有孤儿寡母的,朝廷可以给妇人安排一个轻松的活计,谋生的同时,也能兼济家里,诸如等等。”
  “还有就是,对于军人家属,特别是战死将士的遗孀,予以法令上的照顾,凡是欺辱、霸凌他们之人,都要从重从严处理。”
  。。。。。。
  渐渐地,屋子里的众人恍然了,明白了崇祯的意思,对于军人,尤其是那些战死的军人,除了相应的抚恤金之外,还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不是直接给钱,并不是朝廷为他们赡养父母与子女。
  简单地一点来讲,就是让那些遗孀的日子好过一些,让那些战死的将士能够名目。
  当然,这些优惠政策有一个中心点,那些想要获得减赋的家庭,比如战死将士的兄弟姐妹或父母,就必须照顾好烈士的子女。
  否则的话,如果其中有什么弄虚作假,或者对烈士遗属并不好,惩罚的力度也是相当严重,莫说是寻常百姓家庭,就是权贵之家,也很难承受其中的后果。
  几人听得连连点头,满脸的兴奋之色,惊喜于崇祯的这番言论和观点,对其愈发地敬佩和折服。
  虽然都是同龄人,年岁相差不大,但看向崇祯的目光却是不一样了,根本就是在仰视,心里有一种错觉。
  这副年轻的面容之下,尤其是听到不同的言论,有时候,觉得皇上是一个老者,知道的很多,阅历极为丰富,观点更是非常的新奇。
  又有的时候,皇上不像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更像是一个三四十岁的英雄,身怀凌云壮志,气势迫人,又让人心生折服之意,甘愿跟随。
  就在众人思绪翻飞之时,这个时候,黄宗羲略微沉吟了一下,思索的说道:“皇上,既然如此,这些事情应该是户部、礼部、兵部等衙门的事情啊,臣等又能做些什么呢?”
  很显然,黄宗羲同时也说出了其他的人疑问,只见,话音刚落,所有的目光都汇聚在崇祯的身上。
  “嘿嘿。。。。很简单,造势——朕需要大明日报造势——”
  崇祯颇为郑重地丢出这句话之时,又带着几分吊儿郎当之意,看到黄宗羲等人愈发不解了,这才缓缓说道:“其实吧~关于这件事情,朕早就交代下去了,让七部的衙门去做了,并且联合内阁重臣。”
  “皇上,那你为何还。。。。?”顾炎武适时地问了一句,整个人愈发不解了,并未尽言。
  “原因很简单,之所以让你们这样做,通过大明日报造势,就是因为,朕觉得,内阁和七部的动作委实太过迟缓了,关于相应的法令,还未形成条文。”
  “简单的来说,朕就是想让他们的办事效率更快,通过你们大明日报,将朕的这种想法昭告于天下,传到大明的所有军中,从而形成一股无形的压力,让七部和内阁的官员更能认真对待,年前就能形成初步的律例。”
  屋子里的人,虽然都是年轻人,最大的也不过二十出头,但都是有名的才子,可谓是才思敏捷,反应过人,极为聪颖,转瞬之间,就明白了崇祯的意思。
  皇上这是想制造一种舆论压力,掌握住道德上的主动权,让朝中的那些重臣不得不按照他说得做,还要尽快的做好。


第四百三十一章 敲打

  不难想象,一旦这个消息传遍天下,尤其是传遍军中,皇上声望大涨的同时,更加获得士兵拥护的同时,也在倒逼朝中的那些文臣提高办事效率,不敢再推脱和搪塞。
  一旦舆论形成,就算所有人都知道,皇上这是在收买人心的一种手段,从而更好更有效地掌握军权,但朝中的那些官员,不管是属于哪种党派,也是无可奈何,也不得不照做?
  否则的话,就等于站在大明所有军队的对立面!
