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不然,再过几个月,地方上的老百姓都没有粮食吃了,你军队的人吃的再饱,朱瞻基也不会有丝毫开心。
  盛世不是吹嘘出来的,必须要为政者有充足的准备和怜悯。真要等到天灾发生,那个时候就是想要买粮食也来不及了。
  至于银钱,朱瞻基没有丝毫的担心,大明的粮食才两钱八分银子一石,也就是一两银子四百五十斤,他只需要拿出十万两银子出来,能到南洋收购五万吨回来。
  当然,这也只是理论上的,南洋即使是产粮地,一时之间也很难筹集这么多的粮食。


第一七四章 特使
  自永乐十三年春入京,黄渊经历了如梦似幻的一年。
  最开始,他只是想要利用来京城的机会,为自己的父亲回归做准备。
  黄福在朱元璋时期就做到了工部侍郎,永乐初年就做到了工部尚书一职。永乐三年因陈瑛弹劾他不体恤工匠,于是被改为北京行部尚书。
  第二年因工部腐败案,因事连坐,逮捕入锦衣狱,后被贬为事官。不久,恢复官职,因明军进攻安南,其负责总督军饷。
  安南平定后,明朝改安南为交趾。朱棣命黄福以尚书头衔兼任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
  虽然做到了一方大员,但是交趾事务繁忙,远离中枢。黄福也不甘心一辈子这样完结,积极谋划回归中枢。
  黄渊被安插在护送张辅回京的水师中,原本只是想成为交趾水师与海军总部洽谈重组的联络人。
  不曾想,他在京城受到太孙和海军新任都督刘江的赏识,不仅官升两级,而且还在这次出征的过程中立下大功。
  因为不是直接领军作战,黄渊此次虽然作为联络官立下大功,也不能封伯,但是他被封为家乡昌邑的昌邑子,也正式跨入了武将勋贵的行列。
  在大明,父子两代,甚至是祖孙三代同在朝中的例子并不少。但是大部分都是同属文官,或者是同属武将。
  父子二人,一文一武,并且都身居高位的例子,整个大明也仅此一例。
  下着大雪,但是李亮作为朱瞻基最信赖的少监亲自来唤,黄渊就知道,太孙肯定是有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了。
  将自己一枚随身的玉璧塞进了李亮的衣袖,李亮也并没有拿乔,而是直接透露道:“大明过完年后普降大雪,殿下怕几月后缺粮,所以想要派守备去南洋买粮。对南洋,咱家当然没有守备熟悉,也就不多言了,只要守备心中有数就好。”
  黄渊愣了一下,随即大喜。生于京师,长于交趾,黄渊对交趾,包括交趾附近的数国可谓是了如指掌。
  如果是其他任务,可能还有些难办,但是如果是买粮,这是相互利好的事务,即使到了南洋,他也会受到热情欢迎。
  交趾去年遭遇大灾,粮食减产,但是暹罗等国却粮食充足。而他又有自己父亲在那边主事,这件事可谓是轻轻松松的大功一件。
  不过他也知道,自己能被太孙选中,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有在交趾当民政官的父亲。
  换了其他人过去,还不一定能买到足够的粮食。
  他长揖笑道:“多谢李少监提醒,渊谨记在心。”
  李亮呵呵笑着让出了半个身位,引荐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奉御说道:“此人乃陈宣,已经得了太孙殿下的授意,与守备同赴南洋。这一路万里之遥,还盼黄守备能多多照应。”
  “当然。当然。”
  大将出军,内监监督乃是常例。黄渊不过一守备,惯例是不能为一军之将的,但是看到只是一个奉御与自己随行,黄渊的心也跳了起来。
  难道,真的会以自己为主将,前往南洋买粮吗?
