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算会有所伤亡,但兵力也不会折损多少,不会影响后金的元气,你所讲的那种情况,乃是最糟糕的情形,发生的可能性极大。”
  似乎觉得自己的这番言辞过于苍白无力,确切的来说,是前面的一番话,缺少一种有力的说服力,范文程又举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例证。
  “纵观后金的整个发展历程,真正的黄金时期,快速崛起的阶段,就是天命可汗建立后金的前后数年,那个时候,凭借着个人的文治武功,天命可汗的威望一时无两,可以统御诸将,听从他的号令,一致对外。。。。”
  随着范文程的讲述,话语里隐隐透着的深意,皇太极并不觉得,对方是在质疑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威望,而是意有所指,佐证他的那番‘不破不立’观点。
  无可非议,经范文程这一提醒,这么一总结,细细回味之下,不管是皇太极,还是代善,都觉得是这个理,后金的巅峰时刻,快速崛起的阶段,正是天命可汗努尔哈赤带着众人四处征战,开疆拓土,建立后金前后的那十几年。
  愿意很简单,那个时候的努尔哈赤还处于壮年,不管是个人声望,还是雄才伟略,都处于急剧攀升的阶段,不存在汗位之争,自然而然地,众人也就能够一致对外。
  同样地,皇太极也完全明白了范文程的那个观点,何为不破不立?
  那就是彻底清除后金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哪怕是元气大伤,折损一部分兵力,也要去做,却不代表后金变弱了,反而更强了。
  毕竟,离心离德的部众,不仅不会给后金带来好处,还会起到反效果,事事掣肘,对外的同时,还要时刻留意背后,如此一来,只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这个时候,代善也已然明白了范文程的意思,但神色却是那么的难看,难以接受这样的做法,毕竟,不管是阿敏,还是莽古尔泰,都是爱新觉罗的血脉。
  {月末了喔,巨巨们,如果还有月票的,可以清仓了喔,过期就可惜了,不如支持一下俺啊~}f


第三百四十九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三)

  然而,望向皇太极之时,看到对方所流露出的神情,心里就是一颤,也很清楚,即便皇太极还未做出明确表态,但已经下定了决心,借助这个机会,一举扳倒莽古尔泰和阿敏这些人。
  否则的话,他就不是真真正正的后金大汗,每每决断之时,总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掣肘,以及一些质疑的声音,这关乎一名大汗的威信。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别看皇太极仰慕于汉家文化,学习各种儒家经典,但是骨子里还是有着女真人的那份血性,杀伐果断,动起手来,一点都不手软。
  何况,和众人一样,皇太极自小也是跟着父亲努尔哈赤四处征战,性格里面自有那种铁血杀伐,又怎么可能心存妇人之仁?
  相比于代善的心事重重,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此时此刻的皇太极,却是想到了更多,想得更加深远,从范文程的这番言辞中读取到了更多的消息,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如今的后金,莫说是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便是天命可汗死而复生,执掌现在的后金,没有了内讧的情况,也很难抵抗明军的攻势,唯有退守建州,收缩防线,采取韬光养晦之策。
  天命时期的后金,之所以能够做到频频得利,占据先机,屡屡战胜明军,很大一部原因,就是情报做得好,了解明军的军事部署,以及用兵方略,如此才能击退,甚至于击败明军的大举进犯。
  然而,随着山西八大商人世家的覆灭,后金在关内的情报系统,也随之被摧毁,变成了瞎子,聋子,根本就无法了解明朝的情况,更不用说明军的诸多动向。
  孙子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所以,皇太极下定了决心,为了后金的将来,能够东山再起,必须忍气吞声,灰溜溜的退回建州。
  孤岛之上,还是那座大楼之中,崇祯正在看着户部草拟的一份奏折,关于辽东之战,渐渐地,神色越来越凝重起来,忍不住地就是一阵叹息。
  “哎。。。还真是战争一动,黄金百万,打仗果然就是在烧钱,短短不过半个月的时间,就花去了数百两白银,若是再这样打下去,持续个三两个月,刚刚缓解的大明财政,非得被打穷不可,还好没有两线作战,西南的平叛已经结束。”
  自语之间,崇祯已经看完了毕自严递送来的折子,脸上那是满满的感慨之意,转而看向面前的孙元化,颇为不解的问道:“孙爱卿,朕真是弄不明白了,战争是这么的烧钱,几乎可以拖垮一国的财政,那些游牧民族为何还那么的嗜战?难道关外的天灾就那么严重,年年都让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不得不侵略?”