  一时间,随着思绪的明悟开来,想得越多,黄宗羲等人洞悉了崇祯的图谋,这是想对付朝中的那些文官,尤其是东林党一派,将其推到武将的对立面,虽不至于剑拔弩张,水火不容,但两者的关系也会变得有一些微妙起来,愈发地紧张。
  以往的时候,文官集团,之所以让皇上忌惮不已,能够掣肘住皇权,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武将沦为依附文官的存在。
  渐渐地,随着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成熟,虽未有朝廷的明文规定,但文官的权力也是越来越大,尤其是众官之首的内阁首辅,权力更是高得吓人。
  毕竟,虽然内阁的品阶只有正五品,但却兼任着其他更高品级的职位,亦或者拥有加高品级的虚衔。
  所以说,内阁中的首辅之臣,将其称之为百官之首,也并不为过。
  不难想象,一旦将军权从中剥离开来,使得文官与武将处于某种对立面,莫说是内阁,就算是整个文官集团,不分党派,影响力都将会大幅度下滑,更不用说牵制皇权了。
  一时间,想通了这些的众人,反而沉默了,不知道该如何回复崇祯?
  若是放在之前,众人还未参加复社,毫无疑问,崇祯刚刚抛出这个想法,一定会积极响应,纷纷建言献策,出谋划策,讲述如何写那篇文章?
  复社,名义之上,主要任务,固然是揣摩八股文,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实际上,却又带着浓重的政治色彩,社中的许多人,往往以东林后继自任。
  说白一点,复社就是东林党的一种延伸,更加大众化的民间组织,从而吸纳更多有才识的年轻人,作为东林党的储备人才。
  作为复社的成员,面对皇上的如此行径,带着非常明显的针对色彩,针对朝中的东林党,不管是出于什么心思,黄宗羲等人又怎么可能不迟疑呢?
  毕竟,如今之时,朝中的东林党稳压阉党一头,占据着诸多的优势,皇上对文官的下手,就是等同于对付东林党。
  自然而然地,皇上这番的作为,看似是在倒逼朝中的文官群臣,却是主要针对的东林党。
  “怎么了?这件事情很难办吗?”
  看着神色不断变换的众人,崇祯忽然连连问了一句,脸上却是挂着淡淡的笑意,乐呵呵地看着他们,似乎并未想过有人能够回应,崇祯随即自说自话了起来,却使得黄宗羲等人心里猛然一惊。
  “朕知道,就在今年,天下出现了一个名曰‘复社’的文社,乃是由南方的各个文社社团联合而成,人员虽少,却都是聚集了许多大明有名的青年才俊,各地的才子,可谓是人才济济,而又与朝中的官员有着某种联系。。。。。。”
  渐渐地,随着崇祯风轻云淡一般的讲述,众人的一颗心直往下沉,愈发的没底,不禁忐忑了起来,动作轻微的相互对视了一眼。
  黄宗羲等人虽然年轻,虽然才华横溢,虽然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容易冲动,但深受父辈的熏陶与教导,以及从诸多历史典籍得到的消息,也知道一个道理,古往今来,朋党之争,是每个皇帝最为忌讳的事情。
  皇上虽未言明,但提点与敲打之意已经十分明显。
  毕竟,他们参加的文社,就是联合组成“复社”的诸多文社之一,即便没有个人的声名,但也是相差不多,等同于默认了。
  而且,就算是没有复社的存在,就算没有参加复社,但在场之人,谁也说不清楚,毕竟,父辈或者祖辈,毫无疑问的,或多或少地都带着东林党的色彩。
  说话之间,崇祯的目光看似飘忽不定,但总会不时地飘过每个人一眼,带着几分深意。
  渐渐地,屋子里的气氛变得有一些异样起来,黄宗羲和顾炎武等人的神色是那么的不自然。
  不过,相比于其他人的眼神闪烁不定,有着顾忌,黄宗羲的眸光却是越来越明亮,变得坚定起来,一想到父亲的大仇得报,仇人的伏法,全都仰赖于皇上的出手,等到崇祯的话音刚落,紧跟着,铿锵有力地沉声说道:“皇上,您放心,微臣一定办好这件事情,写好这篇文章,最迟争取后天上报。”
  “好~!”
  仅仅是一个字,表达了崇祯的满意,颇为赞许地连连点头,转而轻松地说道:“说实话,朕几乎没有什么门第之见,更不在乎手下的臣子是什么出身,更加看重的是个人的能力,能否办好事,是否对朝廷忠诚?”
  “至于什么文社啊,像复社这样的存在,只要不搅乱朝廷,只要不蛊惑人心,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