  跟随李亮来到东华门处新建的情报处,朱瞻基在这里接见了黄渊。
  这是半年前刚修建起的一个小院,面积不大,院子也小的可怜,但是贴在城门道与文华殿东花园之间的这个小院,却格外幽静。
  外面大雪纷飞,但是这新建的房子装了地龙,屋内倒是热的厉害。
  朱瞻基其实是不习惯室内搞的这么热的,不过情报处的人除了最开始司礼监派来的两百人,其余大部分是孙林在宫中征集的老太监们。
  他们虽然行动能力差了点,但是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在整理情报,梳理情报,却远比年轻太监更可靠。
  他们年迈,自然怕冷,所以为了照顾他们,这里的地龙烧的火热。
  “微臣黄渊拜见殿下。”
  “不必多礼,起身,看座。”
  刘万帮着黄渊脱去了大氅,帮他挂了起来。黄渊道谢了一番,这才坐在了朱瞻基的下手。
  见到没有外人在,他更紧张起来了。如果这次能作为一个主将前往南洋买粮,并且顺利完成任务,这对他就是一笔资历。
  他今年也才26岁,想要依靠正常渠道,升到参将,最少也要五年以上。但是如果这次完成任务,加官晋爵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这也是跟着大领导,才能获得的机会。
  朱瞻基并没有废话,直接问道:“潜九你在交趾从军六年,你父又是交趾布政使,对当地民情可否了解?”
  黄渊知道这个时候不是谦让的时候,抱拳说道:“微臣自小就随侍父亲左右,接触民政。虽然后来投笔从戎,但是自小受父亲教诲却不敢或忘。在交趾期间,臣也多次随使团到暹罗,真腊,占城等地出使……”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李少监应该也给你介绍了情况,孤此次有心让你前往南洋各国采买粮食,可敢应下?”
  黄渊单膝跪拜道:“臣万死不辞!只是不知行程几何?采购几何?何人充当采买使?”
  朱瞻基笑了起来说道:“孤今年才十九,你也不过二十六岁,在那些老大人的眼中,都还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之辈。这次前往南洋购粮,孤不欲经过户部,内监,只以孤个人名义以及海军名义行事,故不安排采买使与户部官员。”
  这是朱瞻基在故意划分阵营了,他对黄渊此人的能力还是非常欣赏的,也有心为自己栽培力量。
  黄渊又问:“那殿下欲出银几何?”
  “十万枚银币。”
  黄渊再不迟疑,叩拜道:“臣定当两月之内完成使命,不至于误了大军行程。”
  见黄渊如此伶俐,朱瞻基笑道:“此事事关重大,到了交趾,你也多咨询一下老大人的意见。这件事不仅要完成的圆满,更要建立稳定的交易渠道。此次时间紧急,所以以现银购买,但是建立稳定的渠道,以后就可以货易货,此举对我大明更为有利。”
  “臣定不辱使命!”
  “你如今官职尚微,此次船队庞大,以你之名难以号令。孤命你为太孙特使,海军司令特使,一次号令三军。不过行军前航,你也不可自专,多听听其他将军的意见。”
  黄渊又叩拜了下去,激动地大声说道:“臣遵旨!”
  这两个职位只是命,不是令,属于派遣职位,这件事完成后就会取消。
  但是,能成为太孙特使,那也就代表他正式成为了太孙近臣,哪怕官职再低,其他人也不敢轻待。
  就好比李亮,本身只是一个少监,但是朝中大臣,有人敢忽视他吗?
  身为太孙心腹,如今太孙又大权在握,这就代表,今后他的仕途将不会再有半点波澜。
  只要他自己不作死,他在军中的势力也会越来越大。
  朱棣是晚间得到了朱瞻基的汇报,知道了此事。现在大明地多人少,粮食短缺问题并不严重。
  不过他对朱瞻基未雨绸缪,先做准备的计划也是很为欣慰。“既然这件事是你一手操办,我就不插手了,待粮食购回,我自会让户部与你拨银,不让你出这笔银子。”
  朱瞻基笑道:“孙儿只得一张嘴,又能吃的多少?所谓银钱,只有在流通的过程中才有价值,放在仓库里不能吃,不能喝,不过是死钱而已。孙儿虽然也不富裕,却也不愿做个守财奴。”
  朱棣听了自然又是一番夸奖,才说道:“这黄潜九如此年轻,可能服众?”
  “孙儿这次派他为主帅,也是为了试验孙儿如今在海军的威望。如果他行事有方,却不得号令如一,那就说明孙儿如今对海军的管控还不够。孙儿也正好寻几个刺头,杀鸡骇猴一番。”
  “你既然都考虑到了,那我也放心了。不过权谋之学,可不仅仅如此,你至今顺顺利利,不曾遇到坎坷,却也不能轻视了天下人。人以上百,千奇百怪,各种心思都有。想要完全操控人心,你还需要好好学。”
  朱瞻基笑道:“孙儿只需抓住大势,在大势所趋之下,一切反抗都是无谓的。届时孙儿再借力打力,自然会轻松许多。”
  “大势……”朱棣笑了笑说道:“不涉及内政,你是不会知道,内务不是明刀明枪的战场,根本没有大势之说。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益的角逐……”
  “那就用利益驱逐,就像北明山铜山一样,利用新的利益点,驱动更多的人。”
  朱棣这才似笑非笑地问道:“夹江工业区可否就是你拿出来的第二个北明山铜山?”