  很显然,这番话更像是崇祯的一时感慨,并不是他不知道其中的因由。
  “皇上,那些游牧民族,之所以好战成性,经常骚扰我朝边境,关外的天灾只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他们贪婪非常,不善耕作,不懂得储藏粮食。”
  “当然,大部分的原因还是在于,每每侵略我朝的边境,烧杀抢掠之下,他们都是收获颇丰,远比耕耘劳作来得简单,来得更加容易。”
  “不像咱们大明,每每发动一场战争,都是打得保卫战,乃是仁义之师,很少像那些游牧民族恶意劫掠,大多数的情况下,还是针对于对方的军人,鲜有祸及对方的子民,而不是侵略。”
  “如此一来,相比之下,朝廷发动的战争,都是国家的财政在支持,当然是越打越穷,丰收年还好一些,若是遇到灾旱年,就非常不同了。”
  “因此,相比于那些游牧民族的以战养战,通过战争获得财富,时间越久,朝廷的处境就越发不妙,根本就拖不起,尤其是这样的天灾之年。”
  崇祯微微蹙眉,故作一副生气的模样,冷漠的问道:“你的意思是说,朕不该发动这场战争,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朝廷正处于抗旱救灾的艰难时刻?”
  “不不,皇上,末将不是这个意思。。。。”
  孙元化心中一紧,连连摆手,立即予以否认的同时,更是进而做出了解释。
  “收复辽东失地,驱离与削弱建奴,乃是几代皇帝的夙愿,皇上这样做,趁此绝佳时机,一举收复辽东失地,重创建奴,乃是英明决策,末将并无他意。”
  “而且,如今之时,关内的旱灾日益严重,迅速蔓延,波及的地方越来越多,单一的赈灾和兴修水利方式,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唯有迁移灾民,转移与分散灾情压力,才能更好的救灾,渡过时艰。”
  “辽东之地,沃土千里,虽然地处蛮荒,罕有人迹,却是很好地安置灾民之所,同时也能稳固边境,加强边防力量,如此一来,可谓是一举多得。”
  这番的言辞,绝非是孙元化的恭维,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随着了解的越多,对关内的灾情越加了解,孙元化对于崇祯的这种救灾策略,向其他地方迁移灾民,就有更加直观的感受,非常的认同,尤其是身处朝廷重臣的行列,知道的就更多。
  随着陕西和河南的灾民迁移,越来越多的百姓离开灾区,以孙元化所得到的消息,迁移灾民的成本,只是赈灾的一半左右,总得换算下来,朝廷还省了不少银子。
  “是啊,孙将军,只要那些灾民能够在辽东稳定下来,并给他们一个相对稳定和和平的环境,他们很快就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并能够向朝廷缴纳一定的税赋,一增一减之下,朝廷节省而出的银子,何止是迁移百姓与赈灾所耗的钱粮之差?”
  “皇上英明,正是这个理!”
  孙元化唯有附和,事实证明,西南之策,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虽然不是同一个地方,却有一个相通的共同点,都是战争频繁的区域,汉人的数量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处境。
  而西南的移民之策,正好证明了这一点,不仅可以缓解另一个地方的赈灾压力,也可以将强朝廷对移民地的统治。
  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崇祯的心中一动,神色收敛了起来,变得异常的平静,眸子里更是闪烁着幽幽之光,喃喃般的自语道:“既然别人发动战争,都能发财,那我大明为何不可以?为何非要为了那点虚名,使得大明的财政坠入深渊,入不敷出?”
  “皇上,您的意思是。。。。?”
  2


第三百五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四)

  随着孙元化犹豫的问出这句话,崇祯再次将目光转移到了他的身上,并做出了回应。
  “朕的意思很简单,告诉前方的将士们,除了后金的粮仓与库银,皇宫内院,要收归国有,他们可以掠夺任何一个女真人的财物,除去一半要上缴朝廷,余下所有的金银珠宝吧都归他们所有。”
  “呃——皇上——”
  孙元化惊呆了,更多的还是错愕,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心中却是在暗想,皇上这可真够务实的,一点不为虚名所累,更在意实打实的好处,这是准备以战养战,效仿那些游牧民族的做法啊。
  毫无疑问,若是这样做的话,大明的财政压力,将会得到极大地缓解,弄到最后,很有可能还会有所盈余。
  这绝对改变了大明在辽东的窘境,以往之时,在这辽东,朝廷都是大量的投入,几乎是不计成本,罕有进项,得到的好处,也就是守住了一些地方,但那些地方,并未给大明带来任何的实际好处,唯有沉重的负担而已。
  自然而然地,随着朝廷在东北的处境越来越不妙,朝野就出现了那么一个呼声,放弃辽东之地,固守山海关,以长城为依托,将后金和蒙古人挡在关外。
  当然,皇上这样安排,让将士们这么做,其中不无复仇的意思,毕竟,后金进犯大明边境之时,行的也是烧杀掳掠,抢劫各种财物。
  这个时候,容不得孙元化继续深想,崇祯再次开口了,却是转移了话题。
  “对了,孙爱卿,陕西与河南的灾民,有多少人到了山东,登莱两州?”
  孙元化已经清醒了过来,听到崇祯的询问,略微沉吟了一下,似乎是在组织语言,片刻之后,就不急不缓的予以回复,吐字清晰,逻辑严谨,显得很是有条不紊。
  “启禀皇上,目前为止,登莱两州,已经聚集了三十万的陕西灾民,包括那些招抚的乱民,河南的百姓四十万,现在还不断有两地的灾民,在各地的官府协调之下,不断向山东云集。。。。。。”
  渐渐地,似乎想到了什么,崇祯的神色看似平静,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但心中早已波澜起伏,沉重不已,油然而生一股忧虑之意,随着孙元化的讲述,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开始变得心绪不宁了起来。
  近百万的灾民聚集在山东,主要分布在登莱两州,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不稳定因,一旦一个处置不当,安排不好,要是这么多的灾民闹起来的话,后果将会难以预料。
  仅仅是想想,就让人有一种头皮发麻的感觉,坐卧不安。
  最为关键的是,自古以来,山东就是燕赵之地,各种侠士层出不穷,更是白莲教经常出没和活跃的地方,若是邪教从中一挑拨,蛊惑民心,很容易就酿成大乱子。
  若是出现大规模的暴动,虽不至于威胁到京城的安全,但却扰乱了崇祯的大后方,将会给辽东之战带来很大影响。
  毕竟,此次的北伐之战,收复辽东失地,主力就是袁可立部,还有辽东水师的配合,然而,他们的大后方就在山东,登莱两州,那里就是他们的军事基地,修整和补充给养的地方。
  毫无疑问,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撇开给山东造成的动荡不将,单单是对前方大军的影响,就是难以估量。
  这一刻,脑海里浮现这些念头之时,崇祯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决定,是有多么的草率,缺少详细的计划,以为照搬向西南移民,就可以了。
  然而,事实证明,现在看来,他崇祯想得过于简单了。
  殊不知,向东北大规模的移民,分散赈灾的压力,与西北移民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下子在山东聚集灾民近百万,就埋下了许多隐患,给山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超过了所能承载的范围。
  毕竟,数十万灾民,不说别的,单单是一人一张嘴,填饱他们的肚皮,就不是山东和北直隶的粮仓所能承担的了。
  时间拖得越久,就算不再向山东聚集灾民,粮食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直至最后酿成难以相信的后果。
  何况,这么多的灾民,还有其他诸多衍生问题,比如社会治安等等。
  崇祯终于按耐不住了,忍不住那种心慌感觉的侵袭,让其感觉胸口发闷,尽管很是着急,但还是摆出一副淡定从容的模样,询问道:“那些灾民安置的怎么样了?有没有出现骚动?粮食是否供应充足?”