  朱瞻基也没有丝毫隐瞒,肯定地说道:“皇爷爷,这个工业区将会远比北明山铜山的利益更大。那座铜山只是死物,而这个工业区,却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也许十年以后,你就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大明。”
  “商人趋利。你就不怕以后人心不古,难以管教?”
  “工业兴国。只要我们把握住工业发展的节奏,大明就会蒸蒸日上。”


第一七五章 传闻
  永乐十四年的元宵节,因为普降大雪,今年的灯会别有一番情趣,吸引了大批的老百姓前往清凉山,九宫山,以及江南贡院附近的秦淮河流域观赏花灯。
  朱瞻基虽然也想与民同乐,但是他的出行又会动用大批的人手防御,所以最后还是取消了这一计划。
  但是就在这举国同欢的时候。在灯会的最后一天朱高炽组织了一帮国子监的学子们在鸡笼山国子监举行诗会,却受了风寒。一时之间上吐下泻,危在旦夕。
  受了风寒与上吐下泻本来并无联系,似乎是因为他在席间多饮了几杯冷酒,才造成了如此后果。
  一时之间,宫中气氛紧张。而在宫城外,一股歪风邪气也开始蔓延开来。
  有传言说是因为太孙命硬,所以才克父,造成了朱高炽一直以来疾病缠身,不良于行。
  虽然是无稽之谈,但是在这个时代,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的。
  当这股歪风邪气蔓延开来之后,整个京城都在议论,认为朱瞻基应该去寺庙或者道观为父祈福,这才是一个孝子应该做的。
  更有传言认为,朱瞻基的命太硬,不该与自己的父亲待在一起,他作为太孙,应该主动避讳其父,前往中都凤阳,或者北平行在,这样对朱高炽的病情才有好处。
  朱棣在得知这个情况后虽然大发雷霆,但是面对已经传播开来的传言,却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朱瞻基这几日一直忙着处理出征事宜,然后还要在宫中伺候朱高炽,待他知道这个传闻,已经是三日之后。
  这个时候,传言已经在整个应天府都已经传播开了。
  朱瞻基一下子体验到了纪纲不在京城的被动,要是纪纲还在,应天府有任何风吹草动,他都能第一时间知道。
  现在的这个塞哈智,在能力上弱了不是一筹两筹。
  更关键的是,在他的带领下,锦衣卫这个老虎犹如没有了利齿,长期下来,这个机构就要废了。
  但是纪纲,庄敬,庞瑛这三个酷吏如今都不在应天府,就是想要找个得力的人手都没有。
  关于这件事,朱棣却又不同的看法。“虽然锦衣卫现在的效率降低了一些,但是如今吏治清明,为了让文武大臣安心,锦衣卫收敛爪牙,也有助于休养生息。”
  朱瞻基很想问,没有了威慑性的锦衣卫还是锦衣卫吗?但是最终没有说出口。
  这个天下还是朱棣的,他就是有不同的看法,也不能质疑朱棣的方法。
  当然,他也清楚,这是朱棣故意为之,就是想通过给大臣们一个更宽松的环境,让一些贪官污吏自己冒出头来。
  锦衣卫现在并不是腐败,只是在一个温和的领导人下面,变的收敛了许多,整个机构的框架结构,并没有受到破坏。
  只是,失去了爪牙,让朱瞻基有些不习惯。他喜欢把一切局势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如今却变的像个聋子和瞎子一般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如今蔓延的传言,朱瞻基又感受到了深深的恶意。
  这样被动挨打可不是他的风格,他必须要知道这件事背后究竟隐藏着谁。
  按照谁受益,谁主使的道理溯源,这件事对汉王是最有好处的。
  然后就是朱瞻基要动兵的日本人,但是一切不能仅凭猜测,必须要有证据。
  朱高炽病重,让朱瞻基侍疾,但是朝廷准备以倭寇名义向日本幕府和个大名施加压力的方针却不会改变。
  这件事如果是日本人主使,也不会改变大势。
  如今的大明还没有变成废物,想要立功的大将数不胜数,就连不少文臣也许凭借这场战事加官晋爵。
  即使朱瞻基要侍疾,战争也是一触即发。
  而且在大明的日本人虽然不少,但是他们受到了严格的户籍审查,想要串联也不容易。单个的日本人,绝对不可能造成如此大的声势。
  朱瞻基怀疑最大的还是汉王。因为如果因为这件事自己要侍疾,或者是为了避讳父亲疾病,远离京师,那么获利最大的就是他了。
  虽然现在纪纲他们离开了应天府,但是朱瞻基的手里还有冯小年,姜万利,褚松等人。
  对汉王府的监控,朱瞻基也一直没有放松。汉王府如今留在京城的几位典薄和属官,都在严密的监控之下,这件事并没有看出他们的动作。
  这也让朱瞻基越发慎重了起来,难道京城又多了一股反对自己的势力?
  他不怕这股势力属于敌对一方,最怕就是这股势力属于朱高炽。
  “殿下,阳武侯薛禄求见。”
  朱瞻基听到锦衣卫大汉将军的汇报,又看了看下首的冯小年等人,心中一动。“宣阳武侯觐见。”
  房门打开,魁梧的薛禄裹着一阵寒风进入了这间并不大的会客室。“臣薛禄拜见殿下。”
  “免礼,阳武侯请上座。”
  这间屋子里,除了一清子他们,就是几个锦衣卫千户,跟薛禄这个阳武侯相比,当然不值一提。所以李亮直接将他安排在朱瞻基左手第一位。
  阳武侯薛禄原名薛六,胶州人,此人孔武有力,作战勇猛。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薛禄随军夺取北平九门。真定之战时,薛禄生擒左副将军李坚,因功升任指挥佥事。
  此后,薛禄随朱棣援救永平,攻克大宁、富峪、会州、宽河,并回军北平,立下大功后进封指挥同知。
  薛禄就是这个时代典型的武将,孔武有力,好色成性。他当初为了跟纪纲争夺应天府第一美色女道姑,两个人约好比试。
  纪纲却耍阴谋诡计,暗藏一个铁瓜作为武器,直接打碎了他的头盖骨,差点让他一命呜呼。
  论射箭,他比不上纪纲,但是论打架,是个纪纲恐怕也不是他对手。这一战不仅让他失去了一个绝色女道姑,更让他在军中成为了一个笑话。
  也因此,他跟纪纲结下了死仇,不死不休。
  纪纲离开应天府的时候,其他人都不担心,就是担心他会趁机报复。
  年前的时候,他耍无赖,要娶纪纲的嫂子为妾,朱瞻基将他唤来训斥了一顿,让他打消了这个主意。
  当然,薛禄并不是真的要娶纪纲的寡嫂为妾,他也知道了纪纲不在,加入受朱瞻基保护,他这样做,不过是借机跟如今的大红人朱瞻基接触。
  虽然朱瞻基把他训斥了一顿,但是两个人也因此结缘,薛禄自认也是朱瞻基的人了,死皮赖脸的贴了上来。
  两人其实是一拍即合,薛禄想要抱住朱瞻基这个大腿,朱瞻基也需要军中这样的大将效忠。既然朱棣没有明确反对,朱瞻基也就顺势将他收入麾下。
  这个时候的薛禄却非常开心,因为朱瞻基没有背着他人接见他,而是旁边还留着其他心腹,那就等于在其他人面前宣扬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没有把他当做外人。
  “殿下,臣这几日听到一些传言,原想来告知殿下,现在看来,殿下已经知道了此事。”
  朱瞻基看了冯小年他们一眼笑道:“阳武侯来的正好,你将纪纲逼出了京师,现在孤在京师就变成了瞎子一般,还需阳武侯为孤解忧。”
  这就是明目张胆的耍无赖了,薛禄忍不住苦笑,这是他最擅长的方式,现在却被朱瞻基给率先用了出来。
  纪纲当然不是他逼出京城的,但是他又不能因此跟朱瞻基分辨,只能苦笑道:“幸亏臣今日前来是另有发现,否则就愧对殿下了。”
  “哦,阳武侯有何发现?”
  “不知殿下可还记得淇国公丘福?”
  丘福原为燕山中护卫千户,靖难之役时屡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