  连连的发问,尤其是那越来越快的语速,孙元化就知道,皇上再也淡定不了,尽管如此,也不敢稍作迟疑,连忙回道:“皇上,敬请放心,熊大人从南洋采购的两千石米粮从海路出发,刚刚运抵山东,正好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灾民的情绪还算稳定,并没有什么骚乱。”
  听到两千石米粮,崇祯就是暗暗长松一口气,那可是二十万斤粮食,省吃俭用之下,足够数十万人支撑个十天半个月的。
  毕竟,对于那些灾民而言,不一定要吃得饱饱的,只要能够果腹就可以。
  看到崇祯的神色缓和了一些,孙元化进而继续说道:“而且,为了防止那些灾民聚众闹事,登莱两府的官员,还抽调了一部分当地驻军,昼夜在安置灾民的地方巡逻,从而确保山东不至于出现什么乱子,能够平安渡过这个时期。”
  “呼。。。这样的话,朕就放心多了。”
  崇祯刚一吐出这句话,面露轻松之色,似乎想到了什么,神色再次为之一紧,变得凝重无比,转而说道:“不过,这也不是解决之策,时间久了,还要面临粮食紧张的问题。”
  这个时候,孙元化张了张嘴,就要询问,却被崇祯给打断了,后者的脸上带着淡淡的若有所思之色。
  “嗯。。。这样吧,孙元化,你着手准备一下,从那些难民之中,选择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先行迁移到辽东,安置到金州和复州两地。”
  “可是,皇上,金州和复州,刚刚收复不久,四处还存着建奴的余孽,若是草草地将其迁移到那里,是不是太过于让他们冒险了?毕竟,他们大多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没有经历过战争,尽管还算年轻力壮。”
  “无妨,孙爱卿,这个简单。。。。”f


第三百五十一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五)

  崇祯来了这么一句,满脸的不以为然之色,不等孙元化提出质疑,再次开口了,似乎看出了他的担心之处。
  “之所以让你选择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让他们先行移民到辽东,金州和复州一带,并不是放在那里就不管了,也不仅仅是发一些农具、粮食和田地,还有相应的兵器,以村为基本单位,组成民兵,环顾在城池的四周,村与村之间,不能离得太远。”
  “民——兵——”
  孙元化嘟囔一般的缓缓吐出两个字,满脸的不解之色,但还是明白了崇祯的大概意思。
  “孙爱卿,所谓的民兵,其实意思很简单,和地方的乡勇差不多,但又远远不同。”
  崇祯颇为意味深长的来这么一句,在这一瞬间,不禁想起了后世的一些事情,民兵最多的时期,当然就是解放战争之后,建国初期的那几年。
  那个时候,虽然新中国已然存在,但是各地还是存在大量的土匪,亦或是国民党的游兵散勇,亦或是间谍,不同于明面上的双方互相征战,这些要麻烦的多,犹如疖癣之疾。
  若是仅靠大军,短期之内,很难解决隐患。
  因此,民兵就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各村成立民兵队伍,平时务农,若是山贼土匪来犯之时,那他们就是士兵,拿起枪,只要坚持一段时间,驻扎在附近的解放军就会前来支援。
  此情此景,与现在的辽东何其相似?
  毕竟,被打散的那些鞑子行踪飘忽不定,又是零星分布,只要猫在哪个深山老林之中,即便明军再如何的强悍,也拿他们无可奈何。
  总不能为了清除几个、十几个鞑子,就要搜山,搜树林吧?
  毕竟,就算是战争,有时候也要考虑成本的,投入的,是否获得相应的酬劳。
  就算决心清缴那些山匪与鞑子的游兵散勇,派大军围剿,进山搜索,一个两个还行,权当磨炼新兵,操练军队,然而,若是面对数十、上百这样的上贼土匪,数量少,行踪不易察觉,大明的财政也支撑不了多久,尤其是现在这种多事之秋。
  因此,民兵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可以保护村落的安全,如果山贼或鞑子多的话,只要坚持那么一会儿,附近的明军就会来援,将其一网打尽!
  要是少的话,民兵自己就能解决。
  毕竟,和传统意义上的乡勇或团练不同,民兵不仅有朝廷装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